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港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服装制造业是香港制造业中发展最完善而又最具规模的一大行业。服装制造业又称制衣业,是生产梭织成衣、针织成衣和衣物配件等产品的工业部门。生产方式不同于家庭手工缝制或缝纫店量身订做,而是按照一定的规格标准,采用机械化大规模化方式进行生产。香港的服装制造业经历了漫长的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早在 1 910 年,香港就创立了生产棉质汗衫及背心的制衣厂。但到 1950 年,还只有 41 家规模不大的制衣企业,雇员总数也不到 2000 人。进 50 年代后,制衣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到 60 年代初便超过纺织业成为香港出口收益最大,雇员最多的行业。70 年代更进入全盛时期, 1973 年
2、,港制成衣出口值超过意大利而居世界成衣出口第一位。1 975 年成衣出口值 1 02。2 亿港元,占香港本地产品出口总值的 44。6,80 年代以来,制衣业生产和出口规模继续扩大,生产总值由1981 年的 34979 亿港元增长到,1991 年的 850。95 亿港元,出口总值由 1 980 年的23258 亿港元增长到 1 991 年的 75834 亿港元。 1 992 年,香港有制衣厂 6980 家;雇员达 18。66 万人,成衣出口额 771。56 亿港元,占香港本地产品出口额的 33,居第一位。香港制衣工业大致可分为裁剪车缝和针织两类工厂,其中裁剪车缝类厂占制衣业工厂的 70和生产总值
3、的 6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衣厂普遍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电脑辅助设计系统、制衣放码及排唛系统被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使用电脑统筹生产系统和电子缝纫机。香港的制衣业以经验丰富,技术高超,产品花色品种不断更新见称于世事,这一特色使得香港成为世界著名的制衣中心。近年来,由于香港地价飞涨,劳动力工资攀升,一些产品的加工工序迁往中国内地。但由于受配额及产地来源证的限制,成衣的生产仍将继续以香港为基地,产品则向高增值的高档次成衣方向发展.全球最大的皮革成衣出口基地皮革成衣是以动物毛皮制作的服装产品。港产皮革成衣的主要品种有貂皮上衣,免皮上衣,狐皮上衣及各类毛皮围巾和背心。香
4、港皮革制造业始创于 30 年代。初时,只有几家小型工厂,制造一些皮革衣物。到60 年代,随着游客和自销需求增加,皮革成衣工厂相继开设。到 70 年代初期,因开拓海外市场成功。香港皮革制造业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 70 年代下半期,产销大增,香港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皮革服装锻作中心之一。自 1978 年起,香港皮革成衣的出口总值,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香港皮革服装所用的毛皮全部依靠进口,包括高级的紫貂皮,豹皮虎皮黄狼皮狸子皮、麝鼠皮鹳皮,獭皮等。其中,大部分已经硝制,部分是进口后才在港硝制。香港皮革成衣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1)毛皮进口和制成品出口免征关税。(2)工人具有丰富的加工技术和
5、生产经验,生产效率高,缝制工艺精巧,交货期准。(3) 部分生产工序北迁中国内地,提高了产量争降低了成本,竞争力强。香港的皮革成衣制造与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法兰克福,意大利的米兰,美国的纽约,丹麦的哥本哈根齐名,而且出口量居于首位。据有关资料显示,1992 年香港皮革成衣及附件出口值为 137 亿港元,其中日本市场和欧美市场分别占 47和 38,近年来,香港的皮革制造商们为了进一步扩大出口,正积极改进产品设计和质量,加强员工技术培训,调整销售渠道和方式,以求得更大的发展,占领更多的海外市场。全球最大的钟表及金属表带出口转口基地钟表制造业是香港的四大工业支柱之一,近十几年来,香港钟表业创造出了辉煌的
6、业绩。 1 994 年,出口钟表 635 亿只,包括内地经香港转口钟表,出口总值为 38584 亿港元,1996 年出口总值达到 4794 亿多港元,香港出口手表占有率约为全球总产量的70。香港钟表制造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早期以生产表壳、表带及表面为主,进而进行机械钟表的装配。60 年代逐渐形成规模,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各种类型钟表的生产迅速发展,其中电子钟表作为一支新军迅速堀起,很快就成为港产钟表的主要生产和出口项目。1970 年至 1 980 年,港产钟表出口值由 2。08 亿港元增至 65。76亿港元,增幅达 30 多倍。 1 978 年,香港钟表出口总值超过日本,居
