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考试的说明一、 内容提要1. 默写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中原文中关于城市规模、城市等级等方面的段落,总结营国制度的核心思想。答:(1)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王室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稚,城隅之制九稚”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2)核心思想: 城邑建设体制划出了王城、诸侯城、地方一般城邑 礼制营建制度制定了三级不同的城市制度。依爵位、尊卑而定的营建等级制度, “各位不同,礼亦不同”。 城邑规划制度提出了从王成到诸侯城的体系规划。
2、2. 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城市的形制阐述城郭之制(图文并茂)。答:城郭之制是一种较为完备的城市防御模式,其产生的原因是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城郭之制的核心思想城是郭(廓也)落在城外,是城外的防御设施。城与郭配置,城的功能即变为卫君功能,而郭主要为守民。周代为城郭之制的成熟期,出现了非典型的城郭之制。早期的城郭关系(位置)内城外郭:曲阜鲁城、淹城城郭并置:郑韩故城,燕下都,齐临淄,燕下都城郭分设:赵邯郸3. 图解秦咸阳,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1 秦咸阳城市建设特点 1. 1 接近方形,分布于渭水两侧。 2.2 以北部咸阳宫为中心,多个宫殿环行的城市结构。摒弃城郭防御体系,用京畿制代替,摆脱礼制
3、的束缚。2.3 具有一定的功能分区:2.4 应用天体观念改造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汉,象天法地。2.6 新建皇家林苑(上林苑) 。2.7 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4. 图解汉长安,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特点: 汉承秦制,以宫殿为核心组织城市的整体结构。 沿袭城郭制度,形制和布局附会周礼考工记 ,面朝后市,12 城门。 沿袭并完善京畿制度,发展更大范围的区域规划。 用“象天法地” 的天人观体,体现君权至上的规划思想。 宫殿区、居住区、手工业区等功能混杂在一起,缺乏统一规划。5. 解析汉长安的三辅地区的区域规划思想。(1)三辅地区内区域规划体系:京城陵邑(7)郊县(50 多个)(2)功能构成: 京城:
4、帝王驻地,空间格局采用以宫殿为核心多个宫殿共存的京畿格局。 陵邑:帝王陵墓驻点发展成的小城市,入住六国王子第及王室贵人。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干弱支的重要措施 郊县:由都城的经济县和一般县构成,集中手工、冶铁、技术等生产活动经济型的卫星城,为京城提供物资。(3)交通体系:长安“八水”为三辅主要交通干线,构成该区域的经济带。6. 图解曹魏邺城,并阐述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城市特点 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功能分区明确 首次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以后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宫殿部分
5、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里坊划分统一,比秦汉时期更完善。 集中设市,独立于手工业作坊。城市意义: 1 邺城的建设在在城市的居、游、住、行等社会功能方面的新突破,成为我国二至六世纪都城建筑的典范。 2 “前承秦汉,后启隋唐” ;邺城总结了汉代长安、洛阳的城市建设经验,针对这些都城宫殿、民居杂处、城市功能弱小的不足,以中轴线为界,明确了城市的结构,宫殿区集中,居民区扩大,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规整划一,开创了都城建设的棋盘格局曹魏邺城对北魏前期都城平城和后期的洛阳都、东魏的邺南城等有深刻影响可谓“前承秦汉,后启隋唐”7. 图解北魏洛阳都城,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特征
6、 采用郭城内城宫城三城相套布局方式,平面呈一规整的长方形,四面筑围墙。 宫城居中,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体现尊卑关系和礼制营国制度的南北空间序列轴线,全城呈中轴对称格局。宫门闾阖门的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两测分布司徒府、太尉府等高级官署和太庙、太社等寺庙坛社。 秉承城郭之制,内城以政治活动区,郭城以市(大市(城西) 、小市(城东) 、四通市(城南门外) )为核心形成经济活动区。 里坊管理严格,制度更完善。 继承营国制度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井田方格系统。城内主要道路都和城门相通,道路成方格形。 城北面有三座小城,各有城垣,连接为一组建筑,是城市的主要军事基地8. 图解南朝建康城,总结其城市建
7、设的特点。城市规划特征 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 城市整体布局呈不规则状,放弃严格的南北轴线关系,而是追求与周边环境协调、融合的“天人合一”观。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 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 城中市场多,分散布置,方便百姓,是后朝开放的街巷制布局方式的一种启示。 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自发建造,街巷布置自由。9. 图解宋东京,并阐述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的一个转折点。1 城市总体布局及特点 1.1 三重近方形城墙:罗城内城宫城。宫城居中,每重城墙外围都有护城河宫
8、城又称大内(紫禁城) ,居城市中心,为正方形,有城墙和城壕;四面开门,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宫城四角建角楼,城内建宫殿为皇室办公、所居服务。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城墙外有宽阔的城壕;东、南、北三面各三个门,西面一个门,城门设瓮城;里城内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南、西面有五门,东、北面有四门,均包括水门(6 座) ;城门设瓮城,城墙外有宽阔的城壕。1.2 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道路成井形,但并不对称及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道路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一般干道,居住庭院的巷道组成。主要道路“御
9、道”四条:从宣德门至南薰门;从宣德门向东至土市子,向北至永泰门;从州桥向东经丽景门(旧宋门)到朝阳门(新宋门) ;从州桥向西经宜秋(旧郑门) 至顺天门(新郑门) 。1.3 用街巷制居住方式取代传统管理严格的里坊制,自由商业街取代集中设市的传统做法,商业与全城居住区结合城市形态较为自由。自由的商业街和开放的街巷促进了开封文化的繁荣及市民生活的丰富性,公共设施不断完善。1.4 四水灌都,呈现“汴京八景”2、宋东京城市建设创新点2.1 严格的里坊制被打破,变成了开放的多功能的街巷空间。2.2 自由商业街取代集中设市的传统做法,产生居住与商业相结合的功能互补模式。2.3 防御设施加强这种革新为后朝所继
