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导游基础: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 导游, 基础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原始社会建造穴居、地面式和干栏式木构建筑。商代夯土技术已经成熟,建有规模宏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出现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和建于夯土高台上的大殿,木构架已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战国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砖瓦的使用也反映了建筑技术的提高。秦汉时期,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建筑,作为独特体系,已基本形成,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城池、宫殿、陵墓、长城等。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建筑物,如石祠和石墓等。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北魏洛阳城在汉魏
2、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布局为长方形,构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并设立东西二市。魏晋南北朝佛教建筑兴盛,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壁画,建造有许多自然山水式园林,显示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隋唐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有世界最早的券拱大石桥安济桥,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营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遗存的建筑物及城市宫殿遗址,布局和造型均具有较高艺术和技术水平。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建于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宋朝是我国古建筑的大转变时期。北宋改变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的坊市制度,成为沿街设店的街肆方式。建筑构件标准化在唐代基础上有所发
3、展,将作监李诫的营造法式是北宋管理各种建筑设计、结构、用料的规范。宋代的建筑规模一般比唐代小,但建筑造型更为秀丽、精细,并出现了多种复杂式样的殿阁楼台、流行仿木构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两宋园林建筑更加盛行。现存宋代著名的建筑有太原晋祠圣母殿、泉州清净寺、正定隆兴寺和宁波保国寺等。元代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元代建筑除继承宋代传统外,还受到其他民族甚至域外的影响。元大都按汉族传统的都城布局建造,规模巨大,规划完整,功能齐全。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在全国普遍兴建。元代普遍采用辽代创造的“减柱法”,使梁架结构有所创新。元代现存著名建筑有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和北京妙应寺白塔等。明清是我国
4、古建筑发展的顶峰时期。明代城墙和长城用砖石包砌,地方建筑大量使用砖瓦,琉璃砖瓦数量与质量均超过历代。同时民族建筑有所发展,地方建筑特色显著。经元代简化,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模式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明清皇家和私人园林有很大发展,明末计成的园冶是专门总结造园技艺的精典著作。清代除园林建筑极盛外,还兴建了一大批藏传佛教建筑。现存 8 万多处古代建筑,绝大部分建于明清时期。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并设置租界,逐渐引入了西方建筑形式;一些留学欧美的中国建筑师,带回了欧美建
5、筑的流行风格;而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依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近代建筑。20 世纪初,由于传统和现代、中国与西方多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与交流,在城市规划、建筑单体和组群的设计中,出现了近现代建筑复杂多样的风格形式。二、特点 我国古建筑单体外形的特点可概括为“高基座、木构架、大屋顶”,“木构架”是决定建筑单体结构的核心。(一)梁柱式的弹性木结构体系我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材,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单体建筑的基本组成是:基座位于建筑底部,多为条石或砖石所砌,具有承托和固定木构架、保护柱基的功能;木构框架承托屋顶,并构成单体建筑整体形状与空间规模;围护墙具有防寒保暖及安全功能。木构架
