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课程教案第六章 社会群体课程名称: 社 会 学 授课导师: 毕 天 云 职 称: 教 授 政教专业 05 级2授课周次 第 8 周 授课时数 3教学章节 第六章 社会群体授课方式 略讲与讨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社会群体的涵义、社会群体的分类及其现实意义;掌握初级群体的相关知识。2熟悉社会群体的结构。3了解家庭与邻里的社会学常识。教学重点与难点:1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2社会群体的分类3初级群体的功能参考资料:1美埃什尔曼著,潘允康译等,1991, 家庭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雷洁琼主编,199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的新变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3费孝通
2、,1998,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北京大学出版社。教 学 程 序 设 计 计划时间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二、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三、社会群体的分类四、社会群体的结构五、社会群体的功能15 学时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一、初级群体的研究历史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类型三、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四、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五、初级群体的功能15 学时政教专业 05 级3第六章 社会群体(social group)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一、社会群体的涵义和特征(一)社会群体的涵义1社会群体的不同理解社会群体是从英语“social group”一词翻译过来的,有人翻译为“社会团体”或“社会集团” ,在
3、社会学界通用的翻译是“社会群体” 。关于社会群体的具体涵义,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把社会群体解释为社会。如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把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翻译为群学肄言 ,他所说的“群” ,就是指社会。二是把社会群体理解为社会类属。如前苏联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曾经认为,社会阶级、民族也是社会群体,妇女、男人,青年人和老年人等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的结合体都是社会群体。社会类属是指具有某些相同属性的人们的集合。如“农民工” 、 “干部” 、“学生” 、 “商人” 、 “男人” 、 “女人” 、 “军人”等等。三是把社会群体解释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认为社
4、会群体是社会上大小不一、繁简不同的各种社会构成单位,如家庭、邻里、学校、工厂、企业等。四是把社会群体仅仅理解面对面直接互动的小群体。如美国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霍曼斯,认为一个群体就是由一些在一定时间内经常交往、面对面直接互动的人群,即社会群体就是“直接接触”的群体。如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社会群体涵义学者为数不少。2社会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个人集合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这一界定说明:第一,社会群体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实体,不是一种“名称”或“标签”。第二,社会群体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社会关系而形成的,互动是形成社会群体的
5、基本途径,社会关系是维系社会群体的纽带;第三,社会群体既不是个人,也不是社会,而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是构成社会的一种单位。(二)社会群体的特征社会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结合而成的,但并非所有的人群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一般来说,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或特征的人群才能称为社会群体:1具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即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并且每个成员都能明确的意识到自己所属的群体以及自己在群体中地位和角色。明确的成员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即每一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所属的群体,并能通过自己的言行、思想、观念等与其他群体的成员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是群体内部的成员关系。在群体内部,任何
6、成员都有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并通过地位和角色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联系或关系。这种关系既可以是横政教专业 05 级4向的平等关系,大家处于相同的地位;也可以是纵向的不平等关系,处于不同的地位等级。2具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社会群体是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社会群体的存在和延续也离不开群体成员之间的持续互动。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进行一定的交往。但这种关系和交往不是临时的,更不是转瞬即逝的关系,而是保持长久的关系和交往。群体成员之间相处的时间越长,互动越频繁,彼此越可能加深理解,感情可能越牢固,关系可能越密切。相反,没有持续互动关系的社会群体解体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两地分居”的家庭, “天南海北”
7、的恋人群体以及“留守家庭”等解体的比例就比较高。3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形成共同的意识、共同的追求和目标,以及一致的态度和行为。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维系着群体的存在,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因此,群体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彼此之间就会产生一种“我们感” ,对外就会产生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区别感。成员的群体意识越强,群体就会越巩固;群体意识越弱,成员之间的相互拆台或“窝里斗”现象就会越频繁,群体的凝聚力就越低,群体就可能解体。 “企业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就在于培养群体