7、世界第二位,而出口数量则居世界第一位。1 984 年,是香港钟表业最具历史纪念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创造下了年产手表总量世界第一, 年出口钟表总值世界第一,为 300 亿港元的最新纪录,把老牌钟表出口国日本和瑞士抛到了后面,从而跃居世界钟表出口之冠。钟表制造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其很快成为香港四大工业支柱之一。 1992 年,钟表产品在港产品总值和总出口值中的比重还分别占 6。1和 66,现在,香港约有 3500 家大中小型钟表厂,2。5 万从业人员,除去 750 多家总装配厂外,其他均为制作钟表表壳、表盘、表针、表带等零件的工厂。而超过 50 人的大厂约有近百家。港产钟表之所以能够赢得世界市场,一
8、是因其款式新颖、品种多样,深得消费者喜爱。二是企业家们千方百计地不断开拓市场。可以说只要有潜力的地方,就会留下他们的足迹。与此相适应,跟钟表制造同样起步于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金属表带制造业的出口量和出口值,亦从 80 年代开始即稳坐世界各国同行业的头把交椅。50 年代初,香港表带制造业,还是以小五金手工业的形式存在,60 年代即形成了专业生产厂家,并成为钟表业的最大出口项目。1 965 年,金属表带的出口值为 0。23 亿港元,占当时香港钟表业出口值的 76。7,随着制表规模的迅速扩大,金属表带的地位逐渐相对下降,但生产和出口的绝对值一直上升。1 981 年至 1 991 年,产值由 762 亿港
9、元增至1 7。65 亿港元。年均增长率为 131 6,出口值由 1 980 年的 2。88 亿港元增 1 991 年的8。72 亿港元,年增长率为 2027。1 991 年,香港金属表带生产厂多达 269 家,从业人员 2547 人。产值和出口值在钟表制造业中的比重分别为 89和 52。到 1 992 年表带出口值达到 992 亿港元,排行世界第一位。80 年代以来,香港一直是国际钟表和金属表带市场的最大生产和出口来源地。近年来,制造商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陆续将生产工序北迁内地1991 年出口的 9473 万只港产钟表中,约 86是内地生产的。香港钟表业是以装配为主,产品绝大部分为
10、中低档钟表,要将产品高档化,又受部分优质零配件依赖进口以及本地设计与质量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近年内一些厂商在积极采用电脑辅助设计系统电脑数控机器等先进技术设施的同时,收购了多家瑞士手表公司,力求将香港钟表制造推上高科技与更佳品质设计的发展轨道。全球收音机出口和转口量最大的地区收音机是香港电子制造商生产的传统产品。主要品种有手提收录机、手提收音机、附钟收音机、唱机、卡式录放机、HiFi 收音机以及 HiFi 收录机等。早在 50 年代,香港便开始生产收音机,那时的产品主要是采用日本零件组装的晶体管收音机。进入六七十年代,各种各样收音机及收音录音机产品迅速崛起,生产幅度不断
11、扩展,产品除满足本港市场需求外还大量出口,其出口值占同期港产电子产品出口总值的比重平均约 40。 80 年代以来,香港电子制造业广泛吸收和应用先进生产技术,不断推出配备先进功能的产品。例如卡式录音机由单卡改为双卡式,在机内装置四环立体声,超低音喇叭及双环锁调频调谐器,使其产品素质明显提高,款式和规格亦趋多样化,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所增强。目前,香港是收音机国际市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来源地之一,1 991 年出口量为 185亿台排行世界收音机出口总量的第一位。由于在 80 年代中期不少厂商把生产厂转入了中国内地,所以,在出口的收音机中,香港本地生产的实际只占 42,而在中国内地生产的则占 95
12、。2,出口产品的档次大部分属中低档,出口值和本地销售值的比重大约分别是各类收音机当年生产总值的 728和 27。2,在香港本地销售的产品主要是质优价廉的产品。亚洲最大的眼镜和眼镜框生产出口中心眼镜及其镜框制造是 20 世纪 70 年代才从香港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仅二十几年时间就使香港号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眼镜及其镜框的生产与出口中心之一。香港的眼镜制造业以生产眼镜框架为主。眼镜框架的生产始于 40 年代末,当初主要是手工制作塑胶镜框,生产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自 70 年代中期起,随着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引进和香港相关工业的迅速发展,镜框生产得以迅速扩大,并能根据市场的
