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现代布施.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48362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166 大小: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现代布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03现代布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03现代布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03现代布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03现代布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講:不需要不需要今天的開示是兩堂概論布施中的第一堂,以便回答聽眾們所提出的許多細節問題。有一次,一位名叫長膝(Dghajnu)的富翁請教佛陀說,像他這樣擁有妻子兒女,享用美麗且上等的衣服、珠寶、花飾、金錢及諸如此類東西的人,如何才能使自己在今生與來生得到快樂 1。當時,佛陀向他解釋獲得居士之樂的前四個先決條件:1. 我們善巧與努力地工作;2. 我們保護自己的財富;3. 我們的朋友擁有信心、戒行、施捨心及智慧;4. 我們不奢侈地享用自己的財富。由此可見,佛陀認為財富是獲得世俗快樂的先決條件,但那必須是透過工作(uhna )、精進(viriya )及正當方法,也就是如法地(Dhammika

2、)獲取的財富。當然,財富本身並沒有價值。財富的價值是在於(我們如何)使用它,也就是我們以自己的財富所造的業。因此,佛陀向其主要護持者給孤獨長者(Anthapiika)解釋要發達的五個原因 2:1. 為了與父母、伴侶、子女、奴僕及工人分享自己的1 增支部八集長膝經(A. VIII.II.i.4 Dghajnu Sutta )2 增支部五集獲取經(A. V.I.v.1 diya Sutta)現代佛法(2):現代布施2財富(可稱它為正當的欲樂:我們舒適地過活,吃得好,穿得好等等,但是不奢侈。 );2. 為了與朋友及同伴分享自己的財富;3. 為了保護自己的財富;4. 為了佛陀所稱的五種開銷(pacab

3、ali):i. 對親戚的開銷(我們的基本責任);ii. 對訪客的開銷(世界性的待客之道);iii. 對逝世者的開銷(布施且與他們分享功德);iv. 對國王的開銷(稅金);v. 對天神的開銷(承認他們擁有大威神力及戒行,是值得我們尊敬的眾生。全世界都認同這種對天神的尊敬,除了那些被愚痴誤導、認為天神是神化的眾生的人:古代、 不科學及不理智信仰的遺物。 )佛陀說要發達的最後一個原因是:5. 為了供養那些秉持堅忍、慈愛、自制(damenti )、自靜(samenti)及為了證悟涅槃(parinibbpenti)而奮鬥的沙門與婆羅門。也就是說 ,我們透過供養勤修戒、定、慧三學的沙門與婆羅門來造善業 3

4、。佛陀解釋,供養這樣的沙門與婆羅門擁有樂報(sukhavipka),而且能導向天界(sagga- savattanika)。3 聖典解釋,他們勤修自制(也就是持戒)、鎮伏煩惱(也就是修行止禪、培育禪那)、根除煩惱(也就是修行觀禪及證悟涅槃)。第一講:不需要不需要3佛陀也解釋,居士在思惟他如何享用自己如法獲取的財富,以及如何用它來積福(pua)時,他感到快樂、滿足 4。佛陀稱之為財富之樂。佛陀解釋,布施是布施(dna)、持戒(sla 例如五戒及八戒)及禪修(bhvan 止禪與觀禪)這三種福行事 5(puakiriyavatthu)的第一項。布施是一種福行(pua )。有一次,一位名叫瓦查各達(V

5、acchagotta)6的遊方者問佛陀說,他是否真的 說過人們應該只布施給比丘,而不應該布施給其他人。 (事實上,說不應該布施給其他人就等於阻止人們布施。 )佛陀回答說那是不真實的,然後向瓦查各達解釋,如果阻止人們布施將會有什麼結果:瓦查,阻止別人布施的人導致三種障礙產生,做了三件事。是哪三種?1. 他阻止施者積福;2. 他阻止受者獲得施物;3. 他毀了自己 7,傷害了自己。 告訴別人不應該布施就是這麼嚴重。有一次,有位天神問佛陀這種行為的果報是什麼。佛陀解釋: 8在這世上,太過節儉者吝嗇、吹毛求疵;阻礙別人布施者,死後投生到地獄、畜生界或夜摩王 9之界。 4 增支部四集無債經(A.IV.II

