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3.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129627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细胞生物学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细胞生物学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细胞生物学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细胞生物学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第一节 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集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2, 细胞概念的一些新思考(细胞是物质结构、能量与信息过程精巧结合的综合体。细胞是多层次,非线性与多层面的复杂结构体系。细胞是高度有序的,具有自组织能力的体系)3, 细胞的基本共性(所有的细胞都有相似的化学组成。脂蛋白体系的生物膜,即细胞膜。DNA-RNA 的遗传装置。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

2、)第二节1,原核细胞基本特点:(遗传的信息量小,遗传信息载体仅由一个环状 DNA构成。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2,主要代表:支原体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细菌。蓝藻又称蓝细菌。)3,古细菌与真核细胞曾在进化上有共同历程(古细菌比真细菌更可能是真核胞的祖先) 主要证据(1)细胞壁的成分与真核细胞一样,而非由含壁酸的肽聚糖构成,因此抑制壁酸合成的链霉素, 抑制肽聚糖前体合成的环丝氨酸,抑制肽聚糖合成的青霉素与万古霉素等对真细菌类有强的抑制生长作用,而对古细菌与真核 细胞却无作用。(2)DNA 与基因结构:古细菌 DNA 中有重复序列的存在。此外,多数

3、古核细胞的基因组中存在内含子。(3)有类核小体结构:古细菌具有组蛋白,而且能与 DNA 构建成类似核小体结构。(4)有类似真核细胞的核糖体:多数古细菌类的核糖体较真细菌有增大趋势,含有 60 种以上蛋白,介于真核细胞( 7084)与真细菌(55)之间。抗生素 同样不能抑制古核细胞类的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5)5S rRNA:根据对 5SrRNA 的分子进化分析,认为古细菌与真核生物同属一类,而真细菌却与之差距甚远。5S rRNA 二级结构的研究也说明很多古细菌与真核生物相似。 除上述各点外,根据 DNA 聚合酶分析,氨基酰 tRNA 合成酶的作用,起始氨基酰 tRNA 与肽链延长因子等分析,也

4、提供了以上类似依据,说明古细菌与真核生物在进化上的关系较真细菌类更为密切。因此近年来,真核细胞起源于古细菌的观点得到了加强。第三节1,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以脂质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生物膜结构系统。以核酸(DNA 或 RNA)与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由特异蛋白分子装配构成的细胞骨架系统。)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基本特征的比较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遗传结构装置和基因表达的比较第四节1,病毒主要是由核酸分子(DNA 或 RNA)与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2,根据病毒的核酸类型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DNA 病毒与 RNA 病毒(类病毒仅由感染性的 RNA 构成;朊病毒仅由感染性

5、的蛋白质亚基构成;)3,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复制)(病毒侵入细胞,病毒核酸的侵染。病毒核酸的复制、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病毒的装配、成熟与释放)4,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与进化中的关系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的主要生命活动必须要在细胞内实现。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目前存在 3 种主要观点: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病毒生物大分子细胞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思考题P46:1,2,4,5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光学.电子.扫描探针.扫描遂道显微镜 ) 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离心分离技术.细胞内核酸、蛋白质、酶、糖与脂类等的显示方法 .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细胞内特异核酸的定位与定性

6、.放射自显影技术.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第一节1,光学显微镜技术包括: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直接荧光标记技术 .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在光镜水平用于特异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定性定位:如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应用)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技术2,电子显微镜技术(主要电镜制样技术包括:负染色技术.冰冻蚀刻技术.超薄切片技术.电镜三维重构技术)3,扫描遂道显微镜第二节1, 离心分离技术(用途:于分离细胞器与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差速离心: 分离密度不同的细胞组分。密度梯度离心:精细组分或生物大分子的分离2,细胞内核酸、蛋白质、酶、糖与脂类等的显示方法3,

7、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4、细胞内特异核酸的定位与定性5、放射自显影技术6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第三节1,细胞的培养动物细胞培养可分为原代培养细胞与传代培养细胞植物细胞可分为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培养)和单倍体细胞培养(花药培养) 2,细胞工程细胞融合与细胞杂交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 细胞拆合与显微操作技术物理法结合显微操作技术 化学法结合离心技术 制备核体和胞质体。其它技术:遗传分析3,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e)用激光作扫描光源,逐点、逐行、逐面快速扫描成像,扫描的激光与荧光收集共用一物镜,物镜的焦点即扫描激光的聚焦点,也是瞬时成

