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同人家胡同,这个与北京博大而厚重的文化融为一体的名字,已经成为今天北京城里最富韵味的一道风景。行走在胡同的悠悠古道里,体验着穿越时空的美妙,似乎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现代都市里的熙熙攘攘。如果说故宫象征着京城的华丽与威严,那么胡同则是亲和而温暖,它记录着老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丝一丝沁人心脾。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在变化,只有胡同里的那份宁静不曾走远,它仿若是北京文化里的一杯红酒,越陈越香。悠悠古道贯东西承载着 700 多年历史的胡同,是北京城市的细胞,更是北京文化的根。它记录着皇城脚下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它仍以它那从容不迫的语调向世人诉说着那人似梦似
2、幻的古老故事,那曾经的美丽与辉煌。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 ”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关于“胡同”二字的释义,众说纷纭,但大都肯定它是北京小街小巷的通称。北京的胡同,始建于元代。这座马可波罗眼中最美的城市元大都,它似棋盘的格局,造就了我们今天为之着迷的胡同。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他继承了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思想,同时又根据易经理念筑造了气势磅礴的元大都。他在长方形的元大都平面上,画出了九经九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纵横交错中大都被分成了六十四片区域。区域与区域之
3、间的大街构成了全城的主干道,而在每一片区域内,又交错着若干条小道,即胡同,为了日照及御寒,胡同大多为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为数较少。据熊梦祥在其析津志中记载:“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即后来的胡同) 。弄通二字本方言。 ”由此可见,元朝对大街和胡同的宽度有着严格的规定:大街宽为 24 步(约合 37.2m) , ,胡同宽 6 步( 约合 9.3m)。现今东西北的几条胡同正是元朝胡同的规格。明代的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南移,大都平面呈“凸”字形。而且有了内外城之分,全城共分为三十六坊,内城二十八坊,外城八坊。明代嘉靖年间,张
4、爵完成了历史上记载北京胡同的第一部专著京城五城坊巷衚衕集 ,此书列举了当时的 459 条胡同,较之元代的 29 弄通,已有飞速发展。清代沿用明代旧城,清乾隆以后,皇城内部逐渐住进了普通百姓,从而改变了皇城内部没有胡同的历史,真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韵味。除此之外,胡同数的激增也让人叹为观止,据统计,在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中所载胡同 1121 条,书写了北京胡同繁盛的一笔。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明清,对于胡同宽度的规定已日趋宽松。于是,当时不仅有了横胡同、竖胡同,还有了斜胡同、半截胡同和死胡同,甚至有的大胡同里套着小胡同,有的形如半圆,有的千回百转,等等。至此,胡同就形态各异、千
5、姿百态了起来,反倒增添了不少情趣。北京现在的胡同大多数都是明清形成的。浓浓京味溢四方雍容华贵的皇城文化与平易近人的胡同文化是北京最具魅力的地方,它们并行不悖,共同托起了北京这块文化圣地。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胡同就是北京传统文化的灵魂,它那浓烈的“京味”色彩,向世人彰显着它的独一无二、它的厚重、它的多姿多彩!正如邓云乡先生所说:“北京的胡同,碾过数不清的车辙,印过数不清的脚印,对历史说来,它是写不完,说不清,说不尽北京的胡同,留下过数不清的身影,回荡过无数的声音。对天涯游子说来,永远有做不完的旧梦,倾诉不尽的深情不要忘了:北京的胡同,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啊!”胡同文化不在于它那曲折幽深的狭长,
