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上饶中学高三历史第一次练习命题人:李燕青一、选择题1、有人将“分封制”称为“封建制” ,是指古代帝王列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封制的是: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 B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 D康熙封四子胤禛为雍亲王2、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3、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
2、。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 ”接着又说:“ 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4、周人特别重视祭祀,但“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制度原因是( )A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B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C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D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来源:学.科.网 Z.X.X.K5、秦半两钱(见上图)作为中国最早的统一货币,其形制外圆内方,以后被历代仿效,成为中国古代铜钱的统一形制。关于这种设计下列说法最全面的是( )A反映了统治者希望统治区域广阔无边的愿望B体现了中央政权有序治理四方的中心地位C凸显了“皇权至上”和“ 国家统一”的理念2D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6、 明史己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
4、机构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7、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认为唐朝(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三省相互牵制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8、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9、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干德三年(
5、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 ”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10、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A层层推荐 B注重门第 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1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 交他每(们
6、)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12、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3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 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B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13、 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
7、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 “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B “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C “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D “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14、 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 ”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15、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代
8、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16、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17、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B设立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
9、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18、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两亡,汉启用布衣将相4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19、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10、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二、非选择题21、(科举制) 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不说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钱穆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1951 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钱穆先生对科举制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论证钱穆先生持此观点的可能的原因。(2)由隋朝至晚清,科举制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背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3)结合材料,请谈谈科举制在当代社会有哪些可
11、供借鉴的做法和原则? 5上饶中学高三历史第一次练习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D B C A D A D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C D B B C A D D2、 【解析】B。宗法等级的范围主要是贵族集团,不包括奴隶,故 A 错;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血缘关系,又是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故 C 错;中央集权强调地方对中央的严格服从,题干强调的宗法分封恰与此背道而驰,故 D 错。从题干来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在进行权力的继承与分配上,都以血缘为标准,这正说明了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的。故选
12、B。 3、 【解析】D。班固肯定古代的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统治相对稳定,而到春秋战国时期,五霸、六国、四豪等相继出现,在班固眼里都是以下犯上,由此导致社会动荡。因此,在班固看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状况是远离西周理想状态的。故选 D。A 和 C 项与题干不符,B 项有明显的史实错误。4、 【解析】B。从“支子” 、 “宗子”这两个关键词来看,西周时期的祭祀是宗法制的体现。B 选项是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A 选项指分封制,C 选项强调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D 选项是中央集权制。5、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A 项只能体现外圆这一特点,B 项只能体现内方这一特点,C 项,
13、圆 体现四海统一,方体现皇权至上,D 项与材料无关。答案: C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张居正生前位高而权重,死后则受到极端贬斥,这种变 化均缘于皇帝的命令。答案: A7、 【解析】D。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唐代皇帝的命令经中书省发出后,要由门下省审核,直到最后由尚书省执行。因此“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唐朝皇权明显受到三省的影响,因此可以判断 D 正确。 11、 【解析】B。从江浙行省可以 “从便区处”、 “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等事,说明地方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行省制下,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地方严格服从中央。故A、C、D 错。
14、 12、 【解析】D。中央集权的主题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A 项是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B 项是宗法制,C 项是宰相的设置与作用,都与中央集权无关。 D 项是元朝的行省制。行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故 D 项正确。 13、 【解析】C。A 项是刺史的设置,始于汉代,B 项是宋代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D 项是唐朝的三省;C 项行省制是元代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故选 C。 14、 【解析】D。知州“三岁一易”,不涉及长官与副手之间的关系,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属于中央部门长官,禁军的统领权归中央机构,故 A、B、C 都不符合题意。通判监督地方,作为知州的副手,二者之间
15、存在一定的牵制。故选 D。 15、 【解析】B。分析材料可知,元朝行省虽然地位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设官众多,集体议政,相互牵制,加之财权、军权、人事任免权全都归中央控制,因此,地方权力有名无实。最符合题意的是 B 项。 19、 【解析】D。唐代科举制不再注重门第出身,更不是专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故 A 错。科举制按照才干学识进行选拔,与九品中正制截然不同,不是其翻版,故 B 错。唐代科6举制非但没有缩小人才选拔范围,反而扩大了,故 C 错。但从唐书的记载来看,毕竟士族子弟仍然占绝大多数,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虽有但人数较少,因此,唐代科举制虽然兼顾了多个阶层但仍不完善。 二、非选择题(1)态度:科举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缺点和弊端,应该随时变通,更不能因此而废除。原因:政治: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升了官僚队伍素质,促进了社会公正公平,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但培养忠顺奴仆,强化了专制皇权。文化:科举制促进了教育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文化繁荣。但后来固守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扼杀了创造性;轻视科技,不利于近代科技的产生;也不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和传播。(2)趋势:由繁荣到衰败直到被废除。实质问题:封建制度由繁荣走向衰败。(3)可供借鉴的做法和原则:考试制度;不论出身,唯才是举;不同的人才要求制定不同的考试内容;公平录取;广泛参与。(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