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杏坛(7)1. 杏坛逢简刘氏大宗祠-1415 位于杏坛逢简。明永乐十三年(1415 年) ,刘氏五世祖刘观成, “始率族建祠” 。明天启年间(1621 1627)进行过修缮,扩建东西钟、鼓二楼及周边楼阁等。清嘉庆年间、2000 年、2002 年均有重修。坐北向南,三路三进四合院式结构,总面阔 32.20 米,总进深 85.50 米,占地面积 26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1115 平方米。硬山顶,龙舟脊,青砖墙。是我区年代较为久远,造型较为独特的宗族建筑。 内有乾坤二门和钟鼓二楼。中路面阔五间,前后三进。东路有“阁道” 、钟楼,西路有“台门” 、鼓楼。 中座悬挂“追远堂”牌匾。堂前有墀池,
2、墀池左右有石狮子各一,台周有白护栏。 刘氏大宗祠前身为“影堂” 。祠内有碑志二块: (一) 叁会题名碑记 ,落款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仲春谷旦立” 。 (二) 重修上帝庙碑记 ,落款为“光绪十七年(1891)岁次辛卯季冬吉旦等仝立石”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2. 苏氏大宗祠-1500位于杏坛大街。为明代建筑,清代有重修。坐北向南,进深三进,总面阔 15.25 米,总进深 29.38米。硬山顶,青砖木结构,红砂岩石地脚。 第一进面阔五间。前后包台共 4 个。前两包台有八角石柱 6 条,龙凤抱鼓石一对。后包台坤甸木柱 4 条,两边石台阶。明间设上、下两
3、门。檐柱为八棱型石柱、六棱型石柱,覆盆式柱础,石质为鸭屎石,檐柱顶木架结构,用一斗两升承托前檩。 第二进为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圆型木柱,覆盆柱础。石质为鸭屎石。上盖用驼峰、斗拱承托五架梁,驼峰足饰云水纹,上刻缠枝花,用一升两斗承托。 后座为抬梁式蜀柱五架梁,圆型木柱。下为覆盆石柱础,石质为鸭屎石。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5.漱南伍公祠 -1631位于杏坛古朗。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 年) 。祀奉古朗伍姓二世祖漱南公及其配室胡氏、余氏。坐北向南,三间三进,总面阔 29 米,总进深 24.6 米,占地约 2000 平方米。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 头门面阔三间,进
4、深 24.6 米,阔 29 米,连接东西两偏间。镬耳山墙,碌筒瓦面。两侧包台高 1.5 米,基座石刻花纹。石栏板雕贵人出行图案。梁架托木雕贵人敬酒及迎宾图案。梁架雕花至前檐,地面铺设阶砖。 第二进面阔 14 米,进深 32.3 米。梁头木刻花纹及贵人出行图案。屏风精致。 第三进面阔14 米,进深 32.3 米。梁架精造构筑。地面铺砌阶砖。 此祠建筑开阔高大,柱间斗拱亦雄浑,柱础形式多达五六种。 头进偏间墙上镶有三块碑记。第一块为:“抱扑祖新积业碑记” ,落款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立石” 。 第二块为:“漱兴会碑记” ,落款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立石” 。第三块为:“三世祖璞
5、成会碑记” ,落款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立石”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13.尢氏大宗祠 位于杏坛北水。清雍正三年(1725 年)建后座,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建中座,三十四年(1769 年)建头门,历时四十二年。坐南向北,三路三间三进,总面阔 36 米,总进深 68.55 米。硬山顶,青砖墙。东西有青云巷,偏间。祠内雕梁画栋。 前座为红砂岩基础,两边包台,白石门框。 中座前面有宽阔的天井和露天平台,长廊阔五间。 祠内有碑志多块: 一、 新社碑记 ,落款为“乾隆四十年(1775 年)岁次乙未季春朔越谷旦勒石” 。 二、 阖族公议附章程碑记 ,落款