6、结构以榫卯相吻合的方式,将柱、梁、檩等丰要木构件组建成富有弹性的整体框架。1木构架结构的方式 木构架结构有 3 种不同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用,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柱子穿连成为排架,然后用柱、檩直接连接而成,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因其围成空间似井故名。其结构较原始、简单,现已很少使用。2基本木构件及其功能 木构架结构主要木构件有柱、梁、檩、枋、椽和斗拱等。 柱是直接支撑梁架,垂直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柱子种类较多
7、,依其所在位置,分为檐柱、中柱、山柱、童柱和角柱等。 梁是古建筑上架构件中最重要的承重构架,它承担上架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考试大整理檩是横向架在两组或数组梁柱木构架上的横木。由檩连接的两组木构架构成的空间称“间”,是建筑单体空间的基本单元。“间”也是描述建筑单体规模的量词,即四柱为一间。枋是屋檐下连接两根立柱的方形横木,位于檐檩和底梁下,是稳定柱和梁的辅助性构件。枋不具主要承重作用,但在辅助梁架组成整体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是檐下彩绘的重要部位。椽是并排密集架在檩坡上的细木,构成木质屋顶,并承接覆盖其上方的屋面。斗拱是木构架结构中的小型部件。方形木块为斗,弓形木块为拱,向斜下方延伸的称昂,向斜上
8、方抹去的叫蚂蚱头。斗面上有十字凹槽,两块拱弓形向上座于斗的十字凹槽中;拱的两端再放升斗,依次层叠配置,形成由下向上散开的斗拱结构。斗拱一般安放在柱头和枋额上,是我国古建筑中特有的结构构件。其功能有:扩大立柱支撑面,承接梁头和枋头;支撑屋檐重量和挑起屋檐高度,增加入室阳光及防止雨水浸泡屋身,一般屋顶出檐深度愈大,斗拱层数愈多;增加檐下结构的装饰作用;斗拱也是等级标志,只限于在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上使用,斗拱愈多等级愈高;斗拱还兼具抗震作用。3木构架建筑结构的优势与劣势 木构架结构有多个优点:一是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承担,由于墙体不承重,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作用,内墙起
9、分割室内空间作用,这种形式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它的这一特点;二是有利于防震和抗震,木材有弹性,木构架结点用斗拱和榫卯连接可减少地震对构架的危害;三是取材方便、施工快捷。木构架结构缺点是怕火、怕潮湿、易腐蚀。 (二)整齐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 我国古建筑平面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方式,沿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1庭院布局模式 建筑组群特色,是指建筑单体在平面上的布局方式与规律。我国古建筑在平面布局上遵循一种简明规律,即以“间”为单位构成建筑单体,再以三四座建筑单体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封闭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
10、多种形式组群。一个建筑组群无论规模多大,都是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空间。 (1)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是由三座房屋构成的庭院,分别布局在南北纵轴线北端及轴线东西两侧,南侧为院墙和院门。北端为主体建筑,体形较大;东西两侧为次要建筑,体形较小。四合院是在南侧院墙的位置上再建一座次要建筑。主体建筑长辈居住,东西两侧建筑子女居住,南房为仆人或客人居住。其布局和使用方式体现长幼尊卑,并有安全和防风沙功能。(2)廊庑院:是规模较大庭院的一种布局方式,即在纵轴的北端建厅堂,东西两侧为回廊,在回廊的中间建房室。一般用于宫殿、庙宇或大型的住宅。 2建筑组群类型 正规组群:正规组群有明显的中轴线,严格遵照中轴对称规则布
11、局,多座庭院沿纵轴和横轴方向延伸对称排列。主要有宫殿、衙署、寺观、祠堂、邸宅等。 休憩组群:休憩组群是我国古代园林的灵活布局方式。建筑布局因地因势而异,没有固定形式。 (三)优美的艺术造型 我国古建筑艺术造型是东方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其中以建筑单体表现最为直观,主要以宫殿、庙宇、宗族祠堂及邸宅等高等建筑为代表。 1丰富的单体造型 (1)平面投影:建筑单体的平面投影,多为长方形;在祭祀与休憩建筑组群中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正多边形和扇形等。 (2)立体造型:单体立体造型主要是正规殿堂,其他有亭、台、楼、阁、轩、榭、舫、廊和桥等。 2多样的屋顶造型 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
12、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通过举折,屋顶各个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使建筑轻巧活泼。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歇山顶也有单檐与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
13、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5)攒尖顶:屋面在顶部交会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有单檐与重檐之分。(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惟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我国古代遗留的建筑精品中,除上述单一造型屋顶外,还有由各种单体屋顶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屋顶以造型复杂奇特和形体气势宏大著称的主要有北京故宫角楼、黄鹤楼、岳阳楼楼、滕王阁等。3基座 位于建筑底部,主要由台基、踏道、栏杆和
