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华南农业大学1、基本概况华南农业大学坐落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广州市,是广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所农、工、文、理、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九五” 、 “十五”期间列入广东省与农业部省部共建“ 211 工程”建设行列。华南农业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华南农业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己建设成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多学科全面发展,具有鲜明的热带、亚热带区域特点,具备研究生、本专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多层
2、次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性农业大学。共设有农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乡镇企业管理学院) 、工程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兽医学院、园艺学院、食品学院、林学院、人文科学学院、理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珠江学院等 18 个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有 9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6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2 个本科专业,9 个博士后流动站,5 个国家重点学科,5 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4 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和 1 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华南农业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
3、溯至始创于 1909 年的广东广东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 年,在中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84 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2000 年国家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华南农业大学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2004 年 12 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华南农业大学现任党委书记为邢苗教授,校长为陈晓阳教授。在校国家任务本科生、研究生共 3.6 万多人,其中有来自 21 个国家的留学生。2、师资力量华南农业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坚持以
4、教学科研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坚持“以人为本” ,以增加师资队伍数量为基础,以补充新办专业师资数量、引进和培养学术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为重点,以提高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为核心,以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目的,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师资队伍的数量、专业结构和质量(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素质和水平等)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通过几年的建设华南农业大学已形成一支思想政治过硬、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数量较为充足的师资队伍。截止到 2006 年 8 月,华南农业大学有教师科研人员 1587 人。其中,具有正高职
5、称人员(教授、研究员)227 人,副高职称人员(副教授、副研究员)382 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科研人员总数的 38.3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 128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27 人,分别占教师科研人员总数的 80.72%占 26.91%; 45 岁以下的有 1413 人,其中 35 岁以下有 862 人,分别占教师科研人员总数的 89.04%和 54.32%。中科院院士 1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4 人;博士生导师 136 人,硕士生导师 500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1 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简称“珠江学者”
6、)6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5 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 7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48 人(在职) ;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53 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2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3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 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 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2 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9 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7 人;农业部 “神农计划”4 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 3 人、省级培养对象 22 人,校级 77 人;第二届广东省宣传
7、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1 人) ;中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 人,中国模范教师 2 人,广东省劳动模范 2 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师德标兵 1 人,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 2 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10 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2 人。华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原则。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大力提倡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有生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作物学、农业工程、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 8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药化学生物学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昆虫学、养禽与禽病防治 2 个农业部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果蔬保鲜、植物分
8、子育种 3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 1 个广东省教学型重点实验室“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有各类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室共计 89 个。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分中心(广州) 、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 、广东省木材及木材制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均设在华南农业大学3、设施华南农业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华南农业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有 82 个本科专业,有 8 个博士后流动站,9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 个
9、博士学位授权点,76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 个国家重点学科,5 个农业部重点学科,3 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14 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和 1 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华南农业大学具备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良好条件。校园网可与互联网千兆高速互联;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先进的视听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设备,可为师生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条件的各种手段;有直接为大学生服务的校内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勤工助学管理服务中心、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藏书 343 万册;有 25 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和 207 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有三个标准塑胶跑道运动场和各类运动场地。华南农业大学为学
10、生创造了健康、舒适、幽雅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们可以体会到浓厚的学习氛围,领略独特的南国风光,品味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4、学术交流华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理事会(WFC)先后在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和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先后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 13 个国家 26 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与港澳台地区一些大学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加强。每年都有大批国(境)外学者来校交流和讲学。华南农业大学先后派出大批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攻读学位或进行科研合作。华南农业大学
