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16021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现代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现代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现代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现代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试论现代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摘要:“着” 、 “了” 、 “过”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体标记, “起来”、 “下来” 、 “下去”是准体标记。我们尝试在现时事件和非现时事件的认知框架内来探讨现代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以揭示它们内部的关联与差异。我们发现在事件认知框架内,体标记的显著度越高,其主观性越低。探讨体标记的主观性对于我们解决语言运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认知框架 显著度 主观性 现时事件 非现时事件一、引言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体标记是典型的体标记“了、着、过” 。此外, “起来、下来、下去”这些趋向动词在体意义的表述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个较为严密的系统,

2、与典型的体标记相比语法化程度低一些,因此,可以视作“准体标记” 。汉语因为没有印欧语那样的屈折形态,其体貌形式复杂纠结。我们在此尝试利用人类的认知规律,来探讨这些常用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以揭示他们内部的关联与差异,为汉语复杂的体貌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二、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一)认知框架和显著度框架这一概念最早由 charles fillmore 引入到语言学中来的,框架是“具体的、统一的知识结构或经验的协调一致的图式化”(119)。对人来说,各种认知框架是人认识自身的产物,是人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 “容器一内容” 、 “整体一组成部分” 、 “劳作者一工具” 、 “物体一性状”

3、等都是主要的认知框架。显著度则是人们识解事物的方式,与人们的注意力有关。事物的显著度受一定的认知原则的制约:有生命的比无生命的显著(能动的比不能动的显著),具体的比抽象的显著,整体比部分显著(因为大比小显著),近的比远的显著,容器比内容显著(可见的比不可见的显著)。体标记反映的是一个事件的时间性和事态性。因此,我们研究体标记必须在一个事件中进行。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一个汉语事件视作一个“容器一内容”框架。(二)汉语事件的认知框架1 现时事件框架与非现时事件框架事件总是在时间中进行,而时间是永流不驻的。但是,事件的发生总是具有相对性的,总有一个事件相对于另一个事件在前或在后发生。因此,我们可以假设

4、时间轴上的某一个点为现时时间,凡是与现时时间有关的事件都是现时事件,不与现时时间相关的事件就是非现时事件。这样,就可以跳出句子本身所表述的真实时间,从而建立起一个事件框架,这个框架像认知框架一样具有抽象性,它是对客观世界中无数个事件的抽象概括。这样做可以更方便观察到事件的本质,从而更有利于对体标记的本质认识。我们将现时事件和非现时事件分别视作两个容器,事件内部的时间点和时间段视作内容。不管是现时事件还是非现时事件都是在时间轴上展开,由此,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汉语事件框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上述几个体标记。汉语事件认知框架尽管许多事件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不明确,但是,从逻辑上讲,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其起

5、始点和终止点。因此,在现时事件容器中,t1 是事件的起点,t2 是事件的终止点,t1 至 t2 是事件的过程;在非现时事件容器中,ta 是其起始点,tb 是其终止点,ta至 tb 是其过程。2 体标记“过”与非现时事件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吕叔湘先生(245-251)认为, “过”跟不同的词语搭配,可以表示“动作完毕”和“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两种语法意义,而石毓智(19-44)通过论证认为,这两种语法意义实际上是相通的,而且使用条件也是一样的,所以,他将具有两种语法意义的“过”看做一个实体。我们认为,石毓智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吕叔湘先生在比较“过”与“了”的区别时,也曾指出, “

6、动+过表示已有的经验,因此总是与过去的时间相联系” , “动+过所表示的动作不延续到现在” 。总之, “过”无论处于句中,还是句末,本质上都是帮助言者陈说一个过去的事件,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其归入非现时事件框架中。3 体标记“了”与现时事件研究者一般认为,动态助词“了”有两个:“了 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了 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作用。刘勋宁(3639)经过论证,认为:“了”的完成意义只是在某种条件下的偶发现象,而不是“了”的本质语法意义。它实质上的语法意义是表明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谓语形式的词义所指处于事实的状态下。石毓智(1944)也主张将“

7、了 1”和“了 2”作为同一个成分看待。刘勋宁和石毓智的观点不无道理。由上面的“汉语事件认知框架”可知, “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从t1 开始到 t2 结束这样一个事态,并总是处于当下时间内,即表示的都是现时事态。因此,体标记“了”在认知上应当属于现时事件框架内。4 “起来” 、 “下来” 、 “下去”和“着”与现时事件“起来” 、 “下来” 、 “下去”虽然语法化程度不高,但是,它们确实能够表述不同的体意义,并且可以表述一个事件的不同事态。邢福义先生(94107)的研究表明, “起来” 、 “下来”和“下去”总是能与“了”在不同的语境中共现。因此,我们认为这三个准时体标

8、记也应该属于现时事件框架,可以这三个准体标记放在同一个事件框架内研究。“着”也应该属于现时事件框架内。一般研究者认为, “着”有三个语法意义: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存在句中,表示以某种姿态存在。从认知上讲, “着”是言者说话时关注一个事件的持续过程,因此, “着”和“起来” 、 “下来” 、 “下去”一样,应当是同一个事件的各个事态的构成部分,把它放在现时事件框架中是合乎认知规律的。(三)各个体标记的显著度1 “了”的认知特点由上面的图例可知, “了”表示的是从 t1 到 t2 的整个事态过程,在认知上可以看做是一个事件容器内的整个内容物,因此,具有整体性。邢福义先生(2126