14、铺地组成。多为条石或砖石所砌。台基分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须弥座又有一层、二层、三层之分。须弥座借用佛教的宇宙中心须弥山,凡是轴线上的高等级建筑,基座都采用须弥座。须弥座形体虽复杂,但主要特征是带有雕刻花纹和角线的基座中间收腰。(四)绚丽而又淡雅的色彩 建筑木质构件外经抹平处理,再进行涂色绘画,既美化了建筑,又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色彩与绘画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至明代才总结出一套完整手法和不同风格式样。建筑用色与绘画内容存在地域差异,宫廷与民间建筑差异更为突出。考试大编辑整理1色彩:春秋时代红、黄两色已确定为宫廷建筑专用色。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宫殿、庙宇多用白墙、红柱、灰瓦。宋金开
15、始,宫殿逐渐使用白石台基,红色墙、柱和门窗,黄绿琉璃瓦,明代明确规定了红、黄两色的皇家专用权。江南民间建筑多由白墙、灰瓦,栗黑或墨绿色梁柱构成。这种秀丽淡雅的风格和皇家庄严华丽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彩绘:彩画多出现于梁枋、斗拱及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殿式彩绘是元代以后皇家专用彩绘,主要有金、蓝、绿等色,分和玺彩绘与旋子彩绘两类。苏式彩绘是民间建筑使用的绘画形式,源于江、浙一带私家住宅与园林,后被普遍采用,包括皇家园林。 (1)和玺彩画:等级最高,多用于宫殿、坛庙主殿、宫门等处。构图在“”符号内,绘以龙凤为主题的图案,线条用沥粉贴金,以青绿红作底
16、色,衬托金色 图案,根据所画内容不同,常分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和龙草和玺。(2)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匦,多用于官衙和庙宇的主殿、坛庙配殿和牌楼等处。主要特点是画有旋涡状几何图形,称旋子或旋花。(3)苏式彩画:源于苏州,故名。由图案和写生画两部分组成,常用于园林建筑或住宅。苏式彩画将檩、垫、枋三者合起来构图,将其中段部分画线围成一个半圆形空地称作包袱。包袱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楼台殿阁等写生画。包袱的围线称为包袱线,层层退晕,内层线称烟云,外层线称托子。(五)丰富多彩的雕塑装饰 雕饰是我国古建筑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木雕、砖雕、石雕、竹雕及金、银、铜、铁等装饰,其中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为主
17、。雕饰基本都在建筑部件上进行,雕刻技法可分为线刻、平雕、浮雕、圆雕和半圆雕等。我国雕刻多为浮雕和镂空雕,用材比西方丰富。雕饰题材有动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景和历史故事等。皇家匿建筑多为山河、云朵和龙凤等,民间则为山水、花卉、动物和人物故事等。 1木雕:战国时代已经被采用,明清使用数量、内容、技法均进入鼎盛期,并形成众多流派和风格。 2砖雕:最迟在汉代已经出现,明朝先烧砖后雕刻手法盛行,清代砖雕工艺进山步完善,出现一大批能工巧匠,逐渐形成南北两派风格,北方以山西为主,南方以苏州和徽州为主。 3石雕:公元前 12 世纪殷墟中有石虎和石人等雕刻。石雕常见于须弥座、栏板望柱、抱鼓石、华表等,及石碑、
18、石狮、佛像、石人、石兽等单体。 4琉璃塑:琉璃瓦始于北魏,宋元以后大规模使用,明清形成固定的造型组合。宫殿坛庙建筑的脊饰有严格规制,屋脊的收束部分称鸱尾。此外还有瑞兽置于屋顶角脊,称戗脊兽。 (六)建筑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与协调 我国古代设计师、艺术家和工匠,规划、设计和施工时都十分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对周围山川地势、气候条件、河湖径流和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力求建筑的体量、形式、色调、布局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天人合一”的最佳环境空间第二节 城市建设 一、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周礼.考工记记载“天子之城,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即都城总体布局以宫室为
19、中心,宫城、皇城、都城的城墙呈“回”字形,层层相套,都城墙边长九里,四面各开城门三个,彼此对应的城门以街道相连,南北为街,东西为巷,纵横交叉将全城分隔成若干个整齐的街区;皇城南面是文武官员的办公衙署,北面是集贸市场,东面是祭祀帝王列祖列宗的祖庙,西面是祭祀社神、稷神的社稷坛;周围街区是用围墙围起来的小区,称里坊,为市民居住区。(一) 方正型城市模式中国是最早对城市进行统一规划的国家,早在周代就按礼制建筑城市, 周礼.考工记中就明确规定了城市的等级规模和布局模式。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并波及到了周边的东方国家,形成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模式,即方正、整齐、左右对称,井然有序的棋盘式结构,外以高大城
