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濠畔街乐器作坊遗存洋琴辑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82332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濠畔街乐器作坊遗存洋琴辑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州濠畔街乐器作坊遗存洋琴辑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州濠畔街乐器作坊遗存洋琴辑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州濠畔街乐器作坊遗存洋琴辑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州濠畔街乐器作坊遗存洋琴辑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广州濠畔街乐器作坊遗存洋琴辑考摘要:广州濠畔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明清以来,更以其众多的乐器作坊和精良的乐器制作成为驰名中外的“乐器一条街” 。濠畔街乐器作坊所制各类乐器,以其精美的造型和优良的品质,畅销全国并远销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在中国乐器制造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以清代及民国时期濠畔街各乐器作坊制作流传并遗存至今的“洋琴”为考述对象,通过对十二个样本的存见情况分析和比较,论述了早期广东扬琴的制作作坊、形制特点、装饰特色、流传范围及所体现的审美特征等,以期相关认识能为广东扬琴的制作、流传及发展研究充实信史依据,为广东扬琴流派的形成及流变研究提供实物参照。 关键词:洋琴(扬琴)

2、;广州;濠畔街;乐器制作;乐器史;广东音乐;广东扬琴;史料考述 中图分类号:J6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12009107-0167-07 广州濠畔街因位于明代广州归德门南护城濠畔而得名。开凿于宋代景德年间(10041008)的护城濠,由于像腰带一样横在城墙前面,故又称“玉带濠” 。宋、明之时,濠宽 20 丈,番舶多停泊于此,市舶司亦设于城边,两岸“朱楼画榭,连属不断,百货之肆,五都之市,天下商贾2聚焉。 ”濠畔街“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辐辏,日费数千万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 ”清代,珠江岸边南移,濠畔街一带仍是广州的商业重心。富商巨贾云集,

3、钱庄会馆密布,玉器牙雕、皮件制品、弦索乐器等店铺相连,至清末民初,这里更发展成为广州最大的乐器制售专业街。 据广州市越秀区志 ,濠畔街的乐器制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明崇祯十七年(1644),濠畔街已有“金声馆”乐器作坊,有“月夜满江闻管弦”之说;清道光三十年(1850),该馆派生了 8 间乐器作坊;至民国,进一步发展至数十户。 “业主大部分为南海籍人氏,以家庭式经营为主,规模小,一般只有 24 人,也有雇请季节工者,较大的店号有 10 人以上,多为前铺后场,集制造(称为扎)、销售、修理于一体。生产经营古筝、秦琴、月琴、洋琴、二弦、箫、笛、喉管、喉咀、狮鼓、敲击乐等中乐器,产品远销国外。 ” 关于

4、“金声馆”及其后来的发展, 广州市志亦有明确记述:明末(1644),广州市濠畔街有一间名为“金声馆”的乐器作坊,从事二弦、秦琴、竹提琴和高音三弦等民族弦乐器的制作。至清道光末年,由“金声馆”逐渐派生“正声馆” 、 “悠扬阁” 、 “金城”等乐器作坊。民国初年,濠畔街又增设“全声” 、 “德声” 、 “文声” 、 “扬高声”等乐器作坊。 数百年来,广州濠畔街以其众多的乐器作坊和精良的乐器制作在中国乐器制造史上留下盛名,所产各种乐器,在国内外遗存了众多精品。3本文仅以清及民国时期濠畔街各乐器作坊制作流传并遗存至今的“洋琴”为考述对象,通过对 12 个样本的存见情况分析,考述论证早期广东扬琴的制作作

5、坊、形制特点、装饰特色、流传范围及所体现的审美特征等,以期为广东扬琴的制作、流传及发展研究充实信史依据,为广东扬琴流派的形成及流变研究提供实物参照。 一、濠畔街乐器作坊遗存洋琴辑要 1 “金声馆”制作清道光年间蝶形琴(图 1) 民间藏品。扬州清曲名家王万青先生遗物。两排码七档蝶形琴。琴盖与琴体均涂以酱色油漆,虽有剥落,但基本完好。桐木面板,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饰以人物图案骨雕音窗。左侧弦钉为八角铜钉,右侧弦轴为四角铜钉。钢丝弦 42 根,架于两排琴码之上。琴体前方有一精巧抽屉,内放调音用铜锤一把,锤柄正反面分别镌刻着“省城豪畔街” 、“金声馆造”字样。琴存王万青扬州故居,由其孙王茂璜先生收

