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农村改革发展面临五大主要困难和问题.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76968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反映农村改革发展面临五大主要困难和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层反映农村改革发展面临五大主要困难和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层反映农村改革发展面临五大主要困难和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层反映农村改革发展面临五大主要困难和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层反映农村改革发展面临五大主要困难和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层反映农村改革发展面临五大主要困难和问题2008 年 06 月 20 日 来源:福建农办信息网 【字号:大 中 小】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耕地资源紧缺,中低产田比例较大,农业设施装备比较落后,农田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加上洪涝灾害和冰冻灾害对基础设施的毁坏,造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制约了我市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现有的水库中多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多数带病运行,安全隐患较多。我市地处山区,农作物生长期间,常遇“三寒”(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冰雹、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形势日趋严峻,对

2、畜牧业生产危害很大,特别是防疫体系薄弱,养殖方式落后,防控任务非常艰巨。二是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传统农业比重较大,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快,优势品牌不多,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且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不断增多,但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不强,产值上亿元的仅有 15 家,省级龙头企业也只有 14 家,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难以带动农民增收。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建立,农业内部增收受资源约束越来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三是农业资

3、金投入有限,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农业投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财政投入、金融投入和社会投入。财政投入由于我市自身财力有限,重点是保工资、保运转,难以安排足额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建设;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社会投入方面,由于我市工业企业比较落后,招商引资受到地理位置和资源约束,非公有制经济比较薄弱,加上农业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四是农村科技人才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我们虽然在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示范效应尚未完全显现。特别是我市地处山区,由于

4、条件差、待遇低,造成农业科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目前,农村乡镇基层服务网络不同程度地存在“网破、线断、人散”状况,农村科技推广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难、农产品流通难、农业融资难、信息服务难等“五难”问题仍然难以满足山区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有的乡村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等基本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都比较困难。同时,农民素质普遍较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比较少,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五是城乡统筹力度不够,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政策文件,为促进农村社会转

5、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农村道路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比较薄弱,农村户籍、就业、医疗、保险及社会公益性事业等方面与城市相应水平差距较大,仍然是制约城乡和谐发展的一大体制障碍因素。 新形势下乡镇工作的难点与对策2004-12-23 08:49:08乡镇一级政权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政权,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据调查,如今最让基层头痛的、反应最强烈的问题就是无法集中精力搞建设。初步统计显示,基层每年真正用于搞经济建设的时间不足 20,有 80的精力则用在了计划生育、收缴各项统筹、集资、历史欠债,解决

6、民事纠纷,应酬各级各部门的会议和检查工作等具体事务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基层政权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个核心课题。一、正确认识乡镇工作的重要性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充分说明了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巩固农村基础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乡镇作为人民政权的基石,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乡镇干部作为稳固农村政权的骨干,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任。乡镇政权和乡镇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

7、如何,直接影响到民心的向背、事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人民群众就是通过乡镇干部的形象来认识我们的党,通过乡镇政权的执政能力来判断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各级领导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充分认识做好乡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乡镇领导如何正确审视自己,找准发展路子,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乡镇工作的难点及原因分析1、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乡镇干部是“三苦”干部,生活清苦、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尤其是像我县这样的民族边远地区,乡域分布较宽,人口居住分散,

8、下乡到村有时要走两天。再者,乡镇与县级机关之间在待遇、工作量、工作难度等方面有明显差别。乡镇干部整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辛勤工作,但政治、经济待遇较县级机关更低,而且往往得不到上级领导的正确评价。乡镇干部对星期天、节假日的概念几乎是没有的,每天百事缠身,上管天,下管地,鸡毛蒜皮全管尽。工作稍落后,便要受到多个“婆婆”的批评和指责,容易两头受气。工作辛苦也就罢了,还往往得不到农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乡镇干部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而且由于工作直接面对群众,身处各类矛盾的漩涡之中,群众稍有不满,乡镇干部就是他们的直接发泄的对象。“有吃有穿不怕你,出了问题要找你,不来解决就骂你,你来硬的要告

