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初中生物教学的改革思路摘要: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谈谈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改革思路。 关键词:因材施教;激发“动点” ;环境意识;改革思路 初中生物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但其中包涵的知识点却是生物学中最为基础的东西,例如初一学习的主要是动植物生理结构,初二学习的主要是生物的生殖、遗传和变异及基础生态学。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内容可以恰当的深入一点为他们高中生物学习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能力每节生物课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设定教改思路,从而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在课堂
2、教学中,我一般采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所提的问题只是涉及上一至二节课的重点和新课相关的知识,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有为新课作了铺垫。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设计了不同的问题给 C 层和 D 层的学生的问题相对简单却又可以很好的掌握基础知识;而针对 A 层和 B 层学生设计的问题则注重探求、讨论2环节。例如在讲“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时,我给 C 层和 D 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是“人体内的血管分为几种类型?分别叫什么名称?” “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的血流速度是怎样的?” “怎样区分这三种血管?”等等。给 A 层和 B 层学生设计的问题是“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三种血管壁的形状和厚度各不相
3、同?” “为什么在静脉血管里有静脉瓣?如果没有这个瓣膜的存在会出现什么症状?” “这三种血管中的血液是从哪里来的?又要流向哪里去?”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导入到心脏这一新课。 二、鼓励学生自学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都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一般分为基础题和选做题基础题每个学生必须回答选做题则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的回答例如在心脏这一新课中我设计的问题是:基础题:心脏的大小及其形状?心脏有几个腔分别叫什么?心脏的内侧是不是只有同侧相通?心脏跟血管相通,它的四个腔分别跟哪个血管相通?心脏的血流方向是怎样的?血液循环包括哪几种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是什么?选做题: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脏的四个腔有
4、什么不同?并解释其中的原因?体循环后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为什么?肺循环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为什么? 学生自学之后,针对以上问题老师在讲述新课的过程中,分别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提问,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做个别重点指导解决。针对重点、难点、共性问题,老师要3加以讲解、归纳、强化,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实施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就是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 ,设计
5、好“动法” ,“激活”学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
6、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四、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4插图中常隐含有某些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其观察力。如:生物第二册彩图(五)中,心房与心室、左心室与右心室壁的厚薄是学生观察插图时最容易忽视的,教师要给予引导。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血管中流着的是何种血液、“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中上下伸缩泡与收集管的变化规律等。有些如“蛔虫”雌雄虫的区别、 “有荚膜的细菌的结构”与“酵母菌的结构”等,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已准备好的书中彩图的复制图发给学生,在作简要的知识介绍之后,便让学生边剪边记住图中的结构和名称,再让学生自己进行拼接或让学生上黑
7、板完成拼接。或教师事先将已剪好插图的各结构分发给学生,然后教师分别说出插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让拿着该结构图的同学站起来,最后站起来的同学一起将各结构图拼接成一幅完整的插图。生物教材中教师可运用此法进行教学的插图还有很多,运用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法,可将死板的插图教学变得既轻松又活泼。 五、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首先,是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生命体或一种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次、要素组成的开放的有序整体。对于这样一个整体如果囫囵吞枣地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只有将其分解,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深入其内部,发现其本质。所有的科学实验都离不开分析。 5运用比较构筑教学体系。比较,
8、是把生物各部分构造、功能和某些属性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就为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打下基础。例如,比较各种细胞在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各种种子的构造,比较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对淀粉的作用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的过程。 运用抽象概括抓住事物本质。抽象和概括,是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找出各部分构造之间,功能与构造之间,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抛开次要的、非本质属性和非因果的偶然联系。并且,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达到对生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比如,在研究了植物的各种花之后,舍
9、去颜色,形状等次要属性而抽取出都有“花蕊”及担负“有性繁殖”功能这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形成花的一般概念,这就是对花的抽象和概括。 六、注重课外实验活动 许多课外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中的“看看种子怎样萌发和长成幼苗” “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长” “观察叶色与光照有没有关系” “看看水分沿着茎的什么部分上升”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课外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6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生物学知识和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许多课外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如通过开展“向日葵人工辅助授粉” “植物营养繁殖的操作”等课外实验,学生不仅印证和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还学会了人工授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实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