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税务课后答案.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136278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理论与税务课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金融理论与税务课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金融理论与税务课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金融理论与税务课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金融理论与税务课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金融理论与税务课后答案第一章 货币 1 为什么说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答: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的产生是与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商品交换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物物直接交换和通过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就是交换的媒介,它解决了物物交换中的矛盾。马克思根据劳动价值说,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论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产生的历史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长期固定在金银身上以后,金银就从商品群里分离出来,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这种用货币来表示商品价值的形态,马克思称之为货币价值形态,货币也由此产生了。

2、货币形态经历了以下阶段: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现代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2 说明货币诸职能的主要特征。 答: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体体现在其诸职能中。一般认为,货币具备以下四个职能:(1)价值尺度。即货币在衡量并表示商品价值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执行该职能时,可以是观念形态。(2)流通手段。即当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的该职能也可表述为商品交易的媒介,货币执行该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3)储藏手段(货币贮藏)。即当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退出流通领域而处于静止状态时所执行的职能。(4)支付手段。即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进行单方面转移

3、时执行的职能。货币的该职能最初是由商品赊销时所引起;后来该职能作用领域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3 阐明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答:货币具有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货币对内价值通常是指货币购买力,即货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购买商品、劳务的能力;货币对外价值通常是指汇率,即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在不兑现信用货币流通下,只能通过比较两国货币购买力,或者说两国物价水平来间接测定汇价。所以,一国汇价与国内物价有着内在联系。或者说,货币的对内价值是形成汇价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引起汇价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此外,影响汇率波动

4、的因素还有一国提高利率、一国税收政策和外汇政策的调整等等。可见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4 为什么说人民币是一种信用货币?(02 年考题) 答: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基础上产生并可在流通中发挥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人民 币具有信用货币的这一性质。 (1)从人民币产生的信用关系来看,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形成一种负债,国家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人民币持有人是债权人,有权随时从社会取得某种价值物。 (2)从人民币发行的程度看,人民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出去的,或是直接由发放贷款投放的,或是由客户从银行提取现钞而投放的。人民银行发行或收回人民币,相应要引起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变化。 所以,从人

5、民币产生的基础和发行程序可见,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5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国际货币有哪些特点? 答:在现代各国普遍实行不兑现信用制度下,黄金已基本丧失世界货币的地位,而由某 些国家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取而代之,称之为国际货币。能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货币职能的少数国家货币,必须具有广泛的可普遍接受性和可自由兑换货币的特点。如在国际结算、支付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无需经国家货币主管当局批准,即可在市场上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当然,能够具有这种能力的只是那些在国际贸易中占有较大份额,经济实力较强国家的货币,而不是所有国家发行的主权货币。第三章 利息和利率 1 应如何认识利息的实质。 答:西

6、方经济学家从借贷关系表面出发,认为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因出让货币使用权而从 借款人那里获得的补偿。或者说,是资金短缺者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的成本。因为在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金使用权的价格表现形式。一方面,对于借款人来说,利息是其借入资本所必须做的补偿,数量多少通常由市场利率水平决定的,无论盈亏都要支付,利息率的高低与借入者的利润成反比;另一方面,在借贷活动中,贷出者只是出让了货币的使用权,而保留了货币的所有权,即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从而使得贷出者有权要求借入者还本并付息。 马克思对利息从本质上进行了分析,认为借贷双方都是把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支出的,但它只有在借入者手中才能执行资本的职能。

7、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对借贷双方同时存在,这并不会使利润增加一倍,它所以能对双方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只是由于利润的分割,其中归贷出者的部分叫做利息。因此,从本质上说,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 2 说明利率和收益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利率是一定时期的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收益率是收益额与投资额的比率。 利息率和收益率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对于存款来说,由于到期偿还金额与 最初投资资本金是一样的,因此,利率与收益率是一样的。对于大多数债权凭证来说,如可流通的债券凭证,由于二级市场价格是波动的,债券参与二级市场交易,实现的价值就不确定,从而收益率可能会高于或低于票面利率。

