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材料3.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06783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读材料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早读材料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早读材料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早读材料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早读材料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早读材料 3文言阅读三1. 雨 钱蒲松龄滨州一秀才,读书斋中。有款门者,启视,则皤()然一翁,形貌甚古。延之入,请问姓氏。翁自言:“姓胡,实乃狐仙。慕君高雅,愿共晨夕。 ”秀才故旷达,亦不为怪。遂与评驳今古。翁殊博洽,镂花雕缋(),粲于牙齿;时抽经义,则名理湛深,尤觉非意所及。秀才惊服,留之甚久。 一日,密祈翁曰:“君爱我良厚。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宜可立致。何不少为周济?”翁默然,似不以为可。少间,笑曰:“此大易事。但须得十数钱作母。 ”生如其请。翁乃与共入密室中,禹步作咒。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转瞬没膝;拔足而立,又没踝。广丈之舍,约深三四尺余。乃顾

2、语秀才:“颇厌君意否?”曰:“足矣。 ”翁一挥,钱即画然而止。乃相与扃户出。秀才窃喜,自谓暴富。顷之,入室取用,则满室阿堵物皆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寥寥尚在。秀才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遂拂衣去。【注】 皤()然:须发皆白的样子。 评驳:评论。驳,辩正是非。 博洽:知识广博。 镂花雕缋():镂刻花纹,彩饰锦绣;比喻藻饰词语。 粲于牙齿:意谓谈吐美雅,如百花粲丽。 抽经义:阐发儒家经书的义理。抽,引申,阐发。 名理湛深:辨名究理极为深奥。湛深,深奥。 作母;作本钱。 禹步:跛行 阿堵物:那个东西;指金钱。1写

3、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有款门者,启视( ) 拔足而立( )广丈之舍( ) 乃顾语秀才(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 -A延之入 顷之,入室取用 B遂与评驳今古 翁乃与共入密室中C生如其请 势如骤雨D拔足而立 钱即画然而止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 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宜可立致。(2) 秀才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2 孟德传 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

4、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

5、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3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1)德出其妻( ) (2)吾不复恤矣( )(3)德自分死矣( ) (4)德具道本末( )2、孟德怎样战胜“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的三个困境的?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不超过 40 字。3、作者说“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中的“道”指的是什么?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 (2)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现代文阅读三 陶渊明:南

6、山种豆(节选)鲍鹏山一从汉末至西晋,除了短暂的建安时期外,知识分子走的是一条为保命而不断退却的路。他们放弃了道德,放弃了正义,放弃了良心,最后甚至放弃了是非判断力,放弃了现实感受力(如果还有感受力就往死里喝酒以求麻木) ,他们仅想退守活命的一隅,把自己变成没脑子、没心肝,只有高度发达的肠胃和过分亢奋的性器(如果不亢奋就猛吃春药)的猪猡。但猪猡就更是屠杀的对象了,而且还被杀得毫无尊严与价值。太康的作家们虽然不象党锢、不象正始作家那样在政治生活中坚持正义感与道德感,却也不免于在忽左忽右变化莫测的政治陷阱中纷纷灭顶。没有正义的政治当然也就没有稳定,没有稳定的政治当然会使人的命运难以逆料。建功立业的希

7、望破灭了,而官场,以其肮脏险恶倒着实教育了他们,于是他们不再象左思那样热衷于仕进了。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他们恍然大悟,终于“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掉转头去,向自然寻求了。陶渊明找到了朴实宁静充满人间温情的田园,谢灵运则纵情于清新神奇一尘不染的山水。这是一- 4 -种逃避,一种远遁,同时也是一种对现实叛变的姿态,他们的行为反证着现实的黑暗。这里固然有逃避伦理责任的味道,我们也尽可以批评他们把世界及世界上可怜的百姓毫不怜悯地拱手给暴君乱臣而独善其身,但孤单的个人在那个时代实际上也只有这一条路。他们不能改变社会的肮

8、脏与险恶,但他们以自己的行为标示出一片洁净与宁和;他们不能反抗普遍存在且不可动摇的专制与黑暗,但他们在山水田园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的个性。这种洁净,这种自由个性,不绝如缕的为中华民族提供理想生活的范式,从而使人知道在“践踏人,侮辱人,不把人当人” (马克思语)的专制之外,还有别样的生活,从而带着希望去反抗现实,追求未来。这就是他们的价值之所在。二朱熹曾经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实际上,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化褒奖,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