6、藏。 按:王万青(18991971),江苏扬州人。幼年从父学昆曲,后改唱清曲。二十岁入局(参加业余组织演唱),唱窄口(旦角、小嗓),先后得到前辈唱曲家黎子云、江子余、钟培贤、周锡侯的指点,艺事日进。他嗓音清脆,吐字清晰,表演细致深刻,常在扬州、镇江、南京、上海等地演唱,享有盛名。擅长曲目有黛玉悲秋 、 秦雪梅 、 清和天气等。乐器以琵琶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曲艺团副团长等职。在培养扬州清曲和扬剧青年演员、搜集整理清曲历史资料、以4及对清曲演唱艺术的研究等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广州市志 ,明末濠畔街“金声馆”乐器作坊乃黄姓艺人所开,其存续时间直至道光末年。该琴为“金声馆”

7、制作,按其存续年代的最低下限,应不晚于 1850 年。 2 “恒声馆”制作清同治、光绪年间蝶形琴(图 2) 佛山粤剧博物馆藏品。江门市新会区容同念先生捐赠。两排码七档蝶形琴。琴盒表面涂以黑色生漆,上用真金绘有牡丹、喜鹊等精美的花鸟图案。象牙琴码,圆形音孔,饰以盘龙图案骨雕音窗。琴体前方有一精巧抽屉,内放铜制校音锤,锤柄上书有“广州豪畔街恒声馆”八个字。按: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是广东本地戏班早期活动的中心。明万历年间,佛山便建立了粤剧本地班最早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并在其附近建造了供戏船停泊的琼花水埠;清顺治十五年,佛山又修建了广东最早的固定戏台祖庙华封戏台,康熙年间改名万福台;“梨园歌舞赛繁华,

8、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 ”清乾隆十九年佛山忠义乡志里的诗句即是对当时佛山粤剧演出盛况的具体写照。2004 年 4 月 2 日,设在佛山市禅城区最大的柯宅组合式建筑群兆祥黄公祠内的广东粤剧博物馆正式开馆。馆内收藏粤剧文物近 20000件,展出文物和图片 3000 多件。博物馆所在的兆祥公园内亦设置相关的5景观雕塑,建为粤剧主题公园。馆藏粤剧文物中的这架蝴蝶琴,即是博物馆开馆之日收到的民间捐赠品,该琴已录入博物馆 2004 年捐赠档案。 广州市志和越秀区志未见“恒声馆”作坊的明确记载,按琴制和样式推知,恒声馆当为道光末年后金声馆陆续派生出的 8 家乐器作坊之一,故该琴的制

9、作年代应在 1850 年后。 3 “正声馆”制作清末民初蝶形琴(图 3) 民间藏品。北京乐器收藏家白亚平先生家传乐器。两排码七挡蝶形琴,硬木框架,桐木面板,梅花图案骨雕音窗。有琴盖,琴盖上印有“韶光”二字,下面小字标注“广州嚎畔正声馆造” 。琴体中间小抽屉放铜制校音锤,锤把下有方孔供调弦使用。无琴架,演出时置于桌上演奏,民间亦称“桌琴” 。 按:据孟建军家传老乐器,依旧显峥嵘一文介绍:出身于乐器世家的白亚平,受祖、父辈的影响,自幼喜爱乐器,学习扬琴并颇有造诣。祖父、父亲早年均为北京的名票。祖父白晓山擅长三弦,其演奏技艺颇有名声,解放前流传于京津两地的所谓“天津有个白玉山,北京有个白晓山” ,说

10、的就是京津两地两位白姓曲艺票友在三弦上的过人之处。父亲白松青擅长扬琴、秦琴和笙,广东音乐社团“韶光社”的组建人之一。 “韶光社”是北京解放前民间组织的国乐社,成员均是广东音乐爱好者。当时的北京广播电台还没有录音,插播音乐的时候都 是请乐队直6接在电台播音间演奏, “韶光社”经常被请到电台演奏广东音乐。集演奏家、乐器收藏家于一身的白晓山、白松青去世后,为同样喜爱乐器演奏与收藏的白亚平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老乐器和曲谱、剧本。该蝴蝶琴即是白亚平父亲使用了多年的家传老乐器。 据广州市志 , “正声馆”开设于 1850 年之后,民国初年仍处于鼎盛时期。据中华乐器大典 ,江南丝竹名家金祖礼先生亦收藏一台 2

