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有一种恐龙化石叫“张氏”2002 年,被称为世界化石宝库的辽西朝阳,又发现了两种新翼龙。在 2003 年 1 月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忠和、汪筱林博士,报道了他们的这一研究发现。他们把这两种新翼龙,分别命名为顾氏辽宁翼龙和张氏朝阳翼龙。顾氏指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的古生物学家顾知微,而张氏就是指我。他们在论文中称,种名张氏,谨献给朝阳日报记者张万连先生,以纪念他长期宣传热河生物群化石保护所做的辛勤工作。? 以记者姓氏命名古生物化石,起码在中国是首次。1 月 29 日新华社报道了这一消息后,全国至少有 170 多家媒体采用了这篇消息。许多人问我,一个新
2、闻工作者,怎么和一亿多年前的空中霸王翼龙联系起来了呢? 走近凌河 话题要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当时,新闻界兴起了大型系列报道之风, 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重走长征路,中央电视台拍摄话说长江 、 话说运河等等。辽西没有大江大河,但受记者责任感的驱使,1986 年我骑着自行车考察采访贯穿辽西的小凌河。 朝阳日报辟专栏“悠悠小凌河”发表了我的系列报道。2而从此我却渐渐产生了一种负债感。贯穿辽西的最大河流是大凌河,不写大凌河我总觉得好像欠辽西人民点儿什么。所以在 1990 年到 1992 年,我又骑自行车考察采访了大凌河。在大凌河考察采访中,我途经辽、蒙、冀 15 个县(市) 、区的 100
3、多个乡镇,旁逸穿插考察了大凌河干流和主要支流 1000 多公里,总行程 4000 公里。其间,跋山涉水,不辞寒暑,青灯黄卷,不舍昼夜,历尽了艰辛。我这次考察,立足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探究了大小凌河与辽西人民的血脉关系,叙写了两岸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名胜掌故、名人轶事、历史变革等等。 朝阳日报以“大凌河纪行”专栏,发表了我的系列报道共 76 篇。后来我把两次考察报道文章结集出版了 19 万字的凌河纪行一书。 走近“龙迷” 在大凌河左岸的朝阳县胜利乡,有一个农民叫阎志有,人称“龙迷”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就采访过他。1973 年 3 月 5 日,阎志有所在的黄花沟生产队在打井时遇上了
4、坚硬的岩石,社员们就放炮崩。第二天,阎志有和别人一起下井清理碎石,忽然发现一块怪模怪样的紫红色石头。社员们有的说叫狗头舍利,有的说这是无价之宝。最后阎志有就拿着它去找公社医院的赵永光大夫。赵永光说这可能是化石。是什么化石赵永光也不知道。于是他俩就做一个小木盒,把这块石头装起来邮到了中国科学院。六七天后,阎志有接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恐龙专家赵喜进的来信,说让保护好现场,他们很快就来。 33 月下旬,赵喜进和辽宁省及朝阳市的一些考古专家来到了黄花沟。赵喜进说,这是一种小恐龙的化石,一亿几千万年前这种动物像蚂蚁一样成群结队活动。它们生活在湖泊、沼泽等潮湿地带。所以发现了一个就可能
5、发现很多。赵喜进还说,这种化石中医叫龙骨,白茬的一斤卖好几毛钱。阎志有说,个人买 8 块钱一斤我也不卖,国家需要我一分钱也不要!这次,赵喜进等在这里一共找到了 30 多只鹦鹉嘴龙化石。胜利公社机关所在地蒙古族名叫梅勒营子,所以这种恐龙叫梅勒营鹦鹉嘴龙。 1991 年 10 月 7 日,我在大凌河考察过程中又特意来到他家采访。原来,阎志有从发现恐龙化石以后,不管刮风下雨,一有时间就背着粪筐漫山遍野去找“龙” 。特别是下大雨以后,他总是上山看看什么地方冲出化石没有。赵喜进还经常给他邮来一些有关化石的报刊资料,他渐渐掌握了一些化石知识。后来,他找化石找得简直着了迷,家里什么事都不管。亲朋邻里甚至老婆