13、不同需求,以多样化的设计和质料款式提供不同规格与用途的镜框。镜框的主要种类有金属镜框、尼龙无边镜框、混合料镜框、手制缩折式乙酸胶片镜框和注模镜框。这些镜框生产出来以后,绝大部分供应出口,1 990 年眼镜框的出口值为 9。95 亿港元,占香港光学器材(眼镜镜框 镜片镜头和望远镜)出口总值的 45o。除眼镜框架之外,港产眼镜也是世界眼镜市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源,港产眼镜的主要品种有太阳镜、夹鼻眼、长柄眼镜和罩式眼镜等。出口市场主要是欧洲和美国的中档市场(占 65 )、东南亚及中国内地。1 992 年的出口值约为 9。 24 亿港元。香港眼镜及镜框的生产商虽多(1989 年就达 139 家) ,但产
14、品档次不高,缺乏知名牌子,故很难打开高档产品市场。近年来,有不少厂商还引进镭射干扰机,电脑数控金刚石机床等先进设备,力图在产品质素方面有所突破,以求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全球最大的钮扣式微型电池生产中心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作为日用电器和电子产品辅助能源的干电池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商品,与此相适应,干电池的生产亦已发展成为现代工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行业。这一方面,香港走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前面。香港生产的电池产品分为三大类:干电池,蓄电池、电池零件。其中干电池又按采用生产原料的不同,分为碳锌电池、氧化银电池、氧化汞电池和氧化锰电池 4 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香港就开始生产干电池,产品除
15、供应本地外,还外销东南亚等地。但那时生产设备简陋生产处于作坊式手工业状态产品也只有供手电筒使用的碳锌电池。60 年代以后,由于香港电器业、电子业和玩具业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于电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同时期电子钟表业的迅速崛起,有力地推动着以氧化银、氧化汞和氧化锰为原料的钮扣型电池生产的急剧增长。80 年代初,香港的电池生产厂家增至近 30家,生产方式亦以先进的现代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取代了旧的传统制造工艺,淘汰了传统产品及其生产厂家,大多数电池制造企业都转变到生产钮扣式微型电池的轨道上来。很快,香港就取代日本成为世界钮扣式微型电池的最大生产中心。电池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以及海外
16、市场的不断拓展,给这一行业带来了滚滚财源。1 992 年,香港只有 21 家电池厂(不包括蓄电池厂 ),雇员仅 2876 人,但出口值却达 65 亿港元;主要出口市场为中国内地、美国、德国、台湾、印度、日本和新加坡等地。近年来,不少电池厂的部分生产工序北移,销售往中国内地的电池零件成倍增长。为了符合环保管制的要求,香港厂商已研制开发出不含水银和镉成分的镍氢充电电池,生产环保电池已成新的发展趋势。由此可以预料香港在近期内,仍将保持其世界钮扣型电池最大生产中心的地位。世界上最大的电筒电池灯生产和转口中心电筒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许多工业行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辅助照明设备。电筒制造业则是轻工制造业中一个不起
17、眼的行业。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行业,香港却创造了出口量和出口值两项世界之最。香港电筒产品分两大类;一是传统或创新设计的手电筒,二是照明或讯号用的手提电池灯。电筒制造在香港已有较悠久的历史,早在 1 927 年就有制造手电筒的专业厂,但那时生产厂家少,设备简陋,大多数工序系手工操作,生产规模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规模生产才开始起步,由于海外订货不断增加,使生产厂家大大增加。在那段时期,欧美大进口商采取委托加工方式,大宗订货,并提供新技术和新设备,更使产品质量提高,产销量迅速增长。到 70 年代,香港手电筒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80 年代后,产品趋向多元化,其中以手提电池灯发展最快,其出口量和
18、出口值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到 1 989 年底,香港共有电筒厂 92 家,雇员 2910 人。1 992 年,电筒及电灯泡厂达 95 家,出口闪光讯号灯、手电筒及手提电池灯 14635 万个,出口值 2。073 亿港元,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中国内地和德国。近年来,由于香港不少电筒厂已迁入中国内地,所以自内地进口再转口的电筒数量已超过香港本地产量,香港遂逐步从世界性的电筒生产中心变为转口中心。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花生产和出口转口基地人造花是香港塑胶业制造商生产的主要产品之一。它包括塑胶花和用合成纤维材料制作的绢花及其他观赏植物。50 年代中期,香港就开始生产人造花,产品以塑胶花为主,到 60 年代,