11、充分发挥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地缘优势和毗邻港澳的特点,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先后与欧、美、亚、大洋洲 13个国家的 23 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增多。在开展国际多边技术交流中,得到中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重视和支持。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与和中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在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建立的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和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已为 40 多个国家培训了 500 多名农业管理官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质量得到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2、东北农业大学1、简介:东北农业大学始称东北农学院,1948 年创建于哈尔滨,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
12、普通高等农业院校。1994 年,东北农学院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1948 年 8 月,东北地区即将全境解放,为迅速恢复生产,适应即将到来的新中国经济建设需要,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并委派刘达同志在哈尔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东北农学院。学校筹建工作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原东北科学院院址(1949 年 1 月迁至马家沟国课街)展开。在接收原长春大学农学院、东北大学农学院、东北科学院农林系等院系部分师生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紧张的业务课补习,1949 年 9 月 15 日,学校正式开学。建校之初,学校以“创办新型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学”为
13、目标,在各地招聘 教师,聘请苏联专家到校任教,很快形成了以许振英、王金陵、余友泰、骆承庠、秦鹏春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为代表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教授数量一度位居黑龙江省内高校之首。 以“美观、坚固、适用,50 年现代化,100 年不落后”的要求,学校在王兆规划建设新校园。1952 年12 月 15 日,王兆校址教学主楼、大礼堂、生物馆、化学馆相继竣工投入使用。 人民日报等媒体刊登了照片,并作了专题报道。 1958 年至 1960 年的“大跃进”期间,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冲击。但是凭借全体师生的坚强意志和不懈努力,学校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60 年 4 月,国家农业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
14、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在东农召开。1963 年春,全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后发布的全国农业科技发展十年规划中,东农承担了 138 项研究课题。学校还创办了农业技术函授大学,先后为祖国农业培养了大批农业应用技术人才,创造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2、东北农业大学 - 学科建设东北农业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 学科覆盖农、工、理、经、管、文、法、教育等学科门类,设有 20 个学院和 1 个教学部,现有 3个国家重点学科,2 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8 个省级重点学科,6 个博士后流动站,32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 个专业博士点、65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 个
15、专业硕士点,64 个本科专业,学校设有科技部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训部、农业部俄语培训中心, 生物学设有教育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 - 科研成果学校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占地面积 299.65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71 万平方米。科研实力较强,为经济建设服务成效显著。拥有 1 个国家级研究中心,7 个省部级研究中心,2 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各类课题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20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25 项。先后 5 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暨重大科技效益奖,连续 14 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
16、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 次获得黑龙江省“振兴经济奖” ,并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黑龙江省“小康建设红旗集体” 。3、东北农业大学 -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多层次培养人才,形成了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确立了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以继续教育为扩大办学规模和加强与社会联系纽带的多层次办学思路,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共有各类在校生 27984 人,其中研究生 2240 人,本科生 15526 人,留学生 148 人,在职攻读博士、硕士人员 565 人,现代远程教育学生6890 人,成人教育学生 1884 人。学校通过“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凝聚各方人才,形成了一支水平
17、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978 人,其中教授 191 人,副教授314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205 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1 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2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2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4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5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名,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教师奖获得者 10 人,博士生导师 123 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99 人4、师资力量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拥有教授、副
18、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审定权。现有专任教师 1 052 人,其中教授 192 人,副教授 263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302 人,具有硕士学位者 477 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 “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5 人,讲座教授2 人,博士生导师 161 人。学校科研实力较强,为经济建设服务成效显著。拥有 2 个国家级研究中心,9 个省部级研究中心,16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各类课题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30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26 项。先后 6 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和重大科技效益奖,连续 17 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荣
19、誉称号,3 次获得黑龙江省“振兴经济奖” ,并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黑龙江省“小康建设红旗集体” 。5、国际交流学校始终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开放办学,通过国际交流处的努力,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德国、爱尔兰等国家的 39 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先后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远东国立技术水产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及南昆士兰大学、爱尔兰考克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中俄联合办学现有在校学生 172 人,外国留学生 67 人;中澳联合办学项
20、目在校学生 100 人。通过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东北农业大学已逐步形成了以东北亚为主、博采众长的国际交流特色,成为我国与东北亚地区进行农业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进入 21 世纪,随着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各国和各单位外事工作的主旋律。东北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处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大学而努力工作3、沈阳农业大学1、简介:沈阳农业大学组建于 1952 年,由当时的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除外)和沈阳农学院部分专业合并而成。学校坐落在沈阳市东郊的天柱山南麓,东与名胜古迹东陵毗邻
21、,西与沈阳城区相连,学校占地 2 万 2 千亩,校园有山有水、有旱田水田、坡地和林园,农业教育、科研条件优越,环境幽美,景色宜人。2、学科建设:学校现有 47 个本科专业,67 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29 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 4 个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6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有 3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 个农业部重点学科,5 个辽宁省重点一级学科,5 个辽宁省重点二级学科,2 个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3、院系设置:学校设有农学院、园艺学院、土地与环境学院、植物保护学院、水利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林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食品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工程学院、理学院、科学技术学
22、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有科学研究机构66个,其中,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与辽宁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工程技术中心)24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7个;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39个,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成为中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4、主要专业:建校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几代沈农人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今天的沈阳农业大学教学和科研并举,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现有47个本科专业,67个