6、.ii.2 anya Sutta )5 例如增支部八集福行事經(A.VIII.I.iv.6 Puakiriyavatthu Sutta )6 增支部三集瓦查各達經(A.III.II.i.7 Vacchagotta Sutta)7 attnaca khaasi: 他挖掉自己。8 相應部慳吝經(S.I.I.v.9 Macchari Sutta)現代佛法(2):現代布施4佛陀向瓦查各達遊方者解釋:若人把廚房或桌上的殘食丟進糞坑或水坑裡,去餵活在裡面的生物,我說這也足以為他積福,更別說是(供養)人。把桌上的殘食丟進垃圾桶裡,心想:真討厭!真不衛生!,因而培養我慢與瞋恨是不善業。 這是現代科學的方法。反

7、之,把桌上的殘食丟進水溝,心想:願水溝裡的生物吃它;願牠們快樂。 ,因而積福及培育慈愛是善業 。這是古代積福科學的方法。意願(cetan 思)決定了業的性質。解釋布施時,佛陀時常提到福行。佛陀向瓦查各達解釋的第一項是,當我們阻止別人布施時,我們是在阻止施者積福。施者的福業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說:噢,根本不需要布施!,我們已經忘了布施首先會為施者帶來利益;也就是說我們違背了佛陀的見解,已經忘了業報法則,已經採取屬於邪見(micchdihi)的唯物見。這種見在佛陀時代早已存在,現在當然已經成為了現代的正統信仰。因此,現代正統信仰不看施者、只看受者:他需要那個做什麼?,或者看待乞丐為:他只會用錢來喝

8、酒!,或者是最先進的想法:我有繳稅,為什麼還要給更多?在許多所謂的先進國家裡,乞討甚至被禁止,乞丐們被政府干擾,甚至被逮捕。他們被看成是害蟲,因為他們是可恥的證據,證明經濟學家及其他唯物見的大師們所承諾的美滿天堂只是一個神話故事。9 夜摩王:地獄之王第一講:不需要不需要5唯物見的另一個層面是談到浪費:不,不,不!不需要給這麼多!這只是浪費罷了!浪費是沒有善用東西。食物怎麼會浪費?首先,我們以慷慨的心布施來積福,接著可以把吃剩的食物布施給乞丐,再次積了福。也可以把吃剩的食物拿給狗或螞蟻吃,如此又再積福。食物的價值並不在於食用,而是在於施與。我們可以說:我沒有布施食物;我所做的是積福。 被邀請吃晚

9、餐時,如果我們在盤上盛了超過自己能吃得下的食物,別人就會瞧不起地說:真貪心!反之,如果主人在我們的盤上盛了超過我們能吃得下的食物,別人就會稱讚道:真慷慨!比丘不是因為貪心而帶著滿缽滿袋的食物踉蹌地走,而是因為慷慨:施主們的慷慨。這是他們的福業尺度。我們是否應該限制我們的福業?如果要談論浪費,我們應該談論太空計劃造成人力與資源的浪費,而這就是不斷增加消費的現代社會所認為的存活的最重要意義。它已經導致污濁的空氣、 污濁的水、污濁的地,以及污濁的身語意行為的正統信仰。根據現代政治科學,增加浪費(不斷增長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導向快樂與繁榮的方法。事實上,在很大的程度上,國民生產總值只是貪欲與愚痴的尺度,

10、奢侈地浪費自己的財富;反之,布施是無貪(慷慨)與無痴(對業報法則充滿信心)的尺度,適當地把自己的財富轉變成福業。因此,對於布施,我們所能夠談到的浪費是浪費了積福的機會,僅此而已。當我們布施時接受布施時,應當在一切時皆把業報法則謹記於心。某人要給我們東西時,我們應該謹記那是現代佛法(2):現代布施6為了他的利益,之後才是為了我們的利益。因此,事實上,我們透過接受而施與:施與別人布施的機會,施與別人積福的機會。如果某人要給我們所不要的東西,我們應當三思之後才拒絕。當然,身為比丘的我們應當接受,因為施主供養僧團並不是為了比丘們的利益,而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身為比丘,我們必須時常謹記布施的福業並不在