20、墙包围的封闭式模式。如隋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开封城、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等。(二) 自然型城市模式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不同的建城历程,也影响了我国古代城市轮廓形态与内部结构。如南宋杭州、明朝南京等,城市轮廓形态和内部格局均因地而异,为封闭式自然型城市模式。(三) 西方开放型城市模式1840 年以后,西方中心放射式开放型的城市布局模式,对我国城市建设也有影响,如上海、哈尔滨等,以中心广场为中心,道路呈放射状向外延伸,以一定间隔若干环形路将放射状道路连接,形成中心放射网格式格局。 二、城市类型(一) 古代都城我国历史都城曾有 200 多座,中国七大古都是安阳、西安、开封、洛阳、杭州、南京和北京
21、。历史上城市布局最典型、规模最壮观、世界影响最大的是唐都长安和元大都北京,但景观保存最完整、对世界吸引力最大的是古都北京。唐长安城东西长 9 721 米,南北宽 8 651 米,面积约 87 平方千米,周长 36 千米,约为今西安城墙所围面积的 8 倍。皇城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宽 150 米,全城分 100 多个里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名城。北京城始建于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 1045),建都史始于金天德五年 (1153),至元四年(1267)修建的元大都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格局。明南京城曾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的都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九年(1386)在元代的府城基础上建筑了
22、周长 35267 千米的南京城。洪武二十三年 (1390)又增筑外廓,周长 60 千米。明南京城城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我国仅存的古都城墙。明南京城规划突破了方正对称的传统都城形制,共设城门 13 座,城内东部为皇城区,中部为居民市肆区,西北部为驻军区。(二) 历史文化名城根据各城市历史地位和文物古迹保留状况,为进一步加强对古老文化保护,我国批准并公布了 101 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有历代古都,有繁华的都会、商埠、府郡州县治所、文化古城、旅游胜地和革命圣地等。除城市基本格局遵照古制外,这些城市景观更多地体现了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它们以实物从不同侧面和领域,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
23、流长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明西安府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城,建于 13701378 年。城墙周长 119 千米,面积约 12 平方千米。四面正中设门,每座门外设箭楼,内筑城楼,两楼之间建瓮城。平遥古城,坐落于山西晋中盆地,古城重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面积 23 平方千米,城墙周长 6 千米,高 812 米,顶宽 3 一 6 米,青砖包砌,南面随河道蜿蜒而筑,其余三面皆直线砌筑。城内街道、市楼、衙署、商号、寺观、民居等均保留原有形制,建筑风格极富山西晋中地方特色。丽江古城,位于云南丽江市,海拔 2410 米,始建于宋末元初,面积 38 平方千米。古城布局不同于我国任何一座古城,
24、没有城墙,只有关隘。城内没有规整的道路网,而与穿城水系密切结合,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渠、跨河筑楼、门前即桥、引水入院的景象。城内民居瓦屋楼房,古朴雅致,构成水乡与山城相融合的风貌。(三) 东方大都会上海东方大都会是西方人对上海的专称。1840 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强行在长江三角洲开辟商埠。伴随经济入侵的是文化移植,白南京路到外滩,呈现出一派西方城市景观。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新型民居建筑群石库门与西方洋楼相伴而生。考试大整理(四) 风景名胜城市广西桂林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苏州、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 “春城”昆明以风景优美四季如春闻名,承德是融合汉、藏、蒙、满各族建筑艺术精华的风景城市
25、。第三节 宫殿与祭祀建筑 一、宫殿建筑宫殿是古代最高统治者处理政务并居住的建筑,是最高级的古建筑类型,北京明清故宫是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一) 建筑布局根据左传和礼记记载,周朝已出现宫殿,其建筑规制也随之确立。虽然宫殿建筑经历了 3 000 多年的历史演化,但建筑布局规制始终延续。1中轴对称:严格的中轴对称是我国正规建筑组群的传统,宫廷建筑尤为如此,即使本应充满自然随意的园林,其宫殿区也依然遵照这种布局形式。在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中,有多条平行并列的纵向轴线,但宫殿主体建筑必须布局在中央轴线上,构成数进院落的庭院结构。2左祖右社:这本是古代都城的布局规制,即祭祀祖先的庙宇建在皇城外东
26、边,祭祀土神及谷神的祭坛建在皇城外西边。明永乐皇帝朱棣营建皇宫时,将祖庙和社稷坛建在皇城内,位于宫城前方中轴线两侧,清朝延续了这种布局规制。3前朝后寝:中国古代宫殿是帝王处理国家大事与日常生活的地方。这两种不同行为的活动空间, 在宫殿建筑组群布局中有严格规定。前朝后寝是这种布局的规制,即各种朝会的建筑位于整座建筑群前部称前朝,帝、后及子女生活起居的建筑位于后部称后寝。(二) 京外现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秦汉以来宫殿规模更为宏大,如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唐代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等。保存完好的宫殿建筑群主要有三处,即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拉萨布达拉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