19、塑胶花产量达到高峰,1 960 年至 1 970 年,塑胶花的出口值由 148 亿港元增至 416 亿港元,在港产出口塑胶制品中所占比重超过 60,使香港成为塑胶花国际市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来源地。进入 70 年代以后,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塑胶花的生产和出口地位逐渐被塑胶玩具所取代,产销量成萎缩状态。到 80 年代,制造商们经过市场调查和研究,采用合成纤维材料制作出造型逼真、色泽鲜艳、品种款式繁多的绢花及其他观赏植物,这类新型产品一出现在国际市场即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在短时期内便如同过去的塑胶花一样 j,成为港产人造花的主要生产和出口项目。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制造商们自 80 年代中期开始,已
20、逐步将生产工序移至中国内地,这使港产人造花在香港本地生产的产品逐年减少,而在內地生产的产品逐年增多。据统计1 986 年至 1991,香港本地生产的人造花出口值由 6。96 亿港元减至 183 亿港元,而内地生产的人造花则由 2375 亿港元上升到 5395 亿港元。迄今,香港仍是人造花国际市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来源地,出口值已连续多年排行世界第一位。世界上最大的人造首饰及亚洲最大的贵金属首饰出口基地人造首饰也称“仿珠宝首饰” ,是香港珠宝首饰业的主要产品和出口项目。人造首饰包括仿贵重金属、钻石、玉器、珍珠及宝石首饰,具有造型逼真、外观精美、甚至以假乱真的特点。该类产品的设计领域宽阔、原料来源广
21、泛,制作成本低、既可根据市场消费的时尚潮流及时大批量推出新品种,又可根据顾客需求订造专门款式,产品开发和生产极具灵活性,因此每项产品常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款式花样。 、在六七十年代,人造首饰是港产珠宝首饰的主要生产和出口项目,近年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着人造首饰国际市场主要生产和出口来源地的地位,出口值亦连续多年排行世界第一。1 992 年产值和出口值分别达到 10。98 亿港元和 75 亿港元。此后,几年来制造商又在生产工序、加工工艺等方面注意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设备,使产品质量、生产效率 产值和出口值不断得到提高。在贵金属首饰国际市场上,香港亦是主要生产和出口来源地,1 991 年的出口值
22、就仅次于意大利和瑞士,名列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位。近几年内,产值和出口值又继续增涨。港产贵金属首饰包括 K 金首饰和宝石首饰。 K 金首饰以 24K 纯金首饰为主,宝石首饰以镶嵌钻的 14K 或 18K 金饰为主,生产历史悠久,但到 60 年代才开始进入专业化生产阶段,且产品大部分是供应香港本地市场。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量的逐年增加及国际市场的拓展,出口量和出口值亦逐年上升。 1 960 年至 1 992 年,出口值由 0。05 亿港元上升至 42。46 亿港元,增长数百倍,在同期港产珠宝首饰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亦由263% 增至 841。港产贵金属首饰以中档为主,但产品质量可与欧洲高
23、档产品媲美。近年来,制造商在改进产品设计的同时,亦重视采用先进的贵重金属铸造技术和电脑数控切削设备,使产品质量大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也大为改善。港产人造首饰和贵金属首饰的最大出口市场为美国,其次是日本、德国和英国。两类产品品质高而价格合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口 。世界第二大鞋类产品出口转口基地:制鞋业在香港,已成为仅次于电子、服装、纺织和玩具业之后的第五大出口工业,1 995 年出口总值达 77 亿美元,占香港出口总值的 45,成为世界第二大鞋类产品出口转口基地,仅次于意大利。早在 40 年代后期,香港的制鞋工业已经兴起当时主要生产低价帆布鞋及胶底鞋,直至 50
24、年代后期才有一些稍具规模的鞋厂陆续出现,取代了早期手工式生产。70 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飞,制鞋工业也同步成长,成为香港主要制造业之一,并曾一度领先意大利,跃升为世界鞋类产品出口首位。跨入 80 年代,与其它工业一样,香港制鞋业开始面临经营成本上涨、劳工短缺等问题,尤其邻近地区的台湾、韩国以强劲的姿态介入竞争,令香港的制鞋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港商将劳工密集工序迁往中国内地,令香港制鞋业迅速出现生机。内地不但成为香港鞋类产品的大后方,同时更是香港重要的进口市场。亚洲最大的玩具产销基地近几年来,香港每年都召开一届国际玩具展览会,参展的世界各地客商逐届增多,1 995 年第三届
