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判断题(2 分10 题=20)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 X )2、转移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 X )3、投资性支出一定属于积累性支出,而积累性支出不一定属于投资性支出。 ( X )4、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时间不足一年的,仍然可以领取失业保证金。 ( )5、预算外收入的形式都是收费。 ( )6、为保证公开性、透明性,政府采购需完全采用招标性采购。 ( X )7、从长期的动态来看,增加结构性赤字虽然暂时扩大了现赤字,但增加结构性赤字可以促进产出的恢复
2、并进一步增长,从而税收也随着增长,最终不仅可能消除结构性赤字,而且有可能最终消除周期性赤字。 ( X )8、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两个基本原则是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 ( )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 ( )10、一般说来,为建设周期较长的公共投资项目筹资,应发行中长期公债。( ) 二、名词解释(10 分330)1、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
3、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2、公共投资:一般被界定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由于有政府不能在微观层次上直接介入企业活动领域的特定认识,这些政府投资往往被限定在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中,因此这些资本被称为公共投资,也被称为政府投资。公共投资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之一。3、转移性支出: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
4、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三、简答题(10 分330)1、税率的形式。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法定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体现着征税的深度。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三大类。 (一)比例税率比例税率是指不论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只规定一个百分比的税率。它是一种应用最广、最常见的税率,一般适用于流转税。比例税率包括统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和幅度比例税率。统一比例税率,是指一个税种只规定一个税率,所有纳税人都按照相同的比例缴纳税款。差别比例税率,是指一个税种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征税比例,不同的纳税人或不同的应税项目适用不同的比例征税。
5、差别比例税率又具体分为行业差别比例税率、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幅度比例税率,是指具有一定弹性的比例税率,国家规定出比例税率的上限和下限,各地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规定的幅度内确定一个具体适用的比例税率。 (二)定额税率定额税率,也称固定税额,是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应纳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从量税。定额税率在具体运用上有地区差别税额、幅度税额和分类分级税额。地区差别税额,即为了照顾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和盈利水平的差别,对不同地区规定征收不同的税额。幅度税额,即国家只规定一个税额幅度,由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规定的幅度内
6、,确定一个执行税额。分类分级税额,即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个类别和等级,对各类、各级分别规定不同的税额。(三)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按同一征税对象的数额或相对量的大小,将其划分成若干等级,并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累进税率一般适用于所得税。按照累进依据和累进方式的不同,累进税率又可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全率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等。 累进税率常用的是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照与之相应等级的税率计税,一定征税对象的数额只适用一个等级的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是指征税对象的不同级距部分,分别按照各级距的适用税率计税
7、,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相比较,具有不同优缺点。一是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税负重;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税负轻。二是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额累进会出现税负增加超过所得额增加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三是在计算上,全额累进计算简便,超额累进计算复杂。2、税负转嫁的形式。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可以归纳为六种形式:税负前转、税负后转、税负消转、税负辗转、税负叠转和税收资本化。(一)税负前转税负前转亦称顺转或向前转嫁,它是指企业将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转嫁给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承担
8、,这是最为典型、最具普遍意义的税负转嫁形式。例如,在生产环节课征的税款,生产企业就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出厂价格而把税负转嫁给批发商,批发商再以类似的方式转给零售商,零售商最后将税负转嫁给终极的消费者。这样,消费者必须付出包括诸环节全部或部分税款在内的价格才能购进所需的商品。可见名义上的纳税人是各环节的商品或劳务的提供者,但真正的负税人却是消费者。尽管税负前转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但是并非意味着所有税负都可以通过这一方式转移出去。从各国的情况来看,能够进行税负前转的,主要是那些难以查定税源的商品,即那些征税时无法确定其最终负担者是谁的税种,如对香烟征收的消费税,香烟的消费者实际上是消费税的负担者,但
9、由于预先并不能确定每包香烟的消费者(或购买者)是谁,因而只能以香烟为标准,并以其制造者和销售者为纳税人,由制造者和销售者将税款转移给消费者或购买者。类似香烟消费税的还有其他消费税、货物税、关税、营业税等税种,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随着课税商品的转移,将税负加在价格之上,与商品同时转移落到消费者身上。一般来说,前转既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多次完成或通过多次才能完成,通过多次才能完成的前转称为复前转。如,对甲课税,甲转嫁给乙,乙又转嫁给丙,丙又转嫁给丁,丁为税负的归宿者,转嫁过程经历三个环节,这就是复前转。 (中华会计网校)(二)税负后转(三)税负消转(四)税负辗转(五)税负叠转(六)税收资本化3、我国
