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146592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班级 座号 姓名(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 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 钱凤入 ,屏人论事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 ,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 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 “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 ,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2、 ,有删减)【注】王右军:王羲之。减:不足。大将军:王敦。钱凤:人名,字世仪。孰: 同“熟”。从: 同“纵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 子女, 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似)C.屏人论事(使退避) D.乃阳吐污头面被褥(同“佯”, 假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2)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诈孰眠。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4.甲文中,从“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回答中可知谢道韫是个 、 的孩子; 而乙文中,儿时王羲之突出的性格特征是 、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

3、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 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诸: 众多。游:玩耍。子:果实。折枝:压弯了树枝。竞走:争着跑。信然:果真是这样。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谢太傅对“兄子胡儿”的回答更满意B.乙文中王戎断定“此必苦李”的依据

4、是“树在道旁而多子”C.从甲、乙两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出, 谢道韫和王戎都是非常机敏、聪慧的孩子。D.甲文中谢道韫的突出表现是极有才情, 乙文中王戎的突出表现是善于思考。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俄而雪骤(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尝与诸小儿游( ) (4)唯戎不动(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树在道旁而多子, 此必苦李。 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从王戎识李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三)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5、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韩康伯数岁,家酷贫, 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 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祥 。 ”儿云:“ 已足, 不须复稈也。 ”母问其故, 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选自 世说新语夙惠)【注】韩康伯:名伯,字康伯, 东晋玄学家。襦(r):短袄。复裈(kn):夹裤。裈,有裆的裤 下:下身。国器: 治国之才。1.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止得襦 (同“只

6、”, 只能) B.母殷夫人自成之( 成功)C.寻作复裈(不久) D.母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殷夫人自成之 友人惭,下车引之 B.母问其故 独善其身C.乃答曰 去后乃至 D.火在熨斗中而柄热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3. 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三处)火 在 熨 斗 中 而 柄 热 今 既 著 襦 下 亦 当 暖 故 不 须 耳。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待君久不至 ,已去。 (2)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5.下列对【乙】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文中的殷夫人是一位关爱孩子,并且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母亲。B.“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从侧

7、面表现出韩康伯从小就身体强健,超过常人。C.这个故事若作为事实论据则可论证这样的论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D.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可以看出, “夙惠”有“ 早年聪慧”的意思(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乙】周彬不治财产,服膺儒学。其妻让之曰:“汝家兄弟能力稼穑,囊箱丰盈, 汝

8、之不调,无思悔。毕向何如?”及闻先主镇金陵 ,囊文以往谒,赐赉颇厚。以所赐金帛陈列于庭 ,谓妇曰:“吾与诸伯叔何如优胜?”妻答曰 :“男子之事,非女子所能知 (选自古今合璧事类备要)1.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约定 B .相委而去 委:托付C.其妻让之曰 让:责备 D.卿尝与吾市油数金 市:买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C.汝之不调,无思悔 无丝竹之乱耳D.以所赐金帛陈列于庭 然少蕴藉, 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囊文以往谒, 赐赉颇厚。 4.陈元方和周彬的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 10 字。(五)孔子世家赞 史记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适鲁,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 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 ,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可谓至圣矣!【注】低回:徘徊,流连。六艺: 六经,即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课文链接】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10、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学而)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高山仰止( ) (2)不能去云( ) (3)没则已焉( ) (4)人不知而不愠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虽不能至 虽不能察,必以情 B.然心乡往之 欣然起行C.当时则荣 入则无法家拂士 D.想见其为人 此之谓失其本心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2)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请结合“课文链

11、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六)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

12、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选自王安石伤仲永)【注】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收:聚, 团结。文理:文采和道理。扳:同“攀”, 牵引。环谒(y):四处拜访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 非学无以广才( )(3 )邑人奇之 ( ) (4

13、 )日扳仲永( )2. 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三处)明 道 中 从 先 人 还 家 于 舅 家 见 之 十 二 三 矣。3.翻译下列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 或理由)各是什么?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 5.甲、乙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甲】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弛担持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意暇甚。屠暴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少时,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之。方欲行,转视

14、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 与家犬杂畜 ,亦与犬相安。稍长, 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 闻群犬呜呜作怒声, 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 ,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 将啮其喉, 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然野心不过遁逸 耳。阳为亲昵 ,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畜:饲养。俟: 等待。遁逸:隐蔽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5、。(1)目似瞑( ) (2)眈眈相向( )(3)将啮其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2. 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三处)乃 伪 睡 以 俟 则 二 狼 伺 其 未 觉 将 啮 其 喉 犬 阻 之 不 使 前 也3.翻译句子(1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4.甲、乙两文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5.乙文的最后一句话,作者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 ,还表达了什么意思?(八)阅渎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