25、国际玩具展的参展客商达 600 户。香港之所以自 90 年代以来每年都举办这样规模的展览会,最直接的原因,是香港本地就是亚洲最大的玩具生产和销售基地。据统计,1 995 年头 7 个月,香港的玩具出口总额达 32423 亿港元,进口总额为 1 73。24 亿港元。在整个世界玩具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香港的玩具制造萌芽于 40 年代后期,当时是利用手工操作的机械生产简单的玩具,50年代至 60 年代初期,香港玩具业在生产设备和技术上有了很大进展,由生产简单玩具发展到能生产由摩擦式马达或电池操作的玩具,60 年代后期至 70 年代,由于港产玩具在价格上极具竞争优势,吸引了大批外国公司以许可证或
26、合约方式向香港订购玩具。因此,香港曾于 1964 年及 1972 年分别取代联邦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玩具出口地并将这一纪录一直保持至 1987 年。80 年代初,由于海外市场需求增加,玩具制造业继续发展,香港生产的电子玩具、电子游戏机、有声玩具以及能作出回应的智能玩具行销全球。到 1990年,香港已有玩具生产企业 1 707 家,工人 23354 人,其中海外投资工厂 1 6 家,投资金额为 478 亿港元,雇用工人 1 983 名。主要投资国家有美国 (占 906)日本(占 52) 。 1 988 年,香港玩具业的总产值达到 1 1 956 亿港元,其中 84出口,以后两年香港玩具生产
27、和出口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90 年全港玩具出口总额达到 367。74 亿港元。香港最早的华商华资民间工商社团香港最早成立的华商华资民间工商社团是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中华总商会的前身为中华会馆,1 900 年改名为香港华商公局,1 91 3 年又易名为香港华商总会,1 952 年定为香港中华总商会。该会由香港华资公司、居住在香港的华商及专业人士组成,1 993 年会员数达 6000 多个,来自多个行业,其中商会会员 3600 多个,团体会员 89 个,个人会员2200 个。 香港中华总商会以维护工商权益、推进香港经济繁荣为宗旨,为促进香港与中国内地之间的贸易关系,为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和发展
28、做了大量的工作。该会的主要职责包括:(1)举办或赞助各类型工商研讨会 讲座展览及组织贸易访问考察活动,以促进香港工商业的发展;(2)签发货物产地来源证。(3)代发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请柬及内地证明文件;(4)处理当地和海外的商事查询。(5)定期出版刊物,为会员提供投资和贸易、工商展览会、讲座、研讨会等信息;(6)商事调解,(7)安排会员活动。香港中华总商会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促进香港与内地贸易发展方面。自 1957 年起,便获得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授权以交易会中名义发函,邀请香港华资公司派代表参加交易会。它还经常为香港华资公司提供内地有关商品买卖、展览会、交易会、研讨会等资料。从 1 982 年起
29、,为内地官员举办课程,以使内地官员更了解香港经济方面的情况。此外,该会还参与了广东向香港送水送电以及香港基本法的起草等工作。香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民间工商社团 香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民间工商社团是香港总商会。香港总商会亦称香港西商会或香港商会。它成立于 1 86 1 年 5 月 29 日,初期会员全部为洋商,因而称西商会。到 1 883 年,才有 34 名会员,其中仅有 2 名华人。那时,该商会对港英政府影响力很大,甚至直接影响英国玫府对中国的政策。例如 1 886 年,清政府要求在香港设领事。就因该会的反对而被搁置。从 1 884 年起,香港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届立法局成员中都要有一名
30、该商会会员。现在香港总商会会员的数量与构成情况已与过去完全不同,包括有出入口商制造商运输以及公用事业银行商业及专业服务等行业的 3600 多家商号,以洋商会员为主的状况亦已根本改变,对港英政府的影响力也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香港总商会是国际商会会员,并经联合国亚太经济及社会委员会批准,具有为商业纠纷进行仲裁的资格。该会的宗旨是促进香港贸易及工业发展,其职能包括:收集香港工商界的意见,在必要时向港府反映;接受港府就影响香港工业贸易及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咨询,组织工贸投资促进小组和亲善访问团,处理和解答有关贸易和工业方面的查询;接待官方代表团贸易代表团及海外商人,并向他们提供适当的协助;为本商会会员及