8、像的物点。由于激光束的波长较短,光束很细,所以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有较高的分辨力,大约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的 3 倍。系统经一次调焦,扫描限制在样品的一个平面内。调焦深度不一样时,就可以获得样品不同深度层次的图像,这些图像信息都储于计算机内,通过计算机分析和模拟,就能显示细胞样品的立体结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既可以用于观察细胞形态,也可以用于细胞内生化成分的定量分析、光密度统计以及细胞形态的测量。思考题P81: 1,2,3,4第四章:细胞质膜第一节1, 细胞质膜,又称细胞膜. 细胞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质统称为生物膜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蛋白质-脂类- 蛋白质”三夹板质膜结构模型2, 生物膜结构 (磷

9、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尚未发现膜结构中起组织作用的蛋白。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 膜 蛋白是赋予生物膜功能的主要定者。)3, 生物膜是磷脂双分子层嵌有蛋白质的二维流体。4,膜脂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磷脂:膜脂的基本成分(50以上)分为二类: 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主要特征: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心磷脂除外);脂肪酸碳链碳原子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 或 20 个组成;饱和脂肪酸(如软脂酸) 及不饱和脂肪酸 (如油酸); 糖脂:糖脂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5以下),神经细胞糖脂含量较高;胆固

10、醇: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上(30%以下),细菌质膜不含有胆固醇,但某些细菌的膜脂中含有甘油脂等中性脂类。5, 膜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侧向运动,自旋运动,翻转运动,旋转异构,伸缩振动,摆动)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脂质体的应用(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脂质体中裹入 DNA 可用于基因转移。在临床治疗中,脂质体作为药物或酶等载体)6、膜蛋白 内在膜蛋白与膜脂结合的方式 外在膜蛋白与膜脂结合的方式(靠离子键或其他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结合。不需用去垢剂即可分离外在膜蛋白和膜)去垢剂是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

11、白的常用试剂。离子型去垢剂(SDS)和非离子型去垢剂离子型去垢剂:如 SDS,不仅可使质膜崩解,甚至引起蛋白质变性。非离子型去垢剂:如 Triton X -100,可使质膜崩解,但对蛋白质的作用比较温和。7、确定膜蛋白方向的实验 (胰酶消化法 同位素标记法)第二节1, 膜脂的流动性主要由脂分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脂肪酸链越短,不饱和程度越高,膜脂的流动性越大。温度对膜脂的运动有明显的影响。在细菌和动物细胞中常通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来调节膜脂的相变温度以维持膜脂的流动性。在动物细胞中,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起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 2,膜蛋白的流动性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 成斑现象(patching

12、)或成帽现象(capping) 当荧光抗体标记时间继续延长,已均匀分布在细胞表面的标记荧光会重新排布,聚集在细胞的某些部位,此即成斑现象;进而聚集在细胞的一端,即成帽现象。(原因:二价抗体分子使相邻的膜蛋白分子相互交联,随细胞的运动而聚集在细胞的一端) 3,膜的流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细胞骨架不但影响膜蛋白的运动, 也影响其周围的膜脂的流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膜流动性的重要因素4,膜的不对称性 膜脂与糖脂的不对称性(糖脂仅存在于质膜的 ES 面,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膜蛋白与糖蛋白的不对称性(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分布的区域性。各种膜蛋白在膜上都有特

13、定的分布区域。某些膜蛋白只有在特定膜脂存在时才能发挥其功能,如:蛋白激酶 C 结合于膜的内侧,需要磷脂酰丝氨酸的存在下才能发挥作用;线粒体内膜的细胞色素氧化酶,需要心磷脂存在才具活性。)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膜完成复杂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5、细胞质膜的功能: 1.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2. 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出其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3. 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4. 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5. 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6. 质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

14、化结构。第三节1,膜骨架是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维持细 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2,膜骨架赋予红细胞质膜既有很好的弹性又具有较高强度。第十五章第一节1,细胞连接的功能分类(封闭连接,紧密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1,封闭连接紧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的功能(形成渗漏屏障,起重要的封闭作用。隔离作用,使游离端与基底面质膜上的膜蛋白行使各自不同的膜功能)紧密连接嵴线中的两类蛋白:封闭蛋白( occludin),跨膜四次的膜蛋白(60KD);claudin 蛋白家族(现已发现 15 种以上) 2,锚定连接 锚定连接在