8、成员的“群体意识” ,提高群体的整合程度。4具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具有一致行动的能力社会群体的存在还在于群体成员能够自觉地协调自己的个人行动并与整个群体保持一致。在共同心理的支配下,群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把自己的命运与整个群体连为一体,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共同努力。行为能力的一致性把社会群体与乌合之众区别开来,乌合之众各有目的,各怀鬼胎,缺乏共同的群体意识,没有一致行动的能力。二、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一)个体需要的产物(二)社会需要的产物三、社会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根据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1初级群体(primary grou
9、p)初级群体是从英语的 primary group 一词翻译过来的,有的翻译为“基本群体” ,有的翻译为“首属群体” ,有的翻译为“直接群体” ;在社会学界,最为通行的翻译和说法是“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是指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时最初接触到的、由经常的面对面的直接互动所形成的、具有紧密人际关系和浓厚感情色彩的小群体。初级群体是在初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人政教专业 05 级5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通往社会的桥梁,主要是一种生活共同体。2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次级群体是从英语的 secondary group 一词翻译过来的,有的翻译为“次属群体” ,有的翻译为“间接群体” ,有
10、的翻译为“后起群体” ;在社会学界,最为通行的翻译和说法是“次级群体” 。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次级群体的典型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如为了实现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学校,为了实现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工厂和企业,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组建的政党、政府、军队、监狱、法庭等政治组织。因此,次级群体主要是一种业缘群体、事业共同体或工作共同体。(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根据社会群体中社会关系的规范化和正规化程度,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这一分类方法始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在“霍桑实验”中的发现。梅
11、约通过“霍桑实验”发现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正式群体是按照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制约和控制的社会群体。如家庭、学校、机关、工厂、公司。正式群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2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非正式群体不是按照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内部有自己的规范,但这些规范具有非正式性的特点,如不成文性、特殊主义性等。非正式群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独立的非正式群体,如邻里和许多趣缘群体。另一种是包含在正式群体之中的非正式群体即“群体中的群体” 。第二种非正式群体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也是社会学家最
12、感兴趣的群体,如高等学校或大学班集体中的恋人群体、老乡会以及各种兴趣小组。在规模较大的正式群体之中几乎都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有的起促进作用,有的起租碍甚至破坏作用。(三)内群体与外群体按照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感的不同,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一划分方法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社会学家萨姆纳在 1906 年出版的民俗论一书中提出来的萨姆纳(1840-1910) ,美国第一代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美国的大学中最早讲授社会学的学者之一,1872 年在耶鲁大学任政治学和社会学教授。1909 年继沃德之后担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他强调并抬高内群体的地位,
13、贬低外群体,对内群体优越感的强调几乎达到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地步。作者试图使用这对概念描述一个人的群体归属、群体意识以及群体对个人的影响。1内群体(in-group)内群体又称为我们群体,简称“我群” ,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并且具有情感认同和强烈归属感的群体。政教专业 05 级6内群体具有三个突出的特征:成员关系亲密。内群体的成员对群体具有忠心、合作的感情,对群体内的其他份子有确切的义务感,特别是在彼此受到危急情况威胁时尤其如此。在内群体中,成员之间具有相互爱护及同情的深切情操,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 。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以内群体
14、为中心的。容易发展和产生“同类意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由于内群体的成员之间关系密切,患难与共,相互认同,从而形成一种“我们感” 。成员对内群体的态度及关系的深浅,取决于此人所隶属的内群体是否能够适合或满足他的基本需要而定。2外群体(out-group)外群体又称为他们群体,简称他群,泛指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社会群体,是人们没有参与也没有归属感的群体。萨姆纳认为,对于外群体,人们一般怀有蔑视、厌恶、回避、挑衅或仇视的心理,而没有忠心、互动、合作、同情心,对其份子怀有疑问或偏见。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明确区分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不仅内化在群体成员的心理,而且有时还
15、通过外在的行为方式和其他有形标记加以强调和突出。社会学使用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时,主要用来说明个人对于内群体的肯定和忠诚,对于外群体的排斥和疏远的态度。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之间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转化。(四)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根据成员的身份归属不同,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这一分类方法始于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1863-1931,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通过对社会群体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参照群体”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成员群体而言的。1成员群体成员群体也称为所属群体,是指个人所在或所属的群体。成员