11、於接受(比丘的事);布施的福業是在於施與(施主的事)。佛陀本身一而再地解釋僧團是世間的無上福田(anuttara puakkhetta lokassa)。10因此,只要是許可的,比丘應該接受施與他的任何東西,當然也應該辨別每一個情況。例如,如果他不認識該人,或該人很少布施,或該人在特別情況之下布施,或特別努力地布施非常特別的東西,比丘應該毫不猶豫地接受。反之,如果某人問他是否需要某某東西,而他並不需要,或是某位他相熟的人想要供養他不需要的平常東西,或當時有其他比丘可以接受,他可以說他不需要它。但若該人堅持,他當然必須接受。比丘不應忘記,他在社會裡最重要的作用是作為信徒的福田,以及他必須保護信徒

12、的信心。這是為何佛陀一而再地告訴比丘們必須非常嚴謹地持戒,同時修禪以證悟涅槃的原因。除此之外,他們又有什麼辦法成為上等的福田?從阿難尊者有一次向波斯匿王(King Pasenadi)解釋佛法的事件就可看到保護信心的例子 11。國王對該解釋感到非10 例如長部大般涅槃經(D.ii.3 Mahparinibbna Sutta)第一講:不需要不需要7常歡喜,以致供養了一件非常昂貴的皇家外衣。他說:請阿難尊者慈悲地接受它。 但是阿難尊者說:這是不需要的,陛下, 我的三衣具足。 他可以拒絕是因為波斯匿王是對佛陀擁有極大信心、時常布施的施主。然而,國王的歡喜(指他被激起的信心)強大到他需要供養,因此他向阿

13、難尊者解釋,說阿難尊者可以用它來做新的袈裟,再把自己的舊袈裟拿去跟其他比丘分享:如此,我們的供養將會滿溢出來。尊者,請阿難尊者接受這外衣。 當時阿難尊者接受了。為什麼呢?他並不是突然間又需要它了,因為對於比丘來說,這種自私的事是不重要的:因為國王說明了對供養的需要,而接受及保護國王的信心則是阿難尊者的責任。從佛陀對僧團的袈裟的事件裡,也可以看到保護信心的例子。在前二十年的僧團裡,眾比丘只穿糞掃衣(pasukula)12。後來,在一位在家居士 13的請求之下,佛陀允許眾比丘接受在家人供養的布。律藏解釋,大眾聽到這個消息時 14,他們感到歡喜、雀躍,心想:現在我們要作供養,我們要造福(pua ka

14、rissma)。在僅只是一天的時間裡,在王舍城裡就製了數以千計的袈裟在郊區也製了數以千計的袈裟。11 中部外衣經(M.II.iv.8 Bhitika Sutta)12 律藏註釋解釋,在佛陀開悟後的前二十年裡,佛陀與諸比丘都不接受在家人供養的布。13 譯按:這位居士是耆婆王子育(Jvaka Komrabhacca)。14 律藏大品(Vin.Mv.VIII.i.34-35)現代佛法(2):現代布施8在那時候,僧團達到獲得利養的頂點,也就是說不久之後就獲得了許許多多的袈裟。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佛陀並沒有說在家人不需要供養袈裟,反之為了確保僧團能夠永遠作為無上福田,佛陀為僧團制下選出代表僧團的受衣員、藏

15、衣員、儲藏室管理員及分衣員 15。在這時候,佛陀甚至制定迦帝納儀式(kathina ceremony)16。為了防止比丘眾對所獲得的許多袈裟太過疏忽或執著,佛陀制定許多有關比丘個人及其袈裟的戒條。 17從偷蘭難陀比丘尼(bhikkhuni Thullanand)的事件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佛陀比較著重於讓信徒能夠造福。偷蘭難陀比丘尼博學、弘法善巧,而且擁有許多自己的信徒 18。但是她也擁有許多自己的見解,而且說了及做了許多不符合法與律的事。有一次,有一家她的信徒想要供養袈裟給比丘尼僧團,但她卻告訴他們那是不需要的,說道 19:你們很忙,有許多事情要辦。 後來該戶人家失去了他們的財產,當時他們不單只

