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行为学辅导(第 13 章)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是个体行为;第三章是激励,这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都涉及的问题,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章来重点讲授;第四章是群体行为;第五章是领导行为;第六章是组织行为;第七章是组织发展与变革;最后第八章,我们收集了一些综合案例,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2、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3、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2、 (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4、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 (1)边缘性、综合性 (2)两重性 (3)实用性5、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3、(6)对未来的预见性。 6、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时,目前常用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五种。 7、什么是理论? 麦格雷戈提出的理论假设认为: (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因此,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2)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3)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4)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8、持理论观点的管理
4、者有什么样的管理策略? 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类型,将决定他们所采取的管理策略,并决定他们关于组织及其职工间应保持哪种心理契约的概念。上述对人性的假设,就必然意味着职工是计较型参与的。组织是用经济性奖酬来购买职工的劳务和服从,而组织则有义务通过一套权力与控制系统来保护它自己和职工们,免受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的损害。权威于是就必然是存在于被指派的职位上,并指望职工们能服从占据了权威职务的人,而不管这个人的能力或个性如何。 9、社会人的假设理论 (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 (2)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
5、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找回来。 (3)跟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会更易于对同级同事们所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 (4)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 10、什么是 Y 理论? 麦格雷戈提出的 Y 理论假设认为: (1)工作中消耗体力和脑力,正如游戏或休息一样是自然的。一般的人并非天生就厌恶劳动。当依赖于可控制的条件时,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自然地从事工作),也可以成为惩罚的源泉(尽可能的避免工作)。 (2)外力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都不是促使人们为组织目标作出努力的唯
6、一手段,人们在实现他们所承诺的目标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3)对目标、任务的承诺,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后所能得到的报偿的大小。 (4)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去寻求负有职责的工作。逃避责任、缺乏进取心、强调安全感一般来说是经验的结果,不是人的天性。 (5)在解决种种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具有运用相对而言的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 (6)在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活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在智能只得到了部分地发挥。 11、什么是“超理论”? 薛恩提出的复杂人假设,即“超理论”。他认为: (1)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人的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处
7、境的变化而变化。 (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3)人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在人的生活的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可能非常活跃。 (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造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能力,工作性质与同事相处的状况皆可影响他的积极性。 (6)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
8、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 12、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运用几种对人性的假设来研究人性与组织管理的关系,应注意哪些方面? (1)尽管人们的需要仍然是改善生活状况。但人们不仅仅只是为谋生和金钱而工作。 (2)多数人对组织任务及其管理方式的最初态度,总是从能否满足自己需要而做出反应的。但是,这个态度是可以通过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教育来改变的。(3)在我国,各级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从长远来看是一致的,但近期也可能不完全一致。为此组织和个人双方都应当做出努力,使组织目标中能包含更多的个人利益。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
9、工效,增加满意感。 (4)管理的方法应因人、因任务而异。主管人员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合理地安排分工,使更多的人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以得到内在的满足。 (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对人的态度应和资本主义国家有所不同,职工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而不是雇佣劳动者。领导者、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关系。所以,不管采用哪种管理方式和方法,都应当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应说服教育、发扬民主、适当参与、启发自觉、提倡自治。 第二章 个体行为 1、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那些?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
10、找原因。影响人的行为的个人主观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2、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3、几种主要的个性理论 (1)特质论或特性论。 (2)心理分析论或心理动力论。 (3)社会学习论。 (4)个性性格类型论。 (5)整体结构论。 4、如何在管理中应用个性理论呢? 任何一个个性理论对于一个组织有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看它能否说明、预测和控制个人的行为和绩效。实践证明,个性对于人的工作成就健康状况和管理水平都有重大的影响作
11、用。我们应当正确地运用个性理论,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成就、健康状况和管理水平。 为了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必须人尽其才,必须学习伟人和改革者的个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改造自己的个性性格。 5、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6、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7、海德“平衡理论”的主要观点 海德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例如,我们对某个工厂的评价很高,而对该工厂的职工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好感;我们对某人没有好感,见到他的朋友也
12、可能感到有点讨厌。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于一致的心理压力,因而在同一个整体内相互联系的对象之间,可能发生态度同化现象。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调和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平衡,反之,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矛盾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引起个体心理紧张,产生不满的情绪。人们总是试图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以恢复一定的平稳状态。海德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了“平衡理论”。8、菲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对行为的知觉等认知元素。人的认知元素是无穷无尽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三种关
13、系。其一,协调彼此不发生矛盾;其二,不相关彼此没有关系;其三,不协调彼此发生矛盾。一般说来,人们都力求将认知中各种元素统一和协调起来。但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认知元素间难免发生矛盾,呈现不协调状态。例如,某职工确实付出很大的努力,想把生产搞好,但结果并不理想;某管理者多次与某职工谈话,要帮助他解决存在着的思想问题,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引起他的反感;某经理制订了工作计划,因遇到一些意外的困难,未能完全实现,等等。不协调有程度上的差别,这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不协调认知的重要性越大,它可能造成的不协调程度也就越大。其二,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9
14、、消除认知不协调的方法有哪些? 消除认知不协调状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于态度的认知。 (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态。 10、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它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这些功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一般说来,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这表明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的关系。但是,消极的工作态度,由于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
