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204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2、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记叙的感情色彩。2、难点: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三、学情分析: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
2、弱。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课前三分钟二、导入新课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可由学生介绍)2 / 204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姓周,原名周樟寿,1898 年改为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
3、花夕拾。学过的文章有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 1926 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朝花夕拾是一步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 40 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四、正字音 确凿 菜畦 q 蟋蟀 shui
4、竹筛h 渊博 鼎沸 dng 绣像 xi 锡箔 b 脑髓 盔甲 k 蝉锐 秕谷 锡箔 倜傥 拗 桑椹 ,轻捷 qng ji 油蛉, 斑蝥, 缠络,攒, 珊瑚 高枕而卧,豁, 敛, 脑髓,陌生 鉴赏 jin,人迹罕至,觅食,竹筛,秕谷,系,传授,书塾,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五、快速阅读课文,回答: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
5、3 / 204分之间的过渡段。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二、(9-24)叙述“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六、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七、小结: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八、作业:抄写生字词第 2 课时一、导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舍百草园的感情。二、研讨赏析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
6、乏味的。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 1 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问:课文的第 1 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4 / 204课文的第 1 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
7、草园。请学生朗读第 2 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明确:莱畦,石井栏。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 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
8、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明确: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
9、“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5 / 204的美丽。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明确: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小结:第 2 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
10、自然的热爱。让学生轻声齐读第 2 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 3 至 3 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问:文章的第 3 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
11、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让学生齐读课丈第 7、8 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两段写了什么?明确: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6 / 204让学生默读课文第 7 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第 8 段写出了一位
12、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明确:第 8 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指定学生朗读第 9 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明确:这一
13、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课文第 2 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7 / 204三、学习
14、写作特点:(一)、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动植物(2)2神奇的传说(3-6)3雪地捕鸟(7-8)(二)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1、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
15、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2、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
16、用了两个句子共 100 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8 / 204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
17、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四、教师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第 3 课时一、听写生字词。二、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学习了本文的基础知识,从整体上了解课文。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课文。三、朗读感受(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
18、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四、小组讨论 【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和百草图中情景构成的鲜明对比。1检查背诵、默写第 2 段。2进行新课。9 / 20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 11、12 两段,边读过考虑: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么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的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
19、悉。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 12 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 19 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
20、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小结: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个10 / 204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老师“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读的
21、又是什么内容呢?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昧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学生怎能感兴趣呢?这和百草园中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学生讨论,回答。)小结: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限”,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
22、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饱也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囚为他是比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学生讨论,回答。)小结: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