9、你,催粮催款不理你”就是农民群众对乡镇干部的态度的普遍反映。我县属国定贫困县,经济十分贫困,有些乡镇政府机关的基础设施甚至比一般的农民生活条件还要差,很难使干部做到“以乡为家”。没有一个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很多乡镇干部不安心干本职工作,乡镇干部思“城”心切,都想往城里、往机关跑,一些乡镇干部干不了几年就要求进城、进机关,有的乡镇领导甚至提出,到机关当个一般干部都行,甚至有些宁愿外出打工也要放弃这相对比较稳定的“铁饭碗”。由于上级领导只过问乡镇干部的作风、任务完成情况,不问工作背景,对他们的酸甜苦辣、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家庭住房等后顾之忧无人问津,因而导致乡镇干部工作中普遍存在“做一天和尚撞

10、一天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众所周知,乡镇政府要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多项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法律赋予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权力却越来越少,造成职权行使“虚化”和“悬空”。乡镇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村工作面广、量大、事杂,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既要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执行上级指令,又要尊重老百姓的意愿;既要改造旧环境求发展,还要维护稳定保平安等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哪根拽得紧,就跟哪根转。由于国家体制和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市县一级条条块块分割过宽、过细,“衙门”、“婆婆

11、”和“菩萨”过多,哪尊“神”也得罪不起,今天你来检查,明天他来验收,应接不暇,乡镇领导整天应付不完。特别是一些阶段性、临时性、突击性任务一茬接一茬,而且都要与工资、考核、奖惩挂钩,不搞不行。乡镇干部经常“跑断腿,磨破嘴”,不分昼夜也难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诸多指标。这达标,那验收,样样都需要钱,庞大的招待费使得乡镇政府无法招架。凡事有考核,轻则受处罚,重则“一票否决”。 签不完的责任状、数不清的一票否决让乡镇领导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有些乡干部很无奈地说:“乡镇干部真是忙,一票否决压脊梁。成天泡在乡村里,难有空闲难见娘。上面下面都得顾,忘我工作也无房”。这就是对当前农村基层工作难抓的最主要原因。3、乡

12、镇班子不稳定。由于组织法规定,乡镇班子的任期是三年,而通常是第一年“看”:调查了解,熟悉情况;第二年“干”:理清思路,确定目标;第三年“换”:本来应该是大干快上,加快发展,但因为又面临着换届,很多乡镇领导又只有等待观望,得过且过了。加之,近年来,干部交流轮岗的力度较大,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变动频繁,致使乡镇经济发展的决策还未来得及实施,或刚刚实施就调离,决策落实不了,规划实现不了。而新上任的领导又另起炉灶烧上“三把火”,这样就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延滞了经济发展步伐。4、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乡镇一级政府财力单一,特别对我县这样的国定贫困县而言,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广大农民基本解

13、决温饱,至今尚未彻底摆脱贫困,乡镇又实行财税包干制,要完成任务才能得到工资,乡镇工作困难重重。乡镇领导要突出政绩,又必须在任期内争取项目和资金来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地方经济。由于项目资金的审批程序繁琐,使用管理严格,运转周期较长,很多工程就只有靠借、贷、要,这样虽然政绩出来了,但给乡镇遗留下了许多隐形债务。甚至为了维持正常的公务开支,乡镇政府只好经常向老百姓伸手,向老百姓“挤”,这是导致当前干群关系比较紧张的重要因素。笔者曾下乡搞调查研究,全县 49 个乡镇,只有 10左右的乡镇因经济条件较好,能基本上保证按月发薪,其余的均不能按时、足额给职工兑现,最长的有连续 8

14、个月没有领到一分钱,干部怨声载道,百姓苦不堪言。由于经济困难,乡镇政府根本无力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更别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了。农民增收难、债务偿还难、财政平衡难这“三难”是制约乡镇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因素。5、乡镇干部身份复杂,违法行政难以有效遏制。现在中央提倡“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依法行政强调得特别严,它虽能规范干部的行为,也有利于干部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是法治手段不配套,人治手段违法,行政手段又无用,乡镇领导经常处于“早起来丈夫怪罪,晚起来婆婆怪罪”的两难境地而无计可施。且乡镇干部的身份难以准确定位,实际工作中“被迫”身兼数职,不仅是乡官还是税官、警官甚至是

