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法规2.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05144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政策法规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政策法规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政策法规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政策法规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政策法规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 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建设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57-1965) ,社会主义教育遭受破坏时期即文革时期(1966-1976)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77-1999) ,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2000 至今)2共同纲领中的文化教育政策对建国初期即过渡时期的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3 过渡时期的教育政策:一,制定了接管与改造旧学校的政策。二,制定了关于调整高等学校院系的政策。三,作出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四,做出了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1956 年。五,提出了师法苏联的教育政策。4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

2、期的教育政策:此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有党来领导。遵循这一方针,此时期的政策调整与变化表现在:一,作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决策。二,实施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三,在教育中贯彻阶级路线与阶级政策。四,教育政策的重要调整。五,制定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 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 ,简称高教六十条 , 中学五十条 , 小学四十条 。5 两种教育制度是指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是指 8 小时工作劳动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

3、制度。6 此时期的教育政策的重要调整表现在:一是调整教育是以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二是调整高校与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三是调整知识分子政策。肯定知识分子大多数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以信任、团结、帮助知识分子为基本政策。7“文革”时期“左”的政策一, 在教育领域广泛开展“革命大批判” 。 二,学校教育制度与政策的“革命” 。三,推行“政治挂帅”的教学政策。 , 四,实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政策。8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法规1 教育政策的调整、变革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2,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决定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启动推进。3,教育理发取得重大金针,教育法制化建设得到加强。4,

4、20 世纪末制定的面向新世界的重要教育政策。9,1985 年 5 月,我国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政策出台,这就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决定的颁布意义非同寻常,它开启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历程,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10 新时期教育政策建设的新进展反映在 1,出台了加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政策。2,出台了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教育政策。3,出台了进一步嘉庆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11 新时期教育法规建设的新进展 1,2002 年 12 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修订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2 加强教育政策、

5、法规研究的必要性现实中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整在对深化教育政策、法规的研究提出迫切的要求。从国际研究的视野看,在教育研究领域中,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正在受到特别的青睐,并得到迅速发展。跨入心的世界之后,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同样面临新的形势,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日趋激烈的如才竞争必将导致日益深广的教育竞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所处的战略地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突出,这般重要。我国加入 wto之后,国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应对许多的新问题与矛盾,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需要作出一些新的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波切需要加强教育政策、法规的研究,促进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建设。13 加强教育政策、法规的思考1, 教育

6、决策者应高度重视教育政策、法规的研究。2, 教育研究者应将教育政策、法规的研究视为最重要的研究使命。3,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研究教育政策与法规。14 教育政策定义:教育政策市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一句党和国2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15 路线分类:政治路线,经济路线,革命路线,文艺路线,教育路线。教育路线与教育政策教育路线是社会发展教育事业所采取的基本准则。教育路线实质上就是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中的核心政策。一方面,教育路线作为教育政策的“合理内核” ,它决定着教育政策总的性质、范围与特征。另一方面,教育路线作为教

7、育政策系统中的一个上位概念,它具有统领教育政策的作用。教育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与规范着教育的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6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教育方针所概括的内容一般有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目的及实现目的的基本途径等,其中以指出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即教育目的为最重要。17 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教育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因而强烈地体现出政策性。一方面,教育方针是国家一切教育工作所应遵循、执行的教育基本政策;另一方面,教育方针同样作为教育政策中的上位概念,它对各项具体教育政策的制定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18 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

8、性文件的总成,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19 教育法规的基本形式即内涵是 1,教育法律 2,教育条例 3,教育规章20 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1,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育政策作为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表现在教育政策可以相对于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等而独立存在,同时也表现在教育政策总是寓含于或渗透在国家其他各类事业发展的政策中。首先,国家的总政策或基本政策中有对教育政策的表述。其次,国家各类政策中,均程度不同地含有教育政策内容。2,在现代国家的政策体系中,教育政策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教育政策的相对独立性也

9、决定着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相对独立的地位。现代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教育事业在国家各类事业中具有与日俱增的重要地位决定着教育政策的重要性和教育政策在现代国家政策体系中独特的重要地位。21 国家政策一般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科技政策、文教政策五大类。22 教育法规应成为一个性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因为第一,在社会生活中,教育已构成日益重要的独立的社会职能部门。第二,从法律体系中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和科学依据看,教育法规是可以独立作为法律部门的。23 为什么说教育法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愈来愈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一, 依法治国要求加强教育法规建设。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二, 完善教