15、组织内分布很广泛,在上皮组织,心肌和子宫颈等组织中含量尤为丰富锚定连接的类型 A 和 B 型A,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桥粒: 铆接相邻细胞,提供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形成整体网络,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作用。半桥粒: 半桥粒与桥粒形态类似,但功能和化学组成不同。它通过细胞质膜上的膜蛋白整合素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底膜上, 在半桥粒中,中间纤维不是穿过而是终止于半桥粒的致密斑内。B,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粘合带: 位于紧密连接下方 ,相邻细胞间形成一个连续的带状结构。间隙约1520nm,也称带状桥粒(belt desmosome)。粘合斑: 细胞通过肌动蛋白纤维和整连蛋白与细胞外基

16、质之间的连接方 式。 构成锚定连接的蛋白可分成两类:细胞内附着蛋白,将特定的细胞骨架成分(中间纤维或微丝) 同连接复合体结合在一起 跨膜连接的糖蛋白,其细胞内的部分与附着蛋白相连, 细胞外的部分与相邻细胞的跨膜连接糖蛋白相互作用或与胞外基质相互作用。3 通讯连接 (间隙连接,胞间连丝,化学突触)A,间隙连接: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动物组织中都存在间隙连接。 间隙连接 连接子(connexon) 是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每个连接子由 6 个 connexin分子组成。连接子中心形成一个直径约 1.5nm 的孔道。间隙连接处相邻细胞质膜间的间隙为 23nm间隙连接的功能:间隙连接在代谢偶联中的作用间隙

17、连接允许小分子代谢物和信号分子通过, 是细胞间代谢偶联的基础代谢偶联现象在体外培养细胞中的证实 代谢偶联作用在协调细胞群体的生物学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间隙连接在神经冲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电突触(electronic junction) 快速实现细胞间信号通讯 间隙连接调节和修饰相互独立的神经元群的行为间隙连接在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胚胎发育中细胞间的偶联提供信号物质的通路, 从而为某一特定细胞提供它的“位置信息”,并根据其位置影响其分化。肿瘤细胞之间间隙的连接明显减少或消失(so what?)间隙连接的通透性是可以调节的 降低胞质中的 pH 值和提高自由 Ca2+的浓度都可以使其

18、通透性降低 间隙连接的通透性受两侧电压梯度的调控及细胞外化学信号的调控B,胞间连丝: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完成细胞间的通讯联络。结构:相邻细胞质膜共同构成的直径 20-40nm 的管状结构功能(实现细胞间由信号介导的物质有择性的转运;实现细胞间的电传导;在发育过程中,胞间连丝结构的改变可以调节植物细胞间的物质运输。)C,神经细胞间的化学突触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方式, 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神经冲动。第二节1,细胞表面的粘连分子 同种类型细胞间的彼此粘连是许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细胞间的粘连是由特定的细胞粘连分子所介导的。2,粘连分子的特征与类型粘连分子均为整合膜蛋白

19、,在胞内与细胞骨架成分相连;多数要依赖 Ca2+或 Mg2+才起作用。3,类型 :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类、整联蛋白、血细胞整联蛋白。第三节1,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结构组成: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 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主要功能:(构成支持细胞的框架,负责组织的构建。胞外基质三维结构及成份的变化,改变细胞微环境从而对细胞形态、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类型:1 结构蛋白,包括胶原和弹性蛋白;2 蛋白聚糖;3 粘连糖蛋白,包括纤连蛋白和层粘蛋白。A,胶原 1,胶原是细胞外基质中最主要的水不溶性纤维蛋白;型胶原含量最丰富,形成

20、类似的纤维结构;但并非所有胶原都形成纤维;型胶原纤维束 , 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腱、韧带及骨中,具有很强的抗张强度;型胶原主要存在于软骨中;型胶原形成微细的原纤维网,广泛分布于伸展性的组织,如疏松结缔组织;型胶原形成二维网格样结构,是基膜的主要成分及支架。 ,2,胶原及其分子结构 胶原纤维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原胶原;原胶原是由三条肽链盘绕成的三股螺旋结构;原胶原肽链具有 Gly-x-y 重复序列,对胶原纤维的高级结构的形成是重要的;在胶原纤维内部,原胶原蛋白分子呈 1/4 交替平行排列,形成周期性横纹。 3,胶原的合成与加工 前体原胶原前成形并,成合网质内面粗在链肽 (preprocollagen)