15、法官,在没有任何执法权的情况下要管辖区内的交通安全、处理纠纷,还要发展公益事业和地方经济,而且在不少工作中直接点名要书记、乡长挂帅,一把手负总责。由于少数乡镇干部法律意识不强,专业知识不具备,为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就难免出现违法行为,与群众发生冲突和矛盾,这就直接造成了群众与乡镇政府的对立。近年来媒体上经常披露基层干部违法行政受处罚的典型案例,受处理的几乎是乡镇一级,乡镇干部在农民心目中形成了“上级干部爱民如子,基层干部视民为草”的印象,得不到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6、农民对基层政权的依赖逐步削弱。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取消,政务公

16、开全面实施,农民对乡镇政府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客观地讲,除了征收超生费及办理有关证明外,乡镇政府巳无多大行政安排职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在经济非常贫困的地方更是难上加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无所不能”的形象,也让不少乡镇干部产生一种大权旁落、今非昔比的失落感。如今农村就流传着这样的思想:土地到户不靠你,大小事情不怕你,有了问题就找你,不来解决就骂你,要钱要粮不给你,你逼急了就告你。这是乡镇工作难以开展的客观反映。三、搞好乡镇工作的对策与思路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搞好乡镇工作,责任在党委,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各级领导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乡镇工作的重要意义

17、,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实。要发扬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抓乡镇工作的经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乡镇工作的新路子。针对少数干部在一个地方不安心,思“迁”、思“调”的问题,要在乡镇领导班子及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大力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苦干实干带群众致富”的学习热潮,以“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标准衡量一切工作,秉承“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执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增强乡镇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乡镇领导既要在届期内出成绩、出政绩,又不能留“尾

18、巴”、留“后遗症”。通过学习,要求乡镇干部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和干扰,切实转变乡镇机关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切为群众服务,开拓创新,廉洁自律,勤政务实,苦干实干,带领群众早日奔上小康。2、稳定乡镇干部队伍,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要保持乡镇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主要领导干部的调整不能过于频繁。除了任届期满,或班子极不团结,或个别领导干部能力水平低、素质差外,在任期内(宪法修改后应为五年)一般不宜对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大的调整,也不宜把这个乡镇的领导

19、调到另一个乡镇去交流使用,要尽量在本乡镇使用(特别是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以保持乡镇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各级各部门要在生活上、工作上多关心乡镇干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报道为主,多宣传先进乡镇的典型经验和优秀乡镇干部的先进事迹,让全社会都理解和支持乡镇工作。同时,要把对乡镇干部的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并贯穿在干部的思想教育、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各个环节之中。结合本地实际,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对乡镇干部的住房、家属调动、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也要给予关心和照顾,使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干部感到政治上有盼头,事

20、业上有奔头,经济上有想头,工作上既有压力,更有动力。让乡镇干部思想顺心、生活舒心、工作安心,满腔热忱、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3、给乡镇干部松绑减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任务非常繁重,县上各部门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合理调整和安排各项工作,严格控制非生产性任务下派,减少基层工作压力。各部门制定出台政策要注重配套衔接,增强可操作性,在下达各项指标任务时要充分考虑乡镇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把所有矛盾都推到基层,要更多地为乡镇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上级党委、政府要适当压缩或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达标升级、检查评比活动,对乡镇工作的检查考核要简化程序和

21、办法,重点考核工作实效,不能单纯强调投入、装备。禁止多头检查,慎用、少用“一票否决”。各部门及对口联系单位不得在乡镇乱吃乱喝,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强行向乡镇摊派报刊、书籍,为乡镇压缩不必要的开支。这个会那个会,这个应酬那个接待,党政正职不参加,就说你不重视,就要挨批评。所以,还要尽量压缩文山会海,减少乡镇政府迎来送往和不必要的应酬活动,切实给乡镇领导松绑减压,使之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经济、搞建设、谋发展,这是基层干部的强烈愿望,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4、搞好协调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乡镇工作难的根本途径。目前,乡镇一级政权的行政职能发生转变,市场手段和服务功能

