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展望.doc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3180692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十二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十二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十二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展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十二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展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十二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展望枝江市动物疾控中心 李冬修近几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肉类、禽蛋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36%,畜牧业对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2011-2015 )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畜牧业的目标是:到 2015 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 8600 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 61 公斤,每年人均增加 1 公斤;禽蛋总产量达到 3000 万吨,人均禽蛋占有量 21.4 公斤。畜牧业要完成以上生产目标,同时与时俱进实现转型,如何做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什么、倍受本行业

2、、政府及群众关注,本文从下面几个视角对我国畜牧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初浅的阐述。1畜牧业业内布局向“低脂高质”产业迁移众所周知,脂肪是高能量食品,1g 脂肪在体内氧化提供的能量约 38KJ,是 1g 糖类能量的 2 倍多,它也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还是体内一些功能物质(如脂蛋白)的组成部分。过多脂肪的摄入,可导致在体内储存,致人肥胖,引发多种疾病,已经明确,高脂肪特别是高胆固醇食物摄入过多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还可导致脂肪肝、不孕不育等症。脂肪已成为人们膳食营养关注的焦点。而猪肉脂肪含量高,产热量大,1g 猪肉平均产热 13.8-18.8KJ(约 33-45Kc

3、al) ,为肉类之首,胆固醇含量高过牛、羊、禽肉,即便是瘦肉,脂肪含量也在 20%以上。2资料表明,每天吃猪肉 150g 以上的人,患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肥胖的可能性,比少吃猪肉的人大 23 倍,常吃猪肉的人,发生肿瘤(特别是大肠癌) 、脑中风、糖尿病的概率也比少吃猪肉的大。控制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的摄入,改变膳食结构,选择低脂高蛋白动物食品,成为人们的共识,调整畜牧业品种布局,增大草食家畜在畜牧业中的比重,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1 稳定生猪养殖总量。猪肉消费是人们的基础肉品消费,2009 年我国年生猪出栏 6.4亿头,猪肉产量 4889 万吨(肉类总产 7649 万吨) ,

4、人均消费量 36.7 Kg(全球人均消费最多的是澳大利亚约 70Kg) ,占肉类消费量57.5Kg 的 63.9%。猪肉价格作为 CIP(消费者物价指数)中食品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收支。生猪生产稳定是国家菜篮子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避免发展的大起大落,防止短期内发展过热,实行稳步增长,将是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基础, “十二五”期末总产量将达到 5500 万吨。1.2 推进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牛肉羊肉属于低脂肪高蛋白肉类,营养价值高,品质好,集营养保健于一身,正成为餐桌上的家常菜、猪肉的替代品,猪肉消费比例从 1978 年的 94.2%下降到 2009 年的 63.9%,并呈逐年下

5、降的趋势,牛、羊肉的比重分别从 2.2%、3.6%上升到 8.3%、5.1% 。我国草食畜牧业在畜牧业中的比重为 10%以下,相比发达国家 30%以上还有很大差距,2009 年牛羊出栏分别为 0.46 亿头、2.67 亿只,牛、羊肉产量分别为 635.8 万吨、389.4 万吨,总产量 1025.2 万吨,奶产量 3733 万吨(低于白酒的产量 5000 万吨,这是很不正常的) ,牛、羊肉人均消费量分别为 4.8、2.9Kg,占肉类消费量的 13.4%,而欧3美达到 20-40 Kg 以上,比重达到 20-40%,就连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也分别达到 8、12 Kg,比重 18.6%、24%。

6、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畜牧生产水平的提高,我国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将获得新的生机和热点。特别是在全球粮食生产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将是畜牧业发展的新出路,发展空间极大,在“十二五”末牛羊肉总产量可望达到 1300 万吨,奶产量 5300 万吨,在畜牧业中的比重增加到 16%左右。1.3 养禽业同步推进,犹有可为。养禽业作为传统产业,积累了很好的生产基础,2009 年出笼106.1 亿只,禽肉产量 1595.3 万吨,人均消费量 12Kg,占肉类消费的 20.8%。禽肉作为低脂高质消费的趋势,受到人们的亲睐,禽肉中蛋白质含量在 16-20%,肉中脂肪比猪肉含量低、分布均匀且溶点低,

