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XX 小学 XXX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千克和克”学情分析:教师从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出发,让学生掂一掂一支笔和一本书体会出彼此重量的区别,引出质量及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千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 1 克,1 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 1克和 1
2、千克的观念。设计理念:1、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入课题,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2、克和千克的认识,开展了大量的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的的活动,使学生对物品的实际重量产生感觉,这样才能形成表象,并逐步抽象。3、注重实际的应用、注重估量,使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应服务于生活。4、初步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5、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初步建立 1 克和1 千克的重量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 1 千克=1000 克。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品质量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的方法。3、发
3、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000 克=1 千克。2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准备1、学生小组活动学具回形针、苹果、洗洁精、盐的生活物品若干,一组一台秤。2、教师使用托盘秤 1 台,天平 1 架。3、课前让学生到生活中了解有关物体“轻、重”的知识。4、学生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游戏感受轻重我想先请两位小朋友做个小小的游戏。请两位小朋友相互背一背。 问:背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又有什么感受?(比较重、比较轻)下面的小朋友,如果是你来背两位小朋友你会觉得怎么
4、样?(一位轻,一位重)2、设置疑问,导入新课(1)引出质量。刚才我们说到的轻和重表示物体的什么呢?(语速慢,尽量让学生说出“物体的重量” )不过重量是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质量(板书:质量) 。(2)找有质量的物品。请小朋友们找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也有质量呢?(自由说)(3)找物品的质量。我们桌上的一包盐质量是多少呢?(板书:300 克)一瓶洗洁精呢?(板书:500 克)刚才小朋友们讲到的质量 300 克、500 克中,数字后面的字是什么呢?(师引出,它们是质量单位)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中的其中两个:克和千克(出示课题) 二、初步认识“克”和“千克”1、
5、现在小朋友们知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克和千克2、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克”和“千克”呢?3、课件演示,很多物品的外包装上标有这个物品的相对质量。3三、认识秤生活中还有好多物体没有表示出物体的质量,那我们用什么办法知道物品的质量呢?(学生:用秤称一称)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多媒体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你在哪里见过秤?(学生说说)平常用它可以称什么呢?(学生说说)2、简单认识盘秤要读出秤的物体的质量,主要看什么呢?(学生:红色的指针指向哪个数字,就是多少质量)四、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一)建立“克”的概念1、原来小朋友都会看盘秤了,那我现在让给大家看看另一东西
6、。课件出示 2 分硬币。问:这是?(生:2 分硬币)2、掂第一次。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说一说掂后的感受。 (生:轻、很轻、)虽然很轻,但是它有质量吗?(生:有)你知道它的质量吗?师说明:一个 2 分硬币的质量是 1 克(板书:一个 2 硬币重 1 克)3、掂第二次。请你再掂一掂,这 1 克是什么感觉?掂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4、 、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比 1 克轻?(详细)哪些物体的质量会比 1克重?(简单)5、算、第三次掂、猜、称。1 个 2 分硬币质量为 1 克,那么 2 个 2 分硬币的质量是多少?3 个、4 个、 、5 个把每个小组的都放在一起又是多少了呢?10个、20
7、个、100 个呢?那多少个 2 分硬币的质量就能跟一个苹果质量差不多呢?(学生掂一掂后再猜一猜)那么一个苹果的质量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说:称一称)就可以知道了!请学生上台称苹果,读苹果的质量。 (师板书:一个苹果重约 150 克)两个苹果的质量是多少?3 个呢?(二)建立、感受“千克”的概念及克和千克的进率认识1、5 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呢?(或者两瓶洗洁精的质量是多少?) 41000 克或 1 千克2、1 千克怎么写呢?学生上台写一写:1000 克 或者 1 千克为了书写起来更简便些,我们将 1000 克也可以写成 1 千克。因此 1000 克=1千克(板书:1000 克=1
8、千克)3、读一读师先领读,学生自由读,再齐读。说了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吗?(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1 个千克要等于1000 个克。 )根据这个关系,你知道 1 千克里面有多少个克吗?读时候要注意什么?1000 克=1 千克。能跟老师读一次吗?4、利用桌上重 1 千克的大米掂一掂,感受 1 千克的重量。说说掂后的感受。5、找找生活中重约 1 千克的物品。学生举例并用称一称来验证。 (口算册、数学课本、文具盒)6、说说比 1 千克重的物品。7、练习师:知道了 1000 克=1 千克,那么 2000 克等于几个千克?5 千克里面有多少个克?7000 克里面有多少个千克?6、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克作质量单位
9、比较好呢?那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好呢?学生讨论后,小结:物品质量较大时用千克做单位,物品质量较小时候用克做单位。五、新知运用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问题,有没有信心?1、出示课件:他们的体重分别是多少?2、填上合适的单位。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将错误的填空适当分析3、考考你:1 千克棉花和 1 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4、书本第 88 页 1、2、3、4;数学书第 90 页第 8 题六、全课小结5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2、关于克和千克的认识,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需要注意的地方吗?克和千克的说课稿XX 小学 XXX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
10、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我所选的内容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的第一课时,对今后认识质量概念“吨”具有铺垫作用。本课教学是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普遍缺乏认识这一现象进行设计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感知 1 克、1 千克的实际质量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贴近生活,活动引入。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
11、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时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并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层次。设计了猜、掂、称、说等活动方式,让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心强等特点的二年级孩子们,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课的一开始就通过轻松愉悦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发现新知,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欲望。2、在各种好的中形成质量概念。在教学中,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 1 克和 1 千克大约有多重。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
12、过用天平称出 1 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再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反复掂一掂、拎一拎,说一说,使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 1 千克的实际重量,以及产生 1 克和 1 千克质量差异的体会。通过说生6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3、整个教学环节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 (3)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4)新知运用。(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
13、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2) 、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回忆“克和千克”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同时理清、加深对“克和千克”理解,体会到对“克和千克”认识的粗浅。(3)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关系。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 3 步来实施:建立“克”的概念第一步认识克。对于克而言,它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马上让学生掂一掂 1 克的物体,一枚回形针,说出自己的感觉,再让学
14、生找一找身边质量为 1 克的物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出 1 克到底有多重,或者说有多轻,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鲜明映象,进而为下一步“千克”的出现建立坚定的基础。建立“千克”的概念第二步认识千克。在上一步中,学生对克有了明显的认识、感受之后,此步再来认识千克,无疑要简单些。所以在这个步认识千克的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计算两瓶洗洁精的质量之后,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 1 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 千克物品的质量如何。 “掂”是为了对“1 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 “说”是为了对“1 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机动:对 “视觉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评一评、称一称,还设计了让
15、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书包、椅子) ,然后轮流感受等等,7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 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同时,为了使学生对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新知外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克和千克的进率认识第三步认识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通过让学生计算两瓶洗洁精的质量后,于四袋食用盐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 1000 克和 1 千克质量相等。对“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设计了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大家评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和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牢牢记在心中。(4)新知识的运用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考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理解、巩固、加深知识点,以便能灵活地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理性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机会。不过,教学中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讨论、研究。8克和千克教学设计XX 小学 XXX2010 年 5 月 29 日9克和千克的说课稿XX 小学 XXX2010 年 5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