16、對15 律藏大品(Vin.Mv.VIII.v-ix)16 在雨季安居過後,眾比丘可以四處遊方,此時也就是製造袈裟的時刻(civarakla)。一旦比丘眾獲得允許接受在家人供養的袈裟,它就成為在家人供養袈裟的傳統日子。象徵這段時間的是一年一度的迦帝納儀式(對許多在家人來說,這是最主要的節日)。關於詳情,請參考律藏大品第七章(Vin.Mv.VII.i)。17 舉例而言,有一條戒限制比丘最多只可以擁有三衣,以及有幾條戒要比丘尊敬自己的袈裟,例如如果沒有一塊布保護袈裟的話,便不頂禮或坐在地上、在廁所裡不穿上衣、在袈裟的破洞還不大時便補好它等等。18 律藏比丘尼分別捨墮第 10 條19 律藏比丘尼分別波

17、逸提第 26 條第一講:不需要不需要9沒有財產感到悲傷,也對在擁有財產時沒有適時積福感到悲傷。偷蘭難陀阻止了他們供養袈裟給比丘尼僧團。聽到這項消息時,佛陀嚴厲地譴責她的勸導,以及制了一條戒:若比丘尼阻止比丘尼僧團接受袈裟,她即犯了重罪;如果那是其他資具,那也是一項罪,雖然比較輕。 20布施並非有關接受物質資具,而是有關福業與善業。分析非善士施 21(asappurisadna)時,佛陀就是在討論業。諸比丘,這些是非善士施的五項因素。1. 他不細心地布施(asakkacca deti)。我們的心在其他地方:我們邊跟朋友說話邊布施;我們邊跟比丘漫談閒話邊布施(您來自哪個國家?或您怎麼稱呼?);我們

18、邊想泊車表邊布施;我們匆匆忙忙地布施,好像布施必須以最快的速度來進行。2. 他不恭敬地布施(acittkatv deti)。不細心地布施也就是不恭敬地布施,但是不恭敬包括散漫地布施:我們散漫地把東西丟進缽裡,或好像給朋友般地布施,說: 嗨!你好嗎?,嘗試吸引比丘的眼光,想要獲得認同的友善微笑,或者散漫地只用一隻手來布施,甚至是用左手。在家裡,我們(甚至)邊看電視邊布施。3. 他不親手布施(asahatth deti)。我們把錢交給朋友或僕人,叫他們去買食物來布施 22,或把食物交給20 如果只是解釋另一項供養正在進行中則沒有犯罪。21 增支部五集非善士施經(A.V.III.v.7 Asappu

19、risadna Sutta)(也在中部裡提到)22 在此,作者提到,有一次他的護持者之一如何在一位朋友這麼做時,現代佛法(2):現代布施10他們去布施。或者我們帶來食物,卻把它交給寺院淨人去準備及布施。 (這使得淨人很開心,因為他造了許多善業。 )當然,如果我們由於工作或其他任務而不能親自去布施,因此請朋友代為布施,這則另當別論。這也是善業,因為這是善巧,而不是懶惰。4. 他布施殘食(apaviddha deti)。我們布施自己不要的東西,例如就要壞或已經壞了的水果、剩下的蛋糕、換掉已經不要了的家具:我們布施二手必需品。5. 他以無果報見來布施(angamanadihiko deti)。認為布

20、施沒有果報是邪見。舉小孩子的例子來說,他沒有想到未來將會有果報,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想什麼東西。一般上都是因為父母叫他做他才布施,因為這麼做就會受到父母稱讚,或者是他純粹喜歡布施。 23 善士施(sappurisadna)恰巧與非善士施相反。佛陀解釋:諸比丘,這些是善士施的五項因素。1. 他細心地布施(sakkacca deti);2. 他恭敬地布施(cittkatv deti)。如果我們是虔誠的佛教徒,我們恭敬地、把心專注於布嘗試說服這位朋友找時間和他一起去買那些東西,以及一起把那些東西拿去供養。佛陀稱讚這種作法為最上等的作法,因為這樣此人不單只照顧自己,而且也照顧他人。23 但是必須說明的是,他不會因此而有邪見:只是沒有正見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建筑建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