10、育法规体系是完善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三,加强教育法规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实践需要。24 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保障性功能,规范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制约性功能和管理性功能。25 教育政策、法规的保障性功能体现在:首先,制定教育政策、法规是为了使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政策可依,有法律可依。其次,实施教育政策、法规,是为了保障教育事业能够按照政策、法规所确立的目标并沿着政策、法规所指引的路径向前发展。26 教育政策、法规的规范性功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标准与范式,起着某种规定性作用)表现在其一,指引作用。其二,评价作用。27 教育政策、法规的管理性功能体现在:首先,教育政策、法规的在通过政策

11、、法规对教育工作进行规划与部署,以保证教育活动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同时也保证教育活动合法地进行。其次,体现在通过政策、法规对教育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再次,体现在通过政策、法规协调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以保证教育活动和谐的进行。28 教育政策的基本类型:一,从指定政策的主体的角度,可分为政党的教育政策,国家的教育政策,社会团体的教育政策。二,从政策层次的角度,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从政策效力范围的角度,可分为全局性政策和局部性或区域性政策。四,从政策所起作用的角度,可分为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329 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可以从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和纵横结构两个角度加以表述。30

12、 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 1,党的政策性文件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有立法权的市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或批准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即通常所说的教育法律、法规。3,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政策性文件。4,党中央和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所属有关部门与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法所属各部门共同制定或批准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文件。5,当合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问题的讲话、指示。31 教育政策的纵横结构 1,纵向结构,依照政策的空间系列划分,有教育总政策,基本教育政策,一般教育政策,个别教育政策。依照政策时间系列划分,有过去教育政策,现行教育政策,指示未来的教育政策。依照政策阶段性

13、过程划分,有长期教育政策,中期教育政策,短期教育政策,即时教育政策。2,横向结构:高等教育政策,普通教育政策,职业和成人教育政策,以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残疾人教育政策等。32 教育法规的纵向结构:一是宪法中的教育条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是教育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是教育单行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四是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五部门教育规章(教育部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六地方性教育法规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省级人大和有力帆权的市级人大或其常委会)33 教育政策的基本特征 1,利益倾向 2,目标倾向 3,合法性与权威性 4,功能多样性 5,价值相关性 6,过程及阶段性教育法规的基本特征

14、 1,遵循教育规律与顺应市场经济要求相结合 2,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 3,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4,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5,立法自主与择优借鉴相结合34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一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都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都是在教育活动中应予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行为依据。二 一般来说,教育法规,尤其是教育法律,家里在教育政策的基础上,城市稳定的教育政策会被立为教育法律。三 教育政策的实施需要“法“的保障。四 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以法律为依据,法律规定了政策不可能设计的具体内容。35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 1,基本属性不同。教育法规是通过国家的政权表现出来的国家意志,而党的教育政策是通过

15、政党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它一般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2,制定的机关和约束力不同 3,制定的程序不同 4,表现形式不同。教育法规通常以条文形式出现,教育政策通常以党组织机关的指示、决议、意见、通知等形式表现出来。5,实施方式不同 6,稳定程度和调整范围不同 7,公布的范围不同36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 1,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应以教育政策为指导 2,教育政策的落实应以教育法规为保障 3,推行教育政策不能长约教育法规所规定的范围37 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课题的教育政策之间产生的一种主客体关系38 研究教育政策、法规价值基础的意义 1,有助于明确教育政策、法规活动的指导

16、方向 2,有助于我们审视显示的教育政策、法规是够建立在正常的价值基础之上,有助于分析在教育政策、法规制定过程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对教育政策、法规制定的最终结果所产生的影响。3,研究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具有方法论意义。39 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一, “以人为本” 。教育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价值和尊严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必须居于首位。二,科学发展。三,公共性。四,正义。40 以人文本的基本含义:第一,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第二,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总体意义上的人,是社会全体成员。第三,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41“以人为本”的教育:第一, “以人为

17、本”的教育应该定位在以受教育者为本。 (受教育者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第二, “以人为本”的教育史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第三, “以人为本”的教育事业应该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一种有质量的教育。42“以人为本”对教育政策、法规的要求第一,教育政策、法规在处理及哦啊与系统内外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应将教育事业的利益和受教育者的利益需求放在首位。第二,教育政策、法规建设要致力于为满足受教育者的利益需求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服务。第三,教育政策、法规建设要创新机制,4提高教育质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43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