6、为“光绪十八年(1892 年)岁次壬辰孟冬吉旦丕基堂立石” 。 三、 十四传孙荣附产业土名税亩列 ,落款为“光绪十八年(1892 年)岁次壬辰孟冬吉旦式谷堂立石”。 四、 重修始祖祠碑记 (一) 、 (二) 、 (三) ,落款为“宣统三年(1911 年)岁次辛亥孟秋月吉日重修绅董值事裔孙等敬谨立石” 。五、 重修起东始祖祠碑序 ,落款与四同。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18.黎氏家庙及民居群 -1862位于杏坛昌教。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 年) 。坐南向北,三间四进,总面阔 29.39 米,总进深 53米。整座建筑基础为白色花岗岩石,青砖筑墙。第一进正门前是白色
7、花岗岩石铺地。门楣上刻有“黎氏家庙”四个大字。两侧有白色花岗岩石包台,砖木石构件,上均有雕刻,题材有人物及鸟兽。内墙有壁画。 第二进是御书亭。御书亭内地面铺砌白石。东、西、北均有石台阶和石栏。亭中有“圣旨” 、 “金牌”牌匾。 黎氏家庙及民居群是典型的岭南风格,其周围环境是典型的水乡生态环境。黎氏家庙及民居群的主人是黎兆棠,历任礼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台湾道台,任职为官时,以爱国御侮著称。民居群中黎兆棠的宅院布局,迂回曲折、灵巧活泼。它的周围为黎氏族人建造的民居,民居群据称有 99 道门,俗称“大宅门” 。 2002 年 6 月 5 日公布为顺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昌教乡塾-1866位于杏
8、坛昌教。清同治丙寅年(1866 年)创建,光绪戊戌年(1898 年)重建。坐西向东,三间二进,总面阔 22.34 米,总进深 24.95 米。青砖墙,阶砖铺地。砖雕、木刻、壁画保留完好。 头门是白石平台,白石门框,门框上有白石匾一块,刻有“昌教乡塾” ,上款为“同治丙寅(1866年)岁创建” ,下款为“光绪戊戌(1898 年)岁重建” 。门联为木制作,刻有“昌明世运,教化乡闾” 。 头进两侧有房多间。内有碑文昌教光辉两乡补费改闸存案合约碑记 ,落款为“光绪六年(1880年)太岁庚辰开岁五日,里人黎兆棠序于教忠草堂” 。 头进、二进之间以天井、迴廊相连,迴廊内有房间。 2006 年 1 月 8
9、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26.梁氏大宗祠-1800 即崇德堂。位于杏坛光华。清代建筑,2002 年重修。是状元梁耀枢宗族祠堂。坐北向南,三间二进,总面阔 12.73 米,总进深 28.90 米。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镬耳山墙,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麻石脚。大门悬挂“梁氏大宗祠”木牌匾。 第二进脊顶灰塑东侧麒麟,西侧雀鸟图,中间是龙凤朝阳。正中悬挂“崇德堂”牌匾。2006 年 1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二、均安(5)14.胡公家庙 位于均安豸浦。清朝乾隆元年(1736 年)建。是清代诗坛“岭南三子”之一胡亦常家族的祠堂。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总面阔 12.5
10、4 米,总进深 28.45 米。硬山顶,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绿琉璃瓦剪边。 第一进有石包台,弓梁补作上有两石雕狮子。前廊梁架施驼峰、斗拱、月梁。大门上方挂有一块二百多年历史的雕刻精美的牌匾,上刻 “胡家公庙”四字。 第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梁架上采用短柱、插拱承托梁架及桁条。左右两边为阶砖地面,天井为花岗岩石面。 第三进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堂内有一牌匾,上书“诒毂堂” 。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20.李氏宗祠-1879位于均安上村。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 年) ,1989 年重修。是清代探花李文田家族的祠堂。坐北向南,三间三进二廊,占地 437 平方米。
11、硬山顶,灰塑博古脊,正脊两端有两条灰塑鳌鱼,碌筒瓦,绿琉璃瓦剪边,砖木石结构。第一进面阔三间,有包台,隔架科上有石雕狮子。门额上有“李氏宗祠”牌匾,四字为著名书法家、李文田之孙李曲斋所写。门框两边有对联,上书“勋业西平望,文章北海风” ,也为李曲斋所书。 第一、二进中间有天井及左右两廊。天井地面为花岗岩石地面,两廊则为阶砖地面。 第三进面阔三间,大堂中间挂有 “龙虎”和“福寿” 两牌匾,为同治三年(1864 年)慈禧太后赠予李文田的。堂内两边摆放着两石碑,碑上所刻的都是皇帝授予李家封赠的内容。 李文田(1833-1895)为清咸丰九年探花,官至礼部右侍郎和工部右侍郎,是著名史学家兼书法家。19