22、逐渐增强,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正逐渐成为乡镇工作的主题。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搞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指导、服务和管理,强化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功能,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维护市场秩序。乡镇领导要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准工作重点,调整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带领群众早日走上致富之路。乡镇干部要学习和掌握市场知识,自觉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民的生产,围绕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

23、、财政税收等政策,用政策引导乡镇发展。同时,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培植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增加农业税收,扩大基础财源。根据我县实际,各乡镇要大力发展具有雷波特色的优质脐橙、茶叶、青椒、莼菜、竹笋等项目,促进县域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5、密切干群关系,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大力号召全县乡镇干部开展知民情、化民怨、帮民富、暖民心和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法律的“四民四送”活动,做到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24、。乡镇工作主要就是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乡镇干部无论时间多紧,任务多重,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村组和田头地角,同农民讲政策,听农民心里话,帮农民办实事,体察群众的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对农民群众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忧虑什么、盼望什么,领导干部应做到心中有数。干部心里有群众,群众心里才会有干部。只有干群关系融洽了,才能取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工作才能打开新局面。同时,还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法规,集中人、财、物力,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工作中的难点,往往是工作得以突破和推进的关键;群众关心的热点,常常是大局稳定与否的“晴雨表”。当前要积极按照中央安排部

25、署,稳步推进和巩固“费改税”的成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农民集中精力抓发展、奔小康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6、建立健全制度,科学规范乡镇工作。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要运用好约束机制,紧紧围绕人、事、物建立健全一整套管理制度,强化对干部、财务、工作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机关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学习制度、民主生活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等,使对乡镇干部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同时,还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严密、细致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堵塞各种乱收乱支的漏洞。乡镇工作点多面宽,繁琐复杂,目前的定量考核指标存在实际上的不可比性,考核乡镇

26、领导工作实绩时,既有本人的能力、水平、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原因,同时也受区位条件、原有基础、经济水平及其他条件的影响,实际操作中难免有失公允。因此,上级党委、政府必须研究制定一套乡镇干部岗位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具体目标、奖惩标准,科学考核乡镇干部政绩。并正确运用考核成果,对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干部,要敢于破格提拔使用,真正实行“能者上、庸者让、差者下”。同时,在基层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村务公开、社务公开,建立健全廉洁自律制度、基层评议制度,规范约束干部的行为,让农民群众对乡镇班子和乡镇干部进行定期评议,促进乡镇机关提高办事效率。 农民增

27、收情况分析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今年农民增收情况分析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镇是一个典型的粮猪农业大镇,地形以丘陵为主,70647 人,水田面积为 59000 亩,水面面积 6732 亩,农业人口 62310 人。200X 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一号 ”文件精神,以确保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作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增收情况如下: 1 、粮食增产,农民丰收。按一号文件精神,我镇落实早稻种面积 52800 亩,比去年增加 3528 亩;中稻 200 亩,春玉米 3450 亩;晚稻 57620 亩,比去年增加了 4073 亩,合计增加了

28、 7601 亩。全年优质稻面积是 7.5 万,其中高档优质稻是 1.5 万亩.根据镇农技站产量实际测定,今年早稻产量平均可达 440公斤,总产量达到 21125 吨,比去年同期 17442 吨增收了 3683 吨;晚稻产量平均可达 500 公斤/亩, 总产量达到 27520 吨,粮食总产量共达 55808 吨,创农业总产值 7800 万.另外,今年的早晚稻粮食价格基本在 70 元/100 斤,比去年的 46 元/100 斤和 58 元/100 斤分别多了 24 和 12 元/100 斤;其中还有 1.5万亩高档优质稻,签订了定单合同,预计可高出 15%的收购价,在这个项目上农民又可增收不少;综

