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初中历史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探索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探究性学习在一些中学教师中引起困惑,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不具备探究的能力。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课题研究,本文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探索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探究性学习在一些中学教师中引起困惑,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不具备探究的能力。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课题研究;探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历史教学中,提出探究性学习的背景,就在于力求突破应试教育中所形成的“背诵标准答案”的思想禁锢
2、,以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的本质,是对原有事物及现有状态所进行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而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围绕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培养。 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 2笔者将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中,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构成课程教学整体,把探究性学习渗透于各个
3、环节中。 1.课前的预习指导: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容易忽视这一教学环节,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必须坚持加强和改进; 2.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不是教学的全部,应向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延伸;课堂教学必须否决“一言堂”,确立“多向互动”倡导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没有“好奇心”与“兴趣”,好奇心是思考的开始,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打破对“作业布置”理解,把作业布置的概念扩充到预习、复习、议论、写论文
4、、史料收集、归纳、总结等多个方面;完成作业的方法与手段,应该是多元化的,议、思、查、写、问、辩论等,完成作业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是独立完成、小组辩论、小组总结等形式。 4.考核与评价:考核的形式与内容,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设计要求,作相应变动,可以是口试,也可以用小论文说明、可以作读书笔记、可以进行史料收集等替代;考核的内容,也可以有所拓宽,学生既用不着死记硬背,又可锻炼多方面能力,这些灵活的考核方式极受学生欢迎。 3二、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案例陈述 “创新是在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注重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而产生追求其奥秘的强烈愿望与激情。由于历史考查科目,长期的应试教育,导
5、致学生及家长对历史课程的忽视,以致在历史课教学中,学生既没有好奇心,甚至几乎没有了提问与思考,认为历史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笔者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背景,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有意识增加故事情节,如“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战争”将语文教学的方法引入历史教学朗诵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项羽兵败时的哀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课堂气氛引入到战火纷飞的古战场,使学生聚精会神地期盼着故事的深入;教师则让同学们回答教师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说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成语及典故”;待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回答了:“垓下
6、之围” “约法三章” 、 “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教师又提出以讲述小故事形式对这些成语予以诠释,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秦亡是历史的必然,分析与归纳农民起义失败的主观因素及客观原因。几个成语,几则小故事,既是史实,又能让学生引发审视历史,分析历史、推证结论,师生、生生之间双向互动,学生主体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探究性学习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毋容置疑,诸多历史人物的成败、历代王朝的兴衰,正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程的生动写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心,是推4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手段,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等的必然联系,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
7、、思考、评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查询、辨别、考证史料、反思史实的能力,并从中领悟“以史知兴衰”的人生哲理。秦始皇、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这一个个历史人物,一个个历史事件,各具鲜明的个性特色。史记中有一段描述:“秦始皇出巡路过会稽,项羽看到了皇帝的威风,遥指秦始皇日:“他日可取而代之”,项梁吓得大惊失色,连忙捂住他的嘴,但从此觉得他与众不同,让同学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分析他们的个性异同;之后,又从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作出评述,引导同学以历史的思考能力归纳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哲理。 “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形成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使教与学实现双
8、向互动,变知识灌输为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向两端延伸,课前预习、课后作业,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既有历史典故的探寻,又有历史人物的评述及历史现象的剖析。探究方式既可以是独立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或互助形式进行,让作业成为知识掌握与能力形成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的阶梯。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读书笔记、写历史人物传略、进行史料搜索与鉴别、对历史现象进行思辨,均可形成考核的有机组成部分;探究性学习拓展了历史与语文学科在方法与技能培养的密切联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能力。这一方式应成为广大历史老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