7、肌纤维细密,易于消化,而且是维生素 A、B、E 和铁的良好来源,营养滋补功能强。蛋类又是人们日常的蛋白质营养来源,全国总产量达 2660 万吨,人均消费量达 20.6Kg/年,和发达国家差不多。“十二五”养禽业的规模将扩增四分之一,禽肉产量达到 1900 万吨,以适应人们的生活需要。1.4 特色养殖蓬勃兴起。随着肉品消费的多元化,回归自然、绿色消费已成为另一种需求,发掘肉用、药用、保健类经济动物、野生畜禽、地方原始品种的生产和消费,将是畜牧业的另一个分支,日渐成熟,目前我国已开展了肉鸽、信鸽、七彩山鸡、锦鸡、珍珠鸡、孔雀、鹧鸪、野兔、獭兔、肉兔、野猪、香猪、肉狗、狐狸、梅花鹿、蛇、蜈蚣、蝎子、

8、土元、中华白玉蜗牛、宠物、表演动物等上百种特色养殖尝试并取得了成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未来将进一步规模化、多样化,4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畜牧业生产链更加紧密地延伸畜牧业已成为一项多元化经济产业,具有复合的经济结构,与众多相关产业紧密相联,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产业支撑,同时又将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同步协调发展。相关产业的保障支持功能将更加稳固更加完善,畜牧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延伸将更加细分更加全面。2.1 饲料产业将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料。饲料成本是养殖业成本核算的主要部分,其中养猪业占 70 %左右,猪粮价格比 6:1 是养猪业的盈亏平衡点。饲料生产制约着畜牧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我国近

9、年来每年消耗饲料用粮达 2 亿多吨,占粮食生产总量的 40%,压力很大。饲料业的快速发展,为畜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适应畜牧生产发展不断开发新的原料资源和饲料产品,加大杂粕、蚕蛹、酒糟、秸杆等农副产品的加工利用,增强饲料工业科技水平,提高饲料转化率,稳定饲料价格,保证饲料市场的平稳供求,使饲料加工规模与畜牧业生产规模配套,形成利益共享,繁荣共生,互为依托,结为一体的连襟产业。2.2 生产过程需提供坚实的保障。畜牧生产的成败在于疫病的防控,投入之后能产出多少健康的畜产品,决定畜牧生产效率。特别是近年来高致病性蓝耳病、禽流感、五号病等烈性传染病对畜牧生产的重创,严重威胁到畜牧业的发展。

10、提高防控水平,普及防控技术,坚定不移地做好防疫和保健,杜绝烈性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将成为“十二五”期间重要的技术战役,一是要改进防疫工作机制,理顺体制,严防防疫组织不力、5敷衍塞责不到位,二是要提高疫病预警预报和防控水平,严防疫病大流行。2.3 畜产品交易市场全面完善。畜产品交易市场是畜牧生产进入再生产、加工、消费的接口,是产权转让、产品流通的联通环节,规范、活跃的交易市场能够加速生产和流通,减少中间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交易市场的完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门类适应当地畜牧业的生产特点,如仔猪交易市场、生猪交易市场、种畜拍卖交易场、畜禽批发市场等,二是区域合理布局,实现

11、区域间的互补和流通。2.4 畜产品加工业将转化产品的五分之一。目前,我国肉类产品加工占总产量的 11%,约 800 万吨,而欧美、日本等发达家肉类制品占总产量的 50%,还有很大的差距。经过加工,延长了保持期,增加了消费品种,改进了风味,提供了便捷的消费方式和规模化的物流配送,同时增加了加工附加值。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肉类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企业 3787 家,其中畜禽屠宰加工 2076 家,肉制品加工 1620 家,肉类罐头企业 91 家,肉类工业仍以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表现为肉产品结构“四多四少”:白条肉、冷冻肉多,分割肉、冷却肉、小包装肉品少;生肉制品多,熟肉制品少;高温制品

