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准备来源:中国教育网 一、理念准备(一)客观了解孩子将要面临的 6 大变化孩子从幼儿园到上学,是一个很大的转折,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儿童,通常在临 6 个方面重大变化。1、师生关系的变化2、同学关系的变化3、行为规范的变化4、学习性质的变化5、学习方式的变化6、期望水平的变化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帮助孩子适应以上 6 个方面的变化,幼儿园,学校和家庭三者要形成合力,携手共同努力,让孩子走好漫漫求学路的第一步。幼儿园园老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承担着入学前的准备教育。幼儿园大班的下学期,教师就要设计相应的系列教学活动方案,例如激发孩子对做小学生的
2、向往与渴望,组织孩子们参观小学,让孩子谈谈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请小学生到班级说说自己的生活,让小朋友尝试做一点家庭作业,培养孩子至少在半小时的集体活动中不上厕所,有问题可以先举手后发言这些集体环境中的相互学习和真实演练是幼小衔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家长既承担入学前的准备教育,也承担着入学后的适应教育。家长首先要关注幼儿园老师的反映。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是否具有对上学的向往和自信,平时的生活自理水平怎么样,会不会与小朋友和睦相处,是否具有初步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暑假期间,家长要带着孩子一起挑选书包和文具,让他参与上学的物质准备过程,这有利于培养他的学生意识。入学后,家长要与老师加强联系,了解孩子上
3、课能否专心听讲,会不会记录老师布置的作业,晚上睡觉前耐心指导孩子带全学习用品,开学后请个别新同学来自己家里玩,帮助孩子融入新班级中。在学习要求,家长不能一味地让孩子争先考第一,孩子遇到挫折,家长要注意不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住和兴趣等等。如果家长主动与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加强联系,主动建立三方携手教育孩子的桥梁,将会大大提高幼小衔接教育的效果。(二)家长是影响孩子个性最重要的人。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深刻的老师,家长的作用超出了一般意义的老师。爱迪生的成长故事是个性化家庭教育的成功典范。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既有“扬长”教育方案,还有“补短”教育方案。大多数家长都很重视通过“扬长”
4、方案培养孩子的特长,使他好上加好,却忽略了“补短”方案。实际上,基础教育的基本意义是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不要让孩子的缺点和短处限制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像管理学上的“木桶原理”。家庭教育可以发挥家族资源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有哥哥姐姐的角色,家长要指导孩子为弟弟妹妹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建立自己在家庭同辈中的威信;家长要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和相处的时间,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律意识、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有弟弟妹妹的角色,家长要指导孩子谦虚地学习哥哥姐姐的长处,有问题学会主动地反映和妥善地协商,培养和锻炼孩子的配合意识、合作能力和积极沟通能力。家庭
5、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了解社会的窗口。家庭资源对孩子的影响是复杂细致、无所不在的,它并不必然都是积极影响,也会存在消极影响。发挥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事在人为,其中父母的所作所为最重要。父母在复杂家庭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是非观念、宽容态度、互帮互助和协调能力,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作用非常大,孩子的很多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事态度与能力都受到深刻的影响。(三)学校教育的特殊优势学校教育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要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获得现实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就需要接受教育。家庭教育固然积极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学校代表着社会的需求和国家
6、的意志,规定了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把握孩子社会化方向的“舵手”。这是不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家长的能力所不能及的,脱离学校教育会造成孩子的社会化不良、适应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学校教育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现在家长的学历水平普遍提高了,很多家长都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在学校经历过基本知识和内容的教育,很多家长都能辅导孩子的功课。但是家庭辅导不能代替规范、系统的学校教育。(四)老师和同学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宝贵财富党校教育建立了孩子一生中最纯洁、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老师和同学,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值得孩子一生珍惜和回味的宝贵财富。1、老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领路人。老师不