31、8000 多个外商会会员提供各类服务,如签发产品产地来源证及货物免税文件,签发货单及解答工贸查询等等。 香港总商会还是香港唯一可签发国际临时进口免税特许证的机构,政治上则是对港府政策有一定影响的社团。香港首届青年工业家奖得主由香港工业总会主办的青年工业家奖于 1 988 年推出由新华银行独家赞助,由经纬顾问研究有限公司担任顾问,设奖宗旨是表彰青年工业家,褒扬他们的专业热诚和投身香港制造业的精神,以鼓励青年工业家积极进取,尽展所长,为香港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青年工业家奖共设 7 个奖项,分别颁赠给香港主要制造业每一行业最杰出的一位候选人。评奖采取提名候选人再选拔的方式。候选人须在港居满 7 年,年
32、满 21 岁,但不超过 45 岁,选拔活动的评审团由香港工业总会、新华银行的负责人、有关政府机构的官员和社会名人组成。7 个奖项按行业分为:纺织制衣业、食品及化学制品业、手表及珠宝业、其他工业。选择得奖人的主要标准着眼于候选人在本身业务的个人成就及对制造业所作出的贡献 o。1 988 年首届香港青年工业家的得主是震雄机器厂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蒋丽芸小姐,星光印刷集团董事长林光如,南顺香港集团董事经理钱果丰,美特容器(香港) 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罗富昌,高顿斯洋行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周锦光,中华造船厂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敏刚,摩托罗拉公司集团副总裁谭宗定。历年的得奖青年工业家组成了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
33、开展有关活动,旨在促进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香港最早开发的新型工业区香港最早开发的新型工业区是荃湾工业区。荃湾工业区位于新界荃湾区和葵青区交接部的荃湾新市镇,包括荃湾、葵涌和青衣岛,与大屿山岛隔海相望。早在 1 946 年,一些华资厂商就陆续在荃湾海岸一带开阔地兴建了一批大中型棉纺织厂。50 年代香港工业化开始,香港政府着手建立荃湾工业区 o 1963 年又开始大规模填海造地,并开发附近的葵涌和青衣岛。到 1 970 年,荃湾工业区已经形成共有工厂 1 391 家,雇工 8。2 万人,1 97 6年区内的葵涌货柜码头建成后,附近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工业生产的规模迅速扩大。到 80 年
34、代中期,工厂增至 1。1 万家,雇工达 22 万人成为香港最大的工业区。 荃湾工业区内的主要工业行业有纺织塑胶漂染机器印刷、电子等,青衣岛上已建有一些重化厂和大型发电厂。近年来,该工业区已建成完备的交通设施。包括地铁、多条高速公路、青马大桥和现代化港口,为区内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香港第一个工业村大埔工业村位于新界大埔新市镇以东的吐露港边,距九龙中心市区及葵涌货柜码头各约 19 公里,大埔工业村是香港政府为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而建立的加工业区之一。该工业村于 1 976 年开始填海造地,1978 年开始批地建厂,前后历经 10 多年填海,使工业村面积不断扩大,到 1 99
35、2 年共有工业用地 7158 公顷。大埔工业村在兴建初期因交通和劳动力来源等问题曾遭到不少非议。近年来电气化火车和高速公路的建成,使交通已十分便利,大埔及沙田新市镇的扩大 ,已不再使村内工厂为无劳力来源而担心。而且,村内基础设施完备配套,马路宽阔水、电、气供应完全能满足每家工厂的需要,工厂污水经专门设置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排放,通讯可与世界上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联网,还有银行、巴士总站、商店、饮食店、小型公园等服务设施。大埔工业村由香港工业村公司负责发展和管理。该公司的管理以严格和高效率而著称。建村伊始,香港政府就把它确定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加工工业区,对投资的工业项目有严格要求但一
36、旦获准入村,企业便获得成本价建厂用地,租用面积按租用者实际需要而定。由于地价优惠低廉,软件投资条件良好,入村投资者十分涌跃。90 年代初工业村原有的工业用地已经全部批出,只剩 3 公顷临海的土地保留给高科技工业。目前,已有震雄机器厂,康力电子厂,华科电子厂等 80 余家本地和外资工厂投产生产项目包括集成电路板、液晶显示器、电视机、办公设备、光电仪器、注塑机器、石油化工、食品和啤洒制造等,其中以电子业居多。香港最大的多元化工业集团捷和集团,靠制造军需品和拆卸战舰起家,集团主席郑翼之有香港“工业之王”的称号,集团属下公司包括捷和物业、捷和实业、捷众造纸、捷和神钢、捷和集团、美亚厨具、泰国钢铁厂等多