6、孩子,都说他不过日子,甚至有人说他有精神病。就这样,十几年的时间,他发现了很多化石点,并发现和搜集了石祖(生殖崇拜文化遗存:古人用石头磨制的男生殖器) 、石器、陶器等数百件历史文物。他还在家里搞了一个博物馆,用铁线、木棍把恐龙化石绑起来,复原一些恐龙骨架。 苦心人,天不负。1987 年 7 月 18 日上午,阎志有正在家里出土豆,听说附近的南炉村出了鱼化石,他马上翻过一道山梁走了十几里路来到南炉村。他在村边山坡上一铲一铲地挖呀挖,11 时 25 分光景,突然铲出一块和鱼不一样的东西。他定睛一看,石头上隐约印着的分明是一只少了胸部的小鸟。他惊喜异常,中午在南炉村侄女家里饺子烧酒既没少吃4也没少喝
7、。 后来,阎志有把这块化石交给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年轻的古生物专家饶成刚。饶成刚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年轻的古生物学家鲍尔?赛雷诺直到1992 年 2 月才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原始鸟类的新属新种,把它命名为“三塔中国鸟” 。朝阳城是一座具有 1600 多年历史的古都,清朝初期城内有三座古塔,因而后来在这里建了三座塔厅。所以饶成刚等把“三塔”作为这种鸟的种名,而把“中国鸟”作为属名。三塔中国鸟发现于地质上叫“九佛堂组”的地层中,因而它生活在大约 1.1 亿年前、地质上称为早白垩纪的时期。这只像麻雀大的小鸟,嘴里有牙。鲍尔?赛雷诺说,它具有一些恐龙的特征,很可能是由恐龙
8、向鸟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较古老的始祖鸟可能主要生活在地上,但还不太会飞。始祖鸟身上没有什么与现代鸟相似的特征。赛雷诺说,这只鸟的飞翔能力较强,在树上造窝,一般不在地上活动。赛雷诺说,令人奇怪的是这只鸟具有许多始祖鸟那样的像恐龙的特征,可它的飞翔结构却很发达,翅膀的指节处还有爬树用的爪子。发现这样一个处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化石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 三塔中国鸟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世界各国都争相报道这一发现。美国的发现杂志还把这一发现评为当年全球一百项重大科技新闻之一。 于是,从采访报道阎志有开始,我渐渐走进了恐龙时代。 走近恐龙脚印 51992 年 4 月 12 日,我沿着大凌
9、河考察采访来到北票市的四家板村。在这里,当我问到有什么名胜古迹时,村里的干部韩世田说:“我们这儿的山上有金鸡脚印啊! ”“什么金鸡脚印?” “就是一个老抱子领着一群小小鸡在那儿玩时踩的脚印” “在什么上头踩的?” “在山上的石头上啊!” 什么东西能在石头上踩出脚印?太荒唐了。但是根据我当时简单的古生物化石知识,很快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古生物的足迹化石。 下午,在家住四家板村的南八家子乡报道员冯学军的带领下,我来到村西的朝阳沟。从沟底往山上爬,快到山顶的时候,我不由地“啊”了一声。我们忽然发现一大片裸露的岩石上布满了数不清的脚印,像一群大大小小的鸡在雨后的泥土上踩出的一样。其中最大的长 16 厘米
10、,最小的 4 厘米。除了大小之外它们还不尽相同。另外,我们还发现了几个零星的像大象踩的圆型脚印。但由于旅途遥迢,当时我只拍了一些照片,第二天又到下一站考察去了。 1992 年 6 月 1 日,我完成了大凌河的全程考察采访。两个多月以后的 8 月 25 日,我又来到了四家板村,晚上就住在冯学军家。冯学军家新盖的四间房子,第二天要进行外部装修,所以头一天晚上必须把外墙用水全部喷一遍。于是当晚我帮他们干活,用一台给果树喷农药的机械从井里一下一下往上压水,冯学军和他妻子拿着水龙头往外墙上喷。我们一直干到后半夜 1 时左右。第二天上午,冯学军家里来了很多泥瓦匠和帮工的亲友,他安排好家里的活计后就和我一起
11、拎着一壶凉水和我带来6的一包石膏粉,又来到了朝阳沟。在有“金鸡脚印”那片山坡的山下沟底,我们拨开泥土,又发现了一个长 35 厘米的鸡爪形脚印化石。爬到山坡上,我又拍了一些照片,然后用我们带来的水,和些石膏,拓下一些“金鸡脚印” 。当时天气燥热,我们把带的水喝了一些,所以拓的“金鸡脚印”并不多。 回来以后,我认真查阅了很多地质和古生物方面的资料,还到图书馆特意借了一本热血恐龙的书,从朋友那里借了一本日本出版的有关恐龙的画册,请教了教过我生物的老师和学地理的朋友,又把这里的石头拿到省地质大队去鉴定。最后我认为,所谓的“金鸡脚印” ,是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的足迹化石。这种恐龙形体和脚都酷似鸟,但没有翅