23、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29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 4个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9个辽宁省重点学科(5个辽宁省重点一级学科 ),2个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学校设有农学院、园艺学院、土地与环境学院、植物保护学院、水利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林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食品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工程学院、理学院、科学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有科学研究机构66个,其中,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与辽宁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工程技术中心)24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 工程
24、技术中心 )7个;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39个,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成为我中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5、师资力量:建校以来,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先后来校任教;自1990年以来,已有24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截至2010年底,沈阳农业大学拥有教职工1802人,其中专任教师981人,教授171人,副教授428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0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37人。一支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学校具备了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进行多学科联合科技攻关的基础和优势。学校现有在校生24155人,其中
25、博士研究生526人,硕士研究生2253人,本专科生16444人,成人教育生4932人。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重视教学研究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建校以来,学校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本、专科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7.15万人;在这些毕业生当中,有的成为科教文化战线、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受人尊敬的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乐于奉献,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6、 对外合作:沈阳农业大学不断加强
26、与国际上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与11个国家的26所院校结为姊妹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大学 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康奈尔大学 ;密歇根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马里兰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朝鲜:桂应相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高知大学;千叶大学;东京农工大学;北海学园大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农业大学德国:波恩大学韩国:庆北大学;中央产业大学;忠南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加拿大:曼尼拖巴大学英国:鲁顿大学7、科研机构:省、部级重点科研机
27、构、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北方农作物病害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共建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北方梗稻育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辽宁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瘦肉型猪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农作物病害免疫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北方梗稻育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瘦肉型猪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济与应用昆虫重
28、点实验室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业水土重点实验室、蔬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机械化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合格实验室农学院农学基础实验室生物技术学院生物学基础实验室工程学院工程基础实验室畜牧兽医学院牧医基础实验室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实验室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实验室理学院化学实验室理学院物理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沈阳农业大学基础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四、甘肃农业大学1、学校现状:肃农业大学现设有动物医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农学院、草业学院、林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人文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园艺系、植物保护系、资源环境系、机电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外语系、
29、基础科学系等 18 个院、系。有 34 个本科专业、50 个专科专业、21 个高职专业。有 9 个研究所,33 个实验室。草业科学为甘肃省省属院校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为农业部重点学科;有 5 个省级重点学科,3 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有 1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作物学) ,6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草业科学、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 ,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畜牧学) ,23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 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科研体制,着力优化结构,教学科研工作迅速发展。 “九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
30、项目 592 项,有 128 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 49 项;出版专著111 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378 篇,其中在 3300 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41 篇。许多科研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的项目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185 项,总经费 4500 多万元。其中有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西部专项、农业部原原种基地项目等重大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 23 项。同时,还取得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科研工作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2、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同美
31、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十几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双方学者相互考察访问,进行科研协作和派遣教师进修、留学。此外,还成功主办了第一、二、三届“国际牦牛研究学术讨论会”、 “入世后中国西部畜牧业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管理对策研讨会”、参与主办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山羊大会”。3、建校以来,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格局日趋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术水平不断上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教学、科研等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初步形成以农为主,农、工、文、理、经、管、教育多学科综合发展和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
32、专科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格局。现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7550 人,其中本科生 6046 人;研究生468 人,其中博士生 101 人,硕士生 367 人;成人教育学生 4000 多人。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38000 多人4、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 1143 人。专任教师 544 人,其中教授、研究员 75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157 人,讲师 158 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3 人,博士生导师 26 人(4 名校外兼职博导),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和省级优秀专家 14
3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59 人。另外,聘请了 37 位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兼职教授5、精品课程:国家级课程: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崔燕 2005年度)省级课程: 农业昆虫学 (张新虎 2007年)家畜育种学(罗玉柱 2007年) 设施园艺学 (郁继华 2007年)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崔燕 2005年度) 普通植物病理学(徐秉良 2005年度) 植物生理学(李唯 2005年度) 农产品贮运学(毕阳 2006年度) 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龙瑞军 2006年度) 植物化学保护(沈慧敏 2006年度) 园林树木学(孙学刚 2006年度) 校级课程: 农业昆虫学 (张新虎