18、会和人的全面发展。44 教育的科学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协调发展和教育的可耻与发展,通过教育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45 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的原因:第一,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的教育政策、法规来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第二,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要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科学的教育发展必须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获得。第三,教育政策、法规利用制度和政策安排,推进区域教育,城乡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第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政策、法规还要处理好教育发展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第五,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赖于教育政策、法规的科

19、学化。46 教育的公共性体现在第一,国家通过教育政策、法规等手段主导教育发展的进程,无论是公立教育还是私立教育都在国家的政策法规调控之下,只是在经费提供、师资管理等具体管理措施和干涉程度上在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之间有所区别。第二,教育发展利益的社会共享。第三,教育培养具有公共理性和参与公共事务意识的公民。建立在公共性上的教育政策、法规的特点:第一,教育政策、法规保障国家的教育目的建立在公共性的基础之上。第二,教育政策、法规保障教育事业的公益性质。第三,教育政策、法规通过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善来促进公民素质的养成。第四,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必须基于民主的程序。47 教育正义 第一,教育史一种基本的人

20、权。第二,教育过程的正义。第三,在教育结果的获得方面,正义的教育保障每个才能相似的人取得大致相同的教育成就,并给与弱者以最优惠的待遇。48 教育正义的政策、法规的保障 第一,保障受教育者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满足受教育者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需要。第二,正义的教育政策、法规应该改善教育管理和评价的机制,尽量地位每个人提供适应其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条件。第三,教育政策、法规要引导资源的分配向弱势群体倾斜。49 能够纳入教育政策议题的教育问题取决于以下特性。第一,问题的性质。第二,问题的严重程度。第三,问题的广度。第四,解决问题的代价。第五,问题是否可以评估。50 影响成为教育政策议题的因素:1,政治

21、因素。2,经济因素。3,文化因素。4,国际环境因素。51 教育法规议题的确定:第一,关系重大,影响广泛、深远的教育政策问题方可成为教育法律议题。第二,经历时间考验的,具有稳定性、成熟化特点的教育政策议题方可成为教育法律议题。第三,反映与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重要的教育政策问题应该成为教育法律议题。52 教育政策的决定:一,明确政策目标。二,方案设计。三,方案抉择。四,教育政策的合法化。53 良好的教育政策目标的特征:一,目标的针对性。二,先进性。三,目标的可行性。四,目标的规范性。54 教育政策方案设计原则:一,系统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民主参与原则。四,创新性原则。五,刚性与弹性相济的

22、原则。55 教育政策方案抉择模式:1,理性模式 2,渐进模式 3,综合模式56 制定教育政策的程序:提出教育行政法规草案,审议草案,批准草案,颁布法规。57 教育立法涵义:所谓教育立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关教育的法律的活动。58 教育立法的意义:1,教育立法反映了现代国家加强法制化建设的根本要求。2,教育立法起着保障教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作用。3,教育立法起着规范教育发展环境的作用。4,教育立法起着规范教育内部管理的作用。59 教育立法的基本程序:1,提出教育立法草案。2,讨论教育法律草案。3,通过教育法律。4,公布教育法律。提出教育立法草案的准备活动:1,确定立法项

23、目。2,采纳立法建议。3,作出立法决策。4,起草法案。60 教育立法的基本要求:第一,任何教育法律都必须根据宪法制定。第二,各种专项教育法规的制定,在依据宪法的同时,也必须依据教育法 。第三,教育法规的制定,需要参照其他相关法规的5精神与原则,以协调好教育法规与其他法规的关系。第四,教育法规的制定需要遵循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原则。61 教育政策的执行定义:所谓教育政策执行,是一种将教育政策精神与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动态行动过程。62 教育政策执行的组成要素:第一,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主要指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第二,教育政策执行方案。第三,教育政策的施行对象。第

