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育部年“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综述教育部 2008 年全国研究生“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于 7 月 158月 6 日在西北大学举办,著名思想史专家张岂之先生担任校长,邀请在国学与西学方面有深远影响的国内外专家担任主讲教授。专家们就国学要义、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西学要义等问题举行了多场前沿学术报告,介绍国学与西学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系统地讲授,使学员们感觉到从西学与中国占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做到兼容并包,将是当代国学发展的正确选择。 一、兼容并包与正确处理国学和西学的关系 在 20 世纪,前辈学人解决国学与西学的关系可供借鉴。暑期学校校长张岂之先生在国学与西学的学术意义中说
2、,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中学与西学的交融;梁启超提倡西方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王国维提出“学术自觉”的口号;胡适的方法是考据学和西方的实验方法,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现在的研究成果也需要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符合我国时代进步的需要,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统一了起来。对中西文化要融汇,学术上要力求2做到学贯中西。首先要善于借鉴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第二要承认有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第三,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从长远的层面和思想层面来研
3、究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做中西贯通的学问家、思想家,要有傲骨和才气,但是不可有傲气和才子气。 西方哲学的使命则是重构价值论以主导知识论,中国哲学的使命是建立知识论以辅助价值论。在中西哲学相互渗透、相互激荡下形成的未来世界哲学,将是一种以价值论为主导,以知识论为辅助的新的哲学体系。郭沂研究员在道论: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建构中建议,可沿着从周易 、老子、孔子到程朱、陆王的思路,将形而上学改建为三个部分或三个世界,即道体界、性体界和心体界,道体、性体、心体、人道等等构成一个体用的链环。 佛教具有解脱主义传统和解脱精神,在形而上学角度,比以人为本的儒家和以自然、本性为本的道家更高。来自印度的佛教被中国认同不
4、是偶然的,并且从不中断,是历史上文化交流的光辉篇章。佛教哲学的中道观,对于当今反对极端主义和单边主义有借鉴意义。和谐指相异的、不是相互否定和毁灭的、相互维持的、相互平衡的,它是一种常态,需要解决好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方立天教授在佛教哲学中认为,佛教信仰是众多意义信仰形式之一,如何建构核心价值和精神家园,构建新的信仰体系,需要社会的呼吁、领导的参与和学者的深入研究,可采用综合创新法,结合当前的需要来进行。 欧洲的汉学热促进国学研究。任大援教授在从学术史的角度看近代以来汉学研究中认为,从学术史角度看,中国近代的四大发现即敦3煌卷、甲骨文、汉简和明清内阁档案,其中三项都与西方学者对中国
5、西部的考察有关;西学促进了中国学者借鉴和使用新的方法,促进了 19 世纪末以来中国学术向近代的转变,也开拓了中外学者合作的典范。 中西文化交流形成盛唐多元景象。葛承雍教授在谈谈隋唐文化的多元走向中说,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唐代基督教流行中国的最好见证,是中西学者交汇的第一章。景教采取很多措施获得广泛传播。唐朝官方对袄教即拜火教的传播很宽容,沿袭北朝制度设立专门管理各类事务的“萨宝”官职。摩尼教借用佛教的形式,把摩尼当作弥勒佛,宣扬摩尼与佛教的融合,到了宋代演化成素食教派,到了,明朝成了明教,到了清代衍化为白莲教。无论是异端化的摩尼教,还是民俗化的袄教,还是方技化的景教,都是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文
6、明的表现。 学术综合是前三千年思想发展的主线。研究认为,五帝时代至秦统一约三千年间,最后诸子学说以理性代替宗教,取得空前的文化成果,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刘宝才教授在中华文明前三千年思想史视角的鸟瞰中认为,战国后期思想发展的综合趋势,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荀子、吕不韦、韩非。荀子坚持儒家宗旨而有综合百家的特色,将儒家的以礼治国与法家的以法治国结合,提出要以“礼义法度”治国;法家学说的总结者韩非,综合前期法家各派的思想,提出以“法”为核心,将“法” 、 “术” 、 “势”结合的法家政治思想体系。战国后期,思想学说的综合有多种表现。有同一学派内部不同分支思想的综合,有企图兼取百家构筑新思想体系的
7、综合,有主于一家吸取他家思想成分的综合,有某专门领域学术思想的综合。 4二、整合与国学的深入研究 “二重证据法”与中国古典学的重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分别是:释“古” ,传统古典学的建立,疑古思潮对传统古典学的颠覆, “二重证据法”与古典学的重建。郭沂研究员在出土文献与先秦学术中认为,唐宋之际以前的古典学基本上是可靠的,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套古典学当然也有错误和其他缺陷,甚至所传的古书也有个别伪作。因此,全盘相信传统古典学固然不对,而根据个别的“伪史”现象去否定整个传统古典学更是错误的。 连续性与经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方光华教授在经学的形成与发展中通过对六经的本义、孔子与六经、汉代