7、但在知识和学习上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还会在做事和做人上给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老师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他们育人的责任感非常强,在处理孩子个人的问题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的时候,比家长更加理发、更加公正无私,他们会从集体的角度、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指导孩子做事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老师这种不偏袒和不迁就孩子的苦心,有时可能事隔多年才能得到孩子和家长的理解,但是专业、坚定的教育原则确保了孩子的人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2、同学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同路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的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依恋父母到崇拜老师,再到呼朋引伴。同学是与孩子具有同样心理特征的同龄人,是与孩子分享交流喜怒哀乐的同路人;同
8、学不仅是孩子的玩伴、学习的榜样,还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与同学交往,不但锻炼了孩子的社交能力,而且为孩子带来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同伴关系困难或者离群索居的孩子,会出现学业不良、性格孤僻、情感障碍等诸多问题;同伴关系良好、善于交往的孩子,则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态、积极的性格、良好的情感。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同学是他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最温暖的心灵家园。3、家校合作使孩子的成长优势最大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有特殊的优势,说明它们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但是它们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家庭与学校之间合作共育能够发挥各自特殊优势,使孩子的成长优势最大化。4、家校共育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孩子上学以后,学
9、习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学业达标是学生的责任和义务。而家长了解孩子的功课,指导孩子的学习,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问题,并想办法共同帮助孩子,将极大地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学习水平和考试成绩。但是,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使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可见,不管在我国还是国际上,学习不但不是唯一的教育任务,而且不是排序第一的教育任务,学校引领着孩子全面发展的方向。所以,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有助于纠正过分注重学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倾向。二、择校准备选择最适合宝宝的小学(一)年龄大点
10、入学好 or 小点入学好我国法定入学年龄为 6 周岁,世界各国规定的入学年龄不同。英国儿童入学年龄最早,普遍在 5 岁左右;有些地区的儿童 4 岁就上学;法国和澳大利亚也可以 5 岁入学;德国、美国、日本、埃及等国家的儿童普遍 6 岁以后上学;芬兰、丹麦和瑞典儿童的入学年龄为 7 岁。提前入学还是推迟入学,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研究成果、思潮与导向。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国家出现推迟入学的倡议和导向。英国有人呼呈儿童的入学年龄应该提高到 7 岁,因为太早上学让孩子丧失了宝贵的童年时光。德国也流行孩子晚上学,以避免孩子因为幼稚而遭遇一些失败经历,例如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学
11、业吃力跟不上等,学校教师尤其主张孩子晚点入学。(二)早入学之利与晚入学之弊调查表明,早入学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因为早入学的孩子终日与大孩子生活在一起,有很多机会模仿和学习大孩子的生活技能,总是与大孩子一起思考问题,也有利于他们向思维和行为水平高的同学年齐。这样他们的智力水平有可能比同龄的低年级同学高。早入学的孩子还容易获得同学和老师、粗长的称赞和关爱。因为大家都喜欢年纪小的聪明孩子,老师也会鼓励学生照顾年纪小的同学,所以早入学的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容易受到认可,他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和关照,不足之处容易得到谅解和宽容。晚入学使孩子成为班级年龄较大的学生,家长、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要求也会提高,如果孩子
12、在学习上不用功或者不遵守纪律,家长和老师对他的教育态度会更加严厉一些,希望他在同学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孩子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如果学习成绩下降了,孩子还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三)早入学之弊与晚入学之利对于 30 岁以后的成人来说,年龄相差一岁,彼此的能力差异一般不大;但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能力的差异对生理年龄的差异还是有很大依赖的,一岁之差就会造成孩子能力的不同。与同班同学相比,早入学孩子的体力、精力和耐力较弱,会影响他遵守纪律的能力,也会影响体育成绩;遵守纪律的体育成绩不好会影响班干部、三好学生的评选;而班干部和三好学生最容易被贴上“好孩子”的标签,令孩子们羡慕。另外,在身体活动、集体