37、家公司,集团业务包括地产纸张搪瓷飞金属电脑钟表钢铁、铝片、財务保险等,连同海外公司,聘请的员工逾万人。家族所拥有的财富,作保守估计也超过 50 亿港元。郑氏家族的工业王国在香港已有悠久的历史。 1932 年,郑植之 郑则耀郑翼之和郑荣之四兄弟在广州及汕头设厂,制造珐琅徽章及童子军用品后来又制造军需用品,如防毒面具钢盔等。 1 934 年,在香港天后庙道设立分厂,1938 年,将厂房扩充到大角咀晏架街,生产军用器材,至 1 941 年,捷和在香港已有 4 间厂房,业务已扩展到织造及铸钢。日本占领香港期间,郑氏兄弟带领一批员工经澳门前往广西柳州发展,后又因柳州形势紧张将厂子搬往贵州。日本投降后,郑
38、氏兄弟回港复业几经折腾,发展资金仅剩下几千港元。在饱受资金困扰之际,港府为安置驻港英军要郑氏制作 1 万张铁床,郑家兄弟从此项业务中赚得不少利润。此后郑氏兄弟从维多利亚港打捞沉船拆卸钢材铜料赚了大钱。到 50年代郑氏家族将资金投入五金制品、钢铁等工业行业,由于资金雄厚,捷和很快发展成能生产多种类别工业产品的企业集团。其后又与美国日本 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合资在港设厂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其他对手难以望其项背。在工业制造方面赚了钱之后,捷和利用搬迁厂房后剩下大幅土地的有利条件发展地产、物业、并涉足財务保险等行业,使捷和迅速发展成为一家香港最大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多元化工业企业集团。香港最大的上市电子集团
39、康力投资有限公司,创立于 1975 年,1981 年在香港股票上市,其业务以制造电子工业用的塑胶配件以及生产工模为主,同时生产多种电子产品,如“康力” , “康艺”牌彩色电视机,闹钟收音机等,产品外销为主。香港最大的彩色电视机及影音产品制造商随着世界电子科技的曰新月异,香港第一代电子工业家被时代前进的巨轮淘汰的,可说为数不少。他们当中,一半原因是科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产品难以和先进国家或大财团竞争,其次则是资金不足或经营管理不善,稍一不慎,便被大财团所吞噬,落得失败告终。然而,创业后因资金缺乏而被别人收购后。再因大股东私自出售股权而遭受惨重损失的港华电子集团,却在困境中排除万难,在不到 1 0
40、 年的时间里,便发展成为香港最大的彩色电视机及影音产品制造商,净资产逾 3 亿港元。港华电子集团的前身是联华电子公司,由现港华集团主席林中翘及其朋友王道源合作创办,生产小型收音机输往欧美。如今港华电子集团每年生产彩电 200 多万台,家庭音响器材和收录机近 200 万台,彩电一半在大陆生产,香港及马来西亚各占两成半,音响器材则全在大陆生产。港华产品有 88是电视,7是音响,其余是电话及传真机等通讯器材,除一成半左右销往中国内地外其余均销往欧洲北美 东南亚 南美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香港最大的录影带制造商 瑞菱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是香港最大的录影带制造商。瑞菱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77 年,当
41、时主要从事盒式录音带的生产和销售1 982 年以后转产录影带,1 985 年获得日本 JVC 的 VHS 录影带的特许生产权,使生产和销售激剧增长。1986 年,瑞菱把厂房扩展到马来西亚,又在英国北部设厂生产,1988,在英国获 Thron 公司的 EMI 空白录影带 15年的全球专利权,1989 年,瑞菱公司股票在香港上市进一步利用公众资金向海外发展,1990 年,瑞菱拆资 5 亿余港元收购讯科国际有限公司,拥有其 53。2的股权,把业务横向扩展到电视机、传真机等高档电子产品的生产。此外该公司还积极介入家庭娱乐事业,收购了香港录像出版社 85的股权。1 991 年底,瑞菱集团的总市值达 7
42、亿港元。瑞菱国际创办人、现瑞菱集团主席颜炳焕系福建人,1960 年,1 0 岁时随母从乡间到香港。他于 1 968 年中学毕业后即投身商海搏击,但真正发迹是从 1 982 年设厂生产录影带开始数年后即成为香港录影带大王,并在 1 990 年获得香港青年工业家奖;是一位成功的大陆新移民。世界最大的电脑磁碟生产商香港有不少新崛起的企业家,是在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内地投资获得成功的。其中锦兴磁讯有限公司主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锦兴磁讯在广东珠海前山有 40 万平方英尺厂房及写字楼,工人 2500 多人,在香港厂房的工人有 200 人,每天生产 120 万只电脑磁碟,是全球最大的电脑磁
