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 题 报 告课程名称: 城市规划原理 院 (系): 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交通工程 0902 班 组 名: 天 一 (2 班第 4 组)组 员: 高天赐(组长)符国栋 雷倩 靳思阳 李冬 邵帅 李威 费广海 学 号: 0902202 26-34 20011 年 11 月 27 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1.1考工记关于古代城市规划,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
2、最权威、最全面的一部著作,它所提供的资料比管子详细得多, 考工记的规划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有关都城的城市规划方案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然而城市毕竟不是模式化的产物,脱离实际的固定模式也肯定是难以行通的,实际上我国历代的都城建设都没有严格执行考工记的具体规定,完全按照考工记方案建设的都城并不存在。虽然每一座都城的城市布局都不相同,但我们从其规划的模式和手法上仍然可以明显看出考工记的潜在影响。考工记其规划内容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1)都城的规划形制为正方形,每侧城垣设三门。(2)以城门为原点,相互连接形成直线形街道布局。其中南北向干道三条,东西向干道三条,顺城墙还有环城干道,城外有野涂,以
3、此组成棋盘式交通道路网络。(3)城内结构,王室居中,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外朝在宫城之南,宫城之北为商业区。(4)宫城实行前朝后寝之制,即宫城的前部为处理朝政之地,后寝位于宫城之北,为嫔妃居住的地方。1.2 管子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 管子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
4、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 ,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 。1.3 两者间的联系与启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 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 ,采邑称“都” ,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然而处在封建社会的古中国,城市规划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
5、以为统治者加强统治服务为中心。 管子提出的“城大而人民寡者,器民不足以守城” ,同样将士农工商的居住区进行了划分: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等。这些都是为了加强统治者权利的至高无上、以及人们对自己地位的观念。而考工记作为一部官书,其制度更是理所当然的迎合着统治阶级的需要。在这个秩序当中,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 ,在其中暗含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高大宏伟的府邸和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的街坊和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高大厚重的城墙固然有着防御的作用,但是它也圈住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
6、内心世界,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断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人们自出生伊始就背负着名为“心理暗示”的诅咒。2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2.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特点通过对管子、考工记,以及中国古代著名城市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以诸多特点:(1)按照身份划分居住位置(2)重视城市的选址:依山榜水。(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4)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5)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引水入城,种植花木。2.2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细想然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特点,并不能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是否就是我们现在认识的城市?我们现在所说的城市是
7、带有西方的概念的。当我们把古代的“城”说成是“城市”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在对其的认识中缺失了某些东西呢?抛开“城市规划”学科的束缚,我们能否在古中国的城郭中发现更多东西?首先,在城墙之内,许多城市都有大量的空地作为农业耕种使用,即使到了近代也仍然如此。“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在对城市内部布局的讨论中,我们都知道唐朝的里坊制,并且将里坊制看成是纯粹的城内居民的居住区。但是所谓的里坊,是否就是一个一个的村庄,只不过外面加了一道坊墙?由于城市整体性的严格规制,城市实际上是空的,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如街道上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活动的,市民的所有活动都在坊墙以内,城市空间只是联系了各个里坊。其次,我们津
8、津乐道的周礼考工记并不能完全解释东汉以前的城市布局,尤其无法解释现在考古发现的一些秦和汉初时期的城市的城郭关系的。而考工记所确定的形制,比如著名的长安城,元大都,这些城市更多的是由非中原民族所创设的,唐朝的李氏家族自称是胡人的后裔,而元、清代的统治者都来自少数民族。而秦、汉、宋、明时代的都城似乎都没有严格遵循考工记的形制来进行建设。最后,从历史演替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每个朝代开始的时候往往都会按照古制并且会严格地执行古制,而到了朝代晚期则会有意识地变更古制。在城市建设上也是如此。比如北宋后期由里坊制转变为街坊制等等,显然都是与皇朝的控制力的降低有关,而这种降低往往又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发
9、达。也就是在国力较弱的时候,或者在弱化了政治中心的约束之后,中国古代的城市才更具有活力。这是否表明过于集中的皇权与等级制度限制了社会的发展?3 结语时光如梭,现代城市已与古代的城郭有了天壤之别。不但存在的原因不同,其发展方式、发展速度也相差甚远。现代的城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同时产生了许多棘手的问题。满足市民基本生活、居住需要应该是现代城市的首要职能,然而 05 年,我国共有 183 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处在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是否失去了方向?建设宜居城市,应遵循怎样的原则?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病,我们该如何面对?继承着祖先记忆的我们,是否能借鉴先人的智慧?能否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一言,建设新世纪的“通变城”?组员分工 主讲:高天赐(组长)课题提纲制定:高天赐 靳思阳搜集资料:国栋 雷倩资料整理:李冬 邵帅PPT 制作:李威 费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