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加坡要做亚洲电影之都谈到新加坡电影,人们爱用的一个类比是:该热带岛国到处是汽车,但没有自己的汽车制造业。的确,新加坡每年进口影片多达 800 多部,而本地制作一般只有寥寥几部,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国的观众可能很难说出一两部有名的新加坡作品。在此情形下,新加坡能如愿成为亚洲电影之都吗? 其实,新加坡电影曾经有过昔日辉煌。在黄金期的五六十年代,她以 20 部左右的平均年产,推出近 400 部的华语、马来语、英语和方言影片。只是到了 70 年代后突然沉寂,20 年里几乎没有新片推出。她的再生是从 1995 年开始的。截至 2004 年的 10 年里,共有 40 多部剧情片面世。虽然数量无法
2、与亚洲电影大户或新秀相提并论,但毕竟已在重新起步。 世界影展频亮相 与往年相比,2005 年新加坡电影格外活跃,似乎预示未来前景可期。2 月 15 日到 4 月 5 日,新加坡主办了首次大规模的文艺海外促销活动“新加坡季在伦敦” ,它的压轴项目是新加坡电影周,放映了小孩不笨 、 跑吧!孩子 、 12 楼 、 海南鸡饭等 8 部精选影片。这些电影以独有的方式展示新加坡的都市场景和文化特色,获得伦敦评论界的好评。2电影周不仅体现了新加坡官方对本国电影成就的认可,也在国际上提高了新加坡电影的知名度。在国内,配合新加坡建国 40 年大庆,8 月份也举办了首次大型的本地电影回顾展“映吧新加坡” ,放映从
3、 1955 年到2005 年的 32 部新加坡剧情长片和 15 部短片。主办方并不以追求票房为目标,而是希望以此引起观众对本土电影更多的兴趣。 新加坡 2005 年拍摄或投放市场的影片有十几部之多,创了 10 年来的纪录。除了年初的贺岁片爱都爱都外,8、9 月间同时有 4 部作品上映,可谓精彩纷呈,热闹非常。其中,唐永健的女佣是第一部本地恐怖鬼片;梁智强的3 个好人是部描写囚犯监狱内外遭遇的悲喜剧;王礼人的血溅芽笼红灯区则讲述一名保安人员生活的无奈;邱金海的伴我行探讨的主题是爱情。这几部电影题材不同,风格各异,刚好兼顾到商业与艺术的两大类别,为近年所未见。新加坡联合早报影评人李亦筠据此认为,2
4、005 年下半年可说是本地电影的复苏期。 新加坡影片频频在世界各类影展亮相。 伴我行2005 年 5 月成为戛纳电影节导演周开幕电影,并已获推荐角逐 2006 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报名参加台湾金马奖的新加坡影片有 3 部。单次参展数量之多也是近年来的首次。另外,还有铁男 、 笼等影片参与上海、柏林、釜山等国际电影节。本地第 18 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2005 年 4 月继续举行。这项每年一度的电影交流盛事,也设有多个新加坡短片竞赛项目,以鼓励本地的短片制作。2005 年最佳短片为巫俊锋的家庭肖像 。 3电影振兴事业纳入政府日程 重振本地电影,也逐渐纳入新加坡政府的日程之中。上个世纪 90 年
5、代后期,政府提议要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文艺复兴城市。近年在韩国电影成功的刺激下,领导人意识到包括电影在内的流行文化,对带动经济和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不可小视,态度上也从漠视转向鼓励和扶持,进而提出把新加坡建成环球媒体城计划。电影委员会为电影制作提供资助,如推出“电影制作人培育计划”和“剧本发展津贴” 。2003 年 7 月媒体发展管理局拨款 1000 万新元,协助星霖电影有限公司在 5 年中拍摄 10部能够行销国际市场的影片。政府表彰卓有贡献的电影人,如梁智强最近成为获得国家艺术理事会颁发的文化奖的首位电影界人士。电影检查仍很严格,但比以前略微显得宽容。 经过近 10 年再造本地电影的努力,新加
6、坡电影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信心,队伍也开始壮大。一批在国内外研习电影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事业中,带来了探索和求新的气息。影业公司开始增多,星霖是业中老大。梁智强的经历是新加坡电影成长故事的一个缩影。他长期从事电视喜剧创作和表演。1997 年涉足电影后,从演员、编剧迅速转变到导演、制片人,从依附他人公司,与本地最大的星霖合作,过渡到今年拍3 个好人时成立自己的公司“梁家班” 。 新加坡是个人口只有 400 万的小国,又是东西文化交汇的现代化开放都会,电影发展明显受到自身市场不足的限制,但优势是能从产品、4设备、人才、观念、信息和技术的频繁交流中受益。近年来,新加坡也在摸索具有自我特色的振兴电影之路
7、。它优先扶助短片制作,以培育训练新的电影人,并尽快扩大新加坡电影在国际电影圈中的影响。电影委员会每年资助短片 40 部以上,国内每年有多次短片比赛和影展,而短片在国外获奖次数远远多于剧情长片。其次是借重数码科技,推动动画制作。已经有一些影片(如爱都爱都)是利用数码技术辅助完成的,而2005 年成立的数码媒体中心不仅为本地电影业提供培训和制片服务,而且也能吸引国外公司前来进行后期制作。还有就是鼓励与外国公司合作,寻求双赢共胜。 海南鸡饭是新港合作的成功例子。目前有多项合作项目正在进行中,其中最大的是松山电影工作室与法、意、瑞士携手投资1700 万新元,拍摄影片寻找明星 。 应当承认,新加坡电影尚未形成明显的风格,但它已经成为新加坡文化创新的象征。如果电影人能够发挥双语、科技、信息的优势,突破题材、剧本、规模方面的瓶颈,相信新加坡电影会有更为出色的表现。假以时日,新加坡也许真的可以再造辉煌,重新跃起为亚洲电影之都,并在世界电影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注:本文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暨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学者) 编辑:胡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