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游弋在大美大爱的深湖一个人的一生,都会有酸甜苦辣,顺水或逆风,坦途或坎坷;怠也有某些亮点,在记忆的荧屏上,像夏夜的星星闪闪烁烁。使人对每一念及,就感到无比温馨,亲切和激动。 我十分幸运,在激情燃烧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相继参加两个“中央代表团”,亲眼见证我们多民族祖国的繁盛与团结,祥和与欢快。 1955 年 10 月 1 日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央派出以德高望众的董老(必武)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前往祝贺。代表团团员不少是各少数民族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是成立大会前夕乘飞机抵达乌鲁木齐。我们代表团演出队人数众多,加之一大堆服装道具,不能不提前从兰州坐汽车经漫长的河西长廊远赴新疆。而在自治区成立大
2、会的前后,我们花了整整九个月的时间,到南疆的喀什、莎车、阿克苏,北疆的伊犁、塔城、石河子等地慰问演出,辗转数千里,不停地奔波。对我而言,非但不觉得累与苦,倒是喜出望外;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近距离地品味边疆少数民族的感情世界。 新疆在我国各省区中面积最大,居住着除汉族外的十二个少数民族,待人诚恳、真挚、热情好客且重感情。我感受最深的是,各民族相处非常2融洽,互敬互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如一家。原本生活是平凡而艰辛的,一经注入见肝见胆的友谊,就过得丰富而充实,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我在胜利农场采访生产建设兵团,战士们劳苦功高却又憨厚朴实,不愿说起自己,说也是语焉不详,王顾左右而言他,似乎不会说话。
3、可当我问到和附近少数民族关系时,他们有说有笑像换了一个人,话多得像开闸的渠水滔滔不绝,告诉我哪个村有几位拥军模范,哪些人是场长家里的常客,熟悉得犹如派出所的片警。他们掌握许多民族友爱的生动故事,就像拿着大串、大串的烤羊肉,随便递给我一串也会使我从嘴到心灵香气四溢。我把这些统统溶入诗中,促成我这支热情有余天赋不足的笔推出处女诗集从五指山到天山 。 1956 年 4 月,中央又派出以陈毅元帅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前往拉萨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这次和去新疆不同,陈毅是亲帅代表团大批人马,浩浩荡荡以前不见车头后不见车尾的庞大气势沿青藏公路进藏;如此高规格的豪华阵容,在只可仰视的世界屋脊上、在奇寒
4、的冰峰雪岭间缓慢地秩序井然地行驶,真够壮观够诗意的了。宿营时我情不自禁地掏出笔记本:“车轮滚滚路迢迢,驱龙鞭凤入云背,长途未觉风尘苦,身有诗飘与酒飘。 陈毅团长在拉萨开完庆祝大会,又检阅了边防部队,还到日喀则去了几天,就乘坐刚刚通航的首班飞机回了北京。我依然跟随代表团的巡回演出队,去日喀则、江孜、亚东等地慰问、演出、采访,马不停蹄地走南闯3北。这种活动方式不能说一点好处也没有,但对从事文学创作来说是太不够了,我大胆的做了一个挑战性的决定:留下来!调离北京到西藏落户!这个想法一经产生便愈来愈强烈,而且机会特好,因为陈毅团长离藏前给代表团作了个报告,说中央同意派干部支援西藏,先可以考虑从代表团的内
5、部留一些人。这话成了我的“尚方宝剑”,以至我找单位领导请求援藏时多少有点带威胁性地“带剑入宫” 。事情很快顺利解决,我还不忘大造舆论说回北京仅仅为了取行李。 为什么我如此的当机立断?干脆得斩钉截铁?我当然可以说出若干缘由,但最核心的只能是边疆情结。几年来我跑了不少边境地区,结识了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真诚与友善已经越过语言的阻隔直达我内心深处,我在遥远的喧闹的城市里仍然常常怀念他们,人回城了心还留在边疆,而且这种情感愈来愈浓烈,挥之不去。同时我滋生了一个理念:扎实的文学创作,靠走马观花不行,下马看花也不行,最好和各族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栽花培育花。道理简单,根深才能叶茂。 说实话,真还没想到这一留竟