11、0世纪 40 年代广州“正声馆”制造的蝶形扬琴,前长 47 厘米、后长 80 厘米、宽 32.5 厘米,形制当与此琴相当。另据琴盖上的乐社标记和作坊题记,该琴应制于民国初年。 4 “悠扬阁”制作道光年间调音锤(图 4) 民间藏品。东莞市厚街镇厚街村王姓收藏者家传,铜制洋琴校音锤。长仅一个成人巴掌,黄铜质地,做工精致。锤头有长期使用后形成的击打痕迹,锤柄正反面分别镌刻着“省城濠畔” 、 “悠扬阁造”字样,锤柄后部雕刻多簇花纹。由于年代久远,洋琴琴体已无存,王先生从祖父辈承继下来的仅有这个调音工具。 按:据南方都市报 ,该校音锤是王先生的祖父传下来的, “小时候我就见过这个锤子,过年过节时还用来敲

12、核桃壳和炒米饼吃。 ”王先生说,那时只觉得这个铜锤挺漂亮结实的,敲起坚果等硬物可谓得心应手。但至于它的真正用途却一直不清楚。有乐器老师傅表示,从铜锤上的刻字来看,该锤子当为清代道光末年省城著名乐器作坊“悠扬阁”所制弦乐器配备的调音锤,至今已有 150 多年历史。 7“悠扬阁”开设于 1850 年之后,存续时间约与“正声馆”相同,但遗存乐器较为少见,故该调音锤的存史价值极为珍贵。由于受琴弦拉力、弦钉弦轴以及琴体木材质地的影响,在早期洋琴,即洋琴发展史上的“铜弦琴”时期,演奏时会经常出现琴弦松动而致弦音不准现象,调音工具采用特制的铜锤,是洋琴制作师们的创造性选择:持柄击打可以加固松动的弦轴,用带方

13、洞的锤柄套在弦轴上转动,可以调整不准的弦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材质的改进,现今扬琴的调音工具已普遍改用不锈钢扳手,历史上的铜制调音锤已成为稀见的存史文物。 5 “得声馆”制作清末民初蝶型琴(图 5) 美国南达科他大学音乐陈列馆藏品,馆藏编号 MMM2439。两排码七档蝶型琴,硬木框架,桐木面板,左侧拴弦钩钉为八角铜钉,右侧调音弦轴为四角铜钉,铜丝弦 42 根按三丝一音分置于琴码上,共 21 音。琴体前方有一精巧抽屉,用以放置校音工具。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饰以人物图案骨雕音窗。音孔上下方各盖有红色商标徽记与制造商印记,徽记印文为“广州市濠畔街得声馆,精造各款弦索,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制造商

14、印记为“广州市濠畔街得声馆造” 。 按:这架 20 世纪早期制作的洋琴,是美国南达科达大学音乐陈列馆1979 年收集到的藏品。南达科达大学音乐陈列馆在该琴的说明中指出:这一乐器用两个竹键敲击,梯形,硬木结构,有时被称为蝴蝶琴。扬琴最早被航海商人带人中国,并最早记载于中国明朝(13681644)时期的南部沿海省份广州。历史上, “洋”字的特征被理解为外来乐器,然而随8着时代的发展,其意义演变成上扬之“扬” 。 “琴”的另一个字义为一种弦乐。传统上安放在一个雕刻华美的支架上。 据广州市志和越秀区志 , “得声馆”(市、区志所记“德声馆”疑与该馆同)与“全声” 、 “文声” 、 “扬高声”等乐器作坊

15、一起,开设于民国初年,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乐器作坊,不但制作精美的民族乐器,并于 1937 年开始仿制小提琴。至 20 世纪 50 年代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乐器行业 64 户组成和声乐器生产合作社、岭南乐器箫管生产小组、中娱鼓类艺术扎作供销生产社等社组”时, “得声馆”应是 64 户之一。因此,民国初年当是该琴制作年代的上限。 6 “金声老馆”制作民国初年蝶形琴(图 6) 民间藏品。台湾梁承忠先生收藏,两排码七档蝶形琴。长 78 公分、宽 29 公分、商 10 公分。榉木框架,桐木面板。面板上的两个共鸣孔以骨雕人物装饰、并有工尺音位表黏附其上。红漆描金琴盒,盒盖上以金漆彩绘昆虫、花卉、禽鸟等吉

