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1水闸毕业设计任务书 .1东风节制闸设计原始数据 .2设计总说明 .4第一章 水闸枢纽布置 .121.1 总体布置 .121.1.1 水闸位置时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131.2 结构布置 .131.2.1 闸室的结构布置 .131.2.2 两岸连接布置 .141.2.3 防渗排水布置 .141.2.4 消能防冲布置 .15第二章 水闸的水力计算 .162.1 闸孔设计 .162.1.1 上下游水位的确定 .162.1.2 闸孔尺寸设计 .182.1.3 堰型选择 .192.1.4 闸墩厚度的选择 .202.1.5 水闸泄流能力校核 .202.2 消能防冲设计 .212.2.1 节制闸
2、泄流特点: .212.2.2 消能设计条件 .212.2.3 水闸的消能方式 .222.2.4 消力池设计 .232.2.5 海漫设计 .282.2.6 防冲槽设计 .302.3 防渗排水设计.312.3.1 防渗设施布置 .312.3.2 闸基防渗长度校核 .342.3.3 排水设施的设计 .37第三章 闸室及地基的抗滑稳定计算 .383.1 闸室轮廓尺寸的确定.383.1.1 闸顶高程与闸门高度 .383.1.2 底板形式及尺寸 .393.1.3 闸墩 .403.1.4 启闭设备 .41毕业(论文)23.1.5 工作桥 .423.1.6 交通桥 .433.1.7 各部分重量计算 .433.
3、1.8 分逢与止水 .443.2 闸室稳定计算 .443.2.1 作用于闸室上的荷载和组合 .453.2.2 闸室基底应力、抗倾及抗滑稳定验算 .473.2.3 闸基深层滑动及地基沉降量计算 .52第四章 平面钢闸门设计 .534.1 平面钢闸门的结构形式及布置.534.1.1 闸门尺寸的确定 .544.1.2 主梁的形式 .544.1.3 主梁的布置 .544.1.4 梁格的布置和形式 .554.1.5 联结系的布置和形式 .554.1.6 边梁与行走支承 .554.2 面板设计.554.2.1 估算面板厚度 .554.2.2 面板与梁格的连接计算 .574.3 水平次梁、顶梁和底梁的设计.
4、574.3.1 荷载与内力计算 .574.3.2 截面选择 .594.3.3 水平次梁的强度验算 .604.3.4 水平次梁的挠度验算 .604.3.5 顶梁和底梁 .604.4 主梁的设计.614.4.1 设计资料 .614.4.2 截面选择 .614.4.3 截面改变 .634.4.4 翼缘焊缝.634.4.5 腹板的加劲肋和局部稳定验算 .644.4.6 面板局部弯曲与主梁整体弯曲的折算应力验算 .644.5 横隔板设计.654.5.1 荷载和内力计算 .654.5.2 横隔板截面选择和强度计算 .654.6 纵向联结系设计.664.6.1 荷载和内力计算 .664.6.2 斜杆截面计算
5、 .664.7 边梁设计.674.7.1 荷载和内力计算 .674.7.2 边梁的强度验算 .684.8 行走支承设计.694.8.1.胶木滑块尺寸确定 .69毕业(论文)34.8.2 确定轨道底板的宽度 .694.8.3 确定轨道底板厚度 .694.9. 闸门启闭力与吊座计算.694.9.1 启门力计算 .694.10.导向装置设计.704.10.1 止水 .704.11 闸门启闭力与吊座计算.714.11.1 吊轴和吊耳板验算 .71第五章 翼墙的结构设计 .725.1 翼墙的结构设计 .725.1.1 上游翼墙的结构设计 .735.1.2 岸墙的结构设计 .755.1.3 下游翼墙的结构
6、设计 .765.1.4 上游翼墙的防渗设施及下游翼墙的排水设施设计 .765.1.5 翼墙防渗和排水的布置 .765.1.5 止水的结构形式和排水设备的构造 .77毕业(论文)1水闸毕业设计任务书一 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毕业设计是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设计实践力求达到如下目的与要求:巩固、加深、扩大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使其进一步系统化。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要求掌握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步骤。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毕业设计加强计算、绘图、编写设计文件、使用规范等方面的能力。二 毕业设计内容1 根据基本数据及水闸枢纽的使用要求,
7、确定水闸的枢纽布置及组成结构的型式与尺寸。2 针对水闸枢纽,进行水力计算、防渗设计和稳定计算。对组成水闸的各构件进行结构计算及配筋设计。 3 平面钢闸门设计。三 设计成果完成设计说明书及计算书各一份,工程设计图纸 4 张。1 总体布置平面图, (绘于地形图上) ;2 纵向剖面图与平面布置图;3 水闸上、下游立视和主要细部大样图;4 平面钢闸门上、下游立视、侧视及俯视图(包括门槽及埋件、轨道、止水、止水座、护角) ,材料表(将门叶构件依次编号逐项填入表中,包括名称、形状、规格、数量) ,说明。毕业(论文)2东风节制闸设计原始数据一 设计概况东风水闸位于我国北方 A 河右岸河畔上的一座中型节制水闸