12、98 年 12 月 21 日公布为顺德市文物保护单位。 21.梅庄欧阳公祠 -1882位于均安仓门。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 年) 。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两进,两旁外廊通往后楼,总面积 1000 多平方米。硬山顶,灰塑花卉、鸟兽图案龙船脊,抬梁式木架构。主体建筑仍保存较好。 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21.4 米,两侧有外廊。前廊为三步廊,明间、次间梁架为抬梁式,梁及驼峰均雕刻有人物故事图案。大门之上置一花岗岩石匾,上书“梅庄欧阳公祠” ,为阴文蓝底横书行楷,清代探花李文田手书。头、二进以天井、迴廊相连。迴廊墙上有壁画,皆为清代画家杨瑞石手迹。廊封檐板刻有二十四孝全图二进为厅堂式,面阔三间,进深三
13、间 12.7 米。硬山顶,灰塑龙船脊。前廊为三步四架卷棚廊,地面横铺花岗岩条石;二、三间梁架为抬梁式,地面为斜铺阶砖。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三层花岗岩柱础,檐柱上部置“福禄寿”石雕挑头一个;明间正中悬挂 “绍德堂”牌匾,为李文田手书。 后座面阔三间 14 米,进深二间 9 米。硬山顶,灰塑龙船脊,脊两端分别置一灰塑鳌鱼,垂脊为博古瓦脊。明间为三合土地面,偏房为斜铺阶砖地面。前廊架为抬梁式,原置木雕人物故事驼峰,驼峰上置一攒,檐墙、山墙、隔断墙皆为粗砌清水砖墙,花岗岩石脚。1991 年 5 月 18 日公布为顺德县文物保护单位。23.何氏大祠堂-1800位于均安星槎。清代建筑。坐东北向西南,三间
14、三进,总面阔 25.5 米,总进深 41 米。主体为硬山顶式建筑,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黄色琉璃瓦剪边,抬梁式木架构。 宗祠前为一麻石铺成的地堂。 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侧有外廊。花岗岩石脚,清水青砖墙,明间、次间为抬梁式,花岗岩条石地面。梁及驼峰均刻有人物故事图案。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三层花岗岩柱础,上部皆置一“福禄寿”石雕挑头。 第二进前有花岗岩台阶。台阶两边有石护栏,上面雕有八仙的图案,栩栩如生。 第二进为厅堂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灰塑博古屋脊,垂脊各置灰塑狮子一只,碌筒瓦,琉璃瓦剪边。前廊地面铺花岗岩条石。二、三间梁架为抬梁式,地面为阶砖。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金柱为圆形木柱,
15、前廊为卷棚顶。二、三间为花岗岩石脚,粗砌清水砖墙。第三进由一条小巷进入,风格古朴。里面有一口方型井,较为少见。 24.李氏家祠-1800位于均安南浦。清代建筑。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总面阔 16.45 米,总进深 39.75 米。主体为硬山顶,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蓝色琉璃瓦剪边,抬梁式木架结构。 宗祠前为一麻石铺成的地堂。 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16.9 米。青砖墙,花岗岩石脚。明间、次间为抬梁式,梁及驼峰均刻有人物故事图案。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三层花岗岩柱础,上部皆置一“福禄寿”石雕。明间为花岗岩条石地面,次间为钟鼓台,上铺花岗岩条石。墀头置砖雕一幅(部分已毁) 。 头进、二进以天井
