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02624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2 特征:(1)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可变性)(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农业发展比较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 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 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共性 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气候条件(思考 1

2、、2)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土地较为分散(思考 3)人均耕地少黑土分布广泛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多水源条件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有一定的灌溉水源劳动力 劳动力众多,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劳动力相对较少影响农业发展要素差异交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水陆交通便利,东北内陆,铁路交通便利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农业发展异同特色 河湖水面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

3、部草场广布发展畜牧业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们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1开发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 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所以耕作农业发展缓慢2农业时期: 船的使用扩大交通联系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克服土壤限制较快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桑蚕、棉花产地3工商业时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技术水平提高,现代化农业技术设备出现使全国“粮仓”和全国棉花生产的地位下降。四、地理信息技术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

4、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 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等。五、遥感(RS)1概念:是人们在航空器 (如飞机、高空气球 )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遥感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遥感功能 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磁波辐射 收集、传输信 息 接收信息,处理、分析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3.遥感的优越性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2组成:空间部分GPS 卫星星座( 图)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

5、;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3特点全能性 (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4应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如:野外调查,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 、高程 (海拔)。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 导航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 ,简称“GIS” 。2 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参见课本 10 页阅读)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从点、线实地观测传统的工作方法 面上的分析研究遥感技术 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

6、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2)主要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

7、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8、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 、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 214)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4

9、治理措施(参见课本 25 至 26 页)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第二节一、雨林的全球环境效益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区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大约南北纬 10范围内,所以又称赤道雨林。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 1525左右。2、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益地球之肺 促进水循环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见书上 33 页图 2.21)表现:雨林气候使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枯枝落叶的分解过程都非常迅速,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很少,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被是雨林系统中最

10、主要最关键的部位,而这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雨林中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枯枝落叶,一旦雨林被毁,地表养分将迅速被径流带走,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很难恢复。三、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及其影响(见书 35 页图 2.25)雨林被毁的原因1、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2、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人口增长和贫困是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是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前提,人类的开发活动则是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亚马孙开发计划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2、移民亚马孙平原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四、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世界雨林的现状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

11、速度不断减少球最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前景不容乐观10 年间南美洲损失 32 万多平方千米,过去的 30 年巴西境内约 15雨林被毁,面积相当于一个法国。 2.对亚马孙雨林的保护(见书 40 页图 2.30)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一、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等)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2、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十分优越: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A 、分布范围广 B、煤种齐全 C、煤质优良 D、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与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市场广阔(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我国

12、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有利于晋煤外运)3、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世界:以石油为主,其次是煤炭、天然气、核能、水电中国:以煤炭为主,其次是石油、水电、天然气、核能4、建设山西能源基地的措施:扩大煤炭开采量(山西煤炭储量、产量全国第一)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加强煤炭的加工和转换(A 、建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B、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提供能源,并输出焦炭)5、山西能源的综合利用措施: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材料工业超过采掘工业而占主体地位,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

13、焦化、煤铁钢6、在能源开发中,山西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是: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A、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B、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治理“三废”7、晋煤外运的主要铁路:大秦线、神黄线、焦作兖州日照线8、我国能源供应面临的五大挑战:人均资源量少;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安全受到威胁。二、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四大古文明: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2、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陆路交通不便,但水力资源丰富气候

14、: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降水少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但不稳定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铜、锌、云母3、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早期: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19 世纪后期:人口激增,大规模掠夺式开发,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如: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4、流域的综合开发:核心:措施: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统一开发和管理成效:该河流域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河流两岸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田纳西河流域根治了洪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5、三峡工程的功能: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阿斯旺大坝的主要作用:灌溉、防洪、发电、

15、养殖、航运等。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a、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从南部的180 天到最北部的 80 天左右,年降水量 3001000 毫米,雨热同季,可满足一年一熟,植物生长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b、地形、土壤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c、社会、经济条件重工业基地,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农产品为工业提供原料;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地广人稀;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2)农业

16、布局特点a、耕作农业区: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b、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主要特产课本 67 页。c、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3)东北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广阔的平原,国营农场,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提供条件;地区专业化生产,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人均耕地多。(4)农业的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发展优质高产的大宗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

17、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 ,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促进工业化。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有利的地理条件: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c、良好的区位条件,我国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2、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

18、个发展阶段:(1)19791990 年为第一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2)1990 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2002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3、问题与对策:(1)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2)对策:a、产业结构调整;b、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C、加强规划与管理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1、西气东输路线: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陇、宁、秦、晋、豫、皖、苏、终点沪。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东部沿海地

19、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缺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4)对环境的影响:天然气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二、产业转移1、

20、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可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与地方服务行业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投入的资金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本国市场趋于饱和,开辟国际市场,为了避开贸易限制,就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4)其它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1、:发达国家把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的进程;(2)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发展分为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有些产业处于开发和增长期,如信息产业;有些处于成熟或衰退期,如纺织工业,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