27、十年(1625),是清朝人关前的皇宫和人关后的行宫。面积6 万多平方米,是一座融满汉民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宫殿建筑群。建筑布局分东、中、西三路。东路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造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正殿用于皇帝举行大典, “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公之地。此建筑格局脱胎于满族的八旗制度。中路是清太宗皇太极续建的大内宫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及清宁宫等,是中轴对称主体,三进院落,前院崇政殿是皇太极临朝之地,凤凰楼是当时盛京最高建筑,清宁宫为后寝。可见已接受了中原前朝后寝规制的影响,但是将楼建在中轴线上的前朝后寝之间,却成特例。西路属行宫性质,有乾隆建造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文溯阁是西路主体
28、建筑,专为收藏四库全书之用,建筑形式仿浙江宁波天一阁。拉萨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玛布日山,海拔 3 700 多米,占地 36 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13 万余平方米,主楼高 117 米,共 13 层,有近万间房屋,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 7 世纪,原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清顺治二年(1645),达赖五世受清朝册封后,遂扩建宫室到现今规模。从达赖五世起,西藏的重大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是原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原西
29、藏地方政府办事机构所在地;红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二、祭祀建筑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治理国家的思想主要体现于两方面:其一崇尚自然,其二崇尚祖先。历代帝王都自封是天地神灵的代表、真命天子,因此十分重视对天地鬼神的祭祀活动。祭礼为吉礼,居“五礼”之首。帝王的祭祀活动按规定分大祀( 祭祀天、地、上帝、太庙、社稷)、中祀(祭祀日、月、先农、先蚕、前代帝王、太岁 )和群祀(祭祀群庙、群祠)3个等级。大祀必须皇帝亲自主祭;中祀皇帝可亲临主祭,也可委派皇子或王公贵族主祭;群祀不必亲临,可委派其他人主祭。坛庙祠堂是用来祭祀天地神灵、山川河岳、祖宗英烈和圣哲先贤的礼制性建筑物。(一) 坛庙坛庙是
30、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宗神灵的礼制建筑。古都北京的祭祀建筑,规模和数量均超过历朝都城,号称 九坛十八庙,有天坛、地坛、社稷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太庙、历代帝王庙、孔庙、群庙、群祠等坛庙祠堂建筑。岱庙,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是泰山规模最大的建筑群,是秦汉以来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面积 96 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贶(kuang)殿、寝宫、汉柏院、东御座等。天贶殿是岱庙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深四间,高223 米,面积近 970 平方米。殿内保存有宋代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描绘了东岳泰山神出巡时的壮观场面。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建筑
31、。考试大编辑整理曲阜孔庙是祭奠孔子的庙宇,始建于公元前 478 年。孔庙呈长方形,建筑群仿皇宫建制,九进院落、三路布局、左右对称。建筑群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古建筑群。在全国孔庙中曲阜孔庙是规模最大、时代最早、规制最高的一座。著名建筑有棂星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寝殿等。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清雍正二年(1724)再建。黄瓦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 32 米,两级须弥座,檐下有 28 根雕龙石柱,其中前檐 lo 根为透雕蟠龙柱,均以整石刻成,下托山海波涛,上缀朵朵祥云,气势恢弘。解(xie)州关帝庙,位于山西运城解州镇,是关羽故里,建筑面积近 2 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纪念关羽的建筑
