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售后故障的判定及维修规范.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75101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减振器售后故障的判定及维修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减振器售后故障的判定及维修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减振器售后故障的判定及维修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减振器售后故障的判定及维修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减振器售后故障的判定及维修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滑柱总成及减振器异响、漏油鉴定标准减振器的定义:减振器被定义为衰减振动的装置。悬架上的减振器被称作滑柱总成,它不但起到减振器的作用,而且还兼作转向主销的作用,属特殊易损件。减振器的功能:减振器通过自身的压缩与拉伸运动,利用本身的油液流动的阻力消耗振动的能量, 来缓和并吸收路面传来的冲击振动,达到优化车辆操控性、稳定性和舒适性的作用。筒式减振器工作原理: 当车架(身)与车桥作往复相对运动,减振器活塞在缸筒内往复运动时,减振器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通过一些窄小的孔隙流入另一内腔,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及液体分子内摩擦便形成了对振动的阻尼力,使车架的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油液和减振器壳体所吸收

2、,然后散到大气中双筒式减振器复原行程:活塞杆作拉伸运动,活塞上腔的减振器油在油压的作用下,通过活塞上的阀孔及节流孔流向活塞下腔,同时由于活塞杆的伸出使工作缸内部增大了相应的容积,使活塞下腔产生一定的负压,从而使贮油缸里的减振器油推开底阀(压缩阀)上的补偿阀进入工作缸以补偿由于活塞杆移出的空间;与此同时工作缸上腔有一少部分油液通过活塞杆与导向器之间的间隙泄漏到导向器与油封之间的腔内,在通过导向器上的泄流孔流入贮油缸(见下 图) 。双筒式减振器压缩行程:活塞杆作压缩运动,活塞下腔的减振器油在油压的作用下,打开活塞上的流通阀流向活塞上腔,由于一般流通阀弹簧很软,因此,打开所需的力是很小的。因此可以认

3、为此时活塞上下腔的压力是相同的;同时由于活塞杆的进入工作缸使减振器油通过压缩阀进入贮油缸,由于压缩阀的作用,此过程使活塞腔内产生一定油压;与此同时工作缸内有一少部分油2液通过活塞与导向器之间的间隙泄漏到导向器与油封之间的腔内,在通过导向器上的泄流孔流入贮油缸(见下图)。正确理解减振器的渗油现象为了达到减振器本身功能的使用要求,减振器本身在设计上活塞杆的表面存在着厚度很小的油膜。这些油膜在减振器被压缩的过程中会被减振器油封上面的防尘唇刮下来,同时会有非常少量的油会积存在油封上部,由于这种油具有很高的渗透性,积存在油封上部的油会开始从减振器的上部向较低的部分扩散,形成稀薄的油膜,使大家误认为这种情

4、况为漏油,实际上此种情况不影响使用。油膜:影响油封耐久性和润滑的关键因素,油膜的形成及刮除(如下图)3当活塞杆伸出时形成油膜,当活塞杆压入时油膜被油封防尘唇刮除时会留在油封的外部。为了使各经销服务商能够正确的理解减振器在正常的工作当中会自然形成油膜的原理,能够给用户做出正确的解释。对减振器渗油机理做如下阐述。减振器渗油:因为活塞杆镀层表面有微裂纹,活塞杆上的微裂纹储存一定的阻尼油而形成油膜,使得活塞杆和油封之间的摩擦是湿摩擦,从而提高了减震器减震性能,同时大大延长了减震器的使用寿命。有少量的渗油属于正常现象,油膜的形成是为了保证减振器的功能,延长减振器使用寿命的特殊设计。一般渗油的油迹不超过弹

5、簧盘,油迹局限于减震器油封到下部的弹簧盘处属于正常的渗油不能算是漏油。在一般减振器中加注油量的设计已经考虑渗油的损失,在减振器生产时,油量已经按照标准充注,当油量在使用过程中正常损耗不超过 25ml 时减振器不会出 现异常,我 们对渗油的减振器进行台架耐久性试验的结果显示即使行驶 20 万公里渗油也不会形成漏油,试验后分解油量减少 520ml 减振器性能符合使用要求。减振器故障的影响因素减振器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效问题,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减振器自身的质量问题; 道路条件及道路环境;(路面状况,泥砂、灰尘、石子等影响因素)。 行驶的里程;(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引起减振器运动部件、

6、密封部件及阀门、阀片的磨损,工作液的功能减弱等) 载荷情况; 气象条件; 驾驶技术及习惯; 减振器在车上的安装情况;(例如减振器的安装情况,螺纹连接的松紧程度,缓冲块/副簧是否 损坏及脱落) 异常的碰撞。4减振器故障类型 失效:减振器完全或部分失去减振功能无阻尼力或阻尼力衰减幅度很大。失效可由以下一种或几种原因引起:(1)漏油;(2)减振器内阀系统失效; 损坏由于受到异常外力碰撞,使减振器活塞杆弯曲或缸筒(外筒甚至内筒)碰瘪而导致卡死或卡滞;缓冲块/ 副簧损坏及脱落将导致减振器内部零件撞坏;由于制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吊环脱落等) 异响一般情况下,异响应称为悬架系统异响,大多来自连接部位没有拧紧,

