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5“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的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是人教版教材第 2 章第 3 节的内容,要求学生对速度有全面的理解。 “速度”是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但它对于整个运动学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课要让学生对速度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又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又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幸福和智慧中学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知道它是矢量。(2)通过实验及比较分析,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3)通过观察及理论分析,明确瞬时速度的概念。(
2、4)通过生活实例,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参与实验和理论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渗透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如比值法、极限思维法)的教学。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速度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体会主动获得知识的乐趣,增强友爱互助,团结奋进的情感。多处联系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和谐美,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科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速度、平均速度及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理解瞬时速度的含义。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速度”这个词听起来通俗易懂,没学过物理的人
3、也知道大致的意思,但就是这种似懂非懂的认识,造成了人们对它认识的误区,同时也给这节课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例如,在高速公路上一般都有限制时速的标记,如“120km” ,很多人认为是指 1h 不可以超过 120km,其实,是指任一时刻的速度都不可以超过每小时 120km。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前概念澄清认识,深入理解速度的物理含义。这节课设计的整体构思是:从生活实例引出问题,用科学实验来解释验证,得出结论,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深入浅出。速度这个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首先,通过比较两个学生走路的快慢,得出当时间相同时,位移大的快;位移相同时,时间短的快。这个过程让学
4、生参与,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后提出“当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这个疑问,留下悬念,为引入速度这个概念埋下伏笔,同时也让学生感到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的必要性。接下来做实验:在气垫导轨上使滑块运动,得到 2 组数据,让学生处理数据,分析滑块运动的快慢,使学生认识到对待科学实验要态度严谨,实事求是。这样要比直接给出 2 组数据更有意义。在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的过程中,又渗透了一些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的介绍(如比较法,比值法,控制变量法) 。平均速度的含义及其方向也是学生理解的重点,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然后加以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研究平均速度即是对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的研究,也是通过实例引
5、入的。提出的问题是要描述手的运动情况。为使这种描述更科学,采取用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的实验方法,用纸带上的点迹来记录手的运动情况,这样做更让学生感到科学实验的重要2 / 5作用。分析纸带的过程,采取教师设疑和学生思考、讨论的方法,以调动其积极性,锻炼思维及语言表达。这节课的难点是瞬时速度的理解。学生对于瞬时速度是第一次接触,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用极限思想来理解它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考验和历练。教学中应认真引导好思维的过程,对此不应挖得太深,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为了突破难点,以刚打好的纸带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在小结时,请学生来总结内容和本节课涉及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总
6、结能力,并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五、学习资源和器材准备气垫导轨,数字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纸带,录像机,多媒体电脑设备,实物投影仪等。六、案例实录1.录像引入新课(播放录像)教师: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他们在不同的时刻所处的位置不同。请看录像。我们再来看一遍,你们比较这些运动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 1:运动方向不同,快慢也不同。学生 2:有直线运动,也有曲线运动。教师:你们都非常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2.提出问题教师: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请 2 位同学来配合我做一个小实验。2 位学生到讲台前,沿同一方向走路。(1)时间相同,位移不同的情况下,问谁
7、走得快?学生:同学甲快。教师追问:如何判断的?学生:时间相同,同学甲的位移大。(2)位移相同,时间不同的情况下,问谁走得快?学生:同学甲快。教师追问:如何判断的?学生:位移相同,同学甲用的时间短。教师:一般情况下,要比较的运动可能位移和时间都不同,又该如何比较快慢呢?3.演示实验教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获得数据,然后比较快慢。展示仪器(实物投影)仪器及原理介绍气垫导轨:气垫导轨上有很多小孔,导轨连着气泵。当气泵充气时,导轨上形成一层气膜,使滑块的运动近似匀速运动。数字计时器:数字计时器是一种精确测定时间间隔的仪器。2 个黑色的装置为光电门,当滑块的挡片经过光电门 1 时,数字计时器开始计时,当
8、滑块的挡片经过光电门 2 时,计时结束。数字计时器记下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间隔,这段时间对应的位移可由导轨上的标尺读出。实验过程:第 1 次:滑块运动的位移为 60cm,时间为 1.621s。第 2 次:滑块运动的位移为 30cm,时间为 645.3ms。4.分析问题,得出速度的概念3 / 5教师:请同学们比较滑块这两次运动的快慢。(学生动笔计算)教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并说明如何比较的。学生:第 2 次滑块运动得快。我求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比值大的快,即单位时间内,位移大的快。教师:很好,这种方法是把一个量转化成相同的,然后比较另一个量,这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好方法控制变量法。为了应用方便,
9、伽利略把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称为速度。(1)速度的定义:位移 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t 的比值。(2)公式: 。(3)单位:ms,kmh。教师:速度有没有方向?学生:有,速度的方向是运动的方向。教师:那么,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学生:矢量。(4)矢量:速度的方向为运动的方向。教师:为什么要引人速度这个概念?学生: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5)物理意义:描述运动的快慢。5.扩展问题,得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概念教师:实际的很多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如何比较变速运动的快慢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手的运动过程。用实验来记录手的运动过程。 (学生分组实验)仪器及原理介绍电火花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每隔 0.