12、多,低温制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深加工的规模将不断增大,产品的种类将日益丰富。加工总量将达到 1500 万吨,占总产量的 20%左右。3畜牧安全控制更加有力既然畜牧业是高风险产业,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日常必需品,6与人的健康休戚相关,其风险对各方面的深度影响就不容低估。控制来自畜牧业的风险,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3.1 畜牧业生产安全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畜牧业生产能不能适应人民生活的需要和膳食结构的转变,保证市场的日常供应,产品价格是否稳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生产和供应出现问题、肉价暴涨,必将缩减消费,降低生活质量,

13、影响民心和社会、经济、政局的稳定,数据表明,CIP 增长大于 3%,预示着通货膨胀,大于 5%,就说明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畜牧业作为群众生活菜篮子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与粮食生产一样构成人类社会的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供求和价格已作为国家重点监控的对象,超过市场调节的范围,就将启动应对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平抑肉价,降低风险。3.2 畜产品质量安全将是全民关注的焦点。过去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粗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质量监控不严格,产品卫生安全检测不经常不完善,大量违禁药物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添加和使用,药物残留超标,卫生不达标,人们很少察觉,直到导致严重的后果,极大地威胁着人类健康,成为食品安全的重灾区,如 2

14、008 年秋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2009 年初广州“瘦肉精”中毒事件。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深入认识,对食品安全的强烈要求,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成为全民关心的焦点。和工业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一样, “十二五”要强化畜产品生产的全程监控,实行用药登记,执行严格的休药期,加强检疫化验、药物残留检测、畜产品病原检测,全面实施和发挥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保证畜产品完全无害。3.3 动物疫病风险波及人类,成为公共卫生危机控制的重要内容。7致病性病原体在人群和动物之间的交叉传播、自然保存,加上抗生素等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加速了病原体的变异,其传染性、毒力显著增强,耐药性大大增加,并能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高致

15、病性毒株一旦形成暴发,将对动物和人类生命造成严峻的威胁。近年来连续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 H1N1 流感,波及全球,致使动物和人染病死亡,引起了大面积的恐慌,造成了极大经济损失。以前人们忽视的动物疫病风险控制,重新纳入各国和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控制动物疫病不再是公共卫生的一个侧面,而与人类疫病控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互为一体, “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在动物疫病控制方面的建设和投入。4高科技的广泛应用是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畜牧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提高效益,改善产品质量,促进结构调整,激发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永恒动力。4.1 分

16、子育种应用于畜牧业生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DNA 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或分子克隆)的广泛应用,遗传育种技术的突破,必将揭开生命的面纱,对动物育种带来新的技术革命。1996 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罗斯林学院的研究小组从一只成年绵羊的乳腺细胞克隆出一只小羊羔“多利” ,开启了动物育种的克隆时代。目前国际上已完成了牛、羊、猪、鸡等主要畜禽基因组测序,并以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等研究为动力,野生和地方动物遗传资源为基础,现代高通量基因型检测技术为手段,正在兴起动物育种的新一代浪潮,国外的育种公司都在积极研究利用分子技术选育品种,并且已经有8多项主效基因监测手段用于生产。我国动物遗

17、传育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拥有丰富的遗传资源,已获得了转基因猪、转基因羊、转基因鸡等具有快速生长能力或抗病能力的家畜、家禽种系。随着技术的成熟并应用于畜牧生产,就可以控制遗传性状,缩短选育同期、提高生产性能、改变产品品质,获取期望的畜产品,为畜牧业开辟新的用途。如国际上已成立了数 10 家转基因动物公司,用动物乳房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出了乳铁蛋白、人红细胞生成等多种贵重的药用蛋白。4.2 繁殖技术的普及将成为新的生产模式。当前我国动物的人工授精技术普及率还不高,如猪的人工授精只有 20-30%,而在美国普及率达到 70%以上;肉牛的人工授精覆盖率不及能繁母牛的 1/4。在自然交配情况下, 1

