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19041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渚(zh) 鹰隼(sn) 物候(hu) 浑身解数(xi)。B寥廓(1i0) 蕴藉(j) 绮筵(yn) 殒身不恤(yn)C碣石(ji) 纤尘(xin) 喋血(di) 觥筹交错(gng)D扁舟(pin) 浣女(hun) 脖颈(jng) 运筹帷幄(w)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它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揭开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序幕的精彩开端。B有学者指出,抱持功利教育观,教

2、育只能造就对个人身心健康与否无知无感、对他人和社会不闻不问的工具人、橡皮人。C随着大陆经济和对外投资不断扩大,香港可利用本身优势,发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D福岛核辐射扩散到东京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市民纷纷抢购食品、电筒、纸巾和日用品,以备不时之需。3下面是一篇论文的摘要。请根据信息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3分)“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开 设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机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在肯定“选”的基础上,集中思考了“选什么”、“由谁选”、“怎么选”的学生自主权的问题。 ”关键词: 4阅读下面这段话。根

3、据要求答题。(6分)邵帅,生于1998年,江苏省徐州市人。2010年2月,邵帅为了照顾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母亲,在当地教育局办了休学,和姥姥一起来到北京,并决定为母亲捐献骨髓。2010年2月24日,邵帅在北京市道培医院给母亲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邵帅捐髓救母的举动,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请你写一段话,表达对其举动的钦佩和称颂。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孙学士洙墓志铭 【宋】李清臣公字巨源,为广陵人。祖再荣,累赠尚书、兵部侍郎。皇考锡,起家进士,终司封郎中、集贤校理,以儒林先生长厚有德称于世。公少奇迈,秀出诸儿。十九岁登进士第,补秀州司法

4、参军,益自厉,究览群书。持母夫人丧,既除,调杭州於前县令。诏以六科举士,包文肃公拯、欧阳文忠公修皆荐公可备亲策。所奏论说五十篇,善言祖宗事,指切治体,推往较今,分辨得失,抑扬条畅,读之令人感动叹息,一时传写摹印。韩忠献公琦日:“恸哭涕泣论天下事,此今之贾谊也!”治平三年,京师大雨水,英宗诏求直言。公献疏,言时政七事,要务十五事,凡万余言,- 2 -至到恳恻,事皆可行。属英宗不豫,疏入不报。丁校理忧,公去官,居丧三载,喜颜不见于面,戏言不出于口,惟默然独坐,观史读书。因废然叹息日:“父母俱存,人生乐事,真不可得。吾欲养而亲不在。抱恨于终天。为无涯之戚矣。”尝日:“我亲虽享,其能食乎?”居丧三年,

5、始终如初,未尝稍懈。服除,起为史馆检讨。公即上言,乞增置谏官,以广言路。时王安石以论青苗事与谏官多有不和,而御史、谏官皆被黜逐。公郁郁不能言,尝语人曰:“博施济众,实为利民事;但尧舜其犹病之,能为之耶?若持一己之见,而欲利于一时,恐日后取怨必多也。”于是恳求补外,得知海州。入为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直学士院。神宗见其文,深嘉之,日:“孙洙学有渊源,殆非寻常。且博习文史,多识典故,允称翰林之士,其为翰林学士宜矣。”遂大用。冬感疾,至明年五月,顿剧不起而薨,享年四十有九。(节选自名臣碑传琬琰集)5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皇考锡,起家进士 皇考:去世的父亲B既除,调杭州於前县令

6、 除:授予官职C公郁郁不能言,尝语人日 尝:曾经D于是恳求补外,得知海州 知:掌管6下列句子中。全都从侧面表现孙洙善于作文的一项是(3分)推往较今,分辨得失,抑扬条畅读之令人感动叹息一时传写摹印 至到恳恻,事皆可行公即上言,乞增置谏官,以广言路 神宗见其文,深嘉之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洙的祖父、父亲都担任过要职,他少年时就奇特豪迈,优秀超出同样大的孩子们。19岁就考中进士,担任秀州司法参军后,就更加自我激励,饱读群书。B孙洙献上奏疏,谈论了时政、要务,语气极为恳切,所论之事都可以施行。可是恰逢宋英宗心情不爽快,奏疏递上去了却没有报给皇上。c孙