16、祥图样,并绘有广州“金声老馆”商标字样。四十二弦,三弦同一音,共十四音(左码一码两音,实发二十一音)。按:梁承忠,字大山,台湾高雄县凤山人,1982 年生于高雄。自幼学习钢琴,2001 年入台湾艺术大学国乐系,主修中国笛箫,现为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所音乐戏曲组研究生。中学时开始收藏乐器并颇有收获。2008 年 10 月,应板桥林家花园邀请,于定静堂举办“老声老器展风华梁承忠家藏乐器展” ,并以现场演奏形式,让民众认识各种乐器9的历史背景、用途特色等,进而体验中国传统乐器之美。红漆描金扬琴即是此次展览中的精品。 “金声老馆”未见广州市、区志著录,但从该作坊遗存较多的乐器实物推知,其盛期应在民

17、国初年,而店号的启始,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道光末年金声馆派生正声馆、悠扬阁等八家作坊之时,金声馆的嫡传后裔改称“金声老馆” ,以与新开张的作坊有所区别;二是清末民初,濠畔街乐器作坊达到鼎盛时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相关作坊为了取得产品的竞争优势而祭起百年老字号作为招牌。从遗存实物看,这个老牌作坊确实制作了相当多的洋琴精品。同其他个体作坊一样, “金声老馆”的存在时间也当止于 20 世纪 50 年代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声乐器生产合作社”成立之时。 7 “金声老馆”制作民国年间蝶形琴(图 7) 上海闵行博物馆一民族乐器博物馆藏品。两排码七档蝶形琴,硬木边框,桐木面板,人物图案骨雕音窗,右侧音窗

18、下方贴有红色纸质商标,黑色印文可见“金声老馆,粤东省城濠畔街开张,精制文庙琴瑟、各款奇巧弦索。自带太古琴弦、七里湖丝弦线。本馆并无分支别店。近有棍徒欺图财利,依样假冒招牌发卖。宾客光临,请认本馆招牌为记,假冒男盗女娼。 ”等字样。左侧八角拴弦钩钉,右侧四角调音弦轴,铜丝弦 42根分置于两排琴码上,七档二十一音。琴体前方有一精巧抽屉,用以放置校音工具。该琴形制同前,民国年间制作。 按:上海闵行博物馆一民族乐器博物馆是由闵行区博物馆和上海民10族乐器一厂联合主办的中国民族乐器陈列馆,收藏古今乐器真品及复制品 300 余件,按“气鸣” 、 “弦鸣” 、 “体鸣” 、 “膜鸣”四个部分陈列,丰富的馆藏

19、包括了距今 7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骨哨、4000 年前(夏代)的鱼形陶埙、商周的打击乐器、汉晋的吹管乐器、唐代的弹拨乐器、明清的拉弦乐器、到近代名人收藏或捐赠的乐器以及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各类乐器,加上民族音乐大师刘天华、阿炳(华彦均)等人的塑像和一些珍贵的乐史资料,充分展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彩多姿。该馆于 2003 年 4月 1 日正式对外开放,广州“金声老馆”所制“蝶式扬琴”是其弦鸣乐器陈列品之一。 8 “金声老馆”制作民国年间蝶形琴(图 8) 民间藏品。两排码七档蝶形琴。金漆彩绘八仙人物琴 盒,硬木框架,桐木面板,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饰以人物图案骨雕音窗,音孔下方贴一红色商标,商标上黑色印文可见“金声老馆” 、 “假冒男盗女娼”等字样。并有工尺音位表黏附于面板上。左侧拴弦钩钉为八角铜钉,右侧调音弦轴为四角铜钉,铜丝弦 42 根分置于两排琴码上。琴体前方有一精巧抽屉,用以放置校音工具。 按:该琴为“金声老馆”鼎盛时期制品,是民国时期洋琴的标准形制,金漆彩绘八仙人物图案琴盒显示了该时期扬琴装饰艺术的独有特征。9 “金声老馆”制作民国时期梯形琴(图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