16、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 舜曰:夫乐 ,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 ,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 夔一足, 非“一足也。 ”【注】夔: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 ,信乎(相信) B.乃令重

17、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推荐,荐举)C.夫乐,天地之精也, 得失之节也(关键) 合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夔能和之 ,以平天下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C.有闻而传之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 ”,非“一足 ”也。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你能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曰

18、:“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 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乙】楚人贫居,读淮南子, 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 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 :“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 ,绐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

19、取人物吏遂缚诣县。(选自笑林)【注】绐(di):哄骗。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嘿, 同“ 默” 。赍(j):携带。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屈伸呼吸 (ru,你) B.若躇步眦蹈(ch,踩、踏)C.乃厌倦不堪(kn,忍受) D.吏遂缚诣县(f, 绑)2. 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三处)嘿 然 大 喜 赍 叶 入 市 对 面 取 人 物 吏 遂 缚 诣 县3.翻译下面的句子。(1)天, 积气耳, 亡处亡气。 (2)螳螂伺蝉自障叶, 可以隐形。 4.甲文中“忧彼之所忧者”是在杞人“ ”之时,前往开导杞人;乙文中“楚人”的妻子是在“ ”的情况下“绐云: 不见。 ”。(用原文中的

20、语句填空)5.甲、乙两文中“舍然大喜”和“嘿然大喜”分别表现了杞人和楚人怎样的心态?(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及反,市罢 ( ) (2)遂不得履(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B.至之市 反归取之C.而忘操之 吾忘持度 D.而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讽

21、刺了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一)1.解析B“拟”的意思是“相比” 。2.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解答时一定要落实重 1 点词语的意思。第(1)句中重点词语“未若的意思是“不如, 不及 ”,“因”的意思是“趁乘” 。第(2)句中重点词语 “阳”, 结合句子意思可知其为通假字 ,通“佯”, “假装”的意思“孰”通“熟” 。答案(1)(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 ”(2)就假装流 t 口水, 弄脏了脸和被褥,装作( 自己还在)熟睡3.解析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解答 1答案大将军与钱凤商议叛逆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

22、被王右军听到了, 因此大惊。4.解析 本题是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围绕对人物的描写分析解答。甲文中谢道韫的回答有深刻的意蕴,可见她是个聪慧、机敏的孩子;乙文中王羲之临危不乱,并能从险境中成功解救自己,足见其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答案聪慧机敏沉着机智参考译文乙王右军( 王羲之) 还不到十岁时, 大将军( 王敦)很喜欢他, 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有一次)大将军先从帐里出来, 右军还没起来。一会儿,钱凤来了,(两人) 屏退其他人讨论事情,都忘了右军还在帐里(睡觉),便讨论叛乱的计划。王右军醒后,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

23、知道自己必定没有活下去的道理,就假装流口水, 弄脏了脸和被褥,装作( 自己还在)熟睡。王敦他们商量事情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 两人都大惊失色,说道: “不得不杀掉他! ”等到(他们)打开帐子,发现(右军) 嘴边到处是口水,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右军的性命)得以保全。(二)1.(1)急。 (2)2)大体。 (3)曾经。 (4)只有2.(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这么多李子,( 说明)这必定是苦李。3.解析A 谢太傅对“兄女”的回答更满意,1 这从“公大笑乐 ”和文末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来4.解析 此题重在考查学生拓展探究的能力答题时要在读懂

24、原文的基础上, 多角度思考紧扣原文主旨,切中要害。不能主观臆断或泛泛而谈, 要在理解和领悟上下功夫,善于归纳、提炼答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三思而后行,能根据观察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意思 1 对即可)【参考译文】乙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众多小孩子起游玩。(他们) 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这么多李子 ,(说明)这必定是苦李。 ”(大家) 摘下李子( 一尝),果真是这样。(三)1.B 2.B3. 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

25、既著襦 ,下亦当暖,故不须耳。4 (1)家父等了你很久都不到,家父已经离开。(2) 母亲非常惊异,知道(儿子) 是治国之才。5.B参考译文 韩康伯几岁大的时候,家里很穷,到了大寒时节, 只能穿短袄。母亲殷夫人自己缝制短袄让韩康伯帮忙拿着熨斗,(她)对韩康伯说:“先穿着短袄,一会儿再做条夹裤。 ”儿子说:“已经够了,不需要再做夹裤了。 ”母亲问他什么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中,但柄也是热的,现在既然穿了短袄, 那么下身也会暖和的 ,所以不需要(夹裤)了。 ”母亲非常惊讶,知道(儿子)是治国之才。(四)1.B 委:舍弃2 C A 项,才/竟,竟然。 B 项, 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就/表示转折