18、 头公猪可配 20-25 头母猪,而人工授精可达到 300-500 头。2007 年开始,农业部启动了畜禽良种工程投资计划,在全国分批建立动物人工授精站,持续实施良种补贴, 当前正处于全面推广阶段,逐步被广大养殖户认可和接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见成效。推广牲畜人工授精技术,不但可以减少成本、优化品种,还可以控制疫病,提高繁殖效率。规模养殖场、奶牛场应用人工授精技术,配合应用同期发情技术、超数排卵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益,缩短生产周期。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人工授精技术在主要畜产区的全覆盖。4.3 疫病监测技术的全面应用指导畜牧业生产。1998 我国开始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

19、设项目(即具有天然屏障或采取人工措施,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规定的一种或者几种动物疫病,并经国家评估合格的特定区域) ,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全部发挥作用,并建立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制度,使疫病控制体系、9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动物产品安全监控体系、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得到了逐步完善,建设过程中推广应用了大量疫病监测技术,为保障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畜牧业生产的主体,最关心的是与生产相关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诊治和防控。疫病监测就要以生产为导向,与畜牧生产结合起来,将各种动物疫病纳入监测范畴,常年深入生产基层开展广泛的疫情调查,

20、采集病料,实时监测,制定防治对策,将显微技术、各种快速诊断试剂盒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层,为生产提供便捷、准确的技术服务,使防治工作更加科学。4.4 动物营养学和医药的进步将促进畜牧业保健的发展。动物营养在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方面的科技贡献率为 10.7%,动物营养研究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十分活跃,肽营养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生物技术在动物营养生产中的应用、绿色促生长剂的发现和应用等等,成为动物营养的新热点。动物营养已从表观水平上研究营养素的作用,发展到向血液、组织和组织中酶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细胞形态、亚细胞超微结构,即深入到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研究营养素的作用。近年来,又进一步投入大量精力深入到研

21、究营养素在动物体内分子水平的代谢机理,即研究营养素对特异生物活性物质基因表达各环节的作用,对最大程度地提高动物对饲料养分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动物的基因表达和最大遗传生产潜力,发展可持续畜牧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已开发出了大量新的营养添加产品,如活性功能物质牛磺酸、微生态效应添加剂寡聚糖(又称益生元) 、饲用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木聚糖酶、果胶酶、-葡聚糖酶等(欧洲 95%以上的饲料中都添加酶制剂) 、 活菌制10剂(又叫益生素) 、中草药提取物、有机酸化剂如延胡索酸、柠檬酸、有机微量元素等。在生物制剂方面,由于我国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不高,动物疾病频发,对动物医药依赖度大,动物医药需

22、求旺盛,市场广阔。我国动物医药在科研和生产上,还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动物医药的研发力度,开发出大量动物专用化学治疗药物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兽药制品和兽用生物制品。近年来,我国成功研制出了动物甲型 H1N1 流感诊断试剂、禽流感DNA 疫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对现阶段流行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供了有效保障。5畜牧业发展的产业化趋势畜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呈现新的格局,为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注入新的能量。5.1 规模化将成为生产方式的主流。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必然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畜牧业也是如此。据统计,全国生猪出栏 50 头以上、肉鸡出笼 2000 只以上、奶牛存栏 2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分别占总量的 61.3%、79.4% 、42.4%,畜牧养殖小区突破 8 万个,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进一步增加。一方面是畜牧业的内部需求,畜牧业是规模经济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只有规模化才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外部的推动,畜牧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市场容量大,机会收益高,吸引了大量资本的进入。规模化养殖的生产格局已成气候,小商品化的散养方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5.2 规范化将成为生产的技术形式。为了适应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与 WTO 质量体系接轨,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