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灌水周期的确定根据灌水临界期作物最大日需水量值,按式 232 计算 理论 灌水周期。因为,实际灌水中可能会出现停水、配水设备故障等原因,故设计灌水周期应小于理论灌溉周期。T 理 =mEaT 设 232式中:T 理 理论灌水周期,d(天);Ea控制区内作物最大日需水量,mm d;T 设 设计灌水周期,d(天);m同前。控制区内种植不同作物时,按式 233 求权法计算理论灌水周期。、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水量供需平衡按式 235 计算。Q 供 Q 需 235式中:Q 供 水源供给水量, m3;Q 需 灌溉需水量,m 3。为了达到规划区内节水增产的目的,应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水定额。当出现供水
2、量小于需水量时,应开辟新的水源。无新水源时应重新调整作物结构布局或减少灌溉面积。3 灌溉工作制度传统灌溉方式是续灌和轮灌相结合的方法,即:支管之间采用轮灌,支管内采用续灌。、系统轮灌组数目的确定,用式 236 计算N=int(nqQ 设 ) 236式中:N系统轮灌组数;n系统出水口总数;q出水口的出水量,m 3h;int取整符号;Q 设 同前。、出水口实际出水量计算,按式 237 计算q=NQ 设 n 237式中:所有符号同前。、同时工作出水口数目的确定,按式 238 计算X=int (n N) 238式中:X 同时工作的出水口数其它符号同前。、每个轮灌组工作时间,按式 239 计算t N=T
3、N 239式中:t N每个轮灌组工作时间,h ;T、N同前。24 水力计算1 管网各级管道的流量计算在管网管道流量计算时,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推求各管段的流量。、支管流量的确定根据轮灌组及出水口的水量,同时工作的出水口数,计算支管道的流量。2 管网水力计算、给水栓工作水头在采用移动软管灌溉系统中,一般软管直径为 50100,长度不超过 100 米。此时给水栓工作水头用式343 计算。Hg=h yf+H gy+(0.2 0.3 ) 243式中:H g给水栓工作水头, m;hyf移动软管沿程水头损失, m;H gy移动软管出口与给水栓出口高差,m。当给水栓直接配水入渠道时:H g=0.20.3,m。
4、、管网各管段管径的确定自压管网水力 计算 是根据:设计水量、管网入口压力确定管网中各级管径,各节点压力。最后选用与计算出的管径接近的商用管径。管径选定后要进行不淤流速(一般取 0.5ms)和最大允许流速(通常限制在2.53.0ms)校核。为了充分利用 自然 水头,其管径用式 244 计算。经济 流速的确定原则:通过流量大时,应选择较小值;反之,应选择较大值。干管选择较小值,支管选择较大值。、管网水头损失计算沿程水头损失计算:根据选定的管材、管径、设计流量、管道长度,按式 245 计算其沿程水头损失。3 输水管道性能的选择、输水管道设计要求的工作压力确定。管材允许工作压力应为管道最大正常工作压力
5、的 1.4 倍。当管道可能产生较大水击压力时,管材的允许工作压力应不小于水击时的最大压力。、管壁要均匀一致。、管材内壁要光滑。、管与管、管与管件连接要方便。25 水击压力计算与保护装置1 水击压力计算、水击波传播速度2 防止水击压力的措施、操作运行中应缓慢启闭阀门,以延长阀门启闭时间,从而避免产生直接水击,并可降低间接水击压力。、由于水击压力与管内流速成正比,因此,在设计中应控制管内流速不超过最大流速限制范围。、由于水击压力与管道长度成正比,因此,在设计中可隔一定距离设置具有自由水面的调压井或安装安全阀和进排气阀,以缩短管道长度,削减水击压力。3 安全保护装置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安全保护装置主要
6、有进(排)气阀、安全阀、调压装置、逆止阀等。、进排气阀的选择进排气阀按式 256 选择。一般在顺坡布置安装在管道系统首部,逆坡布置时在管道系统尾端,安装在管道系统的凸起处,管道朝水流方向下折及超过 10 度的变坡处。、安全阀安全阀是一中压力释放装置,安装在管路较低处,起超压保护作用。3自压式管道输水灌溉管理及技术要求自压管道灌溉工程同其它水利工程一样,必须正确处理好建、管、用三者关系。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用好增产是目的。在保证管道系统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只有管好用好才能充分发挥效益。31 管理制度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也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一套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措施,也是不能正常运行的。要从以
7、下四个方面完善管理制度:1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2 依法管水;3 实行管理责任制;4 建立管理考核标准32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运行技术要求1 灌溉前必须首先打开应浇地块的给水栓,每条主管道打开的给水栓数不少于 3 个。2 打开给水栓后,再开进水闸,闸门开启度应根据渠道水位,满足管道用水量,待压力池水位和堰顶一平,稳定为好。3 灌溉结束后,先关闭进水闸,然后再关闭给水栓。4 冬灌结束后,必须将管道内的水排掉,防止冻坏管道。5 用前必须做好管道的检修工作。4自压管道灌溉系统效果 分析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与明渠灌溉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 节水、节能自压管道灌溉系统输水损失小,渠系水利用率达 95%以上,比土渠
8、提高 30%,比防渗渠道提高 5%,综合节水达 40%左右。由于用管道输水,减少了渗漏和蒸发损失,综合节能在 20%30%。2 省地、省工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中管道埋入地下,比明渠灌溉减少占用耕地 2%,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有着重要意义。管道灌溉不仅能减少大量的田间建筑物,而且还可以实现规范化、系统化;输水时间短,缩短了轮灌期,节省了工日。3 适应性强、管理方便自压管道灌溉系统是有压供水,可适用于各种地形,如:越沟,跨路,拐弯和爬坡等。管道灌溉设备比较简单,技术容易掌握,管理方便,用水量便于控制和计量 ,并为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 创造了有利条件。4 使用寿命长管道埋入地下,塑料管不易老化、不宜