7、洙对王安石的做法不满意,他直截了当地予以批评,他说广泛施舍以救济民众,本来是件利民的好事;但即使尧舜对此也很难办,能这样做吗?D:孙洙不仅得到了包拯、欧阳修、韩琦等人的欣赏,还受到了宋神宗的关注,宋神宗认为他学问有渊源,担任翰林学士是非常适宜的,并因此而重用他。8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恸哭涕泣论天下事,此今之贾谊也!(2分)(2吾欲养而亲不在,抱恨于终天,为无涯之戚矣。(4分)(3)时王安石以论青苗事与谏官多有不和,而御史、谏官皆被黜逐。(4分)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 王雱一双燕子语帘前,病客无聊尽日眠。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

8、。(1)本诗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所写景物有哪些作用?(4分)(2)这首诗的第一、三、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全诗表现了病客怎样的情趣?结合诗歌简要分 - 3 -析。(6分)四、名旬名篇默写(8分)10(1)闲云潭影日悠悠, 。(王勃滕王阁)(2)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3)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4)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5)白云一片去悠悠, 。 ,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细草微风岸, 。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稻谷是怎样长成的 杨平位生活在城里,乡村记忆并不久

9、远。偶尔到乡间觉得乡村气息是那样清新,清新得让人回味,那带有泥土芬芳的稻谷育种、插秧、收获的情景都能清晰地浮现眼前。记忆里许多年纪大些的老人说,早些时候的育种是很有讲究的,那时乡村里祈求风调雨顺的 仪式极其繁复,育种要拜神,收获也要拜神,遇到天旱水涝也要拜神。育种是先用温水泡;发汗,出芽,极为细心。特别是发汗,往往把棉被之类的家什都往上捂,汗发得好,出芽就齐整,汗发得不好,秧苗就会发育不良。那些盛有谷种的大木桶就会倍受关注,上些岁数的老农就会时常用手细心地摸摸大木桶温不温,凉不凉,其精心是没有在乡村生活过的人无法体味的。一次次的育种,就像乡村里一次次的生命诞生,喜怒哀乐都刻在山民沧桑皱折的脸纹

10、里。当谷种发出白白的新芽,洒向精心施肥抚平的秧田,那一刻才是乡村春天的来临,那样的日子才是沸腾的日子,那样的季节才像是春天! 谷种抛进秧田很是细致的,这时的秧田不能见水,温度也很重要,如果不见阳光,育种的出芽就要控制温度,待阳光明媚的一个早晨将谷种洒进秧田里,谷种就会与土地完全契合。还会听到微微的声响,那气息也是欢快的,这时候,乡村会洋溢在欢乐之中,人是欢乐的,花鸟虫鱼也是欢乐的。几日后,秧田里就会现出毛茸茸的鹅黄,这时候,少许在秧田里放些水,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再过几日,秧田就会呈现翠青,谷种根须就扎进泥土里。几个农节以后,农人就会将秧苗插进农田,秧苗就铺满一块块肥沃的田野。宋代诗人翁卷对乡

11、村四月有这样的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诗也许是游人对乡村的感受,然而,忙碌的乡村比诗句里描绘的景象还要繁忙和劳碌。老人们会不分晴天和雨天抢占农时,在短短的时间里要将秧苗插进田里,他们会说,误过几天就会错过一季。“芒种忙忙栽”,芒种季节是插秧时节,有乡村经历的人没有不会插秧的,那三点一线笔直的直线在那时起就很娴熟,乡村的直爽也融入在那线条里。乡村的曲里拐弯可能与丝瓜藤,红薯藤与弯曲的小道有关,但总体上是素淡与淳厚的。几场大雨与几次阳光后,有些泛黄枯萎的秧苗慢慢返绿,迅疾将有些空隙的稻田伸满染绿,蛙声虫声也充斥着乡村,田野有了春蚕食桑叶般轻微响声,

