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莫斯科采访美国将军2001 年 4 月 1 日,南中国海上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中美撞机事件”。此时,正是我作为文汇报常驻俄罗斯记者刚刚履新的第九天。从当地电视新闻中看到此消息后,新闻敏感告诉我:这一重大的国际冲突事件也许将成为我作为驻外记者生涯难得的报道机遇。尽管我所在的国家是与此事件似乎毫不相干的俄罗斯,尽管我刚刚来到莫斯科,一切必要的证件尚未办理,但是我知道中国的读者将会十分关注俄罗斯的反应,我所在的报社会把“中美撞机事件”作为十分重要的报道题材,而且我作为国际新闻记者作报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从何处着手?从哪里寻找新闻线索?如何捕捉独家的视角?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2、我当时刚刚来到莫斯科,记者站尚是一片空白,新闻线索几乎是零,采访对象屈指可数。我心里很着急上火,也的确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我蹲在旅馆里不停地翻看电话本,开始一个一个地联络我当年在莫斯科做访问学者时的老关系。当时,俄罗斯媒体有关“中美撞机事件”的报道十分有限,俄罗斯官方的态度更是深藏不露。在此情况下,如何寻找报道的切入点,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2就在我一次次打电话的时候,一位研究俄美关系的老朋友偶然地告诉我:此时莫斯科的奥林匹克饭店正在举行俄、美专家“加勒比海危机发生 40 周年”学术研讨会;参加这一活动的有美方不少代表,其中包括当年亲自处理加勒比海危机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
3、纳马拉将军。你不妨借此机会采访一下他对“中美撞机事件”的看法。 听到朋友的这一建议,我心里既激动,又感到没底。激动,是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天赐良机;没底,是因为我的记者手续尚未办齐,贸然采访等于师出无名,后果难以预测。犹豫再三,我还是拿不定主意。但是新闻记者的责任感,让我确实难以割舍这一次难得的机会,所以决定贸然去试它一把,就算是去撞大运吧。 当我来到举行研讨会的饭店,发现这里除了播映有关“加勒比海危机”的纪录片外,大部分时间是美国和俄罗斯专家大会发言,其中大多人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和决策者。我终于抓住一次会议中间冷餐会的机会,走近已经 70 多岁的麦克纳马拉先生,告诉他我想就“中美撞机事件”采访他
4、。他当时的表情十分诧异,仿佛见到了外星人一样,但最终还是客气地说:“我明天在莫斯科卡内基基金会会见记者,你也可以来参加提问。 ”听到此话,我高兴而又紧张地出了一身汗我毕竟是一个身份尚不全,甚至连一张名片都没有的陌生中国人啊。但是采访机会终于来了! 向“处理危机事件大师”提问 3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莫斯科卡内基基金会。在这里,我首先认识了即将主持新闻发布会的莫斯科卡内基基金会主席、美国人罗伯特?努里克先生,并告诉他我的身份和参加会议的想法,同时对自己没有完备的记者身份表示歉意。在与努里克先生的攀谈中,我尽力通过不断地提及几位在该基金会工作的俄罗斯专家的姓名,试图与其套近乎。最后,客
5、气的努里克先生表示愿意帮忙,但表示不能保证麦克纳马拉先生一定会给我提问的机会和回答我的问题。一切取决于记者会的气氛和麦克纳马拉的心情。 记者会开始,会场里挤满了各国记者和各式摄像机。由于我提前到来,终于在第一排占据了一个有利的位置。麦克纳马拉先生开始回答记者的提问,所问及的问题,主要是他当年如何辅佐并说服肯尼迪总统采取克制态度,没有把一触即发的加勒比海危机演变成一场美苏之间的核大战。麦克纳马拉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心情十分不错。 由于我所占据的有利位置,由于我每一次都高高举起提问的手,更由于在前一天我与麦克纳马拉先生的简短寒暄,他终于善意地给了我一次提问的机会。我首先用早已准备好的英语把麦克纳马拉
6、先生恭维为“处理危机事件的大师” ,随后借此抛出了我精心准备的问题:中美应如何处理好“撞机事件”?麦克纳马拉先生对于处理这类重大突发事件有何建议? 也许是我对麦克纳马拉一开始的恭维话起了作用,他在回答我的问题时,表示出了耐心和思考,所讲的时间也比较长。我终于如愿以偿了。4难忘采访后的感悟 麦克纳马拉先生是我在莫斯科采访的第一位重量级人物,也是我在“中美撞机事件”后不久所作的一次重要采访。这一次采访,对于我以后在莫斯科的驻外记者生涯,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时采访的情景,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其中还包含以下的几点体会: 第一,必须注重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名称职的驻外新闻记者,必须在思想水平、新
7、闻敏感、采访经验和写作技巧等方面作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准备。要敢于冲破框框和套路,大胆实践,勇于实践,不怕失败。试想,如果我当时在没有完备的记者身份情况下退缩不前的话,如果囿于固定模式和习惯,不主动出击寻找新闻线索,就很难在第三国采访到突发事件的对立国专家的思想脉络,很难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采访到第一手的新闻素材。普利策说过:懒人当不了记者。此话绝对是真理。驻外记者一定要做到广而后深,博而后专。 第二,必须注重采访技巧的提高 采访技巧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经常磨砺、经常拓展的看家本领。关于采访技巧,各类教科书均有详细的论述。但是现实生活千变万化,采访对象五花八门,因此采访技巧也必须长枪短剑俱全,能够
8、信手拈来,5应用自如。对大人物、政治家的采访,必须掌握提问的时机、方式、角度、语气和声调。在所有这些手段中,一招不慎,就会错失良机,遗恨终身。因为这样的采访机会稍纵即逝,千载难逢。如果不对采访进行精心准备,不了解采访对象的喜怒哀乐,就会阻塞沟通的渠道,使对方采取应付你的办法,嘴到而实不至。 第三,必须多掌握几种语言 作为驻外记者,熟练地掌握驻在国的语言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否则将难以展开工作。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名记者最好在掌握所在国语言的同时,也能够用英语进行采访、访谈。试想,麦克纳马拉抽空会见记者的时间十分有限,如果通过翻译再耗掉部分时间,既不能充分地调动被访对象的情绪,又凭空地浪费不少提问时间,这将是一个难以挽回的损失。一名驻外记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必须多掌握几种语言,有备无患,在最需要的时候,使用最便捷的工具进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