16、、迴廊相连。迴廊为卷棚廊,地面铺阶砖,现损毁严重;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花岗岩石柱础。迴廊墙上有壁画。廊封檐板刻有木雕图案。天井为花岗岩条石地面,设有排水洞口,天井的水通过洞口流到暗渠排到外面。 廊左右各开以门,连通外廊。 二进为厅堂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16.45 米。硬山顶。前廊地面铺花岗岩条石,二、三间地面为街砖。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石柱础。金柱为圆形木柱,花岗岩石柱础。前廊为卷棚顶,内为抬梁式梁架。山墙和后墙下部皆为花岗岩石基,上部为青砖墙,山墙墀头置砖雕一幅。檐柱上部皆置一“福禄寿”石雕。后两柱间置一屏风,屏风上有大量雕刻,明间后墙置一神龛座台。二进屋面正脊为灰塑博古瓦脊。左右垂
17、脊上各置灰塑狮子一只。碌筒瓦,琉璃瓦剪边。 三、北滘(8)3.北滘碧江泰兴大街祠堂群 -1500位于北滘碧江。共包括苏氏尊明祠、何求苏公祠、丛兰苏公祠、澄碧苏公祠、逸云苏公祠五间祠堂。5 所明清古建集中在泰兴街南北约 300 米范围内,是一组紧凑的古祠堂群。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4.曾氏大宗祠-1621 又名宗圣南支。位于北滘莘村。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 年) 。光绪己丑年(1889 年)重修。坐东向西,三间三进,总面阔 13.1 米,总进深 43.2 米。硬山顶。头门两侧是石包台,门墙上绘有黑白的壁画。大门上彩绘“门神” ,画像依稀可见。门上保存有
18、兽形铜环一副。封檐板长达 13 米,雕有精致花卉纹饰。厢廊的瓦廊处有高脊筑起,饰以灰塑。 中座面阔三间,宽 13 米、深 11.45 米。后墙挂大木牌匾“大学堂” 、 “竹斋康衢敬书” 。 后座面阔三间,深 9.75 米。后墙悬挂木牌“印心嫡派,告天启四年岁,在甲子仲春既望吉旦,赐进士第文林郎知顺德县事吴裕中题” 。 祠两旁均有青云巷,巷口内砌有 3 米长、1.5 米高的红砂岩作墙基。祠左侧建有祠堂的“厨房” ,经青云巷出入与祠堂相通。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8.桃村报功祠及黎氏宗祠群 位于北滘桃村。包括报功祠、金紫名宗、黎氏大宗祠三处。 2006 年 1 月
19、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10.袁氏大宗祠位于北滘桃村。始建年代未详,现存为典型的清代中期广东祠堂风格。坐西向东,三间三进两天井。总面阔 13.6 米,总进深 45 米,面积 612 平方米。镬耳山墙,博古脊,瓜柱式梁架。 头进为乐台式头门,有包台,白麻石方檐柱、弓梁,门面白麻石勒脚,水磨青砖外墙,砖雕墀头,门内南面次间壁上有土地神龛。 20 世纪 30 年代,抗日武装广游二支队建立西海根据地,党中央从延安派出的谢立全和谢斌两位干部于 1940 年 9 月到达西海, 1941 年 7 月,由谢立全主办的第一期军政干部培训班就在袁氏大宗祠开课。这段时期,此祠成了抗日军政干部的摇篮。200
2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25.北滘碧江村心祠堂群 位于北滘碧江村。包括源庵苏公祠、楚珍苏公祠、肖岩苏公祠、黄家祠堂。 27.郑氏大宗祠-1720即树德堂。位于北滘林头。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 。坐西向东,三路五间四进,总面阔 38.61 米,总进深 62.3 米,面积 2405 平方米,占地面积 3500 平方米。主体中座大堂、后寝及两廊基本完好。 头门原为面阔五间的二层建筑,后改建为平房。 头门与中座之间天井阔落,原有石牌坊,已毁。天井左右两侧建有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明标暗拱”庑廊,保存良好。 中座大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顶,龙船脊,有瓦当和滴水。
21、前檐柱为方石柱,驼峰斗拱,抬梁与穿斗混合式四步梁架,山墙墀头砖雕,正面次间设石雕栏板、梢间水磨砖墙砖雕漏窗。金柱均施用铁力木圆柱,七架梁,后廊四步梁。 中、后座之间以天井相连,两侧廊有台基,瓦面为卷棚顶。 后寝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台基前有精美的石雕栏板,前后廊皆作卷棚处理(明标暗拱) 。此外,左右路青云巷以及庑廊的门洞设计装饰精巧多变。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28.梁氏文一公祠即裕德堂。位于北滘莘村。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一天井,总面阔 11.5 米,总进深 27.2 米,面积 312.8 平方米。硬山式山墙,抬梁式结构。 头进阔三间,抬梁式结构,有斗