24、四,教育政策执行的条件与环境。63 教育政策执行方案需要包含:一,此项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是谁?二,这一教育政策的实施时间有多长,空间范围有多大?三,这一教育政策实施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或远期目标是什么?四,这一教育政策怎样分步骤地实施?五,如何面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对问题采取应对策略?64 教育政策执行在教育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1,教育政策执行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决定性环节。2,教育政策执行是教育政策实行检验的根本途径。3,教育政策执行也是教育政策生命过程中的中介环节。65 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基本环节:1,教育政策宣传。2,制定执行计划。3,政策实施。 (中心环节,达成目标的根本

25、手段)4,政策执行的协调。5,政策执行总结。66 制定教育政策执行计划的要求:1,方向正确,切实可行。2,全面完整,重点突出。3,分工落实,留有余地。67 政策执行所需要协调的关系包括:协调执行主体与政策实施对象的关系;协调执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政策资源的配置关系;协调政策执行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协调政策执行的进度与效果之间的关系。68 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基本特征:1,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者与政策施行对象的互动关系。2,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是深受环境因素多方面影响的过程,3,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过程。69 执行者与政策施行对象的互动表现在一方面,政策执行

26、者需要深入理解政策,并向政策施行对象大力宣传政策,另一方面,政策施行对象需要认同政策,顺从政策。70 影响执行过程的环境因素分为:一是政策问题的可解决程度,二是政策本身的能力或条件。三是影响政策执行的外部因素。71 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表现:1,教育政策执行的偏离。2,教育政策执行的缺损。3,教育政策执行的表面化。4,教育政策执行的泛化。5,教育政策执行的附加性。72 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成因:1,传统教育意识与关键的制约与阻碍。2,社会行政风气的某些不良因素也是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3,教育政策执行所需资源的不足会导致执行问题的产生。4,教育政策的利益要求与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要求产

27、生冲突时会导致执行问题的产生。5,教育政策本身的缺陷是导致教育政策执行产生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73 教育政策缺陷表现在:其一,有些政策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完整性,政策之间不配套。其二,政策多变。74 减少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1,加强政策研究,力求政策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加强教育政策执行机构的作风建设和执行人员的素质建设。3,深入宣传教育政策,增进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的理解。4,加强教育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评估。75 教育法规执行的特点:1,教育法规执行更强调规范性。2,教育法规执行手段更具有强制性。3,教育执法主体风具有明确性。4,教育执法过程需要相应的法律监督。76 教育执法的基本原则:1,合

28、法性原则。2,公正性原则。3,公开性原则。77 所谓合法性原则,是指教育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要遵守发的规定,要有发的依据并严格依法办事。要求:1,教育执法主体必须符合法的规定,不能超越法定权限。2,教育执法必须有法律依据。3,教育执法要符合法定程序。78 所谓公正性原则,是指教育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应客观、适度、不持偏见、不徇私情,符合法律和6社会正义的要求。基本要求:一,教育执法主体必须严格按法律条文规定办事。二,教育执法主体应按法律规定独立行驶执法权力,独立作出执法规定,不应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干扰。三,教育执法人员不能徇私枉法,要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干扰。四,教育执法主体不能有故意

29、拖延的执法行为,涉及法律问题应认真调查,尽快处理。78 所谓公开性原则,是指教育执法主体的执法活动应公之于众,有适当的透明度,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基本要求:一,教育法律、法规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应做到“家喻户晓” ,未经公布的教育法律不能作为执法的依据。二,教育执法机关的办事规则,标准应向社会公开。三,教育执法决定的内容、执法根据和理由应向当事人公开,执法处理结果应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79 教育执法面临的主要问题:1,教育的有法不依。 (表现:一是将某项或某种教育法规束之高阁。二是在教育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不完全依法办教育的现象,即表现为部分地依法,部分地不依法)2,教育的执法不严和违法追究不力。

30、3,教育执法监督的力度不够。80 教育政策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育政策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总结政策运行的成绩与经验,揭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修订和完善教育政策,并为实现教育政策的更良性运行服务。一,教育政策评价是对教育政策运行的全面评价。二,教育政策评价并不只是为诊断教育政策执行的结果而进行评价,同时也是为达成更好的教育政策而进行评价。三,教育政策评价关注对政策本身的优劣比较,关注对影响政策制定及影响政策运行的诸多银色进行深入的而且是事实就是的分析。81 教育政策评价的意义:1,教育政策评价是衡量和检验教育政策效果的基本手段与途径。 (政策效果分为直接效果和