16、群体和内群体是成员参与的群体,成员群体与内群体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归属感。有时,一个人虽然属于某个群体,但对自己所在的群体没有归属感,如“人在曹营心在汉” 。2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参照群体又称为参考群体,一般是指个人没有参与但又接受其规范来比较、评价及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或者说,参照群体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特殊引导意义的社会群体。个人与参照群体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认同关系。人们认同参照群体的观念和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且把这些观念、规范或行为模式作为评价、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二是期望参与的关系,把参考群体作为一种自己的目标群体,成为个人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17、。参照群体正是产生于人们的比较活动之中。人们在比较和评价他人或事物时需要比较和评价的标准或参照物,这种用作比较和评价尺度的群体就是社会学上的参照群体。因此,对于参考群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参照群体本身是一个中性概念,不含价值判断,没有褒贬之分。参照群体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具有不同政教专业 05 级7的参照群体。如学习中的参照群体、工作中的参照群体、生活中的参照群体等等。参照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为人们扮演社会角色提供参照系。例如,有志于戎马生涯的士兵把军官群体当作参照群体,用军官群体的规范和评价自己的行动;学法律的
18、学生以法官、律师为参照群体;释放院校的学生以教师作为参照群体;入党积极分子以党员或优秀党员为参照群体等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会以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某些人物作为参照群体,如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明星崇拜和偶像崇拜现象,青少年甚至在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方面模仿明星。影响人们的社会情感或社会情绪。参照群体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且还够影响人们的社会情感或社会情绪。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有益的,也可能是消极有害的。例如,当人们在生活水平上选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准则时,在工作中遵循“不骑马,不骑牛,骑个毛驴中间游”的目标时,可能会在总体上降低社会的“上进精神” 。在选择社会地位的参考群体时
19、,如果人们的参考群体与自己之间的差距过大,并且经过努力无法实现,就很有可能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采取过激行为,如群众运动、集体上访、静坐示威等。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或社会可以通过塑造参照群体来规范其成员的社会行为,以达到对社会成员的控制的目的。这种方式不论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都非常普遍。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要求妇女具有“三从四德” , “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夫” ,严守贞操,为此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烈女”并被载入史册。在当代,社会提倡并且要求社会成员向各种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大力宣传各种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如雷锋等。(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根据社会群体中社会关系性
20、质的不同,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四类:1血缘群体血缘群体是通过婚姻或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群体。中国社会是一个重血缘特别是重父系血缘的社会,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思想严重;孩子姓名一般跟父姓。在西方文化中,父系与母系是平等的。从我国社会的现实状况看,血缘群体主要有三种形式:家庭。家庭是最普遍最典型的血缘群体形式。家族。家族实质上是家庭的扩大,家族内部的社会关系比家庭复杂得多。这种形式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仍然较为普遍,并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家门。家门群体是典型的血缘群体的转化形式,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单位工作的同姓的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而结成的社会群体。家
21、门群体的血缘关系虽然并不浓厚,但它仍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顽强地存在于我国现代的社会组织之中,有的起着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的作用,有的却对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起着阻碍甚至破坏作用。2地缘群体地缘群体是指通过地缘关系结成的社会群体。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地缘群体主要有两种形式:邻里。邻里是最普遍最典型的地缘群体。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农村的邻里比城市的邻里发挥着更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同乡群体。同乡群体即在某一单位、部门或地区学习、工作的人们,因原来的出生地或成长地在同一地方而结成的群体。如学校、工厂、机关中的“同乡会”或“老乡会”就是同乡群体。同乡群体的作用性质与家门群体基政教专业 05 级8本相同,
22、但影响的范围则远远超过“家门群体” 。3业缘群体业缘群体是指人们因某一职业或工作关系的联系而结成的社会群体。在现实社会中,业缘群体存在着多种形式,如学校、工厂、企业、军队等。业缘群体是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群体,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群体结构严密,二是群体活动时间集中(白天) 。在传统社会中,业缘群体与血缘群体是重叠的。4趣缘群体趣缘群体是指人们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的社会群体。趣缘群体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人们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基础上产生了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为此人们结成了各种各样的趣缘群体。如:小孩的游戏群体,青年人的