10、承,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也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封城面貌体现了由市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而引发城市面貌的改变,城市面貌的改变又反作用到市民生活及商品经济的发展。2.4 井字形道路系统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10. 图解元大都,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 有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 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水道,再营建宫殿。 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反映蒙古游牧民族
11、“逐水草而居” 的民族特色。 开创了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的先河。11. 图解明清北京城,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1 明代时期对元大都的改造措施及成果1.1 择中立宫,展拓南城,调整宫城处于全城最尊之中央方位,以突出宫城的核心地位。1.2 根据营国制度“左祖由社”之制及宫廷区构成模式,调整宗庙和社稷的规划位置,与宫城前之外朝连成一体,构成宫前小区,以宫城小区为核心,形成一个完备的宫廷区。1.3 改革旧皇城与太液池为规划核心的布局,将宫集中于宫城,以皇城为核心。城内其他功能分区均环宫城罗列,以太液池作宫之别苑依附于宫西,而且有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市” 之制,别于宫城北门外置“
12、 后市”(宫市) ,以衬托宫城的主体地位。1.4 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寝” ,规划宫城的朝寝。前三殿为朝,后三殿作寝。使整个宫城规划结构严谨,主次分明,井然有序。1.5 南拓外城,吸取明南京的成果,将主要文物官署布置在皇城广场走道两册,形成重要主要官署区,于宫联成一体,以显示君主专制政体之特色。1.6 强化中心区的地位,丰富城市中轴线空间。2 城市整体布局2.1 由内城和外城两大部分构成。内城又形成三道城墙,整个城市形成四重城墙。2.2 以宫城为核心,组织南北中轴线,形成整体规划的主轴线.北京:正阳门中华门(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殿(乾清宫、坤宁宫、交泰
13、殿)坤宁门地安门3 清代北京清代时期北京的城市范围、道路格局均没有改变,只有居住地段有变化,分 10 个居住坊。内城的一般居民迁至外城,满族人住内城,为王亲贵族府第以及八旗营房。清雍正、乾隆后在北京西郊修建大片园林宫殿;仓库集中在城市东部,商品流通运输由城东的大运河承担;城市除原有的佛教寺院外新建了一些喇嘛庙4 明清北京城市特点 4.1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4.2 城市布局应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壮丽景象;4.3 北京城市的街道,基本是以元大都为基础;4.4 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居住地段,
14、民居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12. 阐述 1840 年前北京城市形制发展变迁及演变历程。要点综述:从元代的元大都的城市形制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改造后的形制及特征元代元大都性质:北宋定都城,为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区位:元大都位于现北京小平原,三面有山环绕,东南为沼泽。西南接近太行山,地势较高,是通向华北大平原的门户。东北及西北可通过南口及古北口的峡谷,通往蒙古高原及宋辽大平原。雄伟险要的自然地形形成为军事要地。一直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城市规模与形制:外城称长方形,东西 6635 米,南北 7400 米。总体特征: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
15、的苑囿有机结合。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反映民族特色。开创了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的先河。明对元大都的改造措施及成果A 本营国制度择中立宫之制,展拓南城,以调整宫城的规划为止,是值得一处于全城最尊之中央方位,以突出宫城的核心地位。B 据英国制度“左祖由社”之制及宫廷区构成模式,调整宗庙和社稷的规划位置,与宫城前之外朝连成一体,构成宫前小区,以为宫城小区之前导,从而形成一个完备的宫廷区。C 改革旧皇城与太液池为规划核心的布局,将宫集中于宫城,以皇城为核心。城内其他功能分区均环宫城罗列,以太液池作宫之别苑依附于宫西,而且有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市”之制,别于宫城北门外置“
16、后市” (宫市) ,以衬托宫城的主体地位。 (2 分)D 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寝” ,规划宫城的朝寝。前三殿为朝,后三殿作寝。使整个宫城规划结构严谨,主次分明,井然有序。明清北京城市特点 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等,体现了宗法礼制思想; 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能够,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联系不便; 城市商业分布广泛,鼓楼、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外等都有繁荣的商业区,且同类商业相对集中; 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带,一般并列设置三进的四合院; 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
17、一般居民引用水多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城内各类宗教建筑杂然并存;13. 从闾里-里- 坊-关厢-胡同的变化,总结古代城市建设中居住单元的演变原因及各自的特点。书上有,自己总结14.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成熟期与发展期城市规划的各自特点与联系。各举一个城市例子说出它们各自的不同和相同点。15. 风水在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选址,从景观的角度来看,一个理想的城址的风水模式应该包含哪些景观特征?土地平旷呈现为众山环抱,呈缓坡状。这种地形有利于农业生产以便为城市提供物质基础,古人云:得关中者,得天下也!另外平矿的地形便于城市营建。山 系众山环抱有利于形成小气候、维持正常的胜过