32、群,为武庙之祖。隋开皇九年(589)始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关帝庙建筑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北部为正庙,仿宫殿式布局,南部为结义园。(二) 名祠祠是封建制度下,社会公众或某阶层为共同祭祀先贤而修建的建筑群。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侯诸葛亮而建。初建于西晋末年,与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人昭烈庙,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现存殿宇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形成武侯祠君臣合庙的格局。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建筑。包公祠,位于安徽合肥包河公园,是纪念北宋包拯的专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和 1946
33、年重修,主体建筑是包公享堂。(三) 宗祠宗祠又名祠堂,是宗法制度下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家族议事、学堂及履行族法、家法之地。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绩溪县,初建于宋,明兵部尚书胡宗宪在嘉靖时对祠堂进行大修,因此建筑具有明代风格,其中雕刻艺术有徽派“木雕艺术厅堂”的称誉。祠堂占地 1 146 平方米,建筑体量宏大,悬山屋顶、抬梁构架、砖木结构,三进七开间。主要有门厅、回廊、正厅、寝室,建筑布局方正对称、主次分明。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位于广州中山八路,是广东省陈氏合族祠堂,由清末广东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它占地 15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6
34、400 平方米,建筑群布局严整、均衡对称, “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 布设,六院八廊互相穿插。既具有我国建筑传统形式,又富有广东地方工艺装饰特点。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工艺,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 。第四节 古陵墓建筑 一、陵墓构成陵墓构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和随葬品三部分。我国现存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第一种,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第二种,地下规模与布局不适于人流行动,多集中、复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二、古陵墓类型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 3 类:1帝王陵
35、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三、古陵墓结构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一) 地下部分墓室使用木、砖、石 3 种材料构造。大型木椁墓室
36、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 的形式。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画像砖等。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二) 地面部分1封土大约殷末周初,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春秋战国后,坟头封土愈来愈大,特别是帝王陵墓更为高大。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 “因山为陵”式和“ 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覆斗方上” 是在地宫上方用黄
37、土堆成逐渐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像倒扣的斗,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体。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顶,好似锥体截去顶部,故称方上。这种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后来又被宋朝选用,秦始皇陵墓的陵冢形体最大。“因山为陵” 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之中,以整座山体作为陵墓的陵冢,既体现帝王浩大气魄,又可防盗。唐代帝王陵大多采用此形式,如唐昭陵、乾陵等。因山为陵制度,源自汉文帝霸陵。东晋诸帝亦多因山为陵。南朝诸帝也多仿照。“宝城宝顶” 是在地宫上方,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高出城墙的穹隆状圆顶称宝顶。在宝城之前,有一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称“
38、方城明楼”。明清多采用宝城宝顶形式。2陵园建筑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除上述封土外,主要有 3 个部分。祭祀建筑区,建在陵冢前方,是封闭的多进庭院建筑群,供祭祀之用。早期称“享殿”、“献殿”、 “寝殿”、 “陵殿” 等。秦始皇陵北部设有寝殿,开创帝陵设寝先例。明代帝王陵园祭祀建筑区由棱恩门、棱恩殿、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房等建筑组成。清代改棱恩门、祓恩殿为隆恩门、隆恩殿。神道是从陵园大门直达棱恩门的大道,又称“御路”、 “甬路”。唐以前神道并不长,在道旁置少量石刻,在神道入口设阙门。唐朝陵前神道石刻增多,形成大型“石像生”石刻群。明清,帝王陵神道发展达到高峰,明十三陵神道长 7 千米,清东陵神