9、腐蚀 、不宜破坏,一般使用寿命在 50 年左右。5典型工程效益 分析香营乡 3000 亩蔬菜基地自压管道节水灌溉工程,以白河堡水库北干渠为水源地,设首部沉淀过滤池和调节池各一座,配套 315 管 2410 米,200 管 4000 米,160 管 650 米, 110 管 35700 米,出水口 640 套。自压管道节水灌溉系统完成后,项目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灌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经济 效益、 社会 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有了显著变化,在全县的节水灌溉建设和管理上起到了真正的示范样板作用,对延庆县农业产业机制改革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具有深远意义。51 经济效益分析通过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改善
10、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名、特、优、新品种的发展 ,必将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当地农民收入。1 增产效益农田实行节水灌溉后,由于减少了渠道和田埂占地,可增加作物有效种植面积,并能适时灌水,提高灌水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每亩按 2000Kg 产量,单价按 1.2 元/Kg 计,每亩年增加收入 1250 元,每年可增加收入 375 万元。2 节水效益与土渠灌溉相比,自压管道灌溉每亩每年可节水 100m3;项目区年节水总量为 30 万 m3。每方水按 0.12 元计,可节约水费开支 3.6 万元。节水转移效益按每方水 0.08 元计,每年可增加效益 2.4 万元。3
11、省工效益管灌每亩每年可节省人工 3 工日,项目区每年节省人工 9000 工日,节省人工支出 18 万元。4 节地效益据测算,管灌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 5%左右,项目区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 150 亩。实践证明,自压管道灌溉系统节水效果明显,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缓解了当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了当地的灌溉水平和农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制度改革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运用自压管道灌溉系统后,每年节约用水 30 万 m3,节约的水为社会经济的其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项目区内外部环境和整体面貌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还绿化美化了环境,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意识
12、。使农民认识到节水改造的好处,深深体会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只有水利设施的发展,才能改变农业的面貌,才能富裕农民。52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项目区 应用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以后,使得当地种植结构得到了调整,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地成方连片,粮果丰收,绿树成行,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缓解,环境优美。同时,水土资源的利用更趋于合理,并可以把当地的种植、养殖、加工和 旅游 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开发促旅游,旅游促发展的生态农业雏形基本形成,项目示范区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采用节水措施,减少农业用水量,相应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对涵养补充地下水起到一定作用,节约的地表水,可增加对官厅水库的补水,对恢复官
13、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有着重大意义。6结束语延庆县作为京郊山区农业县,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发展节灌,改变干旱山区“干旱缺水” 造成农民收入减少的局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必须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后盾,从改变设施,改变灌水 方法 ,改变节水思路为出发点,大幅度提高农业水利用率和田间单方净耗水量的农作物产出率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大力倡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而我县可利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成为制约农业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解决缺水 问题 ,减少耗水作物,发展高效农业,就需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节水灌溉工程。我局结合白河堡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先后在小浮坨、大浮坨、新保庄、延庆镇西北片、张山营镇等地区建成了多处自压管道灌溉系统,这些工程 目前 运行状况良好,效益显著。在水资源日趋危机的今天,应充分发挥 自然 优势,多搞一些自压式节水灌溉工程。为实现延庆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延庆”宏伟目标需要广大水利 科技 人员及当地群众继续积极探索实践,为进行一次全新的技术革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