29、合增收各项因素,与去年相比我镇单粮食生产这一项增加收入 1240 万,人均可增加收入 185 元。 2、税率降低,粮食“两补”,农民增收。今年我镇农业税减少 156.87 万, 农业特产税减少 15.924 万元,粮食直补 61 万,良种补贴 55 万,多予少取共达到 290 万元, 农民可减负 290 万,人均减负 42 元,从另一个角度上农民人均又增收 42 元. 3、畜牧业发展迅速,收入明显提高。今年内我镇的畜牧业生猪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立了石潭镇生猪协会,并被市政府评为了无公害生猪基地,生猪品牌效应进一步打响。截至 10 月份共出栏生猪 24.7 万头,比去年同期多出栏 94000 头

30、,创出栏产值 21580 万元,此项产值可比去年多增加 6400万;存栏猪达 16.36 万头;同时价格与去年同期比高出了 0.5-1.0 元/斤,纯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可增加1750 万,人均增收 249 元。 4、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到目前为止我镇的外出务工人员达到了 14570 人,与去年比增长了 3370人;创劳务总收入 10280 万,收入比去年大有增加,估计可人平增收 90 元。 综上所有的收入增加因素,我镇农民人均收入全年预计可增加 580-600 元.全镇人均纯收入可逼近 3000 元,可谓是农业生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经过多年的农业生产发展经验,并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影响我镇农

31、民增收有如下几点因素: 一是各种具体问题,制约了发展的拳脚。主要是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所提的一些具体扶持项目,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动物防疫体制建设、道路通信电力建设等这些基础性条件的完善;许多村的农网改造、山塘改造、水利设施等对比较落后,上级对农民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格局,很多农民往往受它的制约而不敢有较大的动作;同时在子女学习和就业方面,许多农民只能甘于疲于奔命,哪能谈得上有余力去发展生产。 二、原始农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度低,致使农民增收缓慢。目前我镇乃至全县,所有的农产品基本都有处于原始利用状态,产品附加产值相当低,这是一个长期而难以解决的头痛的问题,也是农民增收缓慢的

32、一个重要原因。 三、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矛盾纠纷问题,不利于农民正常有序地进行生产作业。目前农村工作之中存在一些历史死结,乡镇根本难以解决,造成一些工作的难以正常有序进行,为农民增收打下折扣。如古城村、马桥村、合德村等,历年的一些老账难以解决,极大地影响农业生产作业和村务工作正常开展。 我 国 当 前 农 业 社 会 化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中 存 在的 主 要 问 题( 1) 集 体 经 济 组 织 瘫 痪 , 不 能 有 效 地 承 担 起 服 务 的 职 能 。 集 体 范 围 内 的 统 一 服 务 是 整个 农 业 社 会 化 服 务 体 系 的 基 础 , 在 服 务 体 系

33、中 占 有 突 出 地 位 。 这 层 服 务 离 不 开 必 要 的 组 织 保障 , 但 有 些 地 方 的 村 级 组 织 基 本 上 处 于 瘫 痪 状 态 , 这 是 村 级 统 一 服 务 水 平 不 高 的 一 个 重 要 原因 。( 2) 集 体 经 济 实 力 薄 弱 , 无 力 开 展 必 要 服 务 。 集 体 统 一 服 务 , 可 从 提 留 和 收 取 直 接 服务 费 中 获 得 部 分 资 金 , 但 仅 靠 这 部 分 资 金 , 难 以 形 成 有 效 的 服 务 手 段 和 一 定 的 服 务 范 围 。 目前 有 一 部 分 村 在 经 济 上 属 “空

34、 壳 村 ”, 集 体 没 有 一 定 的 生 产 积 累 , 这 也 使 村 级 统 一 服 务 的水 平 得 不 到 提 高 。( 3) 部 门 分 割 使 农 技 服 务 得 不 到 有 效 开 展 。 农 技 服 务 是 农 业 社 会 化 服 务 体 系 中 的 一 个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而 农 技 部 门 开 展 技 术 推 广 缺 乏 必 要 手 段 。 特 别 是 农 用 生 产 资 料 实 行 农 村 供 销社 专 营 , 使 农 技 部 门 在 技 术 推 广 中 技 物 结 合 的 能 力 受 到 极 大 削 弱 , 推 广 工 作 得 不 到 落 实 。( 4)