43、碟生产商。锦兴的各类产品中,磁碟占 85其余是录影带胶盒及录影带。六成产品是 OEM,四成是自己的牌子,出口国家美国占 50多,德国占 17,其余销往全球 40 多个国家。锦兴磁讯有限公司成立于 1 975 年,原名锦兴电业,主要装嵌和生产盒式录音带出口,1 977 年易名为锦兴磁讯。1 980 年锦兴磁讯开始 VHS 式录影带装配业务,并开始陆续把生产工序迁往国内厂房生产,1 985 年设立录影带胶盒及塑胶配件注塑部,制造录影带胶盒出口,同年在中国珠海生产 5。25 英寸磁碟。东南亚最大的镭射唱盘制造商 近年在香港短时间内发达的新贵,十居其九都是利用中国开放政策的大好机会,投资中国内地而获得
44、回报的,香港长城电子国际有限公司主席蒋志基这位新移民,在 1962 年到香港定居时。只不过是一个电器修理学徒 今天却成了东南亚最大的镭射唱盘制造商他创办的长城电子的总市值,在上市的当年(1991 年) 就达 l0。 82 亿港元。长城电子国际有限公司的前身为长城贸易公司,主要经营电子音像产品。1 985 年,在广东惠州市建立合资企业:TCL 通讯公司,蒋氏占三成股权,生产电话机供应内地市场,长城负责在香港供应所需电子零件。次年就成功地向美国销出 100 万台电话。1 988 年长城公司转而大量生芦手提卡式录音机,第二年又开始制造微型音响组合营业额逾 2。1 亿港元。1 990 年,长城率先制造
45、镭射唱盘及收录机组合音响和彩色电视机,营业额增至 37亿港元1 991 年,再增至 8 亿港元。香港最大的电脑制造商香港海洋商业系统有限公司是由大陆新移民曾文忠于 1982 年创办起来的,主要研究开发个人电脑,添加插卡和主机板等产品。经过 10 多年的开拓性经营,已发展成为香港最大的电脑制造商。海洋商业系统初创时,只有 6 万港元资本,50 多平方英尺的半间铺位,从批发商手里购入台湾电脑零件后组装成 6502 型电脑兼容机(设计与苹果二型大同小异,可以互用软件) 出售售价则只有美国原装苹果电脑的 13,因而生意火爆。 1984 年,海洋商业以中国大陆为主要市场,获得高额盈利。1986 年开始聘
46、请工程师设计电脑,又收一间山寨工厂做电脑板,将产品顺利打进欧洲市场,年营业额逾亿元。之后几年,海洋商业的业务每年以数倍增长。 1 990 年海洋商业在大陆独资设厂, 美国、日本、台湾及韩国输入零件,组装成个人电脑及主机板出售,并率先采用较高层次及刚推出的 486 中央处理器生产主机板,取得空前成功,是年的总销售额达 10 亿港元。海洋集团在香港及外地的员工多达 2000 人,每年的营业额中电脑制造占 65,电子零件批发占 20电脑附加零件占 1 5o 产品主要供外销,本地销只占 25,属下公司生产的个人电脑及电脑主机板质量可与美日等先进国家的产品媲芙,并多次获法国荷兰及比利时著名电脑杂志的推崇
47、。曾文忠现为海洋集团主席,1 990 年曾获香港青年工业家奖,持有集团的主要股权。这位 1954 年出生于广州的新会籍工业家在香港电脑制造业创造出的奇迹,实令人称羡。香港最大的室内无线电话生产商诚德国际电子集团主要股权持有者,加籍华人梁理文是香港最大的室内无线电话生产商。祖父一代已移居加拿大的梁理文于 1 968 年从加国“反向“移民来香港,1969 年开始在港设厂生产假发三年时间即赚得数百万美元返回加拿大,过了几年悠闲生活后,粱氏于 1 975 年再返香港,返港后生产出超薄型电子表打入美国市场。80 年代初他放弃电子表生产,招聘工程师成立研究部门,发展室内无线电话,1981 年便获得成功,并
48、于次年将产品推向美国市场进行大批量生产。充满创意的梁理文研制开发出室内无线电话后,又根据中国的针炙原理,研制出以电流止痛的医疗器材,继而又生产卫星电视接收器。1 987 年,诚德电子集团把主要生产线移往广东东莞拥有厂房面积 23 万平方英尺,工人逾 3000 名,每年生产室内无线电话逾 1 50 万个,以产值计,室内无线电话占 50多,医疗器材占 6,卫星电视接收器与传真机等产品占 44,1 990 年营业额就达到 5。2 亿港元。 诚德电子的产品主要是外销,其中五成销往美国、澳洲及欧洲,其余输往东欧国家以及中国内地。世界上第一部中文寻呼机的研制者“香港青年工业家奖”得主,香港冠军科技集团主席
49、简文乐是世界上第一部中文寻呼机的研制者,被人们誉为“中文寻呼机之父” 。年近 50 岁的简文乐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广州。作为一名中国人,简文乐的愿望就是为炎黄子孙做扬眉吐气之事, 70 年代初,他在香港政府的一个机构里做程序编写员,他经过钻研,发明了一种表格,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被提升为系统分析师。之后,他到英国大东电报局下属亚洲电脑有限公司工作,从高级系统分析员一直做到总经理。厶研究中文显示的寻呼机,就成了他人生的一大目标1 987 年,简文乐辞去年薪逾百万港元的总经理职位,创办冠军科技集团并于当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中文寻呼机,他的这一成功爹比日本的日文寻呼机还早了 3 年, 被外国人称为“一项令中国人感到骄傲的成绩” 。1 993 年爹他又作出为中国人争光的惊人之举,出巨资收购了有 60 年历史的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寻呼机的英国厂家,轰动一时。 继在 1987 年研制出第一部中文寻呼机之后,简文乐领导的冠军科技集团又于第二年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