12、膀和鸟喙,而有鸟类没有的长大的尾巴和胸前像手一样的短小的前肢。它们用强健的后肢行走,而且健步如飞。它们的身长可以达到 2 至 3 米左右。也许在亿万年以前,这一带是一片水乡泽国,一群这样的或者其他种类的恐龙成年的,青年的,还有刚出蛋壳的、蹒跚学步的小不点儿,在这里的水滨沙滩上,觅食、徜徉、嬉戏。它们走路的姿态,也许像服装模特走“猫步”一样,直线前进时两脚都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因为在朝阳沟的山顶附近有一串“金鸡脚印” ,都在一条直线上,而且距离都是 114 厘米。但正在这时,不知附近什么地方突然一声巨响,发生了火山爆发,遮天盖日的火山灰覆盖了这片泥沙,包括这些恐龙和它们踩下的脚印。 由于地壳的变化
13、,这一带也许物沉地陷了,然后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这片泥沙慢慢变成了岩石。在后来的地壳运动中,7这里又被抬高隆起,形成了山脉。由于山上火山灰形成的岩石容易风化,变得疏松,有的就被雨水冲到山下,于是露出了“金鸡脚印” 。现在印着“金鸡脚印”的这一大片光秃秃的岩石,就是滨河相的沙岩。在这片印有“金鸡脚印”岩石的一侧,还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没被冲走的凝灰岩。韩世田还说,过去有人曾在这里发现过大骨头棒,也叫龙骨,村里谁割个口碰破了皮的,从这上头刮些面面抹上,能止痛止血。 我把我的分析认定,写成文章在朝阳日报发表。这年秋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在朝阳县的波罗赤乡发掘化石,就
14、在他们撤走的头一天下午我闻讯赶了去。在一个昏暗的土房里,我把我拍的照片给古鸟类专家侯连海看,把我写的认为是恐龙脚印的文章念给他听。侯连海听完后说,就是这么回事儿,我们所有个研究生是研究恐龙脚印的,回去后我告诉他找你。 走进化石宝库 1997 年 6 月末到 7 月中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行 10 人到北票市上园镇考察鸟化石产地。其中,分别在美国的堪萨斯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周忠和与尤海鲁,也利用暑假回国到北票市来考察。一天,他们在住地附近的金岭寺火车站,发现铺站台的方石有的印有恐龙的足迹,并听说北票市的下府乡也有这种石头,于是就打电话请我带他们去下府乡。我马上来到
15、了北票,和他俩及他们所的王相城来到了下府乡政府,但一打听都说从没听说过这里有什么恐8龙脚印之类的事。大失所望后,我们只得驱车返回。在路上,我们几乎见人就停车打听,但都说从没听说这里发现过这样的石头。后来我们路过一个村庄,由于中午太热,人们都在街上的几棵树下歇凉。我们停下车又打听起此事,但人们还是都说没听说过。正在这时,曾专门研究过恐龙足迹的尤海鲁,轻轻拽了一下我的衣角,指着一个妇女身后一家大门口的门墩,小声说:“张先生,你看这上面就是恐龙脚印。 ”我一看,果然不假!当时一名年轻妇女没听明白我们的意思,以为我们要买石头,就跑回家找来在石场干活的丈夫,说让他领我们到山上采石场去看看。我们只得将错就
16、错,让这个人把我们带到了山顶上的采石场。到了采石场,打石头的农民都说:“我们在这儿都打了十几年石头了,从来没看见过你们说的那样的石头。 ”可是尤海鲁慧眼独具,就在我们和打石头的农民聊着的时候,他就找到了一块石头搬回来扔在了我们身边,说:“看,这就是。 ”不一会儿工夫,他就在乱石中发现了好几块印有恐龙足迹的化石。这里的恐龙足迹,也是三趾,但和朝阳沟发现的相比,似乎脚趾稍粗些。 当时正是盛夏,酷热难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们都住在金岭寺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小招待所里。当时他们只有一台车,每天上山考察只有年纪大的坐,年轻的只能租三轮“嘣嘣” 。当时汪筱林坐“嘣嘣”坐得屁股都骣破了,天天晚上到小