35、 基 层 组 织 不 健 全 , 影 响 服 务 工 作 的 顺 利 开 展 。 农 业 技 术 服 务 部 门 基 层 单 位 组 织 不健 全 , 编 制 不 精 干 , 经 费 严 重 不 足 , 技 术 人 员 缺 乏 , 使 得 先 进 农 业 实 用 技 术 不 能 普 及 到 农 民中 间 去 , 农 业 生 产 的 科 学 水 平 得 不 到 提 高 。( 5) 国 家 对 各 种 服 务 组 织 兴 办 经 济 实 体 和 开 展 相 应 的 经 营 活 动 还 缺 乏 必 要 的 保 障 政 策 。( 6) 农 业 社 会 化 服 务 的 现 状 从 总 体 上 还 不 能

36、 与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要 求 相 适 应 。 现 阶 段 的农 业 社 会 化 服 务 体 系 具 有 以 下 特 征 : 服 务 的 非 商 品 性 、 服 务 内 容 的 单 一 性 和 服 务 组 织 的 分 散性 、 农 业 服 务 发 展 的 区 域 不 平 衡 性 。 这 些 它 正 决 定 了 它 还 不 适 应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要 求 。 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本报讯(陈奇 记者刘福国)拥有 70 万农业人口的瓦房店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大问题。今年年初以来,已建成农贸批发市场 17 处,在建 11 处,吸纳社会

37、资金 2.14 亿元,有效地拓宽了农民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而政府仅花掉政策补贴资金 1500 万元。今年新春伊始,瓦房店市委、市政府就把“三农”问题的解决纳入了议事日程。政府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经过调查摸底,根据瓦房店不同农产品产地相对集中的特点,政府摈弃了过去“批块地,建几个摊,收点钱”的临时性市场管理模式,形成了“以市场为窗口,品牌为拳头,基地为依托,订单为保障,增收为目的”的“市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协会”的新型农贸批发市场建设新模式。通过市场这个平台,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和信息优势,将农户组织在合作社周围,通过果业和经纪人协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最终

38、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为把工作落到实处,瓦房店市政府专门出台了瓦房店市城乡农贸市场建设优惠政策(瓦政发2009105)文件,规定“凡列入 2009 年项目并能保证年内完工的,每个市场补贴 50 万元”。并成立了由工商局、农发局、发改委、土地和规划局、贸发局、供销社等六部门组成的瓦房店市农村农贸市场建设办公室,在规范市场建设及管理标准的基础上,为企业主提供一站式服务。经过建设,一批功能完善、专业特色鲜明的农贸批发市场很快建设起来,并在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中有了立竿见影之效。闫店乡农贸批发市场今年夏季主打黄桃销售,共销售本地及周边五个乡镇黄桃 3000 吨,仅提价一项农民总增收可达 18 万元;

39、许屯镇洪屯农贸市场辐射周边 5 万亩果园,签订订单 2.5 万吨,农户 3 万多户,可户均增收 1 万元;驼山乡天盛农贸市场还上了一条果品精加工生产线,每公斤苹果可增值 0.6 元;复州城农贸批发市场,更是以“买到一斤病死猪牛羊肉奖励人民币 200 元”的响亮承诺和标准化的市场管理方式成为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样板企业。另外,这些新型农贸批发市场日常雇工大都在 30 人上下,而旺季更是达到 200300 人,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载体。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新型农民市场意识的培养作者:陈方南,李志云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 2010 年第 3 期 发布时间:2010

40、年 9 月 2 日摘 要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 ,农民市场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进而推动农村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繁荣。笔者对当前农民市场意识薄弱的现状进行了较细致的描述 ,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了制约农民市场意识培养的各种因素 ,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民市场意识的途径。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市场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着力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 ,即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要学会经营

41、 ,就一定要树立市场意识 ,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因此 ,培养新型农民市场意识对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新型农民市场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市场意识通常是指以市场或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或中心来安排和开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狭义的市场意识是指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如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知识观念、人才观念等等观念的总和 ,其核心是商品等价交换的观念。广义的市场意识还包括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适应