9、)在讲到能够进入“np 了”句式的名词时,指出,能够进入这个句式的名词都具有“推移性” ,例如:冬天了,天气还这么暖和!“冬天”是经过了”春天” 、 “夏天” 、 “秋天”发展而来的,有一个“推移”过程。石毓智也讲到同样的问题,并认为“了”与形容词和动词连用时,也是如此:言者用“了”实际上是要表述一个他意念上的“完成”过程。2 “着”的认知特点言者在表述一个事件时使用“着”是他忽略了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起始点和终止点,而将注意力放在动作或状态的持续上,如图所示, “着”描述的是 t1 和 t2 之间的事态,而不包括 t1 和t2。实际上,石毓智先生(1944)早就指出:“着要求其前的成分必须有

10、时段持续的语义特征 ”,并进一步说明:“着”指的是动作行为在“实现点”和“终结点”之间的状况,并且不包括这两点。3 “起来” 、 “下来”和“下去”的认知特点“起来” 、 “下来” 、 “下去”由原本的动作性很强的趋向义演化为表示事态发展的意义,是空间域在时间域投射的结果。在空间域中,言者观察到“起来”的主体(人或物体)的起点在低处,目的地在高处,其运动路径是从低处向高处运动。例如:听到枪响,他立即从床上跳起来,外衣都没披就往外跑。当这种空间意象投射到时间域时,一个动作或状态在时间上的起始点相应地得到突显,而终止点(目的地)被背景化。在图例中,t1 被突显,t2 被背景化,整个事态的发展指向未

11、来。在空间域中, “下来”的主体运动的起点在高处,起始点位置不明,目的地在低处,主体从高向低朝着终止点移动。例如:坡度大的地方,她还翻身下来,拖着车往前走。这种空间意象投射到时间域,相应地,一个动作或状态的起始点被背景化,其终止点则相对突出。在图例中,t2 被言者所突显。在空间域中, “下去”既没有起始点也没有终止点,例如:秋红此时大脑一片混乱,只管沿着河边走下去。投射到时间域中,这个意象保持不变。在图例中,t1 已经与事件没有关系,t2 被背景化,事件的发展方向有延续到现时事件之外的趋向。因此,在现时事件框架内, “下去”几乎没有任何部分被凸显。4 “过”的认知特点动词“过”在空间域表示主体

12、经过一个空间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其运动轨迹最终指向一个终点。投射到时间域中,“过”的运动轨迹与其在空间域中的轨迹十分相像。在时间域中,“过”强调的也是动作或性状在终点时的状态。因此,言者在使用“过”时,关注的焦点是事件的终止点。5 现时事件容器内各体标记的显著度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整体比部分显著,其原因为大的东西总比小的东西显著。因为“了”可以做为容器的整个内容物来认知,所以,在现时事件框架内, “了”的显著度要大于其他几个体标记的显著度。而“着”的认知特点是事件的整个过程,虽然不包括事件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但是,与“起来” 、 “下来”只关注事件的起始点或终止点相比,其显著度要大于后两

13、者。人们在认知“起来”时,虽然只关注时间的起始点,可是它的后续过程仍然在现时事件容器内;人们在认知“下来”时,关注的是事件的终止点,而终止点之前的过程也还在现时事件容器内,因此,二者的显著度应该是一样高的。 “下去”仅留在现时事件容器内一个观察点,后续的过程则不在该容器内,其显著度要低于“起来”和“下去” 。由此可知,在现时事件容器内,各个体标记的显著度应当是:了着起来,下来下去(“”表示“显著度大于”)6 非现时事件容器与现时事件容器的显著度在非现时事件容器内,人们认知“过”时,关注的是事件的终止点,但是,终止点的前面的整个过程都在非现时事件容器内,从这点上讲, “过”的显著度应当与“起来”

14、和“下来”相同,但是,非现时事件容器的显著度低于现时事件容器的显著度,因为人们总是将最大的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件上。所以, “过”的显著度要低于现时事件容器内的所有内容物。因此,所有体标记的显著度应当是:了着起来,下来下去过(“”表示“显著度大于”)三、各个体标记的主观性语言中的“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人们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268320)。研究表明语言的主观性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体、不同的词类、不同的句子成分等都分别存在着主观性大小的不同。langaker(538)认为,人们在认知抽象的事物

15、时,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因为与具体的事物相比,抽象的事物更依赖于说话人的感觉和判断。我们认为,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显著度要高,所以,显著度越低的事物对于人们的感觉和判断的依赖程度越高,显著度越高的事物越少依赖人们的感觉和判断。因此,显著度越高的事物,其主观性越小,而显著度越低的事物其主观性越大。由上面各个体标记所具有的显著度,我们不难对各个体标记的主观性的强弱做出下面的判断:了着起来/下来下去过(“”表示“主观性小于”)我们很容易看出, “过”的主观性最强,其次为“下去” ;“起来”和“下来”的主观性小于“下去” ;“着”的主观性小于“起来”和“下来”的主观性而大于“了”的主观性,而“了”

16、的主观性是所有体标记中最小的。四、结论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体标记是带有主观性的,这与它们在认知框架内的显著度有直接关系。在事件认知框架内,显著度越高的体标记,其主观性越小。所以,体标记的显著度与主观性成反比例关系。研究体标记的主观性对于解决一些实际的语言现象有一定的帮助。参考文献:1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92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45251;6663石毓智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19444刘勋宁 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j_中国语文,1988,5:36395邢福义 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邢福义选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1076邢福义 说“np 了”句式j.语文研究,1984,3:21267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3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