8、经学的发展等,阐述经学对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影响。孔子和老子在对上古文献的解读过程中,形成关于文化发展方向的洞察。老子给上古文献周易的天道注入了新的内涵,揭示出从事物柔弱方面观察天道的独特视角,提出“无”是“有”的根源。孔子对上古文献的人道思想赋予新的内涵,凝炼出人的道德情感与理性能力是人道永恒的基础的明确判断。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毕其一生都在注释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等。即使是并不十分主张哲学创新的朴学,也力图将从朴学实践中得出的见解消融到经典的诠释之中。中国文化理念的传播,更加重视通过经典的钮带将创新性思想凝结在经典阐释之中。 考据学与学术的发展,范立舟教授在清代考据学中进一步阐述:
9、5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摧破了古文尚书的经典地位,使其失去在宋明理学中原本存在的神圣地位;在思想史方面,他促成了清代学术的转向,促成了朴学压倒理学、汉学取代宋学学术趋向的定型。王鸣盛“以经学为基础以史学为归宿” ,其历史地理考释涉及疆域范围、地域通称、治所变化、郡县地望等,纵观古今、博证详考,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十九史。起到启导后学的作用。钱大昕是乾嘉汉学治史的集大成者,其研治史学的四大钥匙是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和目录学。赵翼的治史功夫,长于归纳法的运用,通过对史籍的评析、史实的排比揭示历史上制度与事件所彰现的政治与社会特性。阮元是乾嘉考据学殿军,也是跨 入近代学术路轨的第一人,对经典文献的文字
10、、音韵、训诂本身的纯粹客观的考据,在最大程度上接近了经典义理本身的真实,也更接近思想史的真实。 文物的完好保存以及考古发现的器物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人类文明之光随着研究的深入将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世界八大奇迹的兵马俑的性质、意识、艺术、制作工艺、骑兵等各兵种兵力分布等,在雕塑史上登上了写实的艺术高峰。袁仲一研究员在秦俑研究的文化意义中说,俑像的千人千面,将彩塑与泥塑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化积淀深厚,增强树立民族形象的自信心。彭林教授在中国文化与文物中提出以下可供研究的课题:周易 、 周礼与故宫、北京城;贾湖骨笛与中国古代的七声音阶;裴李岗磨盘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越王勾践剑与吴越地区的冶铸文化;良
11、渚玉器与中国古代玉文化;曾侯乙墓与二十八宿;河姆渡蚕形纹茧与先秦服饰文化;青铜器与礼乐文化;均钟与中国古代6的律吕;四羊方尊与长江流域的商代文明;秦陵铜车马与中国古代造车技术;象牙杯与先秦时期的生态环境;泉州宋船与古代造船技术;舞蹈彩陶盆与甘肃地区彩陶文化;穴位铜人与针灸源流。 书院的兴起与唐宋之际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科举制度下社会流动的加速及社会成员对文化的崇尚、印刷技术的进步与文化的下移、官学教育系统的衰落、私学教育的盛行。肖永明教授在中国书院文化中认为,书院起源于唐代,但是制度化书院出现于宋代。书院逐渐成为求道穷理、著书讲学的安身立命之所,清朝在教育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人才培养的主导
12、力量和学术研讨中心,打破世家大族对科举制的垄断。 王道思想与宋代的文化繁荣。陈峰教授在宋代政坛、思想家对汉唐强国之道的反思和互动中指出,唐末、五代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藩镇割据。战乱动荡,这是武力因素超强干预的必然结果,于是“重武轻文”的价值观也日渐在社会中积淀下来。宋代开国,便开启重文抑武的治国思想并付之实施。宋真宗即位后,完全继承以往的治国方针和御辽战略部署。军功贵族的崛起被抑制,科举制造成的文官士大夫群体迅速成为社会的主干。随着儒学重要载体的科举制日益发展和影响,以及儒佛道三家的长期渗透,遂出现了三家合流的趋势,成为宋代国家的统治思想,使两宋的经济、文化、科技达到顶峰,且没有外戚、宦官、藩镇
13、之弊和农民起义。 整合与新仁学的建立。宋代道学仁说以求仁为代表,是早期哲学发展的主题,开启新的道学话语的产生。陈来教授在宋代道学仁说的形7成及演变中指出,朱熹总结和发展新仁学。纠正湖南学派,完成了南宋之前的龟山、上蔡、五峰三大派的整合,走向以朱熹为核心的整合,覆盖三大派不能相合的矛盾之处,表现了朱熹思想逐步系统化的过程。仁说不是以公论仁,强调求仁。更多关注“仁说论”遭遇的问题,提出“天地以生物为心” ,强调以爱推仁;天地之心是生物,以生物推仁。融通性与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思维方式。天人关系的问题,是哲学意义上的本原问题,涉及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价值宗旨。赵馥洁教授在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几个问题
14、中阐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思维方式的融通性表现为自然与人伦的合一、知识与道德合一、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 “必然”原理与“应然”判断贯通。中国哲学价值思维的突出特征是融通性、综合性,如张载的“气”一元论、朱熹的“理”本体范畴。中国哲学在思考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时,也从不脱离价值问题,即以“神意为本”的天命观转向“人事为本”的人本观价值追求与历史规律的融通。 玄学是本体与境界的合一。刘学智教授在魏晋玄学;本体与境界的合一中说,玄学的出现标志汉代的儒道分立转为儒道兼通,以玄学的抽象形式表达一些最切近的现实问题,是玄学的风格。古代儒家伦理的核心就是礼教或名敦,道家尚自然,玄学则是汉魏之际知识分子文化性格