18、必须品(木材) 、构成天然的防御系统、提供良好的景观资源。水 系是城市选址的根本,其作用表现在:提供城市用水、水运、发展水产品、农田灌溉、手工业生产。16. 阐述中国古代城市都城选址的要素并绘图举例说明。提要: 自然要素山水相连 封闭内向 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因素17. 论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影响较大的几种思想,并简要阐明它们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表现(举例说明) 。(一)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 (1)概念:“礼”是一种伦理政治,一种等级名分制度。泛指各类典章制度(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制度,诸如封建制、宗法制),又特指礼仪制度( 制度化的礼仪)、礼器制度或各种有关的名物制度。其主要内容为:正名分、别尊卑
19、;其精神为秩序与和谐。(2)礼的思想体系:A 周礼 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方面的规定;B 儒家文化它是以礼为中心的文化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制地位的儒家的哲学思想极为关联。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罢墨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以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3)意义:礼制思想就成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理论准则,对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礼制思想不仅反映在封建统治的文化范围,而且体现在城市建设上面。无论是都市规划、宫殿庙宇以及百姓的一般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都无不渗透着礼制思想。但是至今仍未发现中
20、国古代都城有完全符合匠人营国制度的例子。这说明礼制思想只是影响古代都邑规划的因素之一。(4)礼制秩序的体现:A 建筑形式上的体现:无论是都市规划、宫殿庙宇以及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还是在民居方面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方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等 ),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 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大如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B 数字上的等级体现:周礼考工记 中对三种形制城邑的道路宽度、城墙高度的明晰、精确的表述,将数字与地位联系起来,体现封建等级制度,尊卑关系。C 色彩、彩画上的体现:在周代建筑已广泛
21、采用油漆,色彩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墨色。色彩中有正色与杂色之别。D 方位上的体现:礼制提倡“ 居中不偏” , “不正不威”的思想。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城市规划布局中的“三套方城” 、 “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二)注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的主要源于管子一书。 管子中对城市建设的叙述,主要是从国家治理方略上的解说,提出对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种种问题的解决办法,从哲学理念上,主要凸显顺天合地、因地制宜的方面。是对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强调工程技术合理性方面进行的总结。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
22、,道路不必中准绳。 ”体现了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思想,强调了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周礼 考工记与管子在城市建设哲学理念方面具有同源性(三)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宇宙万物的和谐合一,以之为最高的理想。为了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 。 易系辞也提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这是中国古代“象天法地”的思想。这一思想给中国古代文化予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映射宇宙、自然、人的本体,这种思想从西周直至明清 3000 余年,与礼制
23、思想和管子因地制宜的思想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1)象天法地的思想内涵A 异极同构论:世间万物不分大小与宇宙、天、地,结构相同。 (天人合一)B 同类相应论(天人感应)C 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顺天应时。顺天应时是一种行为法则,要求人们行为效法的准则(2)象天法地的天人关系解析通过长期的观测,中国古人把天上的恒星分组,每组以一个星官称呼命名。将全天的星辰划分为 31 个区,称之为三垣与 28 宿。三垣是北极附近天空的星象,分为紫微、太微和天市三区,因其排列成城墙的样子,所以称垣。紫微垣为三垣的中垣,居北天中央位置,称中宫。古人认为天体的运动,阴阳的开合,皆在此中。因此它至
24、高无上,象征着天下无双之意,,所以常把皇帝居所称为“紫禁城”;把全天连续通过南天的恒星沿黄道和赤道间划分为 28 个星群即 28 宿, 28 宿又被分成四个区即四象,并各用一种动物作为其象征: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四象的由来,这些称呼来源于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原始图腾崇拜。 (其命名源于华夏古民族的图腾崇拜,即东夷族的龙图腾崇拜,少昊、南蛮族的鸟图腾崇拜,西羌族的虎图腾崇拜,夏民族的龟蛇图腾崇拜)总结:古人以人间万物命名天体,造就了天上人间,反而又天上星体变化,暗喻人间的变化。形成了人与天的对应关系,这样就形成以人事应天事,以天事喻人事。在历史长河中,为顺应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更
25、新内容,不断的影响后朝后代。(3)象天法地在历代都成建设中的体现A 都城的宫城、皇城的位置B 天、地、日、月等坛的设立 D 以河流象征天上的银河E 城郭的外形效法天地G 凿井以象二十八宿18. 上海自 1845 年开埠为商埠起至 1949 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自己总结19. 中国近代城市特点(背景) 。1 发展改进方面1.1 城市功能结构发生变化1.2 城市公众生活多样化2 落后与矛盾2.1 整个国家版图上城镇分布的不均匀,发展不平衡。2.2 城镇的建设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很消费性和惰性。2.3 在城市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了集中的反映。20.
