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欣赏1.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180689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艺术欣赏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书法艺术欣赏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书法艺术欣赏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书法艺术欣赏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书法艺术欣赏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书法艺术欣赏1、书法是什么?“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诗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2、书法的演变(1)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 14 至前 11 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 1899 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 ,主要代表是西周 毛公鼎铭文 ,其结构匀

2、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 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2)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

3、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3)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这一时期主要代

4、表作品有马王堆帛书 ,197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4) 、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

5、一巨大变革。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5) 、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6) 、书学鼎盛的唐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

6、而极盛。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7) 、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五代十国期间兵戈叠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杨少师之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渐变入欹侧纵肆,以后北宋“四家

7、”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8) 、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两宋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 。宋初的书法,多从淳化阁帖翻刻。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9) 、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

8、度出现兴盛局面。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 (10) 、由宋元上追晋唐的明代书法 明代近三个世纪中,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神宗也极爱书法,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頫的格调。 明代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

9、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其代表书法家有文征明、唐伯虎等。3、书体演变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 (行书、草书、楷书)并立4、文化内核 文化内涵主要指的是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生命状态等方面的内容。 古人云:“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以为人。 ” 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书法作品的生成过程,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大书法”创作概念,即在由“情感的触动文字的生成书写的定格”等一系列过程共同支撑起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生长空间里,书法是最后精彩的收官,给变动不居的精神活动留下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痕迹。 5、欣赏 一般地说,

10、 “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 “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

11、者方可绍于古人” 。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 ,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欣赏步骤 1、字法。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 。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这就是理想的字法。 2、笔法。从字面上看是用笔的方法。

12、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应该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点画自然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来的书评中都认为 “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线条或点画)都应是有力度的” 。这种力度,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 。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书法艺术形式中一个重要课题。 “字本与笔,而成于墨” “肉生于墨,血生于水” ,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 6、楷书为例欣赏要点 1、全貌 2、气势 3、篇章结构 4、笔画是否遒劲有势 5、用笔中锋和侧锋结合,字有精神 楷书四大家 唐朝欧阳询(欧体) (笔力险峻,结构独特)九成宫醴泉铭 唐朝颜真卿(颜体)多宝塔碑 (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 ) 唐朝柳公权(柳体)玄秘塔碑 (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 元朝赵孟頫(赵体)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 ) 欧阳询八诀 (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坚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