8、因此,有些债券虽然有票面利率,但实际收益率与票面利率都不相等,这种反映投资者实际获得水平的收益率又被称为有效利率。 3 为什么说利率水平应以平均利润率为上限? 答:通货膨胀是影响资金总需求的一个的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因素,名义利率是包含着 通货膨胀补偿的利率水平,实际利率是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影响下的均衡利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这一关系表明,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成正比,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利率也越高,才能使贷款人获得的补偿接近实际利率。相反,在通货膨胀率降低后,名义利率也应有所降低。例如,我国在 1988 年以来,国家对储蓄存款实际保

9、值贴补政策,就是针对物价持续上涨而采取的维持一定水平实际利率的措施。又如,1996-1997 年间,连续 7 次降息,则是在物价下落以及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利率政策。 4利率与汇率的关系如何?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利率政策的制定要不要考虑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问题? 答:汇率对利率的影响体现在银行汇率变动而导致的外汇收支变化对国内金融市场供求的改变上。从理论上说,人民币汇率降低有利于出口和吸引外资流入,增加外汇收入,从而增加人民币的需求和供给,进而增加金融市场的资金流量,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上升,利率下降。 反过来说,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减轻其贬值的压力,人民币的利率水平就不能过低。因为,尽管我

10、国尚未实现资本项目的开放,利率水平的高低不会成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国际资本的流动与汇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强,利率平价理论不起作用,但降低利率使国内利率接近甚至低于国际利率,就会导致套汇和逃汇的增加,进而威胁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的执行。 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利率和汇率之间还缺乏内在的联系机制。汇率实现对外均衡的目标,利率实现对内均衡的目标。 5我国利率体系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1)利率体系的概念: 利率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由中央银行利率、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和证券市场利率等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利率所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能够有效引导资金流动和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机体系。

11、 (2)我国利率体系的过去和未来 我国在金融市场发展以前,曾长期是官定利率与民间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体系。官定利率就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公布执行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民间利率是违法的。 改革开放以来,利率体系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而朝着多元化、多层次文献发展,并已经形成了中央银行存贷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格局。我国当前的利率体系可分为四个层次: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存款准备金利率、中央银行再贷款率、再贴现利率。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包括有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IBOR)、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市场

12、利率:指深沪证券交晚所债券市场利率、民间借贷利率。 (3)我国利率体系的未来 我国利率体系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要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中央银行可以有效控制的、多层次的、有弹性的、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体系。 3 我国应如何发挥利率引导资金流向、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够充分发挥利率引导资金流向、 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广义的利率市场化,是指市场利率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主要由资本平均利润率、市场资金供求和物价总水平的变动等经济因素决定,使利率能够真正发挥引导资金流向、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狭义的利率市场化,是要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

13、核心、中央银行可以有效调节的多层次、有弹性、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体系。 根据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储蓄及存贷款利率方面,要从收入分配角度出发制定利率。一方面,使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成为既尊重市场利率水平,又能体现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意图的灵活、有效的政策工具;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基准利率和现实的经济情况,灵活调整自身的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的。(2)发展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形成真正的、有影响的市场利率。 (3)通过法定利率的市场化、合理化,制约和引导民间利率,以实现高效、统

14、一、有弹性、多层次、多样化的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难关。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真正实现商业化运作,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配置资源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有用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第四章 金融机构体系 1怎样理解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 答:商业银行作为一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1)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其实质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

15、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它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商业银行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和借入者实现货币资本的融通。 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实现资本余缺的调剂,并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只是改变了使用权,这种使用权的改变,驿经济生活可以起到一个多层面的调节转化作用: 把暂时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转化为可用资金,提供了扩大生产手段的机会; 可将用于消费的资金转化为投资,加速经济的增长; 可以把短期货币资本转化为长期货币资本,在利润原则的支配下,还可以把货币资本从效益低的部门引向效益高的部门,形成对经济结构的调节。 (2)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