15、中儒家社会伦理与道家个性自由双重倾向的展现,并达到了本体与境界的统一。 内在解脱与中国的佛教。 “四通”才能“八达” 。 “四通”指“文史哲”8打通、 “儒释道”打通、 “西印”贯通、 “古今现”打通。楼宇烈敦授在中国的佛教中说,中国佛教吸收儒道两家的长处,从而形成三教格局,主张任何一个生命现象,不是由任何外在力量决定,而是由人的自身决定。色和空只是一个东西的两个层面和视角,不能隔离开来。要自己解救自己,靠自己智慧觉悟。内在解脱,破除理性、习惯性的思维,超越理性,从而消除理性带来的烦恼。 人的心体与佛教精神。中国的佛教哲学强调善恶报应,轮回报应,重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洪修平教授在禅宗的形成与发
16、展中认为,中国佛学的佛性论,融合了大乘思想的佛性论。北宗强调破除心性,南宗破除心性更彻底。禅宗佛法的根本在于帮助人解脱,即心体的解脱,做到“出世不离人世,人世不离出世” 。 中华道藏与道教文献学的历史发展。王卡研究员在从一切道经到中华道藏中说, 一切道经或道藏始于唐初,是一切经书典籍的总集,不同于别藏,融合了中国和印度文化传统,在经书典籍的汇集收藏方法上更趋完善。目前中华道藏的编纂重点、难点仍是补佚、点校、版式、重新分类的编排、新编目录索引,努力使其变成合乎学术规范、且方便适用的大型古籍。 中国古代宗教主要是求道、修道、悟道、行道,而不是信神,流行的宗教仪式是祭天、祭祖和尊师等“敬道”礼仪,大
17、多具有政治功利目的。张茂泽教授在中国古代宗教思想的特点中说,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是:缺乏至上神的观念,缺乏独尊宗教,皇权高于教权;“道”的信仰(念)占主导地位,承认神但不探讨神,神被改造为道的人格化,道9被断定为神的本质。没有神学,其中两大思想尤其关键:以周易为代表的气宇宙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天人合一的人性论。重视“敬道”礼仪。 “天明鬼神”日益世俗功利化。 三、人的发现与西学的启示 “两希”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代名词,三大支柱即科学、法治和宗教。谢阳举教授在希腊文明与希腊思想中指出,与希腊帝国盛极一时颇为相称的是,柏拉图缔造了一个和生活世界平行且更高的理念帝国,这个理念帝国代替了神化和超自然的世界,
18、也超越了世俗世界。它与其理想共和国一起,使欧洲人迈上了一条普遍性、规定性很强的智慧之路,对整个欧美文化乃至世界思想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促使哲学实现了从自然到人的转向,发明了定义和辩证法的方法,关注人生的意义、善、正义和美德等。 人的发现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程刚副教授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学说中指出,文艺复兴时代充满着活力和自信,文学和数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研究文艺复兴对于清代思想具有重要启发,梁启超说清代需要文艺复兴,以复古求解放,以复古求科学精神。 康德、黑格尔的道德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启示。道德本身要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善”应有与之匹配的道德
19、的存在,为了调和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康德将上帝正义说建立在灵魂不朽中。人在有限性与无10限性即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中将既定的预设自由意志放在第一位,而把自由意志放在第二位。黑格尔认为只有在现实中,潜在的善才能实现,而在现实中无道德,只有利益,他用商业律代替道德律。人应参与现实,接触现实,着眼于具体利益。康德、黑格尔结合现实和亲身经历,以坚定的立场和态度阐述问题,启发我们今天应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邓晓芒教授在康德对道德神学的论证和黑格尔对“伪善”的批判中指出,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金律与康德的道德律一样,将道德建立在理性之上,可以成为具有普世价值的准则。而儒家建立在血缘之上的情结本身只适合家族。民
20、族,而不具有普世价值。如何做到体制创新、发挥思维能力强的优势,从劣势文化、压抑中将创造性解脱出来,避免权利意志的理性缺失,将是精神家园建设、道德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和平交流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现代历史的主线之一。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政治运动,同西方后现代哲学相辅相成。朱新民教授在民族主义、后现代哲学与全球化中说,民族主义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坚持个人从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民族;爱国主义是一种美德,一个人的理性行为就是把自己的行为调整为近似于同一个民族的其他成员的行为。如果实用主义具有某些特征的话,就是用“人类的将来会更好”的观点取代了“实在” , “理性”和“自然”等概念。在21 世纪,人们能够很方便地运用各种途径进行全方位的和平交流,在这些实践活动内自然而然建立起各种社会关系,大家逐渐地变成熟人,把“他们”变成“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