8、,其功用为拦蓄部分洪水,以补充地下水及解决农业灌溉用水。二 工程简况1 闸址位置:A 河为一古老河道,弯弯曲曲,河道呈 S 弯状;选 S 弯的两个凸岸为闸址较为适当,优点是地域开阔,工程布置在自然土基上,施工导流与主体工程施工无干扰,闸址基本在河道中心线上。其缺陷为上、下游连接段较长,工程量较大。2 工程规模:该水利工程按 5 年一遇洪水设计,20 年一遇洪水校核,引渠边坡 m=2,纵坡 i=1/4000,渠底高程 46.8 米,设计流量 Q 设129.4立方米秒。校核流量 Q 校=237 立方米/秒,最高设计蓄水位 51.6米,一次蓄水量 50 万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 3.5 万亩。三 地形
9、情况闸区西部位于丘陵地区,西高东低,地面坡度为 140011000,东部为冲积平原,地势较平坦,地面坡度为 1250014000。四 工程地质情况在闸址范围内钻孔 5 个,孔深 20 米,总进尺 100.9 米,取原状样 5 个,散状样 24 个,标准贯入试验 56 个,作以上土样的物理力学试验及击实实验各一组。试验表明:闸基处土层为河湖相沉积物,N 63. 5=11,地质自上而下划分为五个工程地质单元。第 I 单元, 表层为耕植壤土,厚 1.0 米,可塑。其下为壤土、黏土及砂壤土,总厚 3.54.8 米,底板标高在 46.947.3 米之间。第 II 单元,自上而下为淤泥质壤土、砂壤土、裂隙
10、粘土,总厚度 3.44.0米,底板高程在 43.0643.08 米,分布连续稳定。第 III 单元, 岩性主要为淤泥质壤土,总厚 2.54.2 米,底版高程在39.340.3 米,土质均匀,可塑.有自然孔洞,中高压缩性,顶部有零星分布的砂壤土,底部局部分布有黏土。第 IV 单元,岩性主要为砂壤土,夹薄层壤土,还有零星分布的细砂层,总厚度3.84.8 米,底板高程 35.636.8 米。第 V 单元, 岩性主要为裂隙黏土和裂隙壤土,顶高程 35.636.8 米,分布稳定,局部夹薄层粉砂。毕业(论文)3闸底板高程与河床齐平在 46.8 米处,相当于第 II 工程地质单元顶部,持力层影响范围内的第
11、II、III、IV、V 单元土的压缩性不均,一般土层为中偏低压缩性,建筑物主要持力层地基土为软塑的淤泥质壤土及连续分布的裂隙土。勘探范围内,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 3.54.3 米,有微弱承压性,施工时注意预降地下水位,防止 II,III 单元土层破坏。五 .水文气象由水文分析,东风闸以上流域面积 877.7km2,其中山区 471.3 km2,平原406.4 km2,年径流量 95%年份有 317 万立方米,扣除 60%沿途水量损失及 0.7 的不均匀系数,还有 88.8 万立方米,满足本闸一年一次蓄水量,保证灌溉效益。该区平均气温 12 度,年平均降雨量 571 毫米,最大降雨量 1510 毫
12、米,最小降雨量 129.5 毫米,70%集中在 7、8、9 三个月,多年平均蒸发量 931 毫米,该区风速一般在 4m/s,最大风速 13m/s,吹程 150 m,无霜期平均 220 天。六 交通情况闸本身无专门交通要求,考虑农田耕作及水闸自身施工运行要求设人行便桥。七 设计数据地基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及力学指标流限 W T=25.6% 渗透系数 K T=1.1x10-6 m/s塑限 W P=17.2% 凝聚力(室内值) C=2T/m 2塑性系数 I P=8 内摩擦角(室内值) =16 地基压缩模量 E Kg/cm 2 湿容重 r 湿 =1.75T/m3含水量 W=31.3% 饱和容重 r 饱 .
13、90T/m 3孔隙比 e=0.73 干容重 r 干 =1.6T/m3地基承载力 =15T/m 2 浮容重 r 浮 =1.0T/m3闸底板与地基土摩擦系数 f=0.35 夯实回填土内摩擦角=25 上下游引渠糙率 n=0.025 引渠底宽(上,下游) b=28m引渠边坡系数(上,下游) m=2 混凝土容重 r=2.4T/m3钢筋混凝土容重 r=2.5T/m3毕业(论文)4设计总说明水闸是灌排工程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它是一种利用闸门进行挡水或泄水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既可控制流量又可调节水位。关闭闸门时,它可拦洪蓄水,挡潮或抬高闸前水位;开启闸门时,又可泄洪排涝或对下游河道或渠道供水。这次我们主要设计修建在平原河道上的节制闸。节制闸一般跨越河道修建,用于枯水期蓄水,抬高水位以供进水闸取水,洪水期开闸泄洪。在渠系中一般位于支、斗渠分水口稍下游,跨越干、支渠修建,用于抬高干、支渠水位,供支、斗渠取水。本次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六部分:1、分析资料及水闸枢纽布置已提供的资料是设计的基本依据,为使设计成果安全、适用、经济,首先应熟悉并分析各种资料,如地形、地质情况,各有关高程,特征水位及相应流量等,然后根据闸址地形、地质、水流等条件以及该枢纽中各建筑物的功能、特点、运用要求,确定枢纽布置,做到紧凑合理,协调美观,组成整体效益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