16、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和支付代理人。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支付职能在逻辑上先于信用中介职能,它最早产生于货币经营业。但支付中介职能的发展,也有赖于信用中介职能,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者互动构成了银行存贷资本的整体运动。 (3)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这是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基础上产生的。商业银行利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或不完全提现的情况下,最终形成数倍于原生存款的派生存款。 商业银行并不能无限制地创造信用,更不能凭空创造信

17、用,这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要以原始存款为基础;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要受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的漏损率的制约,创造能力与其成反比; 信用创造的条件,是要有贷款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的贷款需求,存款贷不出去,就谈不上创造。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吸收存款的多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们对财富的管理要求也相应提高。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拓展自己的金融服务领域,如信托、租赁、咨询、经纪人业务以及国际业务等,并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总之,商业银行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

18、着重要的职能作用。 2 简述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类型。 答: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可以从其外部组织形式和内部组织结构两方面来认识。商业银 行的外部组织形式是指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存在形式。从全球商业银行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一银行制,也称独家银行制。其特点是银行业务完全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限设分支机构,是美国最古老的银行形式之一。 (2)分行制。其特点是,法律允许除了总行以外,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机构,总行一般设在各大中心城市,所有分支机构统一由总行领导指挥。这种银行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股份银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银行制度。 (3)银行持股公司。是指由一

19、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在法律上,这些银行是独立的,但其业务与经营决策,都属于同一股权公司控制。这种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在美国最为流行。银行持股公司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非银行持股公司,一种是银行持股公司。 (4)连锁银行制,又称联合银行制。其特点是由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购买若干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这些银行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也没有股权公司的形式存在,但其所有权掌握在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手中,其业务和经营决策均由一个人或一个决策集团控制。 (5)跨国联合制。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金融机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组织形式。 3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是什么

20、?(02 年考题) 答 :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是: (1)由于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必要; (2)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票据交换及清算中不能得到及时、 合理处理。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而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机构为之服务; (3)商业银行也往往限于资金调度不灵的窘境,有时则因支付能力不足而破产。因而客观上需要一个统一的金融机构作为其他众多银行的后盾,在必要时为它们提供资金支持; (4)银行业经营竞争激烈,而且银行在竞争中的破产、倒闭,给经济造成动荡不安。因此,客观上需要有一个能代表政府意志的专门机构,从事金融 管理、监督、协调工作。 4分析各国中央银行如何发挥其各项职能的? 答

21、: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金融管理机构,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中央银行行使的基本职能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 (1)发行的银行。是指垄断货币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现钞都是由中央银行发行。 (2)银行的银行。这是最能体现中央银行作为特殊金融机构性质的职能之一。中央银行具有经营业务,但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管理机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施以有效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这一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集中存款准备金;最终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 (3)国家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

22、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作为国家银行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进行外汇、黄金买卖和管理;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此外,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还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从事国际金融活动;充当政府顾问,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等。 5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点有哪些?(04 年、03 年考题) 答:(1)有特定的融资途径,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发行金融债券; (2)资本金多由政府财政拨付; (3)不以赢得为目的,亏损由财政弥补; (4)有特定的服务领域,不与商业银行

23、竞争; (5)业务一般由商业银行代理。第五章 商业银行业务 1说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其相互关系。(02 年考题) 答:各国商业银行已普遍认同了经营管理中所必须遵循的三项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1)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应努力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它的影响,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因为商业银行自有资本较少,经受不起较大的损失;商业银行经营条件的特殊性,主要是负债经营;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如国家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竞争风险等。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保持经营安全的必要性。 (2)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

24、存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因为商业银行是典型的负债经营;资金运用的不确定性也需要资产保持流动性。 (3)盈利性。一切经营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追求盈利。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企业,当然也不例外。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能够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收益;增强竞争能力,提高银行信誉;以及增强了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等。 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关系要求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必须对“三性” 原则进行统一协调。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在追求盈利目标的同时,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为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

25、原则,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资产管理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单调,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这时,商业银行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其资金来源渠道稳定,并主要来自活期存款。因此,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放在资产业务上。 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是银行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银行应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资管理理论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也称“真实票据论”,出现在 18 世纪。该理论主张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

