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摘 要:“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但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提问离题问题和新知识难以探究问题。关键词: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三问一多“问题导学”式教学法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教学方法,目前也越来越流行。它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一般来说,它的课堂教学程序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并分析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并提炼成知识体系;应用与提高。一、存在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离题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会严重偏离教
2、学主题,甚至是“离题八万里” ,引起其他同学哄笑,学生的注意力被打断,教学难以进行,这种情况尤以小学中、低段的学生为甚。2.难度问题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偏难,部分学生接受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自主探究的时候经常卡住,探究不出结果。更有的学生只能呆坐在一旁看热闹。这种情况尤以小学高段的学生为甚。这样的教学根本达不到“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 ,也达不到“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二、解决的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我对“问题导学”的一般教学模式进行了修改,总结成:“三问一多”四步导学法。主要对以下两点进行了修改:1.上课伊始,增加“复习所需、查漏补缺”环节采用小竞赛等形式,组织学生有重点、有
3、目的地,对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进行测评,从而发现薄弱点及时查漏补缺,为解决新问题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同时可以使学生把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激活原有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做可以避免出现“在自主探究的时候经常被卡住,探究不出结果”这一现象。2.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把情境中的数字修改为 10 以内的整数,或者是把学生不熟悉的景物修改为学生熟悉的景物,降低准入门槛。学生自主探究其中隐含的规律,会容易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更加多样化,而且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理解新知中的规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做,也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前面说
4、的“离题问题” 。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提问技巧来化解学生的“离题问题” ,如:“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字,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能提出需要计算才知道答案的问题吗?”等等。第二部分是把情境改回来,让学生做进一步自主探究,由浅层次的理解变成深层次的理解,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新知的目的。综上所述, “三问一多”四步导学法的教学程序为:复习所需、查漏补缺;创设简易情境,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形成文字规律;修改前期情境,自主探究,加深理解;“一多” ,即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或应用到多种不同的情境中。三、教学举例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铺地砖” ,小明卧室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 5 米和 4 米。边长
5、40 厘米的方砖每块 5 元;边长 50 厘米的方砖每块 8 元。中心问题:用哪种砖铺地便宜?1.分析这是一道六步应用题,一般的解题步骤是:计算卧室面积;计算每一块砖的面积;统一单位;用卧室面积分别除以每一种砖的面积,得出每种砖分别需要多少块;计算每种方砖的钱数;比较大小并作答。这一节课,综合应用了图形面积、单位换算、乘除法、小数点的移动、方程等知识,过程繁杂,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困难,只有部分学习较好的同学能够真正掌握,大部分学生在后来做题时错误百出,不是忘了计算砖的面积,就是换算单位出错,再就是多写一个 0 或少一个写 0,更有的干脆不会。所以教材在这个中心问题之前,设置了两个小问题来化解,
6、但是化解的仍感觉不够。2.教学过程第一步,以小竞赛等形式,复习小数乘除法、有多个零的数的乘除法以及单位换算的知识。通过查漏补缺,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做好准备。第二步,出示问题情境:“小明卧室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 6 米和 4 米,边长为 2 米的方砖每块 5 元。问题:需要多少块?一共要多少钱?” 。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有的同学画图,有的同学计算,因为答案很简单:6 块 30 元,学生主要探究计算的方法与过程,一段时间以后,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出每种方法的文字规律,如:房间面积每块方砖的面积=需要的方砖块数。通过降低难度,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专注于寻找规律上来,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并有所成长。第三步,出示教材中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将刚刚总结出来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去,由于有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学生主要探究容易出错的地方并总结出来。在解决难题的应用中,使学生真正掌握并会运用规律。第四步,汇报、交流多种解决办法,如画图法、算术法、方程法等,接着出示一些不同的情境作为练习,巩固提高所学知识。以上教学过程,利用“三问一多”四步导学法,把知识点分散到各个环节当中去,降低了学习难度,顺利地解决了难题,也使得每一位孩子都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