42、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以及民主、自由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和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等。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要适应农村现代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新型农民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深的科技文化素养,具备比较科学的环保理念和比较敏感的市场意识。因此,新型农民市场意识主要包括市场参与意识、市场竞争与合作意识、市场经济法律意识、市场风险意识以及经营意识、诚信意识、质量意识和信息意识等等。但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 ,目前农民市场意识还很薄弱 ,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无法应对入世

43、后的市场风险。因此 ,培养新型农民市场意识是当前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第一 ,培养新型农民市场意识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关键。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很低。改革开放后 ,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农村的市场体系仍很薄弱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民要想使农村经济得到长远发展 ,就必须走向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一方面 ,农民进入市场 ,可以逐步消除小农意识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 ,农民走向市场就意味着农民要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自主地组织生产 ,这样可以打破农村的地域限制,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

44、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提升农产品质量以适应市场的标准和国际化标准。所以 ,要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 ,必须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第二 ,培养新型农民市场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广大农村长期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 ,经济发展缓慢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生产中远远没有实现机械化 ,还处在粗放经营阶段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都很低 ,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要。农民居住分散,生产分散自主进行 ,个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 ,基本靠长期形成的生产经验来进行生产,以至农业经济效益难以实现 ,抵御风险能力很低。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和机械

45、化经营 ,用科学技术指导生产 ,这一切 ,都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农民去实现。因此 ,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 ,更新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在新型农民市场意识确立以后 ,才能以市场为导向 ,把劳动力和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第三 ,培养新型农民市场意识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备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那就是市场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基础性作用。农村经济受地域或自然条件限制 ,生产结构单一 ,往往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 ,造成资源利用的不合理 ,创造不出理想的经济效益。农民树立了市场意识 ,才能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 ,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 ,并

46、结合本地实际 ,生产特色农产品 ,创造出自己的品牌。产品进入市场后 ,通过市场竞争 ,形成资源的自由流通和合理配置 ,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农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实行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把农民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 ,对农民的市场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 ,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了 ,才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农民市场意识薄弱的现状受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现在农村仍然普遍存在着农民市场意识薄弱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市场意识的产生更多是出于生存需要而非发展需要。受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很浓,农民的乡土观念也很深。一般来说

47、,农民更愿意守在家乡过生活而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寻求发展。所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农民市场意识的产生基本是迫于生存的需要。二是农民市场意识的产生与转变完全是自发的与被动的。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开始的农村大变革 ,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在全国推广 ,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从 80 年代后期开始 ,由于耕地不断减少和人口的不断增多 ,农业收益逐渐下降 ,农村劳动力出现了普遍过剩的现象。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日后的发展 ,广大农村劳动力被迫改变了过去那种简单的农副产品商品化的市场意识 ,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商品化问题 ,于是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的现象。这时的广大农民涌

48、入市场经济的大潮是被动的 ,他们产生市场意识也是被动的。三是农民的市场意识是不稳定的。许多农民虽然改变了相对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走出了相对落后的农村,但是他们仍然对土地,对农业及农村有较深的依赖感,对市场总是有害怕感。近些年来许多地方的农民还特别担心国家会改变农村及农业发展政策。因此,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态度存在不稳定性。四是农民的市场意识是盲从的。不管是在农副产品走向市场方面,还是在农村劳动力商品化方面,许多农民都表现出很大的盲从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商品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各地市场的具体情况复杂而难以把握;另一方面也跟农村劳动力自

49、身受教育水平低有关。这种盲从性导致农村中容易出现对某种农作物种植一哄而上的状况,农民外出打工在地区和单位的选择上也是盲目流动,许多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被当地政府遣返。三、新型农民市场意识培养的制约因素分析从历史因素上分析 ,制约农民市场意识培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上是结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建国以后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过于单一 ,权力过分集中 ,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 ,又忽视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压抑了人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内在要求。结果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 ,这就抑制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发挥 ,给广大农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使他们不知求新求变 ,安于现状 ,制约了农民市场意识的培养。二是政治上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得党政职能不分 ,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官僚主义问题严重。马克思主义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决定政治 ,政治反作用于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应的一定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农民只有一味顺从 ,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和适当的途径 ,造成经济政治方面意识都比较落后。三是环境上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农民传统的安土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