26、短期自偿性贷款以保持与活期存款资金来源相适应。 (2)资产转移理论,出现在 20 世纪 20 年代。该理论认为,银行的流动性强弱取决于其资产迅速变现的能力,因此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资产” 。 (3)预期收入理论,出现在 20 世纪 40 年代。该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而不是贷款期限的长短。 资产管理理论强调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在 20世纪 60 年代以前的 100 多年里,对整个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地位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的兴起是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

27、、金融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 (1)西方各国战后经济稳定增长,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业务在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数量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2)30 年代的大危机之后,各国都加强了金融管理,制定银行法,对利率实施管理; (1)金融创新为商业银行扩大资金来源提供了可能性; (2)西方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激发了银行的冒险精神和进取意识。 在这种背景和经济条件下,六七十年代负债管理理论盛行一时。 负责管理理论主张以负债的方法来保证银行流动性的需要,使银行的流动性与盈利性 的矛盾得到协调。同时,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管理理念转变为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并重;使银行在管理手段上有了质

28、的变化,将管理的视角由单纯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管理,使银行能够根据资产的需要来调整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资产的盈利水平。 但同时也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使得负债管理在负债成本提高和经营风险增加等方面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单纯的负债管理已不能满足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使得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减少,因此商业银行由单纯的偏重资产或负债管理转向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金管理或单靠负债管

29、理都能以达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均衡。银行应对资产负债两方面业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保证资产负债结构的及时性、灵活性,以此保证流动性供给能力。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既吸收了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精华,又克服了其缺陷,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使银行经营更为科学。 3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商业银行资本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可以吸收银行的经营亏损,保护银行的正常经营,为银行避免破产提供了缓冲的余地。 (2)资本为银行的注册、组织营业以及存款进入前的经营提供起动资金,如建设办公大楼或安装设备等。 (3)银行资本有

30、助于树立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它向银行的债权人显示了银行的实力。 (4)银行资本为银行的扩张,银行新业务、新计划的开拓与发展提供了资金。 (5)银行资本作为银行增长的监控者,有利于保证单个银行增长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银行资本的关键作用在于吸收意外损失和消除银行的不稳定因素。 4商业银行资产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商业银行狭义的现金资产是指银行库存现金;一般意义上理解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资产,即包括现金和准备金。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具有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交易成本低的特点,是维护商业银行支付能力的第一道防线,也称为一级准备。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1)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维持其流动性而必须持有的资

31、产,它是银行信誉的基本保证。银行是负债运营的金融企业,对其存款客户负有完全债务责任。如果银行的现金资产不足以应对客户的提现要求,将会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引起挤兑风潮,甚至导致银行破产,弱化商业银行的信用功能。 现金资产又是一种无形或微利的资产,现金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越高,银行的盈利性资产就会越少。 现金资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确保在银行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现金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使现金资产达到最适度的规模。 (2)适度流动性是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银行盈利性与安全性的平衡杠杆 。现金资产管理就是要着力于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与满足,解决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的作用。 5商业银行进

32、行证券投资的目的是什么? 答: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进行证券投资主要有获取收益、分散风险和增强流动性三个目的。 (1)获取收益。证券投资是商业银行使其闲置资金产生效益的最好办法。银行从事证券投资,使闲置资金得到了充分利用,增加了收益。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收益包括利息收益和资本收益。 (2)分散风险。如果商业银行将资产全部集中在贷款上,那么一旦贷款收不回来,银行就必须承担全部风险。银行将部分资金用于证券投资业务,有利于分散风险。银行通过对不同发行者、不同期限、不同收益率的证券采用分散化投资策略,将银行经营风险与投资损失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而贷款很难做到这一点。 (3)增强流动性。商

33、业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高流动性资产是保证其资产业务安全性的重要前提。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作为应付提存的第一准备,其缺陷在于它们不是盈利产,如果所占比重过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势必受到影响。由于短期证券可以迅速变现,而且在变现时的损失较小,大大增强了流动性。 1 为什么要对贷款进行信用分析?信用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分析是为确定企业的未来还款能力如何。影响企业未来还款 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信用支持以及非财务因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构成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而信用支持为第二还款来源,非财务因素虽不能构成直接还款来源,但会影响企业的还款能力。因此,对借款企