17、诊所去上药。一到晚上,招待所的老板“杨大圣”就熬一大铝盆绿豆汤为大家解暑。我当时和他们同吃同住,并见缝插针地向他们采访和请教一些古生物知识。当时大大小小的媒体都在炒作中华龙鸟,我就在这个小招待所里采访了有关专家,9写出了中华龙鸟是鸟吗?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是恐龙 。又专门采访了周忠和与尤海鲁,写了海外学子谈中华龙鸟 。最后一天离开时,我正在屋里和周忠和、尤海鲁边采访边请教,突然有人跑到招待所大声喊:“张先生,你还走不走?火车进站了!”这时我才急忙跑向火车站。 当时的媒体宣传几乎是一个声音:中华龙鸟是鸟。不同声音也许只有朝阳日报吧。这年 10 月, 科技日报才发了一篇中华龙鸟是龙不是鸟的文章。 就
18、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和我眼里非常神圣的科学家们拉近了距离,甚至交了朋友。 以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植物所的专家经常来朝阳考察。他们每次来只要我知道,不管在哪儿我都要去看看。 走进古鸟类大会 2000 年 6 月 1 日至 4 日,第五届国际古鸟类与进化协会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正式开幕之前,要到辽西化石产地参观考察。开始,大会秘书长、不久前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从美国回国的周忠和博士,曾邀请我参加这次大会,后来是朝阳市委宣传部组织我们一起去的。 从大会野外考察开始,我就在汽车上开始采访外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的一些年轻科学家,大部分都留过学,我采访外国科学家时都是请他们当翻译
19、。大会期间我一共做了十几位古生物科学家的专访,其中有4 位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大会正式进行期间,我白天见缝插针地采访拍10照,晚上回到驻地写稿。一天晚上,我坐在床上写着写着不知不觉歪在床上睡着了,后来又不知怎么掉在了地下。摔醒了爬起来后我还是继续写。这样的大会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亚洲也是首次,原因就是朝阳发现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化石宝库。所以,我觉得大会的每一个机会都很难得,每一个瞬间都很重要。为了留下每一个瞬间,我拍了很多照片。一天我的照相机闪光灯电池没电了,中午我忙着出去买,回来时和出租汽车撞在了一起,把我和照相机包撞出去好几米远。司机看我没死又爬了起来后还把我一顿臭训。 2000 年 1
20、0 月 5 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忠和、王元青、金帆、张江永、汪筱林、徐星、张福成、王原 8 位博士联名给我写了一封长信。其中说:“在今年 6 月初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古鸟类与进化协会会议及其会前在锦州地区的野外考察中,您不辞辛苦,克服重重困难,全程跟踪报道了这次盛会,采访了许多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用通俗科学的语言发表了数十篇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新闻稿件,全面介绍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和它的科学价值。这些报道既宣传了朝阳,又为公众普及了科学知识,也对化石的保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走进盗挖狂潮 与辽西朝阳古生物化石的惊人发现俱来的是触目惊心的盗挖活动。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盗挖化石的狂潮总是此起彼伏。到目前为止,朝阳地区已发现的化石点达数十处,几乎没有一处没遭到破坏。有的大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