10、02s 打一个点。把纸带从小黑片的下方穿进去,插上电源,按下开关,拉动纸带,纸带上就打下很多小点,这些点记录了手的运动情况。(两位学生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哪位同学到讲台上分析一下自己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学生 1(将纸带实物投影):因为每 2 个点的时间间隔均为 0.02s,所以通过点迹的距离越来越大可以判定我的纸带做变速运动。学生 2(将纸带实物投影):我的纸带也做变速运动。教师:那么,手的运动也为变速运动。下面来比较这 2 段纸带运动的快慢。纸带平行放置(实物投影,如图 1)图 1学生:AE 段比 CD 段运动得快。教师追问:是不是 AE 之间每一小段运动得都快?学生:不是,AE 段中 GH
11、段就比 CD 段中 CF 段慢。教师:其实,说 AE 段比 CD 段运动得快是一种粗略的说法,是指平均起来的快慢。因此又引入一个物理量“平均速度”来描述这种平均意义上的快慢。4 / 5(1)平均速度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跟时间的比值。公式: 。方向: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同向。物理意义: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由于变速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可能不相等,所以,应指明是哪段位移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教师:要想精确的描述 AE 段运动的快慢,应该怎么办?学生:应求出每一小段的速度。教师追问:每一小段之间的部分速度就不变吗?学生:可能还不是,那么应求更短的小段的速度,最好求出每一点的速度。教师:如何求某
12、一点的速度呢?如 A 点的速度。(学生讨论)学生:用离 A 点很近的一小段的位移比相应的时间,求出的平均速度很接近 A 点的速度,取的这一小段越小其平均速度越接近 A 点的速度,当取的这一小段为无穷小,则其平均速度就几乎等于 A 点的速度了。教师:太棒啦!这里用到的是极限的思维方法。变速运动中某点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2)瞬时速度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公式: 。 (s 很小,t 很短,用极限方法)方向:瞬时速度的方向为运动的方向。物理意义:精确描述运动的快慢。教师:我们应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播放短片)短片内容:在高速公路上,一位司机被交警拦住了,理由是该车
13、超速(该高速公路限制时速为 100km/h) ,司机觉得很冤枉,他说:“我从开始上高速到现在 30min 内才走了40km,没超速啊!”教师:是交警弄错了吗?学生:不是,司机认为平均速度没超速,但高速公路限制时速为 100kmh 是瞬时速度,那辆车一定是某时刻超速了。6.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请大家想一下,生活中哪些物品能够显示速度?学生们很踊跃:速度计,路标,测速仪。(教师展示以上物品)教师:请同学们说出形容快慢的词语。(学生们分成 2 组比赛说词语)学生们很兴奋,说出了很多词语。例如,快:一闪而过,流星赶月,转瞬即逝,呼啸而过,健步如飞,白驹过隙等;慢:慢慢腾腾,蜗行牛步,慢条斯理,闲庭信步,
14、姗姗来迟等。7.总结教师:请同学对本节课作总结。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速度、平均速度和瞬5 / 5时速度,还有研究问题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比较法、比值法、极限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知识教学方面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思维方法基本做到渗透给学生,且让学生有所体验。情感态度方面,通过学生上课时渴望的眼神,兴奋的表情,积极参与的态度,可以反映出教育教学目标也已基本达到了。上课时,教师也是努力让学生多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以往的课相比本堂课的效果很好,也很受学生欢迎。但这样的课,由于自由度大,且灵活多变
15、,所以课堂驾驭方面还有些不足。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觉得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那就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我做得不够好。肯定性或正确性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但我在点评时多是用“很好”或“非常好” ,这样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或流于形式,说得多了会失去激励的效果,如果可以简明地指出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那样效果应该会更好。我在备课时根据教学需要预设了一些问题和目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又出现了一些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例略) 。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当学生的活动游离了教学预设时,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及时纳入这些变化的因子,而不能拘泥于原来预设的教案不放。这方面我要努力提高自己。按照新课程标准设计的课堂教学,其开放度还应多思考多研究。若开放度过大,课堂可能就有些散,难以驾驭,并且效率低,若开放度过小,课堂可能又过于死板,且与新课程改革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教师应该用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每一堂课,既要考虑知识的连续性,又要考虑方法的有机渗透和逐步掌握,也不可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而要求得过高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