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原平一中 翟艳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诵读诗歌,了解诗人及相关背景;2.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析方法,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诗歌,整体把握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比较赏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诗歌,感受岳阳楼的风景,体会诗人胸怀天下的宽广胸怀。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和探究兴趣。【教学重点】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析方法,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教学难点】本诗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赏析【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
2、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对联“先忧后乐,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诗言”导入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习鉴赏景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品味诗歌的意境美.2、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析方法,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之间的关系。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学生就预习中遇到的字词句障碍自由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坼 乾坤 戎马 凭轩 涕泗2、一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鲜明,读出感情。3、集体朗读,思考前两联和后两联有何不同四、自主鉴赏景物描写,品味诗歌的意境美.1、导入方法:诗歌景物品赏方法提示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其特点;可以从
3、诗眼入手,分析其妙处;可以从手法入手,体会其用意;也可以展开想象,再现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美。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预设)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抓意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是洞庭湖,它有着神奇伟力,可以使吴楚大地割裂开来;它壮阔无边,可以承载整个乾坤。这已经超出了诗人眼前的洞庭,更确切地说这是诗人心中的洞庭。()扣诗眼“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
4、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析手法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洞庭湖能分裂大地,吞吐日月,在夸张中体现景物特征,尽显诗人心胸。()想象再现一湖洞庭水,那般浩渺无垠,那般汪洋动荡,让原本紧密相连的吴楚大地訇然中开,疆域分明;它有海的心胸,它有海的气魄,苍天与大地,日月和星辰,都不过是躺在这个大摇篮里的孩子,摇啊晃啊,升起又落下。相关链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曹操)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设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5、里。 ”(曹操观沧海 ) (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 (意境:博大壮阔)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五、缘景明情,探究诗人情感及景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景物呢,景物对表现诗人的情感又有何作用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由这联诗句辐射开来,联系其他
6、各联诗句,来进一步探究诗人的情感。 )1、小组合作探究:将颔联的景物与其他各联结合起来(可重点选择一联) ,探究诗人情感及景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学生交流探究成果。预设:()颔联(写景联)与首联联系,首先可读出诗人夙愿得偿,眼观壮景的喜悦之情;但再品一品“昔” “今”二字,并联系颈、尾二联,知人论世,便可读出一份更深沉的悲慨之情。()颔联与颈联联系,宏大壮阔之景与孤独渺小之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诗人深感个人渺小、晚景凄凉的孤独与悲哀之情。()颔联与尾联联系,诗人因壮景引发联想,他的思绪穿越时空,飞到了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关山以北,自然引发出一直深藏着的“心忧社稷,魂系黎民”的壮情。六、课堂小结 悲己悲家悲国悲天下,两行浊泪,一首五言,诗圣让他的悲情在洞庭水中亘古流淌。让我们再次融入诗境,齐声诵读,怀着景仰之心铭记诗圣,铭记岳阳楼!)七、拓展阅读,比较鉴赏3小组合作探究,将本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二者在情感和风格方面有何不同。(岳阳楼是属于千古文人的,现在让我们暂时走出诗圣的岳阳楼,再去品赏李白笔下的岳阳楼景致,体味不同的诗人情怀。 )八、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诗歌2、搜集有关写洞庭湖的诗句。附板书: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抓意象 扣诗眼 析手法赏景联想类比 想象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