10、目前的社会优抚包括哪些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1、社会保险:就是社保,含五个险种;2、社会救助:是由政府对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给予救助,雪中送炭,使人能活下去。社会救助的项目有:灾民救助、城市贫民救助、农村五保户救助、城乡特殊对象救助、流浪者收容等;3、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4、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
11、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安置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四、论述题(20 分120)1、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是什么?1导向功能财政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是财政分配和管理活动,而这种分配和管理关系到人们的物质利益,从而左右着人们的经济行为,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主要是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引导作用。它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配合国民经济总体政策和各部门、各行业政策,提出明确的调节目标。如,在某一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稳定经济发展,为实现这一总目标,财政政策就要确定抑制通
12、货膨胀的目标。财政政策不仅规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同时还通过利益机制,告诉人们怎样做更好。如,政府为了增加社会投资规模,就要刺激私人投资欲望。当这一政策出台后,投资者可能就要利用这一政策。这时,财政政策可提供较多的方式以便投资者选择,如加速折旧、免税期、投资税收抵免、补助等。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有两种:直接导向与间接导向。直接导向是财政政策对其调节对象直接发生作用。例如,加速折旧的税收政策;可以大大提高私人的设备投资欲望,加速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间接导向是财政政策对非直接调节对象的影响。例如,对某些行业施以高税政策,不但会抑制这一行业的生产发展,同时还有两项间接影响:一是影响其他
13、企业和新投资的投资选择;二是影响消费者对这一行业的产品的消费数量。2协调功能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调节能力,它可以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等的利益关系。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首先是由财政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财政本身就具有调节职能,它是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通过财政的一收一支,改变社会集团和成员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的份额来调整社会分配关系。例如,转移支出政策是为了协调个人之间的收入水平,以达到公平收入目的;又如合理负担政策旨在公平税负,使纳税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经济竞争。其次是财政政策体系中,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政策、补助政策等等,从
14、各个方面协调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只要实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优化配置,就能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应。财政政策协调功能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多维性。财政政策所要调节的对象以及实现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例如,为协调个人收入,以免走向两极分化,就需要通过财政投资政策,增加社会就业机会;通过税收政策,降低高收入者的边际收入水平;通过转移支出政策,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因此,特定的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调节对象的选择和调节目标之间的兼容性。(2)动态性。财政政策在协调过程中,可以依据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要求,不断改变调节对象、调节措施和调节力度,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
15、协调发展。(3)适度性。财政政策在协调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时,应掌握利益需求的最佳满足界限和国家财政的最大承受能力,做到“取之”有度, “予之 ”有节,使国家或政府以尽量少的财政投入和调节对象的利益损失,取得尽量大的影响效果。3控制功能财政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国家或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制约与促进,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例如,对个人所得税征收超额累进税,是为了防止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财政政策的控制功能主要是由政策的规范性决定的。无论财政政策是什么类型的,都含有某种控制的因素在内。它们总是通过这种或那种手段,旨在让人们做某些事情、不做某些事情,或继续从事他们本来
16、不愿从事的活动。4稳定功能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恒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例如,在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时,政府通过增加支出使其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而在通货膨胀时,政府通过将总支出减少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水平,抑制经济过热。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主要特征是反周期性和补偿性。反周期性。经济发展总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经济波动由此产生。当经济繁荣时,生产兴旺,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在繁荣和衰退的变化过程中,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反周期性在自动地发挥作用。在繁荣时期,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税收收入自动增加,而转移支出自动下降,相对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在衰退时期,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下降,税收收人自动减少,而转移支出自动增加,相对提高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有效需求。补偿性。按照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的观点,整个国民经济由私人经济部门和公共经济部门所构成,以私人经济活动为主。根据总供给对于总需求的原则,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自一定数额的有效需求(总支出) 。当私人部门支出不足,以至于降低国民收入水平时,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措施,或增加公共支出,或减少税收收入,以维持总需求不变。如果私人部门支出过多,有产生通货膨胀的危险,政府的财政政策是:一方面减少公共支出,延缓公共投资;另一方面尚需增加税收,以吸收社会的剩余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