31、间接效果,有形效果和无形效果)2,教育政策评价是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基础。3,教育政策评价是决定政策命运的重要依据。4,教育政策评价有利于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82 教育政策评价类型:1,执行前评价(指教育政策决定之后又在政策付诸实施之前,对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及政策执行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分析。 )2,执行评价(指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及其在执行过程中的政策执行状况进行的分析)3,执行后评价(指教育政策执行完成后对政策效果的分析与判断)83 教育政策评价标准:1,发展性标准(首要标准,包含教育量的发展标准和教育质的发展标准)2,效益标准。3,效率标准。4,教育政策的回应度。84

32、 效益标准是指政策执行之后多达成的政策结果对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需要关注:首先,教育政策目标必须清晰、明确。其次,要分析教育证的的总体效应。最后,要权衡教育效益的利弊。85 维系教育政策运行的成本包含:交替成本,执行成本和时间成本。86 教育政策评价的构成要素:1,评价对象。2,评价方案。3,评价人员。4,评价实施 5,评价总结。87 评价方案标准:一,有明确的评价对象。二,有明确的评价目标。三,有明确的评价内容与范围。四,有明确的评价方法。五,有明确的进度安排及评价步骤。88 教育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1,对比性评价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法 3,综合评价法89 对比性评价具体方式:1,简

33、单的“前-后”对比分析 2, “有- 无 ”政策对比分析 3, “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90 综合评价法:1,对象评定法 2,专家评定法 3,自评法91 构成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规监督三个基本要素:监督的主体 2,监督的客体 3,监督的内容(主体的法定条件:1,法定名称 2,法定职权 3,法定人格)92 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规监督的基本特征:1,法律性 2,优越性 3,外部性 4,程序性 5,系统性93 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类型与方式:1,立法机关监督 2,行政机关监督 3,司法机关监督 4,政党监督 5,社会监督94 立法机关监督方式:1,对教育政策与法规制定活动实施监督 2,

34、对教育法律实施和教育政策执行活动进行监督。95 行政机关监督:一是教育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的纵向监督。二是教育行政督察监督。三是教育督导。四是审计监督。五是有关职能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横向监督。796 司法机关监督包括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两大系统。特点是监督体系的独立性,审查方式的严格性和监督效力的权威性。97 政党监督特征:一是从监督内容看,既具有政治性也具有法律性。二是从监督方式看,既有直接性,又有间接性。三是从监督效果看,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国家性。98 社会监督包括社会团体监督(公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等) ,社会舆论监督和社会成员监督。99 教育政策监控涵义:教育政策监控是教育政策监督与控制

35、的合成。它是指教育政策监控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法规或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及终结活动进行监督、调整和控制的过程。实施有效的教育政策监控,将有助于实现教育政策过程的绩效化、民主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目标。100 教育政策监控的功能:1,反馈性功能 2,促进性功能 3,鉴定性功能 4,导向性功能 5,完善性功能6,沟通性功能101 教育政策监控的种类:1,事前监控、事中监控与事后监控 2,一般监控与专门监控 3,自我监控与外部监控 4,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的监控 5,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对教育政策的监控。102 教育政策监控的特征:1,系统性与广泛性 2,经常性与及时性 3

36、,群众性与民主性103 教育政策监控的过程:1,制定监控计划。包括明确监控的对象,监控的标准,监控的方式,以及监控的目的等。2,进行政策观察 3,开展政策评价 4,纠正政策偏差 5,用好监控成果104 教育法制监督的特性:1,监督依据的法律性 2,监督范围的独特性 3,监督目的的控权性 4,监督效力的权威性105 教育法制监督的种类:一是按照监督的主体,可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二是按照教育监督的客体,分为对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和对各政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遵守教育法规的行为的监督。三是按照监督的方法,分为对有关法律事实的监督和对教育法规性文件的监督。四是按照监督的时间,分为事

37、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106 教育法制监督的内容:1,合宪性监督 2,合法性监督 3,合理性监督。总之,根据以上原理与标准,凡无权行为、越权行为,侵权行为,不公行为、不当行为等,都应该纳入教育法制重点加以监督、控制的范围。107 政策监控与法制监督存在的问题: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所发生的法律效力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力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对于国家权力的行驶者-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内的有关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状况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三是社会力量对教育政策与法规实施状况的监督作用较弱。四是政策监控与法制监督的理论研究缺乏一定的力度和深度,显得薄弱。108 加强

