1、1依靠科技创新 调整产业结构摘要 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主流,也是各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亮点。1998 年 2 月 4 日,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做重要批示时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 21 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使传统产业的发展会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 ”同年 3 月 4 日,他在同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一次科技界委员座谈时再次强调:“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为了进
2、一步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的竞争能力,党中央围绕着 21 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纪之交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01 年朱总理在全国人大九届四次大会上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下面简称纲要 )纲要在回顾“九五”期间所取得成就的同时,展望并提出了“十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尤其对科技创新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等重大国民经济问题做了专门的阐述, 纲要指出:“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 , “今后 5 年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 。 纲要还进一
3、步提出了“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即“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2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来推动” 。与此同时,西藏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上,列确主席作了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 2010 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 报告一方面总结了“九五”时期我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围绕着“十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历史任务,提出了:“促进我区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的具体要求。那么,如何实现
4、跨越式发展?又如何实现我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又怎样依靠科技创新加大我区传统产业的改造?本文将主要从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谈谈科技创新是调整和优化我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西藏产业结构的发展历史及“九五”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众所周知, “产业”的概念(英文为 industry)是伴随着 18 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出现而产生的,其目的首先是为了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分析。正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时,产业的概念始终与资本的生产过程相联系,与资本的流通过程相区别的。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才把各个国家的产业界定为
5、:初级生产部门(农、矿业) 、次级生产部门(制造业) 、服务部门。随着各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产业及产业内部为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动(变化) ,产业结构也就成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什么是产业结构?3简单地说:“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它是生产力组织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表现。 ”根据其含义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问题。因为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不仅决定着该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而且决定着该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目前最不发达
6、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客观的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封闭,加上和平解放前长达 1000 多年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经济结构的烙印和近 400 年的“政教合一”制统治,其产业结构的变动、发展在 1959 年前(民主改革前) ,几乎是一种单一的农牧业低生产型模式。据有关资料反映:1951 年前的 300 多年里,整个西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一种“停滞”和“缓慢”的阶段。又如:20 世纪 70年代初在西藏昌都地区发掘的卡若遗址和 80 年代中叶在拉萨地区北郊发掘的曲贡遗址,都能以人类文明的历史记载形式,证明在距今 4000 年至6000 年前的西藏原始农业的耕作技术和牧业方式,几乎所有的生产技术都延续到
7、 1951 年至 1959 年前。显然,这时期中将近 1000 年里西藏的产业结构“基本上还停留在封建初期的劳役地租的发展阶段上。全区产业仅有农业和牧业的分工,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牧业生产中完全单独分离出来” 。另外,据卫藏通志记载,康熙年间卫藏地方一克地可产青稞六七克,到民主改革前夕,过了 300 多年,西藏的粮食单产平均也只有六七克,一百多斤。 1951 年 5 月 23 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 ,从此,西藏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得到了解放,而 1959 年的民主改革,使西藏人民才真正实现了4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 196
8、5 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西藏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全国开始接轨,产业结构由单一农牧业向多种形式的工业和服务业延伸,形成了一套符合西藏实际的产业模式和结构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经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西藏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相比,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业模式,与西藏经济的加快发展很难适应。从 60 年代到整个 90 年代中期,西藏产业结构的基本类型就是一种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V”字结构,两头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底部为第二产业。这种产业结构既不同于国内的金字塔结构,即:“”字结构,也不同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梯形结构。为此, “九五”期间(1996
9、 年2001 年) ,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围绕着中央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发展战略,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九五”期间西藏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和战略重点。并根据西藏的地域特点、资源状况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距甚远的情况,“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级决策的构想” ,以川藏、新藏和青藏、中尼公路为开发轴线,实施据点式开发,轴线延伸,在东西两个经济半环上,提出了中部、西部、东部、北部等四大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发展思路。与此同时,按照“重点发展中部,放开搞活西部,联合开发东部,藏北牧矿致富”的原则,重点以拉萨日喀则两市为中心的全区经济核心区辐射带动其他行署所在地的经济增
10、长点。如:中部经济区,主要包括拉萨市、山南和日喀则地区 28 个县(市、区) ,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区的 13%和 46.8%,是西藏经济、科技、文化相对发达的5地区,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未来西藏经济起飞的依托之所在。该区开发的方向和主要任务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搞好“菜篮子”工程;加强能源资源开发,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交通、邮电、水利设施;积极发展食品、建材等工业;改造提高民族纺织工业,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和档次;发展旅游业,开发信息产业,积极培养商贸、金融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搞好“一江两河”中部流域 18 个县(市、区)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尽快建成
11、全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轻纺手工业生产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科技实验推广基地,以此带动全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快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配套齐全,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功能的全区经济核心区。该区作为我国连结南亚各国的前沿核心地带,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连结南亚各国的国际大通道。利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双向流动,建立同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 如:西部经济区,主要包括日喀则和阿里地区的 13 个边境县,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区的 19.9%和 7.6%,其中部分边境县比较贫困。开发方向和主要任务是:强化农牧业生产,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加强能源、
12、交通、邮电通信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毗邻“五国一区”的边境区位优势,实施通贸兴边的战略,以边境县为开放带,以亚东、樟木、普兰等为窗口,以拉萨、日喀则、江孜为依托,积极开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贸和旅游业,开拓南亚市场。 如:东部经济区,主要包括林芝和昌都地区,共 18 个县,国土面积6和人口分别占全区的 18.5%和 28.7%,其中昌都地区的部分县比较贫困。该区是西藏最大的林区,森林面积 6091 万亩。开发方向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农林牧业和公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尼洋河流域和“三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加快玉龙铜矿的建设,搞好芒康井盐的开发;大力发展以木材、中药材、林副产品、毛