26、关系的连词,却。C 项,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 项,介词, 把/介词,因为3.(1)友人感到很惭愧, 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 ,连头也没回。(2)(周彬) 用口袋装着文章前往拜见,(先主给他的)赏赐非常丰厚4.人要守信明礼,读书有用 (读书不定不如种田)。【译文】周彬不置办家产,衷心信奉儒家学说。他的妻子责备他说:“你们家兄弟都能努力种田,粮食装满了布袋箱子, 你没本事 (或:不成器),还不思悔改。你觉得改变志向怎么样? ”等到他听说先主镇守金陵(即南京 ),(周彬)用口袋装着文章前往拜见 ,(先主给他的)赏赐非常丰厚。回到家,把先主所赏赐给他的金钱和布帛摆在院子

27、前面, 对他妻子说:“我现在和你那些大伯子和小叔子们谁更胜一筹啊?”他妻子说:“( 看来)男人的事情,不是女子所能理解的啊。 ”(五)1.(1)仰望 ,敬仰。(2)离开。(3)停止,消失(4)生气, 恼怒。2. D 解析 A 项, “虽”的意思分别为“虽然” “即使”;B 项,“然”的意思分别为“可是“的样子”;C 项,“则”的意思分别为“连词,可不译” “如果”3.(1)众多的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操演( 练习)礼仪(2)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只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4.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一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 ,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参考译文

28、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便想了解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车子、衣服和礼器, 众多的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操演( 练习)礼仪,我徘徊流连,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有很多,(他们大多是)当时很荣耀,死后(名声) 就消失了。孔子是一个平民,(名声)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依然) 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六)1.(1)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没办法。(2)感到惊奇。2.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3.

29、(1)依靠安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2)(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4.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学有所成要靠后天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学习 ,否则难以成才。根据(或理由):甲文中诸葛亮认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乙文中方仲永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 ,致使方仲永荒废学业。(意思相近即可 )5.甲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论述观点;乙文借事说理。(七)1.(1)闭上眼睛(2)凶狠注视的样子(3)咬(4 )遗留,留下2.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 ,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3.翻译句子(1)一只狼径直离开了, 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2

30、) 表面上装作很亲热, 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4.共同特征:阴险、狡猾、奸诈。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诈;乙文主要揭露狼子野心、秉性不改。5.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乙文最后一句话是:“兽不足道, 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这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主旨句。从“何取而自贻患耶”这一反问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此人”所持的批判态度。答案乙文的最后一句话,作者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 也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了嘲讽参考译文乙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两只小狼) 也和狗!相安( 无事 )。(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 )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31、。一天,主人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愤怒的叫声, 吃惊地起来向四周看,没有一个人。( 主人)再次靠近枕头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 他)便假睡来等待 (观察情况),随后便发现两只狼想趁他没有发觉,要咬他的喉咙, 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 主人)就杀了狼并剥了它们的皮“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装作很亲热,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只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八)1. A 解析 “信”的意思是“ 事实, 真理” 。2. B 解析 A、C、D 三项中的“之”为代词,B 项

32、中的“之 ”为“助词,的”3.(1)像这样听取传闻, 还不如不去听(2)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4.“穿井得一人”错在“得一人”的解释,“得一人”应理解为 “得到一个人使唤”,却被误解为“挖到了一个人”;“夔一足”主要错在“足”字的解释,“足”应理解为“足够”,却被误解为“脚”的意思参考译文 乙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舜的) 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把教化传布到天下,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推荐给君主,舜任命( 他)为乐正。于是夔正定六律,和谐五声, 用来调和八风 ,因而天下完全归服。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政

33、治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 (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使音乐和谐,以此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所以说夔一足 ,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 ”(九)1. B 解析 “趾 ”应读“c ”。2.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 ,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3.(1)天 ,不过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气。 (2)螳螂窥伺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 可以隐蔽自己。4.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经日,乃厌倦不堪5.甲文中“舍然大喜”表现了杞人在消除心中的担忧之后无比轻松的心态; 乙文中“嘿然大喜”表现了楚人自以为找到了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参考译文乙有个过着

34、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伺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的记载, 于是,(他) 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 螳螂攀着树叶窥伺蝉(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 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 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出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 。(楚人) 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 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 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 ”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 看得见。 ”经过一整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哄骗他说:“看不见。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到了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

35、送进了县衙门。(十)1.(1)到,等到。(2)终于。2.解析CA 项, “度”分别解释为“量长短” “量好的尺码”;B 项,“之”分别解释为“到去”“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C 项,“操”和“持”都是“拿”的意思;D 项,“而”分别“表示顺承”表示转折” 。3.(1)等(他带着尺码)返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2)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 脚试一试呢?4.讽刺了只从理论出发,不从实际出发的人参考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 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码 ,就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等到他 )到集市上去, 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码。(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就说:“我忘记带来量好的尺码。 ”(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尺码)返回来时, 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 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 (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