38、政策监控与法制监督的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大国家权力机关对教育政策监控和教育法制监督的力度。第二,进一步理顺各种监督主体关系,强化监督体制。第三,经一部发挥好社会监督的作用。第四,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理论研究。109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110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11 学制政策:是指国家队学校教育制度的政策规定,这可以视为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 1951 年。第二次 195

39、8 年,第三次 1985 年。112 教育体制: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权限划分、机构设置以及在教育决策、计划、组织中各种规章制度的整个体系。1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 1995 年 3 月 18 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 年9 月 1 日施行。立法宗旨:制定和颁行教育法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件事。114教育法的立法特点:1,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2,规范性和导向性相结合 3,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115教育法的重要地位:是教育的根本大法,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审议8通过的基本法。是宪法之下的国家制定的关

40、于教育的根本法律。它与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相并列,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116教育法的基本内容:1,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针 2,规定了我国教育的管理体制 3,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 4,规定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设置的条件 5,规定了教育关系主体的权力和义务6,规定了教育的社会责任 7,规定了教育的投入渠道和保障机制 8,规定了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式 9,规定了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117 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一切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依法享有平等

41、受教育机会的原则 4,国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残疾人等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则 5,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118 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 2,义务教育制度 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6,扫除文盲制度 7,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119 学业证书有,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120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21 科学发展观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表现在:1,确立科学发展观意味着进一步确立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社

42、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科学发展观指引着教育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加持教育的全面发展,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坚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22 教育的全面发展:1,实现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包含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全面实现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新发展。2,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新发展,不断提升我国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并实现高等教育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3,继续推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更丰富更多样化的发展。123 教育的协调发展:1,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2,教育的区域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 3,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 4,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124 今后五年

43、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新目标,新思路):1,以素质教育为主题。2,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 3,以协调发展为主线,4,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 5,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 6,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125 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1,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3,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

44、等改革,敬请中小学生可以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浑南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6,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7,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义务教育法:1986 年 4 月 12 日,我国出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步专项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稳定、成熟与定型化。制定义务教育法,是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126 新时期基础教育政策的

45、调整和义务教育法的重大修订:1,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吧农村教育作为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4,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5,积极实施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 6,对义务教育法进行重大修订12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内容:第一,重建心的课程结构。第二,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阐述课程目标。第三,改革教学过程。第四,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第五,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第六,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9128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

46、育,普通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129 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第一,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法的权力。第二,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第三,提高全民族素质。130 义务教育法的立法依据:宪法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1,义务教育制度和义务教育方针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 3,义务教育的主体 4,义务教育的保障 5,法律责任131 义务教育制度的特征:第一,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统一性与公平性。第二,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第三,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第四,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公益性。第五,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 (从 2008 年秋季学期起,真正实现了免费性。 )132 素质教育是

47、指依据教育方针和“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以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学生体魄健全发展,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的教育。133 义务教育方针为教育法方针+义务教育阶段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134 教育质量必须包含首先,必须是全面发展的质量,即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指智力发展的质量,其次,必须是全体学生的质量。135 义务教育的主体是有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在实施义务教育中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人或组织,通常包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适龄儿童、少年等。136 义务教育的保障:1,学校保障 2,师资保障 3,经费保障137 如何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法:第

48、一,认真学习、全面理解义务教育法的重要意义与深刻内涵。第二,坚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切实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四,依法落实义务教育公共财政经费保障机制。第五,加强监督室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关键。138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 1,恢复高考制度 2,实施留学的教育政策3,加强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政策 4,适时调整和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政策 5,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6,制定促进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7,高等教育步入依法治教的轨道。139 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1,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

49、神文明建设140 高等教育从类型上说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从层次上说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141 高等教育法的适用范围:第一,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个人。第二,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组织。142 高等教育活动的原则:主要有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基本原则) ,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社会参与原则,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原则,高等学校依法民主管理原则,学术自由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的原则。143 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它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劲射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144 高等教育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包含招生自主权、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自主权、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权、机构设置与人事分配权、财产管理使用权以及自主开展国家交流和合作的权力等内容。145 高等学校的教师职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种。高等学校教师的条件为,基本条件具有教师资格证,系统地掌握本小儿科的基础理论,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146 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要求: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继续推进 2,高等教育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