7、球/环接头松动等,甚至 轮胎的气压过高也可误认为异响/ 噪声;来自减振器本身异响的情况是很少的,但是当减振器明显失效,工作条件恶化时或内部零件脱落松动、减振器吊环胶套松动也可引起异响。减振器活塞在上下运动时油液产生的“丝丝” 声,不应视为异响。 其他因减振器制造原因或零部件磨损使减振器松驰,引起车轮偏摆。 减振器失效的检查方法振动试验:车停放在平稳处,用力按压猛然放手,车身弹起时上下摆动在三次以内则为正常。如果连续上下晃动,说明减振器可能失去减振器作用。振动现象越严重减振器的损坏程度就越严重,不了提高判断准确性,可以与同型号正常车辆做比较进行判断。手动检查:从车上拆下减振器,把减振器垂直放置,

8、用手匀速往复拉压减振器活塞杆,凭感觉判断减振器阻尼力是否异常,如感觉明显无阻力,可判断其为失效, 对比正常的减振器若感觉有空程、卡滞等现象,则说明减振器已损坏。判断减振器是否有空行程,一定要将减振器垂直放置,并反复拉压几次5后再进行判定。目测比较方法:从另一辆车上通过观察轮胎的跳动,通过与其它正常车型的车辆比较判断减振器阻尼力的衰减。目测法还可以检查出减振器漏油维修站对减振器漏油判定方法:在对减振器是否漏油的判断时,请不要在下雨后、整车清洗后和冰雪融化后检查,这样 会影响检查结果。当用户反馈漏油时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检查排查,减振器出现漏油的状况是容易识别和判定的:1、油封周围有明显油迹流淌(如下

9、图),用干净干爽的手摸有明显的湿度,油沁入指纹可视为漏油,减振器需更换。2、如出现以下情况则视为漏油,立即更换。673、存在下列情况中的任何一条可以判定减振器为渗油不允许更换:a) 油迹可见,但是无光泽或者是与灰尘混合的较干燥油迹;b) 油迹局限于减振器油封到弹簧托盘处,但不继续扩散。油迹的轴向高度通常不超过减振器长度的三分之一。4、跑车验证当从外观不能准确判定减振器是漏油或是渗油时,需由两人以上技师共同做如下判定:将可疑减振器表面擦干净进行跑车试验,在中等路面跑5-10 分钟后观察减振器外表面,若有油滴出现,则可判为漏油,若没有油滴出现,则可判为不漏油,不需更换减振器。常见的判断错误现象:减

10、振器下部或防尘罩上有油迹,而封口部位没有油迹,减振器不漏油。如下图:这种情况大多是其它地方的油在运动中飞溅 在减振器上或维修车辆时维修工手上的油沾到减振器下部,再附上空气中的灰尘,给人以“ 油糊糊”的错觉。若无法确认是否减振器漏油,可擦干油迹,再去跑车在10分钟左右(类似工厂内部做台架试验)仍有油迹出来,则判断为漏油。、 这在一些汽车厂也作为一种经验,当用户的减振看似漏油,又不能准确判断时,将减振器表面油迹擦去,跑车试验10分钟左右,若没有油迹出来则视为可以继续使用,不予更换减振器。更换减振器时,只需当经过细致检查确认为减振器漏油时,维修厂是无法对其维修的, 这就需要更换新的减振器。只允许对故

11、障件进行更换,不允许1支减振器漏油时左右两边同时更换或前后减同时更换。二)、减振器异响:当用户反馈异响时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检查排查:1、 使用早期,在路面不平时出现“吐隆、吐隆 ”声,可检查调整轮胎气压(按车辆维修手册要求调整气压),该情况属正常行车噪音,可以正常使用。2、 车辆使用时间较长或大负荷使用后,行车时可能出现“吐隆、吐隆 ”声,应检查拉杆(转向、横向)的橡胶套、摆臂等橡胶套是否有老化、松动3、 检查转向拉杆外球头、内球头是否松动;稳定杆球销的衬套是否损坏。4、 检查减振器外联接套上的联接螺栓与车身连接的螺母是否松动,减振器下端与制动器联接的螺母是否松动。否则,会出现金属窜动的异响,应

12、及时按规定力矩拧紧螺母并检查螺母是否损坏。5、 检查后减振器下套管缓冲套两边的拧紧螺栓是否松动。6、 轮毂的动平衡跳动较大、制动盘跳动过大会造成车辆底盘异响。7、 减振器装车部位外联接套上平面与车身上的配合面的配合角度不一致也会造成噪声。8、 护泥板的螺母松动也会造成噪声。9、 以上零件均无问题,则摇动车身判断响声来源。10、如果仍不能准确判断响声部位的,则进行一段路试。若减振器有异响则在另一辆车况相当的车上进行相同的验证,异响再现则此减振器存在异响;异响没有再次出现,则此减振器不存在异响。11、车辆放置了一段时间未运行,在准备运行前的启动异响不能判断为减振器异响。12、在实际试验中,如果坐一个人时感觉有异响,多坐几个人后异响消失。如车辆通过不同路面(如水泥路面、沥青路面、碎石路面、正常路面、桥面以及通过正常路面时车辆一侧或两侧有遮挡墙)时,乘坐在车内听到的声音感觉一样,这种声音不能判定为异响。这是由于底盘上的每个零件的固有频率不一致,车辆运行时在某一频段产生共振,通过减振器传递给车身产生异响。前减振器紧固大螺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