26、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及整体特征。 城市性质: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实体空间,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统治阶级统治国家的核心工具。 整体格局:中轴对称,强化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君权神授”的特征。基本有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两大分区构成。 道路模式:一般采用经纬涂制 城墙:多重城墙相套。 景观:皇家园林与防御功能相结合。 居住单元:有里坊制的不断成熟到街巷制的出现。 市场:早期集中设市并与手工业作坊相结合,分布于政治中心区,之后逐步脱离了手工业作坊独立于经济中心区。在成熟期变为商业街,并与开放的里坊相结合。21. 画图说明卡洪城特点。它的平面为长方形,四周有城墙。
27、1城内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偏北为贵 2族区,西部为贫民区城东有集市,城市中心设置神庙 3城东南角有以大型坟墓。 422. 绘出雅典卫城平面图,试说明雅典卫城建设的主要成就。成就:在选址上:卫城位于雅典城市中心,孤立的山丘之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东西 280 米。南北最宽处 130 米,山势险要。只有一个上下通道,在景观上成为整个雅典的控制点。在总体布局上: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山上有一个很好的观赏效果,同时也照顾到山下的观赏。山上的建筑物大都延边布置,顺应地形地势。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绕山一周之后,从西侧进入卫城,可以充分感受卫城.创造了良好的室外空间,卫城的重点活动都在室外展
28、开建筑艺术成就,综合了多立克和爱奥尼艺术,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艺术。采用材料和颜色是两种艺术达到统一。以白色大理石墙面协调统一。纪念意义的反映,没有世俗建筑。23. 从米利都城的规划特点说明希波丹姆的规划模式(名词解释希波丹姆) 。希波丹姆:公元前 5 世纪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规划的一种以棋盘式道路网为骨架的城市布局形式。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图象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广阔并相互垂直的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街坊面积一般较小,以他主持规划兴建的城市米利都为例,最大的街坊仅宽 30 米,长52 米。 希波丹姆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和城市公共生活
29、要求,提出把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住宅区。住宅区分三种:工匠住宅区、农民住宅区、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宅区。24. 画图并分析罗马共和广场和罗马帝国广场的差异(或者异同点) 。罗马共和广场:共和时期的罗马广场是由广场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周围的房屋比较散乱。广场为市民聚欢的公共活动,性质比较强烈共和时期的广场建筑物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上不甚协调,其建筑群体体现了政治军事权力的逐步增长。每一建筑群都比以前的规模更大这些建筑群组成了古罗马的城市空间。罗马帝国广场的总体特征:广场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开 始站到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广场群以
30、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25. 图解维特鲁威理想城市方案。八个小广场和公共中心在东南西北四个地块保持了中心尺寸和规模的相同,而在另外四个地块内则保持了一致。城市的道路系统是以中心向外轮廓八个顶点处辐射的放射性道路作为主干道,各地块之间通过环绕中心的几条支路联系起来。放射性的主干道没有直接通向城门,这也是从避开有害风力的考虑出发的26. 西欧封建城市规划建设的特征。1 以教堂为中心组织城市空间2 实行非人工干预的自然规划理念,城市往往自然形成,以方格网和放射性路网为骨架,形成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城市形态。3 具有良好的城市景观,并采用宜人的空间尺度,使城市拥有丰富的景观空间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1)选址在环境良好的地点;(2)以教堂为核心,形成具有良好色彩和丰富的城市轮廓。(3)建筑材质、质地、色彩、形制的对比,营建强烈的空间序列。4 追求有机背后的内在秩序,27. 图解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