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俞逊发:有限天地间追寻无限音乐笛友齐聚沪上追忆俞逊发 1 月 21 日是笛子大师俞逊发离开我们三周年的纪念日。他的笛子音乐文化不仅为新中国竹笛音乐发展史填补了若干空白,同时也为我国传统音乐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俞逊发是建国以来南派笛子演奏风格的继承者,也是新中国第二代笛子演奏家的带头人,他是第一位成功探索南北派竹笛演奏风格、并将二者融为一身的演奏家;第一位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笛子独奏音乐会的笛子演奏家;第一位发明“口笛” ,并将“口笛”音乐艺术搬上艺术舞台的演奏家;第一位开办“笛文化研究所”的音乐理论家;第一位与世界各国笛子演奏家举办“即兴演奏音乐会”的中国笛子演奏家;第一位使
2、笛子曲在国内民族器乐独奏曲创作比赛中获一等奖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秋湖月夜是国内唯一成为“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笛子创作曲目。同时,他也是迄今开发笛子演奏技术最多的音乐家。 钟爱民族风 俞逊发 12 岁加入上海“红孩子业余艺术团” 。次年,我国南派笛子2大师陆春龄慧眼识才,将其收于门下。1960 年,上海民族乐团招收随团学员。为了梦想,更为了缓解家中窘迫的生活境况,14 岁的俞逊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民族乐团,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艺术之路。 16 岁时,俞逊发笛艺已初露峥嵘。1962 年第三届“上海音乐之春”音乐会上,他完美的演绎了笛曲欢乐歌和报喜 ,获得了该届音乐会最高奖“优秀表演奖” 。 1
3、975 年,中国艺术团成立之初,俞逊发凭借其高超的演奏技术,南北兼容的演奏风格,征服了所有评委,成为了中国艺术团的一名演奏员。同年,与当时全国选拔出来的各专业的佼佼者一道,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型专业电影歌舞片百花争艳的拍摄。片中,俞逊发高质量地完成了独奏和伴奏的任务。通过他在片中演奏的歌儿献给解放军扬鞭催马运粮忙和口笛曲苗岭的早晨 ,全国音乐界及音乐爱好者认识了俞逊发。 1984 年 1 月 16 日,俞逊发在北京民族宫举行了“俞逊发笛子独奏音乐会” 。本次音乐会,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公开的、以演奏笛子音乐为目的的独奏音乐会。俞逊发不仅将三五七 喜相逢等南北方特色乐曲一并搬上了舞台,笛曲秋湖月
4、夜 汇流等一批新作品的展示,诠释了他对当时笛子音乐发展的前瞻性。同时,音乐会还掀起了人们对笛子音乐艺术的思考。 俞逊发曾说:“艺术必须以民族魂为根基,才不容易被异化” 。为此,他常深入到民间,学习昆曲、婺剧、绍剧、河南梆子、京剧、囊玛、花儿、信天游、二人台等各种戏曲和民歌,了解乡土文化,使他的音乐始3终保存着浓郁的民族风味。同时,俞逊发不时汲取西方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他演奏的朱践耳的第四交响乐 ,于 1990 年秋荣获第十六届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作品”大赛奖,这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荣获该项大奖。俞逊发将竹笛极富民族特色的韵味发挥的淋漓尽致,且与西洋弦乐器交相辉映,勾勒出一
5、副大千世界丰富与深奥的画面,使整部作品具有极强的哲理性、民族性和国际性。 大胆求创新 在上海民族乐团、上海京剧团和中国艺术团等艺术团体的工作经历,以及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在该校的任教,是俞逊发的演奏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艺术实践和音乐教育经验得到进一步丰富,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厚的重要阶段,为后期挖掘、开拓笛子的演奏技巧及笛子乐曲的创作做了有益的铺垫。 开拓思维,大胆创新,是俞逊发笛子音乐艺术成就的重要思想理念。在他对笛子的演奏技巧不断地求新求变中,先后发明了指揉音、腹震揉音、连续滑揉音、叩笛音、弹吐音、吐倚音、指跳音、哨笛音、指打音、指孔泛音、混震音、唇击音、舌击音、舌冲音、气击音、虚幻音、泛
6、音颤音 17 种新方法。他是至今发明笛子演奏技术最多的演奏家和作曲家。这些技巧均一一应用在他的乐曲创作之中。其中耳目一新的哨笛音和指打音技巧就是在创作琅琊神韵期间,为避免打扰寺内僧侣而偶然发4明的。舌击音和舌冲音是在演奏朱践耳的第四交响曲中产生的,使演奏者在演奏音乐中对正确把握和诠释作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俞逊发的发明,不仅给笛子注入了新活力,更进一步挖掘了笛子的艺术表现力,为笛子乐曲的创作拓宽了思路,为笛子乐曲的创作表现深度打下了基础。 说到发明创造,俞逊发先生除了推陈出新了十七种演奏技巧之外,“口笛” 的发明,更为我国民族器乐史涂抹了浓重的一笔。 “口笛”的诞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作为一名视
