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某某某公司安全生产及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准则二 0 一八年二月二十六日2目 录1、适用范围 .32、编制依据 .33、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准则 .34、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方法 .45、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分级 .76、安全生产风险级别确定 .77、安全生产重大风险的确定原则 .88、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准则 .89、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方法 .910、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分级 .1311、职业病危害重大风险的确定原则 .143安全生产及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准则1、适用范围本风险评价准则适用于本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和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的管理。2、编制依据(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
2、)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 2974(3)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 2973(4)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相关要求;(5)涉及规范、技术标准;(6)其他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7)本公司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安全管理及技术标准。3、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准则本公司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结合本公司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的取值标准和评价级别,进行风险评价。风险4判定准则的制定充分考虑了以下要求:(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3)本单位的安全管
3、理、技术标准;(4)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5)相关方的投诉。4、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方法本公司选用风险程度分析法(MES)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评价级别。(1)风险的定义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人们常常将可能性 L 的大小和后果 S 的严重程度分 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 R 的大小,即RLS。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相关病症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 M 和人体暴露于危害(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 E1;单纯财产损 失事故和环 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
4、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 M 和危害(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 E2。2)控制措施的状态 M对于特定危害引起特定事故(这里“特定事故” 一词既包含5“类 型 ”的含 义,如碰 伤、灼伤、轧入、高 处坠落、触电、火灾、爆炸等;也包含“程度” 的含 义,如死亡、永久性部分 丧失劳动能力、暂时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仅需急救、轻微设备损失等)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有预防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最小。控制措施的状态 M 的赋值见 下表 1。表 1 控制措施的状态(M)判定准则分数值 控制措施的状态5 无控制措施3 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如警报系统、个体防 护用
5、品1 有预防措施,如机器防护装置等,但须保证有效3)人体暴露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繁程度 E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越大,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越高,发生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越大。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 E 的赋值见下表 2。表 2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判定准则分数值E1(人身 伤害和职业相关病症):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E2(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10 连续暴露 常态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出现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出现2 每月一次暴露 每月一次出现1 每年几次暴露 每
6、年几次出现60.5 更少的暴露 更少的出现注 1:8 小时不离工作岗位,算“连续暴露”;危险状态常存,算“常态” 。注 2:8 小时内暴露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危险状态出现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 时间出现” 。4)事故的可能后果 S表 3 表示按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方面不同事故后果的分档赋值。表 3 事故的可能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事故的可能后果分数值 伤害 职业相关病症 财产损失(元) 环境影响10 有多人死亡 1 千万 有重大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8 有一人死亡或多人永久失能 职业病(多人) 100 万1000 万 有中等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4 永久失能(
7、一人) 职业病(一人) 10 万100 万 有较轻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2 需医院治疗,缺工 职业性多发病 1 万10 万 有局部环境影响的可控排放1 轻微,仅需急救 职业因素引起的身体不适 1 万 无环境影响注:表中财产损失一栏的分档赋值,可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程度 R=LS=MES将控制措施的状态 M、暴露的频繁程度 E(E1 或 E2)、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S 分别分 为若干等级,并赋予一定的相应分值。风险程度 R 为三者的乘积。将 R 亦分为若干等级。针对特定的作业条件,恰当选取 M、E、S 的值,根据相乘后的积确定风险程度 R 的级别。风
8、险程度的分级见表 4。7表 4 风险程度的分级判定准则(R)R=MES 风险程度(等级)18090-15050-8020-48181 级2 级3 级4 级5 级注:风险程度是可能性和后果的二元函数。当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的大小时,从数学上讲,乘积前面应当有一系数。但系数 仅 是乘积的一个倍数,不影响不同乘积间的比值;也就是说,不影响风险程度的相对比值。因此, 为简单起见,将系数取为 1。5、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分级本公司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 橙黄蓝
9、” 四种 颜色表示,风险 分级按以下级别划分。E 级5 级蓝色可接受危险:班组、岗位管控。D 级4 级蓝色 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C 级3 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 风险,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B 级2 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 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8A 级1 级红色 极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6、安全生产风险级别确定按照安全生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
10、出的安全生产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7、安全生产重大风险的确定原则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1)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2)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3)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4)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 10 人及以上的;(5)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8、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准则采取以本公司为主导的工作机制。落实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全员参与职业病危害风险辨识、分级和管控,确保风险管9控措施持续有效。主要负责人应全面负责,分管负责人督促、检查相关制度的落实,
11、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生产、技术、设备管理人员及劳动者均应参与该工作。遵循本公司自主建设为主的工作模式。根据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结果,落实职业卫生管控措施。风险评价遵循科学客观的原则,评价所需基础资料的调查详实、准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真实有效且覆盖所有接害岗位和工作地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应严格遵守相关检测规范的要求,按照 GBZ 159 的规 定进行采样,按照 GBZ/T 160、GBZ/T 189、GBZ/T 192 等标准的 规定进行测定或测量。根据作业场所或作业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程度、接触水平和作业工人体力劳动强度,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
12、业分级,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有害因素对风险的影响权重,结合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和健康效应,借助风险评估的经验公式量化发生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判定风险等级。9、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方法(1)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a)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指数按下式计算: LBMWG式中:10G 分级指数;WM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权重数;WB 工作 场所空气中粉 尘职业接触比 值的权重数;WL 劳动者体力 劳动强度的权重数。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的分级和权重数 WM 取值见表 5。表 5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级和取值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 权
13、重数(W M)M10 110M50 250M80 4M80 6表1 石棉及石棉纤维、木粉尘为确定人类致癌物粉尘,(WM)取值列入M80 %一类。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 WB 直接取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 B,B=粉尘浓度实测值接触限值。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见表 6,权重数 WL 取值见表 7。表 6 常见职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职业描述(轻劳动) 坐姿:手工作业或腿的轻度活动(正常情况下,如打字、缝纫、脚踏开关 等);立姿:操作仪器,控制、查看设备,上臂用力为主的装配工作。(中等劳动) 手和臂持续动作(如锯木头等);臂和腿的工作(如卡车、拖拉机或建筑设备等运输操作);臂和躯干的工作(如锻造、风动工具操作、粉刷、间断搬运中等重物、除草、锄田、摘水果和蔬菜等)。(重劳动) 臂和躯干负荷工作(如搬重物、铲、锤锻、锯刨或凿硬木、割草、挖掘等) 。(极重劳动) 大强度的挖掘、搬运,快到极限节律的极强活动。表 7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权重数取值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权重数(W L)(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