39、道长 5 千米。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是为帝王守护陵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为防止盗掘和破坏,每个皇帝陵均有护陵监。护陵监外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四、京外现存的著名古代陵墓(一) 纪念性帝陵1黄帝陵: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是我国保留最古老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顶,山下有汉代始建的轩辕庙与之呼应。据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陵冢始建于春秋,总面积 4 平方千米,高 36 米。陵前设祭亭,内立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2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建筑造型为蒙汉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主体建筑由 3 座蒙古包式大殿和与之相连的
40、廊房组成。(二) 著名的帝王陵墓1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骊山脚下,是我国第一座皇帝陵,在历代单葬制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始建于公元前 246 年,历时 37 年,仿咸阳宫规模修建。陵区分陵园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外城为长方形,周长 63 千米;内城近方形,周长 25 千米。墓冢封土为覆斗方上式,原高 120 米,现陵丘残高 46 米。陵园地面祭祀建筑荡然无存,在陵区东侧发现兵马俑坑,兵马俑再现了秦统一六国时雄伟的阵容;在陵区西侧发现了铜车马坑、马厩坑及造墓人葬坑。2西汉帝陵:西汉共有 11 位皇帝,除汉文帝霸陵因山为陵外,其余皆为方上形式。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霍去病墓上的石雕“马踏匈奴”,为现存陵前
41、石雕像最早的实物,举世闻名。3六朝陵墓:三国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均建都南京。江苏南京、丹阳一带分布有六朝皇帝陵和部分王侯墓。六朝陵墓前石刻艺术遗存十分丰富,雕刻精美细致、灵动威武。考试大收集整理4唐陵:唐朝历时 290 年,共有 21 位皇帝,除最后两位皇帝的陵墓在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余 19 位皇帝均葬于陕西渭河北岸,绵延约 150 千米。其中因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陵墓,所以有“关中唐十八陵”之称。唐陵的封土形制,除高祖李渊献陵等 4 座仿秦汉“覆斗方上”式外,皆因山为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是惟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陵。5北宋陵:北宋七帝八陵位于河南省巩义
42、市城西。保存有地面建筑遗迹和丰富生动的陵前石雕群。6明孝陵和明显陵:(1)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朝第一座皇帝陵墓,葬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明孝陵 1376 年开始筹建,1405 年建成,规模宏大,围墙长 225 千米,大约等于南京城墙 23。现存下马坊、大金门、碑亭、碑殿、享殿、方城明楼等。(2)明显陵,俗称皇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城东,是兴献王朱事占杭和王妃蒋氏的合葬墓。明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无子,遗诏由堂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熄继承皇位,改年号嘉靖。嘉靖三年(1524),朱厚熄追尊其父为恭睿献皇帝,改献陵为显陵,建筑规模和祭扫制度与其他皇陵相同,是历代帝王陵寝中的特例。
43、7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之一,建筑体系结构与明十三陵大体相同。(1)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市马兰峪昌瑞山下,以顺治皇帝的孝陵为主,埋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 5 帝、15 后及 141 嫔妃。裕陵是乾隆皇帝陵寝,地宫由九券四门构成,四壁、券顶及石门上都布满佛教题材雕刻及经文,誉为“地下佛堂”,在明清帝陵地宫中惟其最富丽豪华、独具风格。慈禧陵大殿内外彩画中共有 2 400 多条金龙,64 根明柱上均盘绕半立体鎏金盘龙,梁枋全都用名贵黄花梨木制成。隆恩殿前的龙凤陛石,使用高浮雕与透雕手法,构图打破传统龙凤并排格局,采用凤在上、龙在下图案,龙翔凤舞神态生动。(2)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下,以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主,埋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 4 帝及后妃等。8清盛京三陵:指永陵、福陵和昭陵。永陵规模最小,是努尔哈赤远祖、曾祖、父亲、叔父及妻子墓地,又称西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陵墓,又称东陵。清昭陵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