9、界。既有这样的文化大勋章悬挂在那里作诱惑,便少不了有人要假惺惺地去做隐士,来领这枚勋章。而领到了这枚勋章,又如同获得了特别通行证,余下的关节便可一一打通。所以,隐逸,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求官是所谓“终南捷径” 。这种文化怪胎的逻辑思路是这样的: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

10、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全篇洋溢着欣喜之情。这是快乐的生活,是平常的生活,而不是什么有故意的寓意的生活,有道德负载的生活。生活就是生活呵,每天就这么快快活活轻轻松松呵,心里哪有那么多的仇恨与决绝?哪有那么多的牵挂与纠缠?天地给我以“生” ,我便轻松地“活” 。万物得时,我亦得生,但时易逝生将休,寓形宇内有几时?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当下? 当然,他讲到了“世与我违” ,讲到了“息交绝游” ,还讲到了“吾生行休” 。但这显然不能仅仅看作是陶渊明对他那个时代及人物的失望与决绝。因为,什么样的时世才不与“我”相违?有多少“交游”真正知心?这是人生荒诞的一般事实,有这种荒凉感的,岂止晋末宋初的

11、陶渊明?所以,把这些看成是陶渊明对自己的时代的反抗与失望,还不如这样来认识:陶渊明从自己的体验出发,从自己的时代出发,发现了人生荒谬的基本事实,从而超绝而去。不再沉沦于人生的悲剧本质,而是尽量享受人生的乐趣:天伦之乐,田园之趣,出游之快,对了,还有悟透人生之后,心灵的宁静。再看他的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 ,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读山海经 )读了这样的诗,如果我们还不能倾慕他的那种生活,必是弱智或有心灵上的疾患。他不是生活在崇高的道德境界中,以

12、自苦为极,他是生活在闲适的艺术境界中,以自乐- 5 -为美。他确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我看古人或听今人说他是隐士,感觉怪怪的。我们真的误会他了,我们自以为拔高了他,其实是贬低了他,贬低了他的境界。我们想让他可敬却损害了他的可亲可爱。一般而言,隐士是使生活道德化,而陶渊明却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艺术化。道德化的生活指向崇高,艺术化的生活指向美与和谐;道德化的生活指向无,是一种否定式的生活,而艺术化的生活指向有,是一种肯定式的生活,我们看陶渊明的生活:人有屋庐,鸟有树枝,人欢鸟欣,酒香蔬美。又,道德化的生活指向“敬”与“怒” ,艺术化的生活指向“爱”与“乐”:陶渊明岂止爱这八九间的草庐,他爱他触目所见

13、的一切,他岂止听到了鸟的啁啾,他甚至一边读书,一边听到了他耕种过的地方庄稼萌叶拔节的声音。有春酒,有园蔬,微风来,好雨俱,而周王传 山海图又把灵魂带到那遥远而神奇的地方,让他作一回美妙的精神之旅,不乐复何如!写官场,用的是“尘网” 、 “羁” 、 “池” 、 “尘杂” 、 “樊笼”等等这样否定性的词,且用“误落” 、 “久在”这样厌恶性的词来描写自己断断续续 13 年的官场生活。而写田园,则用的是“旧林” 、 “故渊” 、 “自然”这类充满怀旧依恋意味的词,更有“爱” 、 “恋” 、“思” 、 “返”这样表达强烈依恋情感的词。而中间一层(从“开荒”至“余闲” )对田园生活的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

14、田园生活的情趣,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性情及理想:他的性情是淡泊自守拒绝庸俗的,他的理想则是追求和平宁静的生活。苏轼说陶诗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桃红李白,榆青柳碧,不着一色彩语而满眼春色,岂不是“质而实绮”!“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在纯乎白描的写景中又给我们以安详宁静的感觉,他写的是景,却让我们想到生活,想到生活的安然从容,从而爱上这样的生活。生活有条不紊,心情闲逸淡泊,且还暗中对比着官场,对比着官场与田园相反的特质:压抑、阴暗、日以心斗,患得患失。如此丰富的内涵,岂不是“癯而实腴”!三陶渊明显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

15、个把隐居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他以前的隐士们似乎在追求艰苦的生活,并乐于向人们展示他们的艰苦生活,以便显示自己道德的崇尚。陶渊明不想向人们做任何展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满意。实际上,我们过分的、矫情的、违背人性的苦行,对道德而言,实在是不必要的。我们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地活着,有什么不对吗?陶渊明就这样给我们活出了一个样儿。我们可以说他是屈原、庄周之后最伟大的诗人。我们可以说他是屈原、庄周之后最伟大的诗人。而他们三人真有着一些逻辑上的关联:屈原是天真的、纯洁的,是被命运拨弄得死去活来而仍然懵懂的,不得要领的,至死也没能大彻大悟的人。他的伟大与可爱都正因为他的执着、愚拙,看不穿