7、笛如命的演奏家,俞逊发早已希望竹笛能向西方的某些管乐器一样,通过改造,既拓宽其艺术表现力,又不失其传统的特点和韵味。1968 年秋,在一次使用平日自己常用的“废竹管”练习嘴劲时,俞逊发偶然发现,可在废竹管上吹奏出音阶,他即刻意识到,自己多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研究, “口笛”诞生了。1973 年 5 月 1 日,俞逊发在上海卢湾区体育馆首次演奏了“口笛” 。他以一首罗马尼亚乐曲云雀征服了所有观众。1974 年,他又配合作曲家白成仁,专为“口笛”创作了一首名为苗岭的早晨的独奏曲,且立刻响誉全国,流传至今。为进一步完善“口笛” ,满足广大听众的需求,俞逊发与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王益亮
8、师傅一道,又成功研制开发了五孔“口笛” ,大大提高了“口笛”的艺术表现力。 “口笛”不仅蜚声国内,且震动了国际乐坛。在法国,一位记者听后惊叹道:“简直像魔鬼一样能变,使人着了魔!”德国的报刊称口笛为“神奇” 。一位音乐家曾在评论文章中写到:“只有三英寸长的口笛,能奏出如此奇妙的音乐,令人惊讶”! 5诗歌引创作 俞逊发笛子音乐表现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对古典文学,特别是宋词学习和研究的心得。以至触景生情,有感而发。1978 年,笛子大师赵松庭送给俞逊发一支由他本人研发的大 G 调低音笛,这对于急于想表现笛子音乐中更深层次的诗情画意作品的俞逊发来说可谓雪中送炭。1980 年秋,俞逊发在苏州体验生活时,
9、寒山寺的钟声震憾了他,古代园林的建筑美征服了他,南宋词人张孝祥过洞庭的意境陶醉了他, 秋湖月夜就这样诞生了。其次是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抒发。在古典文学中对大自然美好山河的描述是俞逊发特别追求的美学思想内容。被称为“音乐的诗、有声的画” 。诗歌、自然、宗教、生活是指导俞逊发音乐创作的理论基础。另外,俞逊发对传统音乐的改编、加工和演奏艺术的新突破,是力求使我国民族音乐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如经他改编、加工和亲自演奏的三五七 中花六板 玉芙蓉 姑苏行 梅花三弄等是使这些传统乐曲上升到新的艺术层次的体现。 在俞逊发笛子音乐中,独奏为基本形式,只有个别作品为其它形式,如喜讯传来乐开怀为二重奏。在笛子独
10、奏曲中,伴奏常为小型民族乐队,保持了传统音乐笛子曲的伴奏风格。而用声乐伴唱的琅琊神韵不仅填补了笛子曲伴奏形式的空白,也为民族器乐独奏的伴奏输入了新的血夜。 6俞逊发笛子音乐的创作,有继承传统风格的作品;有改编民间音乐风格的作品;有紧跟时代背景的作品;更有揭示人生感悟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中,在展示了俞逊发演奏技术的同时,更体现了其艺术境界的不断提升。他的演奏技艺和作品是后生们效仿、揣摩的典范。 笛声助沟通 为将竹笛艺术推向世界,让世界通过我们的民族音乐了解中国,俞逊发做了大量的工作。 1974 年以来,他先后出访了 30 多个国家,对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借鉴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在加
11、拿大访问期间,俞逊发专门演奏了被称为是加拿大第二国歌的牧羊人 。他深厚的演奏功底,以及对该乐曲成熟的理解和恰当的演奏,征服了所有观众。为感谢中国演奏家带来的美妙天籁之音,当地政府专为俞逊发雕铸了头像,并将其永久伫立在加拿大的国土之上。 1993 年,俞逊发出访德国,他的演奏使德国的艺术家们为之震惊。为流下美妙的笛声,俞逊发专门被邀请到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录音棚里。邀请者希望这位来自中国的演奏家,能够即兴演奏一首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乐曲。俞逊发缓缓度步窗前,沉思良久。窗外,正夜色蒙蒙,鹅毛大雪纷扬而至。仰望苍穹,幽深静穆。望着这一亘古不变的生命奇观,他仿佛觉得,自己有限的生命已逐渐融入到这永恒的天体生命之中了。此时,他已物我两忘,神思已飞越时空隧道,寻觅最初人类生命领地上7跳动的歌谣,用心灵的音乐语汇与之对语。他缓缓举起竹笛,一首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生命礼赞笛曲,悠悠回荡在异国的夜空。1994 年,这首被命名为太极的乐曲获得了德国金唱片奖。 行云流水,天地太极,一直是俞逊发艺术追求的目标,而学无止境又是能使俞逊发不断进步的治学品质。俞逊发常说:“世界上的事学会并不难,但学好就难了,要学深就更难了。虽然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行云流水,天地太极 ,其实艺术是无止境的。只要人类还存在,只要人类还有思想,那么想像的翅膀,艺术的天地永远是无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