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足文本 活化“语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视频案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2011 年版) 课标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 “言语形式、表达方式、语用实践”成为当前小语界研究的热点。随着课改深入,人们对语文课程本质的理解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仔细审视语用背景下的小语课堂,不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现象比比皆是,具体表现在:一重共性,轻个性,生搬硬套,僵化语用;二重技能,轻基础,空中楼阁,窄化语用;三重表达,轻理解,言意失衡,碎化语用。以上误区,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缺失整体系统的语用视角。为此,我们学校确立的专题是立足文本
2、活化“ 语用” ,就是在落实“语用”前提下,主要培养教师立足文本,确立课程意识,以课程的眼光看待语文教科书,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研究文本解读文本,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 。下面,我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为例,围绕专题,介绍我们的研究的过程及结论: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一)关注文本特点 细化“语用“目标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通过文本内容的教学,实现语用教学的目标” 。因此,教学前,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本,寻找对形成学生语用能力有实质性作用的知识或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语用”目标。我们研读了教师用书中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
3、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通过研读,我们发现, 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指向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诸如: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这些都是偏向于内容的理解、人文的感悟。 2、目标缺乏学习过程、方法指导。语文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4、观三方面设计的,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上述目标唯一有所体现的“在朗读中” ,也是非常含糊的过程目标,没有实际教学价值。 3、目标没有体现“语用”教学。语用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领悟、掌握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获取语用方法和技能的教学。上述目标过于笼统,不能有效引领教学。 怎样展开“语用”教学,避免与值得学习的“表达”擦肩而过呢?通过研读文本、教参,我们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确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初读,正确认读 8 个生字,10 个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调零、含苞、绽放”等词语的意思,通过看地图理解“海峡”及“台湾海峡” 。 2、理清文章脉络
5、,运用抓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并简述故事内容, 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的含义。 3、找到环境描写的语段,通过反复品读,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4、通过品析语句,初步感受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目标,立足了文本特点,关注了语言表达形式,有利于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展开语用教学。(二)关注文本表达 深化“语用”过程1、聚焦词语 欣赏比喻精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写作手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运用精妙的比喻,写出了小钱的病情危急。第二自然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刚满 18 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
6、绽放。 ”形象生动地将一个身患重病,令人怜悯的年轻人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是文本的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请看视频:在第二课时,学生大体学完课文后,我创设这样一个话题, “当台湾青年把骨髓捐献给小钱后,小钱的情况会是怎样?请用上凋零 、 含苞 、 绽放 ,说说小钱的情况。 ”学生回答“通过骨髓移植,生命之花即将凋零的年轻人,得到了重生,生命又重新像含苞的花朵,开始绽放。 ” 这个环节的教学,如果仅仅满足于“比喻是什么”之类的语言知识,就会忽视其表达效果的体味。这种纯知识的语言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所以我创设动态、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情景,让学生经历了语
7、言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领会了比喻句的精妙,习得了表达方法,表达就更精彩。2、感悟写法 感受衬托作用“语用”教学不能仅仅讲授理论知识,要引导学生在文本情境和语境学习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语文教学应该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紧紧围绕“语用”的核心目标,学习“语用”方法,了解“语用”规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作者运用丰富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课文的一开头就描写了杭州美丽的早晨,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小钱悲惨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本课教学关注形式的“语用”生成点。 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对比思考能否省去第一自然段,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
8、中感受到这样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了小钱的病情的危急。在此基础上,再理解第二自然段“灿烂的阳光”对“苍白的脸”的衬托作用,并初步理解环境描写可以单独成段,也可以穿插在文本叙述之间。为第二课时地震的环境描写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为课后拓展练笔“运用场景描写”打好基础。3 对话文本 领悟文字之意蕴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很多文章字字珠玑,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在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高尚品质时,我没有停留在以往内容的分析,作者情感的感悟上,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在咬文嚼字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视频二紧紧抓住 “沉着” “一次又一次 ”两个重点
9、词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对话,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学生思维的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机融合,相得益彰。(三)超越文本内容 升华语言运用在教学中,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学好课文语言,力促学生超越文本,这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更是语言的创造。所以我在学完课文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小钱得救了,我们试想一下,小钱会在怎样的场景和台湾那位捐献骨髓的青年相遇,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学生在习作中写到感恩的话语,如丁文希同学写到,谢谢你。还有的同学运用了场景描写,如陈思娇同学写到,一天,阳光洒满。这样练笔设
10、计,既结合单元导读提出的目标“感受人间的真情,体会关爱的幸福” ,又立足文本,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让“理解与表达”二者并举,实现了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生。三、课题运用研究的结论依据以上研究过程,我们认为:践行“语用”教师首先应该在认识上转变,要切实转变内容至上、理解至上、文本至上的教学观。要立足教材, “取舍”有道,目标合理;要关注表达,遵循规律,深化“语用” ;要适度拓展,活化语用,提升学力。这些做法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一些初步成效,但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今后我们在落实“语用”方面还要进一步关注以下几点:1 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理解表达”并重;2 处理好“运用”与“写作”的关系,做到“听说读写”并举;3 处理好“教会”与“学会”的关系,做到“渗透”与“内化”结合。总之,语文教学只有立足文本,关注表达,致力于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语文课程才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