16、命运的把戏,不明白人生的荒谬,他一直与之纠结缠斗,不依不饶,不屈不挠,绝不承认“生活就是这样” ,他的心里,有一理想的社会在,有一理想的人生在,他坚决认为一切都应该是合理的,从而对现实中的混乱无道与他自己遭际的非道德因素觉得不可理解,从而绝不认可,决不妥协,决不让步。这是屈原的伟大,一种悲剧性的伟大,一种毁灭性的伟大,是理想主义者的伟大。而庄子则是生活的冷眼旁观者,他睿智、通达,对人生的荒谬和社会的混乱无道洞若观火,但他不介入,他虽然感慨万端,却并不参与是非之争,他以此置身世外。对事,对世,他只是远远地指手画脚,冷嘲热讽。他骂这世界肮脏,他自己却站在干净地他通过远离生活来远离荒谬,但他是无奈的

17、,悲凉的,因为他远离生活的方式,是生活- 6 -荒谬性的又一证明。如果说屈原是迷者,他就是悟者,但无论是迷者,还是悟者,他们都生活在荒谬之中而不能自拔,正如无论是看穿了命运还是迷失于命运,都被命运播弄,而无可奈何。至少,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是没有找到快乐的,他们的生活,与一般所言的“幸福” ,是互不相关的。陶渊明的意义从这个角度去看,就比较明白了:他是唯一能在生活之中而又能使生活回归人性,从而可以避开荒谬的大智者。他使生活即是人心、人心即是生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不仅在理论的层面上,而且真正从生活尤其是平常的,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合二为一了,当他回归田园时,田园不仅是他的生活环境,作诗写文的“语

18、境” ,还是委心任去留的“心境” ,田园、自然与他的心合一了,他生活在田园中,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中。生活而能得此大境界,大圆满,遍观中国古人,陶渊明先生一人而已!是的,他最先影响我们民族的,是他的这种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及他乐观而从容的心态,然后才是他的诗艺。而他诗的魅力则可能正是得之于他生活的魅力与心灵的魅力,三者密不可分。欣赏他的诗,实际上就是在欣赏他的生活,欣赏他这个人。至唐宋,尤其是宋代,在那样一种沉静的文化氛围中,苏东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一种眼光与视角,得到一种灵感与境界,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之美,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田园,就是陶渊明式的。陶渊

19、明以他的心灵之光照亮了田园,而田园即著陶之色彩。四在一个专制社会里,在一个权力肆虐而秩序混乱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正派地生活确实是比较艰难的,他真的必须有陶渊明式的坚定坚韧与对苦难的容忍。在这个意义上,追求生活的自然适性的陶渊明,出乎意料地又成了道德的模范。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退隐生活的道德褒奖,其另一面,即隐含着对专制体制的道德贬低,这可能是文化本性对专制体制的一种天然敌意。陶渊明无意中表现了这种敌意而体现了文化人的公意,于是大家一致推崇他为道德英雄。田园就是他的称心的伊甸园,在这里他找到了生命的安全,良心的平静,人性的完整。所以他为他的这种复归欣喜不已,也自豪不已,虽然一度穷困潦倒,以至于

20、乞食于人,但他再也没有反悔过,而是在农村一呆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仙逝。物质穷乏了,精神却丰富了。他觉得这才是人的生活。五当然,在谈陶渊明的幸福与安详时,必须提到的是,陶渊明的内心往往又是悲凉的,他的人生观,是建立在悲剧意识之上的。他那篇热烈而阳光的归去来兮辞的最后,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委心任去留的旷达,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生短暂寓形宇内能几时?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易逝感吾生之行休。木欣欣向荣,泉涓涓淌流,天之行健,万物得时,而人亦当顺时委命,纵浪大化。对生命的悲观意识构成了他人生幸福的平台,这一点也不矛盾,一点也不难理解。恰恰相反,幸福的观念与感受必须建立在有节制的、理性的、客观的认识论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对人生整体悲剧性的了悟上。我注意到了(归园田居之一)中的三个圆型意象:豆、露、月。它们代表了陶渊明生活中的三种境界:豆代表着现实生活的圆满,露代表着道德上的纯净,而月则代表着精神世界的高超。- 7 -梭罗在他的湖滨散记中问自己:“我为什么喜欢种豆?”然后他自答:“只有上帝知道。 ”假如有人问:陶渊明为什么喜欢种豆?我会回答:我知道。只是,欲辩已忘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