34、2007年) 设施园艺学 (郁继华 2007年) 家畜育种学(罗玉柱 2007年) 仪器分析(赵国虎 2007年度) 农业宏观管理(王生林 2007年度) 有机化学(李铁汉 2007年度)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崔燕 2005年度) 普通植物病理学(徐秉良 2005年度) 植物生理学(李唯 2005年度) 农产品贮运学(毕阳 2006年度) 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龙瑞军 2006年度) 植物化学保护(沈慧敏 2006年度) 园林树木学(孙学刚 2006年度5、福建农业大学1、简介: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多科性大学,由原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前身分别为创建于1936年的福建
35、协和大学农学院和创建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校本部位于福州市西郊,并设有南平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28.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万多平方米。2、学校概述:学校位于福州市西郊,校园占地面积234万 m2,校舍面积78.95万 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7亿元。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试办) 、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7个福建省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5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有18个学
36、院、62个本科专业、43个成人学历教育专业。涵盖7大学科门类,在校本科生 20658人、研究生2248人。现有教职工2300多人,专任教师1458人,有正高职称人员200人,副高职称人员405人,有福建省属高校唯一的1位中科院院士,96名博士生导师。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10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6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被评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1人被评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28人被评为福建
37、省优秀专家,70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7人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和主体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6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立项建设)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教学团队3支。2000年以来,共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5
38、项、二等奖8项。在校内外建立了一批教学科研实验厂场,其中教学林场近3100万 m2。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00.64万册,电子图书90.61万册,设有台湾文献馆和中国学术期刊首批文献检索咨询站,是农业部和福建省首批科技查新单位。校园网“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覆盖全校。建校72年来,学校培养了7万余名毕业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主线,设有国家、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0个、校设研究机构71个;自1978年以来,有545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优秀社科成果奖,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国家三大奖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
39、、合作获得国家三大奖7项。近3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160项、科研计划经费20495万元,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4项,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5项,鉴定(评审)成果130项,出版著作119部,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80篇。学校长期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打造学校品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对外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与台湾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深厚的地缘、血缘、学缘、亲缘“四缘”优势,不断加强两岸交流,拓展教学空间。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嘉义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结成友好关系,开展教学、科研合作。学校成为有权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侨生的单位,
40、并率先在全国招收台湾青年攻读成人教育学历。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以“22”的方式联合举办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本科专业教育项目。自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邀请900多位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访问、任教、讲学,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合作项目研究,先后选派了200多位教师、科研人员出国(境)考察、学习、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学术研讨会,洽谈合作项目,执行国际合作项目和援外任务。学校的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还编辑出版了 林业经济问题 、 亚热带农业研究 、 武夷科学 、 华东昆虫学报 、 高教理论与实践等刊物。4、研究机构:学校设有71个研究机构,国家糖料作物改良中心甘蔗
41、分中心、全国甘蔗引种检疫站、教育部农药生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甘蔗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甘蔗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建省昆虫生态学重点公共实验室、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公共实验室、福建高校作物遗传学重点实验室、福建高校病毒工程与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病毒工程中心、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中心、福建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水稻分子标记育种实验室、福建省闽台果树资源试管苗库、福建省农业科技培训推广中心、福建杉木研究中心和福建竹类研究中心设在我校。每年承担国家和省的科研课题300多项, “十五”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20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2.1亿元,成果通过鉴定200
42、多项研究成果,其中110多项获国家和部省级的科技成果奖。通过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累计增加产值100多亿元。学校创办的科技开发总公司,具有外贸进出口权,是省政府授予的福建省首批25家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学、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还与美国加州大学、耶鲁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英国北威尔士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里大学、澳大利亚莫纳西大学、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圣玛丽大学、新斯科舍农学院、泰国甲色沙特大学、马来西亚农业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等结成为友好学校。学校的学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还编辑出版了 甘
43、蔗 、 武夷科学 、 华东昆虫学报 、 林业经济问题 、 高教理论与实践等刊物。为适应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学校建立了计算机网络中心、测试中心、电教中心、生物技术实验中心和80多个专业实验室,并在全省不同区域设立了20多个合作共建基地和4个科技综合示范区,在校内外建立了一批教学科研实验厂场,其中教学林场近4.7万亩。校图书馆是中国学术期刊首批文献检索咨询站和农业部首批查新单位,拥有藏书130万册,中外文期刊近6000种。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将建设成教学科研并举,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并重,以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为发展重点的,立足福建、辐射华东、面向东南亚,优
44、势突出、特色明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关键技术的攻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六、西南农业大学1、简介:西南农业大学是直属农业部领导的一所以农为主,农、理、工、文、经、商、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设于直辖市重庆北碚区。 学校院系有农学系、土壤农化系、植物保护系、园艺系、蚕桑系、农业经济系、农业工程系、食品学系、畜牧兽医系和水产系;并办有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的分院。此外还有基础科学部、生物科学部和中心实验室、经济作物研究所和数量遗传、棉花、油菜、甘蔗、土壤肥力与免耕、土壤资源、农业化学、昆虫分类与生理、应用昆虫及螨类、蚕的遗传、桑
45、育种、果树、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工程、蔬菜、制茶、植物遗传工程、食品加工贮藏、农业经济、农业教育等20个研究室,其他实验室72个,以及教学实验场和农机实习工厂,还在四川省内建有12个实验基地。图书馆藏书7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600余种。“九、五”期间,学校根据“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以中央恢复设立重庆直辖市,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为契机,积极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把学校建设为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在国内同类大学处于一流水平,某些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农业大学,成为国家、西南地区和长江三峡库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南农业大学同西南师范大学合并成为西南大学2、学科:学校现有15个学院:农学及生命科学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环境学院、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食品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基础科技学院、水产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学院、人文学院。5个博士后流动站:园艺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