13、劳动、集体劳动、自我保护、生活自理、同学交往、同学威信、师生沟通等方面,早入学的孩子都可能与同班同学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差异,影响孩子应付各种学校生活问题的从容与自信,而这些素质与能力对于孩子的未来都是十分重要的。(四)减少年龄因素对孩子入学的不良影响1、身心成熟比聪明更重要。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很聪明,能背诵很多诗歌、认识字、会写字、会做计算题、掌握了一些英语,完全能够适应小学一年级的简单内容,这种观念是十分片面的。学习不是上学的唯一内容,孩子还要学会做人、处事、交往等等,这需要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身体、心理、智商、情商都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才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14、2、谨防年龄具有暗示作用。年龄虽然是生理指标,但在一定的环境中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暗示作用,有可能是积极暗示,也可能是消极暗示,家长需要对孩子做好心理维护。如果孩子是下半年出生的,因为早入学,他就会比别人将近小 1 岁,晚入学,他就会比别人将近大 1 岁;所以孩子学习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家长不要总是拿年龄说事儿,例如:“你在班里是最小的,不要跟别人比。”或者“你在班里是最大的,连这点小事儿都做不好?”家长这样的言行和评价人为地拉开了孩子与集体的距离,让孩子过分关注年龄指标造成的差异。实际上孩子越大,年龄因素所起的作用越小,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重要,家长要把孩子引向对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关注上。3、
15、晚入学的优势不是等待而来的。孩子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养成勤勉的态度,有一个发展的关键期,那就是 6-9 岁。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没有充妥的学习经验,没有体会过严谨的学习态度、严肃的学习纪律,孩子就会过分贪玩、喧闹和放纵,不尊重知识,不喜欢学习,错过发展智力和奠定学习基础的最佳时期。因此,晚入学的优势不是说孩子到了年龄就会自然出现,需要家长积极、主动地培养,而不是被动等待。4、早入学不是为了孩子插班有退路。国家普遍施行义务教育以后,留级制度取消,有的家长让孩子早入学是为了孩子的“长远”利益着想。他们认为孩子多学一年总有好处,如果中考或高考失败了,孩子可以插班复读一年,来年再参加考试,这样孩子也不显得
16、年龄大。实际上,这种退路不是一个好出路,除非孩子中考或高考现场失利、不幸“考砸”了,这或许是一个退路。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考试基本反映孩子的平时学习状况,而且是多年来积累的知识体系和学习习惯,这些不是插班一年所能弥补的。所以,家长还是要把思路放在关注孩子平时的学习状态上,通过早入学寻求退路不是一个好办法。5、入学年龄对男生女生的不同影响。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听话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好成绩。因为听话的孩子能较好的配合老师的讲解而认真听课,较好地配合家长的要求而完成作业,在遵守纪律、团结同学方面较少出差错。这些习惯有助于孩子在以抄写模仿、背诵记忆为主的科目中取得好成绩,而这些科目在小学阶段所占比例较
17、大。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更听话,男生更加调皮一些,早入学的男生在自我控制能力上更弱一些,所以,早入学对男孩的不利影响要大于女孩。(五)选择公立学校 or 私立学校1、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各有利弊随着社会办学力量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立学校,为满足广大家长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空间。于是,不少家长都会考虑是让孩子上公立学校还是上私立学校。由于各种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我们很难从绝对好坏的角度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做一个简单的断定,只能从某个角度做一个相对比较,以供家长选择时做参考。从目前状况来看,公立学校还是承担我国基础教育的主力军。一般情况下,公立学校师资比较稳定,在执行国家教育改革精
18、神方面比较规范,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这是它的优势。但是也有少数公立学校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高,老师的教育态度严厉,拿一个尺度要求和衡量学生,过分注重攀比,以追求在同类学校的排名和影响。这样,有些孩子的个性特征就受到忽略,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跟不上,家长不得不带着孩子随大流,结果孩子学习得很辛苦。相比而言,私立学校注重家长和孩子的个性化需求。一此品质较好的私立学校为孩子创造了优越的物质环境,注重孩子的体能和才艺特长,家长的特殊需要受到学校的重视。但是也有少数私立学校过分迎合家长的心理,片面培养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夯实基础方面不够重视,这种倾向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孩子小学
19、阶段是为了接受全面的基础教育,教育机构不能一味地迁就家长或者孩子的自然喜好,使学生满足于偏科学习。还有一些私立学校收费比较高,入校的学生家庭都比较富裕,学生容易从私家车、手机、学服装等物质方面攀比品牌和消费,这对孩子健康成长是不利的。2、寄宿学校的利与弊利:上寄宿学校使孩子享受和体验更多的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团队、合作与协商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孩子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自我服务意识、解决困难的意志与能力。有利于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使身体健康发展有所保障。弊:寄宿学校使孩子失去与家长充分交流的机会与及时的关爱,造成亲情体验不足,家长对孩子的发展细节也了解不足。使孩子承
