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活在语文课堂如何巧妙“嫁接”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应为儿童所需而教学。 “儿童所需要的”就是指语文教学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起来对文本阐释。语文教学应该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目前教材所编选的文本有一些是高于、甚至远离学生生活的背景下。那么,教师如何将生活与文本有效“嫁接”呢? 1 在疑难处“还原”生活化繁为易 “还原” ,字典里的意思是恢复,但用在语文中来理解可把它当作从“言”到“象”过程。文本语言作为书面语言,一个有意义的抽象的符号,
2、“阅读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 “还原”语言为生活的画面。其“还原”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及模拟实验、表演等。但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于永正老师 “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是有效的例证: 2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 ,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 30
3、 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生:那位拉车人才 30 多岁,可看上去足有 50 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啊!“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饱经风霜”这个词的意思要让学生表述有些难度,于永正老师,丁妙地结合课文情境,让学生想象还原拉车人的生活形象,使语言化为生动形象,化繁为易。 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主要依赖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越是丰富,对文字的理解越透彻。书本上的许多知识,教师光凭自己解说,效果不会好,如果能恰当地与生活内谷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
4、,把书本知识还原成生活情景,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位语言老师在教学“拣”与“捡”时,是这样处理的:把一些粉笔倒在桌上,对学生说:“请你拣一支你喜欢的粉笔。 ”然后叉指着一支白粉笔说:“请你把这支粉笔捡起来。 ”接着老师问学生:“这两个 jian 的动作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前一个要挑选一下,后一个不需挑选。 ”师说:“对,拣字含有挑选的意思,而捡没这种含义。请大家分别用这两个jian 说个句子, ”学生通过动作还原理解了意思,能很准确地运用两个词3了。 2 在冲突处“链接”生活化“曲”为“直” 作为文本,是作者依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创作而成。任何意义都只能代表他个人的观点。所以,学生在课堂教学
5、中有可能和文本产生认知或情感冲突,其原因一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原有知识、生活经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文本的知识观点的冲突;二是同学之间因为各自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思考方法不同、学习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对同一现象认识、同一信息理解的各异而产生冲突;三是学生的认知与教师观点的冲突。这无不和儿童生活经验有关。 我们说创新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容纳儿童的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要把粗糙、零碎的儿童生活经验改造为与语文学习相融通的经验,以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典型性和儿童生活的具体性、丰富性的矛盾。并把儿童经验作为“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让儿童感到亲切、亲近。当然也要容纳教师的经验
6、;并改造教师的经验,使之和教材贯通、和儿童靠近,化“曲”为“直” 。 落花生一文,在讨论“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到底学落花生还是学苹果、石榴?学生产生了认知和情感的冲突。一位教师则这样引导点拨学生:“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4落花生一样。 ”最后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张扬也好,内敛也罢,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做人要做有用的人。该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他不仅考虑到本文里存在
7、的价值,就是应该学习花生那种藏而不露的精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价值观有所改变,根据这个,教师又点拨要像苹果、石榴那样善于表现自我,善于有一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勇气。该教师之所以能这样体会,是因为他把文本放入现实生活中,放入了时代的价值变化中具有了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文本境界。相反如果教师不能体会到这个层次,自然学生的感悟只会永远停留在历史的永恒点上。3 在实践处“引进”生活化枯为趣 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而生活是广阔的,是不是生活申的一切都可拿到语文课堂上或者将课堂搬到生活中去呢?叶圣陶老先生认为,大可不必,语文教育要有凭介,这凭介就
8、是教材,要以教材为例子来进行。当然,作为凭介的教材,其内容就必须贴近生活。 对于一些内容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朗的文章,我们可依需要设计文本拓展环节,以达到积累内化目的。拓展时重要的抓住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为课堂提供“源头活水” ,化枯燥为情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精品课草最能说明问题。他是这样引进生活资源组织教学的:在教学的巩固阶段,创设了学生背诗给家人听的情境。教师先后5扮演了妈妈、哥哥、奶奶。下面是一个给“奶奶”听的片断。 师: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注意。 生:奶奶,我背古诗给您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 ,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
9、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哇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离离”就是很茂盛的样子。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 ,是“一岁一枯荣” 。枯,就是干枯;荥,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蛊;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唐诗。(众笑) 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设计了富有情趣的“生活”!于老师匠心独运,当妈妈,当哥哥,又当奶奶,把一般老师只作简单枯燥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角色互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没有脱离语言而故弄玄虚,而在学生心灵深6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可见,有时生活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曾成荣,福建省宁化县济村中心学校; 曾扬明,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 责编 郑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