12、那是秧苗吸收泥土滋养的气息,也是生长中的气息。这时候秧苗的根须迅速在泥土里伸展,在秧苗的母体又新生出新的秧苗让田野充盈起来,一丛丛,一片片,绿野包围着村庄。大姑娘小媳妇就会在秧苗挂满露珠的清晨,用洁净的露珠打理她们的秀发,怪不得山村野姑的秀发是那样勃茂乌黑,原来她们也在吸吮着那翠绿满野的天地灵气!乡村的田埂上又会行走着媒婆,走亲串友的外乡人,赶集做小买卖的生活打理,乡村也与秧苗一样生长拔节。这时的庄稼人就盼望细雨,细雨能催生谷穗注浆,若雨水充沛,谷粒就会饱满,伴着田- 4 -野里一片片稻花的飘扬,好像也是向辛苦的庄稼人示意,“稻花香里说丰年”正是描绘这一时节,那淡绿色宝石般瑰丽的串串稻穗散发阵

13、阵清香,它感动着无数诗人对土地的赞美!也感动着农人对土地的眷恋与深情!秋过十天遍坝黄。稻谷的开镰是立秋以后,秋阳将夏日的湿气慢慢裹走,稻谷由浅黄变成金黄。金色的田野叉穿梭着庄稼人忙碌的身影,季节在旷野里为庄稼人画上一笔感叹,欢笑也会飘散在田野里。若是荒年欠收,一个季节里几乎听不到笑声,或者在汗水里还会伴着泪水,他们会在田野里望着村庄,望着远方这就是我曾经经历过的乡村记忆,田野里的稻谷就是这样长成的。(选自2010年第l期散文百家,有删改)11分析第一段中“生活在城里,乡村记忆并不久远”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12第二段描写有哪些特色?请作具体分析。(6分)13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4分

14、)14有人认为第四段应该删去,请你探究一下,并提出你的看法。(6分)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季羡林:在古今中外间穿梭刘科在季羡林去世的2009年7月11日,许多书店开始将他的著作摆放到显要位置,那些印制精美的书籍都带着一点陈旧的痕迹。对不少人来说,季羡林似乎是一个博物馆里流传下来的名字。和他的学术作品相比,进入芸芸众生视野中的,恐怕更多的是他晚年写就的那些平淡散文,还有频繁见诸报刊的“国学大师”的称谓。 “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八十多岁的季羡林在文章

15、中这样夫子自道。才能、勤奋、机遇,季羡林无疑都具备了。他简直天生就是个学者的材料,凭着幼年在济南时打下的经史子集功底,他报考清华大学,录取后在那里选了西洋系,专修德文。而大学期间朱光潜的文艺理论和陈寅恪佛经翻译文学这两门课,为他将来从事“佛教史、梵语、中亚古代语言”开启了兴趣之门。季羡林扎实的学问奠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十年,教印度学的瓦尔德施密特教授给他打开了梵文的大门。另一位已退休的印度教授西克也是他的领路人,他把自己平生的绝招全部传授给季羡林。在吐火罗文研究领域中,西克是世界最高权威。季羡林德国学成回国,专研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享誉学术界,那时的他就得到了胡适的评价,“做学问就应像北京

16、大学的季羡林”。 因季羡林断定东方文化必将是未来世界的主流文化,而为部分拜倒在西方文化下的学人所不喜,他所受的攻讦更不下于当年自嘲为文化遗老的陈寅恪和全盘西化的胡适。然而,在季羡林眼中,与他有缘的国中前辈学人正是陈寅恪与胡适。1999年,他以88岁的高龄访问台湾,拜谒胡适的陵墓。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系教授乐黛云说,季先生一直希望中国的文化能够“送出去”。季先生曾说,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交流是不平衡的。我们中国人拿过来太多,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送出去太少。“拿过来”和“送出去”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代知识分子最为艰巨的一项任务。为实现这一理想,季羡林一生都在从事促进中外文化