20、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性格内向的孩子压力更大,如果缺乏倾诉对象和心理调节能力,孩子可能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记忆。使孩子所交往的人物和环境有限,主要是本班、本校的老师与同学,环境主要局限于学校,许多学校以外和家庭本身的教育资源就享受得较少。容易使家长出现节假日更加妖惯孩子的现象,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不在身边的缺憾,对孩子加倍溺爱,行为也没有了规范约束,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不利。3、走读学校的利与弊利:上走读学校的孩子在家活动时间多,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成长的喜悦与烦恼,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与感情。家长的花费较寄宿学校少,因为一般情况下,寄宿学校花费高。家长可以发挥家庭、社区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开阔孩子的
21、视野。可以制订个性化教育方案,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孩子有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有利于培养兴趣与特长。弊:孩子上走读学校,家长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自己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会受到一定影响。选择各种学校都要关注的 4 个问题不管选择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根据教育资源的配置规律,都需要关注以下 4 个问题:班额问题选择 45 人以下的小班编制学校,避免 50 人以上的大班编制学校班额会影响教师对孩子的个别关注程度,孩子越少,老师越有可能因材施教。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一旦变成了名校,就会吸引很多家长为孩子择校,结果人满为患,班额超限,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22、师资问题选择至少连续任课一学年的稳定老师,避免频繁更换老师的学校稳定的教师是良好教学质量的保证。一般情况下,班级教师熟悉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需要至少三个月,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孩子因材施教,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较好地适应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所以,师生关系稳定、融洽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的基本保证。家长工作问题选择重视和善于做家长工作的班主任老师,避免忽略家长工作的老师教育孩子绝不只是学校的事,也不只是家长的事情,需要良好的家校合作,而班主任就是家校合作的桥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特点了解最清楚的两个人就是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共同观察孩子的表现和变化,共同商量和采取一致的措施针对
23、孩子的个性进行教育,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将会更快。但是有的班主任老师不太重视家长工作,或者家长工作经验不足,将会阻碍家校合作共育的巨大力量。校风问题选择注重良好校风建设的学校,避免单一比拼学习成绩的学校孩子良好的精神面貌靠良好的校风来塑造,而良好的校风建设是孩子反校的一个重要问题,诸如锐意进取、改革和生机勃发的学校而不是办学封闭、守旧的学校。有一位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妈妈说:“我看中的不是一个学校会不会教书,关键是它注意不注意育人。有的学校挺会带领孩子考试,但是在培养孩子怎么做人方面不是太用心。我考察了这个小学作风严谨,是那种长期沉淀下来形成的良好风气和文化环境。这样,我的孩子在这里不但学会了读书,我
24、更希望他能获得一种气质和修养”。这种观念反映了一些现代家长对优质小学的追求和期望。一个好的学校一定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和学生可以处处感觉到学校浓郁的文化气息,孩子从中不但学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还养成了健康、活泼、儒雅的精气神儿。三、心理准备逐渐消解一年级新生入学的各种担心(一)入学资格不等于入学能力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 6 周岁的孩子都应当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上学是适龄儿童的权利,也是学校和家长必须履行的义务。这就是说,所有适龄孩子,不分性别、民族、中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入学资格都是平等的。但是入学资格平等不等于入学能力平等。入学应该具备的 6 个基本能力身体健康。乐意与人
25、交往。初步的上学意识。生活自理能力。语言交流与表达。初步的数学知觉(二)培养上学兴趣,而不是强迫孩子上学上学是孩子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孩子必经的人生道路,其中既有新奇和快乐,也有挫折和困难,需要孩子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孩子上学往往首先是被一些表面现象吸引,可能只是喜欢小学生的书包,可能只是对校园里的设施好奇然而表面的兴趣不能持续很久,所以孩子对学校的感情需要一定时间的酝酿。孩子从中班升入大班,有一年的时间,幼儿园大班老师会经常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学生意识,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接受这种变化,即使遇到困难,他也有缓冲的空间,一边放松地享受幼儿园的快乐生活,一边体验和理解伴随成长必然出现的烦恼。(三)熏陶上学意识,而不是片面追求成绩上学需要孩子具备一些基本的思想意识,例如:时间意识。他需要掌握课间 10 分钟能做哪些事情,走多快能保证上课不迟到。规则意识。他需要懂得在游戏中遵守规则才能玩得好,在交往中中尊重对方才能交上朋友。任务意识。他需要学习完成老师和家长交代的简单任务,而不是有始无终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应该具备的上学意识,而这一切需要在大班的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中培养。学前班因为不再是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是小学化的教室、教学和课本,用学习成绩的高低代替上学意识的成熟,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说,将导致欲速则不达。(四)注重学习习惯,而不是强行灌输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