34、业的信用分析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对借款企业的财务分析。就是银行对借款人的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资料所进行的确认、比较、研究和分析,以此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预测借款人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审查借款人的损益表和对借款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 (2)对借款企业的担保分析。银行要求借款企业对其提供的贷款给予担保,是为了提高借款偿还的可能性,降低银行资金损失的风险所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它为银行提供了一个可以影响或控制的潜在还款来源,在一定条件下担保会变成现实的还款来源。因此,在银行发放贷款时,会尽可能要求借款人为借款提供相应的担保,担保形式有抵押担保贷款、质押担保贷款、保证贷款及附

35、属合同等。 担保不是信誉的可替代物,有了担保不一定能够保证还款。因此,作为抵押或质押保证的财产,应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3)非财务因素分析。为了更准确地考察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非财务因素对借款人的影响,这主要是指借款人所处的行业、经营特征、管理方式等。此外,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也不能忽略。 2 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开展中间业务?主要业务种类是什么? 答: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或其他委托事项,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发挥更多的中介服务功能。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最大转变,集中体现在中间业务

36、的发展上。各家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无一不把中间业务作为展示其鲜明个性的大舞台,致使中间业务不断创新,服务品种层出不穷,为商业银行注入了活力,提高了竞争能力,是商业银行最有潜力的利润增长点。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有:汇兑业务、结算业务、信托业务、代理业务、信用卡业务等。第六章 信托与租赁 1 说明信托行为形成的条件。 答:信托是财产的所有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签订合同,将其财产委托给信托机 构全权代为经营、管理或处理的行为。 信托行为的形成,一般需要四个条件: (1)信托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确认信托行为的成立,必须有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通常有三种具体方式:一是信托合同;二是个人遗嘱;三

37、是法院依法裁定或判决信托行为成立的法律文书。 (2)特定的合法目的。信托目的是信托行为成立的依据,如以委托运用资产,谋取资产增值为目的等。这些行为的目的必须合法,并可能实现,否则不能确认信托行为的成立。 (3)以财产为中心。确认信托行为的权力,要以财产为中心,没有以财产为中心,没有财产所有权的转移,信托行为是不能成立的。 (4)以信任为基础。信托是一种代人理财的财产管理制度,它的确立必须以当事人之间相互信任为基础。即使发生信托行为,若存在不信任,甚至带有欺骗性,在法律上仍不能确认其为有效。 2分析信托的主要职能。 答:信托是财产的所有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签订合同,将其财产委托给信托机构全

38、权代为经营、管理或处理的行为。信托的职能主要有:财务管理职能、资金融通职能、信用服务职能等。 (1)财务管理职能。资金信托的财务管理职能表现为信托机构为委托人代为管理货币资金。信托关系建立后,尽管信托机构要按照委托人的要求运用财产,但在运用过程中,无论信托贷款还是委托贷款,使信托财产不受损失和增值所应采取的措施则是由信托机构所确定实施的。 (2)资金融通职能。资金信托作为一种信用形式,必然具有融通资金的职能。与银行信用相比还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表现为货币资金的融通;二是资金信托长期性资金来源决定了资金信托融通长期资金的功能;三是通过受益权的流通转让也起到对货币

39、资金的融通作用。 (3)信用服务职能。随着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各经济主体要求金融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金融服务。资金信托可以弥补银行信用垂直管理的不足,发挥跨地区、跨部门调剂资金余缺、沟通经济联系的作用,使不同的地区和部门优势互补,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在信用的基础上紧密地联系起来。 3资金信托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资金信托:是指以货币资金为信托财产,各信托关系人以此建立的信托。资金信托最根本的特征是以货币形态的信托财产为中心,信托终止时,受益人得到的是货币形态的资产。拥有货币资金的法人和自然人,为了更好地运用和管理自己的资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或为了达到其他经济目的,委托信托机构代为