6、然长达三十三年,几乎涵盖我全部青、壮年时期。这么说当然不含任何“悔不当初”的意思,相反我干得很欢,自我感觉良好。我参加过“民主改革工作组” 、 “改革复查工作组” 、 “社教工作组”,只要有机会贴近藏族群众我都争取去。还在林芝县达则区挂职当个副区长。著名诗人蔡其矫来藏旅游时当面夸我说:“你这个生龙活虎的小个子。 ”“和勤劳勇敢、开郎乐观的藏胞相处了,想消极一下都难” 。4我如是回答。 说起藏胞对我深切的关爱,事例太多,一文难尽,有如步入琳琅满目的大超市,不知道挑选什么为好。每件事都有温度,每个人都和我融为一体;挂一漏万,只说说一老一少两位女性吧。 泽来卓玛阿妈,是我在克松村工作时的“四同户”(
7、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五个孩子的母亲。贫苦农妈的生活在她脸上刻下过多的深深皱纹,微微有点驼背。她在楼上的房廊下给我安排好住处,地扫得格外干净,关照得细致入微。她家有条威猛的大黑狗,刚去的头两天,见了我总是不太友善,阿妈怕狗伤害我,当我进进出出,她总要叫她的小孩把狗紧紧抱住。过了几天,黑狗慢慢改变了态度,有时还迎着我摆几下尾巴,阿妈才放下悬吊的心。农村群众工作繁杂细碎,我整天走家串户常常深夜才归,泽来卓玛总给我准备好热茶和温水,静静地等着我,双手托着下巴慈祥地看着我微笑,几个月没有一次是先我而睡的。她又何尝不累?每每我劝她不需要等不要为我操劳,她总二话不说一句不听。一次,我在另一个自然村办事,
8、骤然刮起大风卷来暴雨,我想起出门时晒在外面的被子,一定淋透得不成样子了。慌忙冲刺般地跑回来,只见被子已经收好卷好,堆放在屋角上面还盖着几个麻袋。这无疑是阿妈帮我收拾妥当的。我正要找她表示谢意,忽然听见屋顶上有响动,循声找去,一幅堪称经典的图景使我深深震撼:泽来卓玛顶风冒雨忙着在平顶屋上用泥土补漏,湿透的衣衫凌乱地沾满泥泞,分不清是雨点还是汗珠挂满鬓发,沿着皱纹流向两腮。我强行把她掺扶下来,心5中留下这幅永不褪色的巨画。 再说说我在改革复查工作组结识的一位藏族少女。她身材不高,结实有力,刚满十七岁。她说不清自己的原籍和父母,八岁时被支差支进了尼姑庵,算是老资格的小尼姑了。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她
9、脸上很难读到喜怒哀乐,似乎没有表情就是她的表情。但我们知道她对还俗后的新生活相当满意。 在我们的工作行将圆满结束时,我突然得了重感冒,头昏脑胀,四肢无力,吃药也不能退烧,软瘫地躺在“四同户”的藏式土炕上,硬撑了好几天不见好转。工作组的人和附近藏胞常来看我,其中就有这位小还俗尼姑。她默不作声地跟在别人后面,找个不显眼的角落坐下,听别人高声笑谈,略带忧郁的眼睛,一直望着我。别人起身她也跟着起身,悄悄地她走了正如她悄悄地来。一天傍晚,她破例地独自一人来了,工作组的人都有点惊讶,当她犹豫半晌后说出要和我睡觉,大家又吃惊又啼笑皆非,尤其女同志笑得滚在地上。她先是一愣,接着一反常态,严肃认真地一口气说出一
10、大堆话,使听者大为感动:“老汪是为我们农妈翻身累出病的,我嘴笨眼不笨,看得真哩!藏族有句俗话:坏蛋死十个没有关系,好人病一个也不行。我当过尼姑会念经,从老汪倒床那天起我每夜在家都为他念经祈福,让病魔高飞远走,为什么不见效呢?忽然我想起三年前,曾经紧紧抱着一个昏死在路旁的病人念经祈福,结果救活了他。也许那种方式更虔诚更灵验,才提出这个要求,真不懂怎么会引起你们一场大笑?原谅我,算我什么也没说6我该回家了” 望着她的背影我泪水夺眶而出,一颗金子般的心,一个灵与肉均无任何杂质的高尚爱神。如果说泽来卓玛给我了母爱,那么她给我的是兄妹情、在千万里之遥的边疆,人世间最宝贵最暖心的亲情骨肉情都享受了。 我万分幸福,大半辈子游弋在澄澈、碧绿的深湖,这五十六条大江大河小溪小泉灌注并激活的大美之湖,大爱之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