17、交流的工作,积极参与东西方问题- 5 -讨论,为东西方文化的复兴呐喊,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积极反驳。一个人活得岁数越长,越要承担过多的记忆,也越要承担过多的荣光。晚年的他被无数来自官方和民问、学界的美誉笼罩,而虚怀若谷的他曾推谢了“国宝”、“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三项桂冠,并于病床上笔耕不辍,写得病榻杂记。他这样写道:“请从我头项上把三项桂冠摘下来,还我一个自由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虽然,对于民众而言,其研究的大多领域有太高的门槛显得高不可攀,而只限于个人简介便惊呼为大师的推崇方式也显得盲目肤浅,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展示给世人的是在渊深学术之外关乎学者尊

18、严的品行和良知。这年七月,季羡林永远停止了他那颗跳动了近百年的心脏,这位懂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的老人,如广陵散般,从此绝矣。15试整合文章信息,分条概括季羡林一生所取得的成就。(6分)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季羡林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6分)17季羡林拒绝了别人加给他的三项桂冠时说:“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试结合现实,探究一下他这句话的现实意义。(6分) 七、作文(70分)18诗人狄浦斯特在非洲的请愿一诗中这样写道:“上帝造就了我,也创造了你,看在上帝的份上,让我是我。”读了这首诗,“让我是我”这句话会让我们产生很多的感想和思考。“我”应该是自己,不应该是他人;“我

19、”应该是独特的,不应该是从众的“我”有时被迫变成了“你”“他”,有时主动变成了“你”“他”。请以“让我是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010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3 分) C(A 物候 hu B 蕴藉 ji 绮筵 yn D 脖颈 n ) 2.(3 分) B (A 成分赘余,应去掉“的精彩开端” C“大陆经济”与“不断扩大” , “发挥”与“角色” 搭配不当 D 并列不当, “日用品”包括“电筒、纸巾” )3.(3 分)新课标 选修(课) 学生自主权4.(6 分)答案示例:稚嫩之手撑起天空,救母之心尽

20、显孝心,感恩之心惊动天地。/接受的是生活的挑战,奉献的是宝贵的孝心,唤醒的是人们的爱心。 (修辞得当 3 分,内容恰当得 3 分)5. (3 分)B (除:除去丧服。 )6. (3 分) C (均是正面表现,并非表现其善于作文)7. (3 分)C (“直截了当地予以批评”不对,应是委婉地批评)8.(10 分)- 6 -(2 分)伤心得痛哭流泪地谈论天下大事,这是当代的贾谊啊!(“涕泣”1 分,全句 1 分)(4 分)我想要奉养而父母不在了,即使到死也会心怀遗憾,是我没有边际的伤心啊!(“亲”1 分, “恨”1 分, “终天”1 分, “戚”1 分, )(4 分)当时王安石因为青苗法的事和谏官意

21、见多有不和,而御史谏官等都被罢黜、驱逐。(“以”1 分, “黜”1 分, “逐”1 分,全句 1 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孙洙字巨源,是广陵人。祖父孙再荣,累官至尚书、兵部侍郎。已经过世的父亲孙锡,是进士出身,官做到司封郎中、集贤校理,凭着儒学界前辈长厚有德而著称于世。孙洙少年时就奇特豪迈, 优秀超出同样大的孩子们。19 岁就考中进士,担任秀州司法参军,更加地自我激励,饱读群书。为母亲守丧,守丧期满,调任杭州於潜县令。朝廷下诏用六科考试选拔士人,文肃公包拯、文忠公欧阳修都推荐说孙洙可供皇上咨询国策之用。所上奏的论说 50 篇,善于言说前朝的事,指陈剖析政治体制,推及以往比较今朝,分析辨别政事的得

22、失,抑扬顿挫条理通畅,读了令人感动叹息,一时之间被传写刻印。忠献公韩琦说:“伤心得痛苦流涕地谈论天下大事,这是当代的贾谊啊!”治平三年,京城遇到大雨水,宋英宗下诏让群臣直话直说。孙洙献上奏疏,谈论了时政 7件事、要务 15 件事,共 1 万多字,语气极为恳切,而所论之事都可以施行。恰逢宋英宗心情不快,奏疏递上去了却没有报给皇上。父亲去世,孙洙离开官职,守丧三年。三年中没有欢喜的容颜、开心的言语,只有默默地独自坐着,阅读书籍。于是颓然叹息说:“父母都在,是人生的欢乐事,我却真的享受不到了。我想要奉养而父母不在了,即使到死也会心怀遗憾,是我没有边际的伤心啊。 ”曾经说:“我虽然亲自为父母准备祭品,

