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语文教学儿童文学遭遇尴尬很长一段时间里,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很少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大多被列为课外阅读用书,由此造成儿童文学阅读和语文教学之间的脱节。为什么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不能被选入语文教科书呢?表面上有两种理由:第一,作品尚未经受时间的考验,因此没能达到“经典”的级别;第二,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与语文教学所注重的稳定性、规范性的基本要求并不一致。事实上,真正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应试教育之格局,必须保证所有的教学都中规中矩;另一方面是基于保守的观念,认为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所包涵的新语言乃至新思想都具有不确定性。一切都要有“标准答案”,不允许有实验性、探索性和超前性,语文教科书排斥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就
2、是自然而然的了。 其实,自新学堂兴起后,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新编国文教材中既保留了相对稳定的诸如孔融让梨之类的传统课文,但更多的则是与时俱进的新课文,以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如开明书局出版的小学国语课本,是由叶圣陶、丰子恺两位儿童文学大师亲自编撰的,一位写文,一位绘图,其课文完全可以被认为是儿童文学作品。又如世界书局出版的小学国语读本,大量采用寓言、童话、儿歌、神话、故事等儿童文学作品。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来,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大量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表现出语文教学界现时的警醒和对过往的超越,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了2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让人真切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新思维、新观念。 但是
3、,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品被不断编入新教材、儿童文学作品不再仅仅被列为目的是“增进文学修养的”的“课外阅读”之后,新的尴尬又出现了,而且依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脱节问题,作家的创作和语文的教学还是两码事。首先,儿童文学的阅读被语文教学“异化”了,一篇再美的作品,到了课堂上,便被全部拆解,从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直到用词用句,繁复琐细地被一一分析,犹如将一只漂亮的小狗开膛剖肚,还有什么阅读的美感可言呢?其次,尽管如今的语文新教材已将早先的“练习题”改成了“学习建议”这样的改变很好,既合乎学生的接受心理,也合乎文学欣赏的客观规律;建议是灵活的、可选择的,而不是强求的、不可选择的但是,由于惯性使然
4、,教学中一做起习题,一进行考试,还是规定了只能有一解。其实二解三解甚至更多解又有什么关系呢?本来文学作品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他自己所理解的,这便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作家而言,其作品能让学生读后有心灵深处的触动和共鸣,一切足矣。因此,儿童文学阅读与语文教学仍然呈现一种两难局面,许多儿童文学作家都碰到过不会做教材中根据自己的作品所设置习题的尴尬。用学生们的话说,如果按作家的想法去做语文课上要求的阅读分析题和作文题,那注定都要不及格的,因为让作家来做阅读分析是随感随悟,写作文更是随心所欲,可这是不被语文老师认可或允许的。另外,目前的新教材中,选用的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多为散文,童话、儿童
5、诗、言论、绘本等都鲜少收入,种类太少,也导致了儿童文学阅读面的狭窄。 3新近,法国中小学正在推广“让朴素认知进课堂”的新教学法。这是一种致力于调和学生在学习中逻辑与直觉之间矛盾的教学法。学生们通常会首先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直觉感受来接受或理解知识,但这些朴素认知也会妨碍他们获取科学的客观认知,因此,以往的教学便不管不顾地将这种朴素认知从一开始就排斥在课堂之外。然而,事实上,朴素认知是客观认知的起点,应该得到最充分的尊重。就语文教学来说,更应是这样,知识点(即客观认知)当然是需要的,但是自由的儿童文学的阅读和欣赏(即朴素认知)应首先得到肯定,然后在愉悦的文学审美中进行一些引导和提升,从而于感动、共鸣中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