23、文体活动群体,成年人的旅游群体以及老年人的下棋、打牌、钓鱼等娱乐休闲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趣缘群体发展越来越快,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有大量的趣缘群体。趣缘群体可能是健康文明的积极群体,也可能有消极落后的趣缘群体,如赌博群体、流氓团体等。(六)大群体和小群体前苏联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根据群体规模大小和成员数量的多少,把社会群体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1大群体大群体是指人数较多、成员之间主要以间接方式联系、较少直接互动的社会群体。一般来说,业缘群体基本上属于大群体。2小群体小群体是指人数较少、成员之间主要以直接方式联系、并且经常发生面对面互动的社会群体
24、。在小群体中,成员关系比较密切,交往因为比较频繁,社会学历来重视对小群体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大群体和小群体的划分,其社会学意义主要在于考察群体规模的大小对群体成员的关系和行为的影响。第一,群体规模越大,人数越多,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复杂。研究表明,成员数量与群体潜在的关系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呈几何级数增加。三人群体中存在 6种可能的关系,四人群体有 25 种可能的关系;五人群体有 90 种可能的关系,6 人群体有301 种可能的关系,7 人群体有 966 种可能的关系。 (3-6,4-25,5-90,6-301,7-966) 。第二,群体规模的大小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
25、的心理空间越大,可以选择的行动策略越多,个人责任分散现象越突出,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如:“大班上课逃课多,小班上课逃课少” ,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四、社会群体的结构社会群体作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其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定的结构模式。(一)群体凝聚力政教专业 05 级9群体凝聚力也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人际吸引;第二是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把个人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结合。第三是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 看成是自己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
26、自身的行为准则。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最高层次。(二)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观念。群体规范是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心理机制。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认为,由于群体中人与人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成员共同的判断标准或依据原则,从而是各成员的判断趋于稳定,这个过程就是群体规范形成的过程。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社会规范的功能。当然,群体规范的效用也有一定的范围。如果规范压力超出群体多数成员所能承受的程度,规范的效率就会减弱乃至消
27、失。美国学者杰克逊的“行为-评价”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三)群体内部关系群体内部关系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群体成员关系的数量分析2群体成员关系的紧凑度(美国社会学家莫雷诺的“社会网络图” )社会网络分析3群体成员关系的地位结构一是分散型结构二是集中型结构(四)群体领导与决策1群体领导群体领导是指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或施加影响的角色。群体中有两种类型的领导形式:一是“工具性领导” ,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如“严父” , “院长) ;二是“表意性领导” ,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如“慈母” , “书
28、记” 。不同的领导人有不同的领导风格:“独裁型” 、 “民主型”和“放任型” 。2群体决策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政教专业 05 级10作用的重要步骤。群体决策中存在着“风险转变”现象,即所谓“集体决策、集体负责”与“集体不负责”现象。五、社会群体的功能社会是联系个人和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社会群体的社会功能1完成社会任务,实现社会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通过人类实现的。由人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承担着不同的社会任务,履行不同的社会功能。2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社会大系统是由许多社会群体构成的,社会的稳定
29、取决于群体的稳定,通过群体的稳定达到社会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群体安定团结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和基础。(二)社会群体的个人功能1满足个人的需要。个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基本需要包括五个层次:生理需要(食欲、性欲、睡欲以及本能性活动等) 、安全需要(渴望避免野兽的伤害,极热或极冷的气候、犯罪、袭击、谋杀、专制等威胁,以及偏爱职位牢固、有保护的工作等) 、归属和友爱的需要(渴望归属某些群体、得到爱和友情,渴望和家庭、朋友、同事、上司等保持良好关系) 、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尊重别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越来越成
30、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们的上述需要,只能通过群体才能得到满足。2帮助个体完成社会化。社会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条件,从家庭、邻里、朋友群体、学校到工作单位和各种社会组织,都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和条件,离开了社会群体,个体社会化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一、初级群体的研究历史(一)欧洲社会学家的研究1迪尔凯姆: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2腾尼斯:社区与社会(二)美国社会学家的研究1909 年,库利在其所著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正式提出“初级群体”概念。库利之后,初级群体成为社会学的重要概念。研究初级群体的美国社会学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米尔斯的小群体社会学作了初步总结。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类型(一)家 庭1家庭的涵义要给家庭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比较困难,因为在不同的时空中,家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