23、他们真能吃到吗?”守丧三年,始终像开始那样,从来没有稍微懈怠。等到除了丧服,复出任职,担任史馆检讨。孙洙就上书,请求增加设置谏官,来广开言路。当时王安石因为讨论青苗法的事和谏官意见多有不合,而御史、谏官等都被罢黜驱逐。孙洙郁郁不平而不能直言,曾对人说:“广泛施舍以救济大众,本来是件利民的好事;但即使尧舜对此也很难办,能这样做吗?如果坚持一己之见,而想要利于一时,恐怕日后必定招致很多怨恨。”于是恳求到地方任职,得以掌管海州。又进入朝廷任同修起居注、掌管制定诏书、负责学士院。宋神宗看到他的文章,非常赞赏,说:“孙洙学问有渊源,大概非同寻常。而且广泛地学习文学史书,多了解典故,在翰林学士之间被称赞,

24、他担任翰林学士是非常适宜的。 ”于是被重用。冬天患上疾病,到了第二年五月,突然加剧不能起来而去世,享年 49 岁。9.(10 分)(1) (4 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 分)所写景物暗点时令(季节) , (1 分)指明地点(1 分)暗示庭院寂静。 (1 分)(2) (6 分)这首诗的第一、三、四句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春景图:燕子呢喃向人语,杏花开遍香满园,满庭春雨一片绿烟。 (2 分)全诗表现了病客悠闲恬静的情趣。 (2 分)诗歌第二句直接写病客, “眠”并非进入梦乡,其实是安闲地静听,安闲地静观。第一、三、四句暗写- 7 -病客,病客是在细心地观察和领略着满院春光,他听到了燕子的亲切对话

25、,看到了满院的杏花、满庭春雨。 (2 分)10.(8 分)物换星移几度秋海上生明月竹喧归浣女千金散尽还复来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11.(4 分)总领全文,领起下文对乡村生活种种回忆的描写。与文章结尾相互照应,结构更为严谨。 (每点 2 分)12.(6 分) 比喻。形象地写出乡村人对育种的精心和心情。排比。形象地写出了人们把谷种抛进秧田时的春天气息。注意细节描写,如老农对发汗稻种的精心关注。语言质朴、长短句相间能够较好地表现农民育种的过程,且与乡村的气息相一致。 (每点 2 分,写出其中 3 点即可)13.(4 分)这篇文章通过叙写农民育种、抛谷、插秧、收获等景象,

26、写出了稻谷成长的过程, (2 分)作者借对乡村生活的难以忘怀,表达了对直爽、淳厚、素淡的乡村生活和勤劳的农民的赞美之情。 (2 分)14. (6 分)不应删去。第四段写了农忙的景象,一方面芒种季节是插秧时节,与稻谷成长紧密相连;(3 分)另一方面,通过写农忙景象,能够突出农民的勤劳,表现乡村生活直爽、淳厚、素淡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乡村精神。 (3 分)15. (6 分) 晚年写了不少平淡的散文;专研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享誉学术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东方文化复兴呐喊。16. (6 分)幼年时就打下了经史子集的功底;瓦尔德施密特和西克两位教授将他们的生平所学无私传授给季羡林;(如答“大学期间朱光潜的文艺理论和陈寅恪佛经翻译文学这两门课,为他将来从事佛教史、梵语、中亚古代语言开启了兴趣之门”也可)他本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 (三个要点,每点 2 分)17.(6 分)在当代中国,学术界追名逐利的现象相当普遍,浮躁悸动的情绪蔓延。 (2 分)季羡林作为一代大师,敢于洗去别人加在他身上是名利泡沫,在盛名中仍保持着一份清醒,对于今日浮躁而功利的学术界来说,这仍是一面珍贵的镜子。 (4 分)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18.(70 分)作文。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