15、可能引发积极的工作行为,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由于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得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 11、职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一生中工作活动的连续经历。 职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职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12、职业生涯的几个阶段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在任何组织中的职业生涯都比他终身整个生涯要短,因此,根据个人在在职业生涯中所关心的问题和应开发的工作不同,可以把个人
16、的整个生涯划分为早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和晚期职业生涯三个阶段。 第三章 激励 1、什么是激励?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及其应用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其应用在管理方面时,应注意两点: (1)掌握职工的需要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管理者要了解、掌握职工的需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以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尤其注意强化或者改造最高需要
17、,使之与组织的或社会的需要相一致。 (2)要满足不同人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仅是一般人的要求,实际上每个人的需要并不都是严格地按其顺序由低到高地发展的,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在不同情况下人们需要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 3、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强调内在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为管理者更好地激发职工工作的动机提供了新思路。 (1)管理者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2)管理者在管理中不应忽视保健因素,如果保健性的管理措施做得很差,就会导致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劳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过
18、分地改善保健因素,因为这样做只能消除职工对工作的不满情绪,不能直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管理者若想持久而高效地激励职工,必须改进职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注意对人进行精神激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4、简述理论 这一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一个关于需要类型的新模式,发展了赫兹伯格和马斯洛的理论。他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种需要,即生存(E)、相互关系(R)、成长(G )需要。 5、成就需要理论的主要内容。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
19、麦克利兰认为,人们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有三种基本的激励需要,就是: (1)对权力的需要; (2)对归属和社交的需要; (3)对成就的需要。 6、期望理论的内容 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这个需要的可能,其积极性才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即: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 7、期望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1)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抓多数被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 (2)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如果每
20、月的奖金多少不仅意味着当月的收入状况,而且与年终分配、工资调级和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挂钩,则将大大增大效价的综合值。 (3)适当加大不同人实际所得效价的差值,加大组织希望行为和非希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如只奖不罚与奖罚分明,其激励效果大不一样。 (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期望概率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关键要适当。当一个期望概率远高于实际概率时可能产生挫折,而期望概率太小时又会减少某一目标的激发力量。实际概率最好大于平均的个人期望概率,使大多数人受益。但实际概率应与效价相适应,效价大,实际概率可以小些,效价小,实际概率可以大些。 8、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
21、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即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比率作比较,如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情绪。这种比较过程还包括同本人的历史的贡献报酬比率作比较。 9、公平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公平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管理者应从这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公平奖励职工。要求公平是任何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公平理论第一次把激励和报酬的分配联系在了一起,说明人是要追求公平的,从而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2)加强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更重要
22、的是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人们在主观上感到公平合理时,心情就会舒畅,人的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就启示我们管理者必须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把职工所作的贡献与他应得的报酬紧密挂钩。 (3)教育职工正确选择比较对象和认识不公平现象。公平理论表明公平与否都源于个人感觉,个人判别报酬与付出的标准往往都会偏向于自己有利的一方,从而使职工产生不公平感,这对组织是不利的。因此,管理者应能以敏锐的目光察觉个人认识上可能存在的偏差,适时做好引导工作,确保个人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10、强化的类型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四种类型:(1)积极强化,(2)惩罚,(3)消极强化(逃避
23、性学习),(4)自然消退(也称衰减)。 11、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主管人员在运用强化理论改造下属的行为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1)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强化模式; (2)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分步实现目标,不断强化行为; (3)要及时反馈、及时强化; (4)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12、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种因素又可按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分类:从内外因方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属外部原因;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与机遇则属不稳定因素;从可控性来看,努力是可
24、以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超出个人控制范围。 13、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14、如何认识挫折? 挫折既是坏事,也是好事。挫折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使某些人消极、颓废,甚至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导致矛盾激化;还可能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因此失去生活的希望等等。另一方面,挫折又可能给人以教益,使人变得比较地聪明起来;挫折能使犯错误者猛醒,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更张;它还可以砥厉人的意志,使之更加成熟、坚强;它还能激励人发奋努力,从逆境中奋起。之所以把挫折理论归于激励范畴,是因为成功与挫折是个体行
25、为的两种可能的结果。目标达成,要积极引导以保持激励的效果;遭受挫折更应保护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不产生消极和对抗行为。 15、如何面对挫折? 面对挫折,有的人采取积极态度,但有的人却采取消极态度,甚至是对抗态度。一个有效的主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心理防卫机制,了解挫折后产生防卫性行为的实质,努力做好下属的心理辅导,从而增加积极的建设性行为,消除消极的破坏性行为。为消除行为受挫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国外常见的几种做法有:及时了解、排除、形成挫折的根源;提高下属和职工的挫折忍受力;或采用“精神发泄”疗法等。挫折理论提出采用改变环境、分清是非、心理咨询等多种方法引导人们在挫折面前避免消极的甚至是对抗的态度
26、,而采用积极的态度,以改变人的行为朝积极方向发展。挫折理论对管理工作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16、综合激励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1)提高内激励; (2)提高外激励。 17、六种激励的手段和方法 (1)思想政治工作; (2)奖惩; (3)工作设计; (4)职工参加管理; (5)培训激励; (6)榜样激励。 18、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 (1)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 (2)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 (3)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 (4)激励时要因人制宜。 (5)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 运用各种激励理论来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是各级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必要前提。为使激励取得效果,在激励过程中必须符合以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