6、而在于其间一代一代人的生活。这是历史文化、礼俗文化、语言文化、文学艺术、市井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大熔炉,炼出的是美丽的东方文化。胡同的两侧是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四合院的院墙及大门的延长线构成的一个空间,即胡同。它既是人们往来行走的通道,又是人们活动的场所。胡同里的门联、门楼、四合院、歌谣、货声、儿童游戏、居民的礼俗,乃至胡同本身的来源和名称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胡同文化。胡同里的习俗,也是北京人长期生活在胡同中所形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文化中最为鲜活平实的一部分。老北京人有喝茶的习惯,于是就造就了胡同里种类繁多的茶馆:有条件上乘的清茶馆、有可以边听书、边品茶的书茶馆、有边饮边对弈的棋茶馆
7、、还有季节性的茶棚。人们聚于形形色色的茶馆中,天南海北地侃着,一天的好心情就从这里开始。老北京人还喜欢“听戏”看京剧。自然,胡同里就少不了戏园子。老北京的戏园子,大多门外有一高大的单门牌坊,上书有戏园名称。那时候,京城之内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皆有戏迷和票友。胡同是孩子们嘻戏的天地。他们在这不大的空间里,上演着一幕幕开心的童趣。其中,有跳绳的、有跳皮筋的、有踢毽子的、有抽陀螺的、有砍包儿的、有玩弹球的、有抓羊拐的、有抖空竹的、有放风筝的、有拍洋画的、有跳房子的、有推铁环的、还有玩老鹰抓小鸡的,等等。胡同就这样伴着这一代一代人童年的记忆,渐渐成为永恒。如果说旧时的胡同像一首歌,那么独特的胡
8、同语,还有那韵味十足的胡同货声则是美丽的音符。 “胡同语”是明清以来的北京方言,源于唐代的“幽州语” ,后在契丹语、女真语的影响下形成“幽燕语” 。元朝时,又在“幽燕语”的基础上形成为“大都话” 。明代后,来自各地大量移民的家乡话与“大都话”融合,才形成为今天的妙趣横生的北京土语。至于“胡同货声” ,则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以响器和吆喝向深宅大院里的人们通报和推销货物的台词,各种各样的叫卖声,丰富而生动。道不完、说不尽的胡同文化,正如上面的省略号,给人们留下的是无限的暇想和那无尽的怀念。深深美丽铭心间行走于胡同间,我们可以看到参参古木、婆娑树影,还有那各式各样的牌楼、四合院宅门、围墙、倒座、后罩房等
9、等,美丽不言而喻。在北京胡同的两旁大多栽有槐树,而且很多都有了一定的年头。浓密的树叶掩映着隐约的屋角和古老的街道,越发显得意境幽深。早年间,老北京主要街巷的胡同口都有牌楼,然而历经岁月,如今保存完好的牌楼已不多。当年的牌楼相当于“门”的作用,后来逐渐演变成街巷胡同点缀的装饰性建筑物,这样,倒成为胡同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从形式上看,牌楼分为“不出头”和“冲天式”两种。街巷胡同的牌楼大都是冲天式,以木结构居多,也有琉璃的、石的、水泥的等等其它材质的。四合院的宅门有漂亮富贵的屋宇式与清秀简洁的墙垣式两种。一般讲究的四合院使用屋宇式,金柱大门、广亮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旧时的北京,只
10、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才可以使用广亮大门与金柱大门。百姓只能使用蛮子门、如意门与墙垣门。墙垣门的常见形式为清水脊小门楼。除此之外,四合院宅门还有着两个不能错过的细节:一是砖雕,一是抱鼓石。它们所体现的细致与讲究,耐人寻味、意蕴深长。胡同的美丽远不止如此,深深的小巷、清幽的气息、厚重的历史,无时无刻不吸引人们的脚步。品读着胡同之“最”,自然别有一番情趣: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长 20 余米步行 30 余步, 1965 年,该胡同并入杨梅竹斜街。)最长的内城胡同:交民巷(包括东交民巷、西交民巷)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最窄处为 40 厘米。)拐弯最多的胡同:九道弯胡同有记载的最老的内城胡同:砖塔胡同(为元
11、代胡同,至今已有 700 余年的历史。)最老的斜街:烟袋斜街(长约 300 米,因该街多开烟袋店铺而得此名。)最长的外城胡同:打磨厂(长约 1.5 公里。)历史和文化名人旧居最多的胡同:菜市口胡同(形成于明代,该胡同名人居住过的宅院有:明代官员许维祯的故居,后为“休宁会馆”;清代诗人龚自珍旧居、直隶总督曾国藩的旧居、两江总督左宗棠的旧居、军机大臣李鸿藻旧居、军机大臣孙毓纹旧居、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弟旧居;此外,教育家蔡元培曾住过此胡同,1916 年创办的晨钟报社址也在这一胡同,李大钊曾任该报总编辑。)老字号和老茶戏园子最多的胡同:大栅栏(同仁堂、瑞蚨祥、内联陞、张一元、聚源、聚兴斋、三庆茶园、同乐茶园、庆乐茶园、广德茶楼、大亨茶园俱在此。)用脚步丈量着胡同,用心感受着北京,这才是最实实在在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