21、;前原胶原 (preprocollagen)是原胶原的前体和分泌形式,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加工与组装,经高尔基体分泌;前原胶原在细胞外由两种专一性不同的蛋白水解酶作用, 分别切去 N-末端前肽及C-末端前肽, 成为原胶原(procollagen);原胶原进而聚合装配成胶原原纤维(collagen fibril )和胶原纤维(collagen fiber)。4,胶原的功能 胶原在胞外基质中含量最高,刚性及抗张力强度最大,构成细胞外基质的骨架结构,细胞外基质中的其它组分通过与胶原结合形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在不同组织中,胶原组装成不同的纤维形式,以适应特定功能的需要; 胶原可被胶原酶特异降解,而参入胞

22、外基质信号传递的调控网络中。 B,弹性蛋白C,氨基聚糖氨基聚糖是由重复的二糖单位构成的长链多糖二糖单位之一是氨基己糖 (氨基葡萄糖或氨基半乳糖 ) + 糖醛酸;氨基聚糖类型: 透明质酸、4-硫酸软骨素、6- 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酰肝素、肝素和硫酸角质素等。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及其生物学功能 透明质酸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的胞外基质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聚糖的主要结构组分 透明质酸在结缔组织中起强化、弹性和润滑作用 透明质酸使细胞保持彼此分离,使细胞易于运动迁移和增殖并阻止细胞分化D,蛋白聚糖蛋白聚糖见于所有结缔组织和细胞外基质及许多细胞表面它是由氨基聚糖与核心蛋白(c

23、ore protein)的丝氨酸残基共价连接形成的巨分子若干蛋白聚糖单体借连接蛋白以非共价键与透明质酸结合形成多聚体蛋白聚糖的特性与功能:显著特点是多态性:不同的核心蛋白, 不同的氨基聚糖;软骨中的蛋白聚糖是最大巨分子之一, 赋予软骨以凝胶样特性和抗变形能力;蛋白聚糖可视为细胞外的激素富集与储存库,可与多种生长因子结合,完成信号的传导。 E,层粘连蛋白(laminin) 层粘连蛋白是高分子糖蛋白(820KD),动物胚胎及成体组织的基膜的主要结构组分之一;层粘连蛋白的结构由一条重链和两条轻链构成细胞通过层粘连蛋白锚定于基膜上;层粘连蛋白中至少存在两个不同的受体结合部位(与型胶原的结合部位;与细胞

24、质膜上的整合素结合的 Arg-Gly-Asp(R-G-D)序列。)层粘连蛋白在胚胎发育及组织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层粘连蛋白也与肿瘤细胞的转移有关。F,纤粘连蛋白(fibronectin)纤粘连蛋白是高分子量糖蛋白(220-250KD )纤粘连蛋白的主要功能:介导细胞粘着,进而调节细胞的形状和细胞骨架的组织,促进细胞铺展;在胚胎发生过程中,纤粘连蛋白对于许多类型细胞的迁移和分化是必须的;在创伤修复中 ,纤粘连蛋白促进巨噬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迁移到受损部位;在血凝块形成中,纤粘连蛋白促进血小板附着于血管受损部位。G,植物细胞壁 组成:纤维素分子 纤维素微原纤维( microfibril), 为细胞壁提供了抗张强度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 木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等组成的高度分支的多糖 介导微原纤维连接彼此连接或介导微原纤维与其它基质成分(果胶质)连接果胶质:含有大量携带负电荷的糖,结合 Ca2+等阳离子, 被高度水化形成凝胶 果胶质与半纤维素横向连接,参与细胞壁复杂网架的形成。 伸展蛋白(extensin):糖蛋白,在初生壁中含量可多达 15,糖的总量约占 65。木质素(lignin) :由酚残基形成的水不溶性多聚体。 参与次生壁形成,并以共价键与细胞壁多糖交联 ,大大增加了细胞壁的强度与抗降解思考题P99:1,3,4P536:1,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