13、纺为主的加工业;要以建设玉龙铜矿为契机,进行综合开发,使昌都尽快成为藏东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尼洋河流域开发,加快八一镇的建设,使之成为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加强同四川、云南、青海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发展同印度、缅甸等国的经贸合作,繁荣边境民族地区经济。 如:北部经济区,包括那曲地区及拉萨市的当雄县,阿里地区的革吉、改则、措勤等共 15 个县,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区的 48%和 16.9%。该区是西藏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开发的方向和主要任务是:积极开发草资源,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抗灾能力,积极推进综合开发,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重视无水草场的建设,增强畜牧业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14、 “九五”时期,藏北金矿要进入商业性开采阶段,同时加快藏北石油勘探进程,发挥石油、盐、芒硝、硼等资源优势,视情建设石油天然气工业、盐化工业体系。以上四个西藏经济区的划分,一方面是按照各自的资源优势和资源特点,另一方面是按照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要求,充分体现了西藏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两原则。所以, “九五”期间,是西藏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 ,也是西藏社会局势最稳定的时期。 二、 “十五”期间西藏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本思路及主要问题从。7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国内商品市场上的供给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国内市场由过去的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移,另一方面整个国民经济
15、的增长方式受到了结构性矛盾的挑战。为此,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两个大的转变,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总书记又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强决心,并围绕着“抓大放小”和结构调整,提出了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这一时期西藏地区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也跟全国一样面临着多种结构性调整问题,但不同的是这一阶段全国市场上 80%的商品处于供过于求的同时,整个西藏地区的市场上却仅有不足 20%的商品是自产自销的当地产品,而 80%的民族用品和特色产品及市场仍然是一种空白。所以,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经济职能部门在 2001 年初规
16、划“十五”计划时,在充分考虑国内市场和区内市场两大特点、两大优势的同时,结合西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进一步升级的要求,在自治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列确主席所作的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 2010 远景目标纲要报告。2001 年 6 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并围绕着今后西藏的经济发展和局势稳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工作思路,同时,以思路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工作方法要求全区各族人民全面实现“一加强、两促进”的根本任务。为此,2001 年 9 月自治区党委召开了第六
17、次党代会,郭金龙书记代表自治区党委对全区 260 万干部群众提出了:“十五”期间,8力争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以上,到 2005 年,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入西部地区前列;到 2010 年,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到本世纪中叶,与全国一道进入现代化。这既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又是西藏实现长治久安的基础条件。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 2010 远景目标纲要以及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上,明确指出了西藏自治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基本思路。如在思路创新方面:一要不断提升市场发育程度,二要加快发展开放性经济,三要大力发展特色
18、经济,四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体制创新方面:一要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二要调整和完善所有体制结构,三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四要进一步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在科技创新方面:一要加大引进适用先进技术,广泛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通过直接引进、委托开发、联合攻关等方式,解决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二要使用好人才,三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为实现这个目标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措施:首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缓解“瓶颈”制约。其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就是今后 5 至 10 年间,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并依靠科技
19、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促进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第三,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四,重点抓好长江上游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以及昌都地区“三江流域”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等。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9的全民植树种草,在重点水土流失地区进一步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力度。第五,发展科技教育和加快人才培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使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大力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真正把科教兴藏战略落到实处。第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实现大发展。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深化融
20、资改革的同时,敞开大门,欢迎区外的人和企业参与西藏的开发建设。另外,调整和优化西藏的产业结构,我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好西藏宏观经济领域中的几大战略性关系问题。如:小城镇建设与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来源、投资方式、投资政策、投资环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与企业市场化间的关系;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与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目前,西藏库存粮食达 5 亿斤,而且每年以 80 万90 万吨的速度进入粮库) ;以及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与社会化服务体系间的关系问题等。总之, “十五”期间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已经基本确定,关键是在于如何优化
21、和升级,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是调整和优化我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 三、科技创新是调整和优化我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西藏产业结构大量事实表明,哪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活跃,对创新成果的吸收和融合能力越强,创造能力越强,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速度越快,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越强,这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就快,规模就大,影响就广泛。如:目前全区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趋势就显示了这一科技创新的直接动10力。 (二)科技创新是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理。西藏产业结构的大规模变迁是从 1959 年开始的,尤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若没有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的历史巨变,我们
22、很难想象西藏原始产业结构的变迁。 (三)科技创新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途径。众所周知,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国民产品的需求结构、消费倾向与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劳动力和资本禀赋情况、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国际贸易以及产业政策和经济制度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和制度。所以,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作用,以及对产业结构其他制约因素的作用上。这些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技术进步交融在一起的。西藏自治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去一直依靠着政府行政手段,加上地区经济基础的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的脆弱、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远远不足 15%,所以, “十五”期间,自治区把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途径主要是科技创新,力争在“十五”期间科技对西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30%至 40%, “十一五”期间,力争达到 50%左右。显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大产业结构的调整途径就越多,反之则相反。 (四)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条件。西藏产业结构的转换之所以缓慢,主要原因是:第一,历史上由于藏传佛教对社会劳动力的无限限制,造成了成年劳动力投入社会生产活动中的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