40、运用、管理和处理受托的货币资金。受托人通常为银行的信托部门或信托公司,它们在受理这些业务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和代理费。资金信托可分为普通资金信托和特定资金信托两种形式。 资金信托业务的特点可通过与银行存款业务的比较,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关系不同。银行存款是“债的法律关系”,存款人是债权人,存款人并未丧失所有权;信托基金是“产权转让的法律关系 ”,信托机构按信托合同的规定取得 “有限制”的使用权,而且在信托期间取得法律上的所有权。 (2)目的不同。银行存款人的目的,在于取得利息收入,不过问资金的使用情况。信托基金委托人的目的,在于要求信托机构按信托合同的规定运用信托资金,达到信托合同规定

41、的目的。 (3)业务处理不同。表现为服务对象重点不同;金钱吸收方式不同;收益分配不同;破产时处理方式不同。 资金信托的内容包括有: (1)融资性资金信托,包括有信托存款、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三种形式。 (2)投资性资金信托,分为信托投资和委托投资。 (3)基金性资金信托,包括劳保基金信托、各种学会基金信托、科研基金信托等。 4说明融资性租赁的功能。 答:融资性租赁是指出租人(租赁公司)用资金购置承租人(需求设备的企业)选定的设备,按照签订的租赁协议或合同将其租给承租人长期使用的一种融通资金方式,是现代租赁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融资性租赁具有以下功能: (1)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引进设备。企

42、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运用租赁方式引进设备,扩大生产,用设备投产后产生的效益逐年归还租金,而不必等到有足够的资金时,才购买设备,可起到早投资早得益的效果,是一种“借鸡生蛋,以蛋还钱” 的好办法。 (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由于租金是分次支付,这样,一笔资金可以引进多套设备,起到“一钱多用”的好处。 (3)成本固定,避免通货膨胀的风险。由于租金在租赁期间是固定的,可以消除市场利率变动引起成本增加的风险,也不会因通货膨胀引起利率上升,导致成本增加而遭受损失。 (4)引起速度快,方式灵活。利用融资租赁方式从国外引进设备,由于融资和引进都由租赁公司一手办理,企业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加快引进速度。租赁期

43、限和还租次数可根据企业需要灵活确定。第七章 保险 1 分析保险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答:保险是以契约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 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 保险属于经济范畴。从本质上说,保险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表现在: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商品交换关系;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关系。从经济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损失分摊方法,以多数单位和个人缴纳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使少数成员的损失由全体被保险人分担。从法律意义上说,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即通过签订保险合同,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被保险人以缴纳保险费获取保

44、险合同规定范围的赔偿,保险人则有收受保险费的权利和提供赔偿的义务。 可见,保险是经济关系与法律关系的统一。保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保险是集合众多单位和个人的经济互助关系。保险是以大数法则为经营基础,以足够数量的经济单位和个人所缴纳的保险费,来分摊少数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损失。 (2)保险费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的。所谓科学的方法即大数法则,利用这一原则可将个别危险单位遭受损失的不定性变成多数单位可预知的损失,使保险费的计算准确公正。 (3)保险人与被保险人是一种权利对等关系。保险人有收取保费的权力,也有承担风险的义务;被保险人有得到经济补偿的权力,也有缴纳保费的义务。 保险的基本职能是组

45、织经济补偿。保险经济补偿包括危险转移、损失分散和实施补偿内容。(1)危险转移。被保险人参加保险的唯一目的就是转移危险,人们强烈要求将自己事先不能预测和无力承担的灾害事故通过保险转移出去。可以说,危险转移是保险组织经济补偿的首要环节和内容,没有危险就没有保险。 (2)损失分散。危险转移,并非灾害事故真正离开了被保险人,而是保险人借助众人的财力,给遭灾受损的被保险人补偿经济损失。保险人收取保费和支付赔偿的形式,将少数人的巨额损失分散给众多的被保险人,这是由保险特殊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保险人就是利用这种经济关系分散少数被保险人的灾害事故损失。 (3)实施补偿。保险实施补偿是保险职能的具体体现。保险补偿是在保险事故出现,被保险人遭受损失之后。保险实施补偿要以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合同为依据,其补偿的范围有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