22、拱,斗拱雕人物,在“文革”期间多已被毁坏。后座已全改为水泥框架结构,重新砌墙、盖顶。 祠堂左旁有“东梁义学” ,右旁有“磐石书楼” 。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30.杨氏大宗祠-1800位于北滘广教。清代建筑。2005 年修复。坐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三进,总面阔 17 米,总进深 43.65 米,面积 742 平方米,占地 2000 多平方米。硬山顶,灰塑方云龙纹饰。左右两旁为青云巷,还有魁星楼。如今只余下中路头进和二进建筑。 中路面阔三间 17 米,较常见的三开间祠堂宽得多。 头进深二间,博古脊,有瓦当滴水,硬山顶,乐台式头门,有包台。明间门宽达 2.85
23、米,下设腰门。白麻石檐柱弓梁,封檐板雕作卷边荷叶,十分精致。砖雕戏曲人物墀头,门面水磨青砖外墙,墙头彩绘壁画有“杨瑞石作于庚戊年”的落款。 二进进深三间,纵深达 13.35 米,体量显得将别高大。山墙、脊式、壁画与头进同。大木梁架,铁力木金柱直径粗达 50 厘米,有山柱。正中为瓜柱式七架梁,前檐柱为鸭屎石八梭柱,柱式和材质具有明代特征。前檐挑出四步,驼峰斗拱,内作卷棚。后檐挑出四步,瓜柱抬梁。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四、乐从(4)6.黎氏大公祠即余庆堂。位于乐从路州。据碑刻所述,建于明朝崇祯庚辰(公元 1630 年)仲夏,清同治六年(公元 1867 年)和宣统元
24、年(1909 年)先后重修过,至今仍保存得较完整。坐西北向东南,三进两廊一后院,分左、中、右三路。总面阔 29 米,总进深 49 米,占地面积 1029 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建筑,白石墙脚,天井用白石铺砌,檐柱采用白石,金柱和角柱均采用东京木,屋檐下和天井滴水檐边用柚木刻有花卉、人物图案板画。 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廊梁架为雕花抬梁式梁架,均为人物及花卉雕刻。两扇大门上绘有门神画像,刻有一副对联“王气洽南天,先猷传北王” 。屋脊有灰塑人物、鸟兽、花卉图案。两侧有青云巷,巷门楣左刻有“霞蔚” ,右刻有“云蒸” 。 中路第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穿斗式梁架。明间置有雕花硬木屏风,屏风顶上正面刻
25、有“累朝恩宠” ;背后刻有“奕世科名” ,字迹清晰可见。 第三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梁架,明间上悬挂一匾额上书红底金字“余庆堂”三字,是由黎子流在 2000 年书写的。两偏间于 1986 年拆除改建成二层楼房。 后楼于 2000 年拆除后重建成现代建筑,重建了西走廊的山墙。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7.梁氏家庙 位于乐从大墩。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光绪丁酉年(1897 年)重建,1991 年维修。坐西向东,分左、中、右三路,两进一香亭。总面阔 30 米,总进深 33 米。镬耳山墙,脊有狮子、山水、花卉图案灰塑, 蓝色琉璃瓦剪边,抬梁式木架构。内墙顶部绘有人物、
26、山水、花鸟等画。两侧有青云巷、偏间,偏间为平房建筑。 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人物及花卉雕刻梁架,惜人物头部已被砍掉。次间为包台,左右前檐柱上各有一木质红色麒麟相对。花岗岩石脚清水砖墙。大门对联内容为“新猷宏国治 廉吏著家声” 。 后座正前 “圣谕亭” ,香亭呈正方形,正脊为灰塑花卉、鸟兽屋脊。瓦脊四角各有一只麒麟灰塑。亭由四石柱支撑,通花木梁架。 后座为穿斗式木梁架。正上方挂有新造的“永思堂”木匾。内挂 6 幅仿制梁衍泗等梁氏先祖画像,由黄士俊题词的 11 幅真品保存在偏间。 梁氏家庙是明崇祯皇帝为表彰翰林院大学士梁衍泗的功绩,赐他出生所在地为“金马坊 玉堂里” ,并恩准他回乡兴建了这座家庙
27、,光宗耀祖。明朝状元黄士俊与梁衍泗为姻亲关系,黄士俊的女儿为梁衍泗的媳妇。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22.周氏大祠堂-1887位于乐从路州。清代光绪丁亥(1887 年)建,民国八年(1920 年) 、1996 年、2000 年均有重建。坐北向南,三进两廊一后院,分左、中、右三路,面阔 22 米,进深 50 米,占地面积 1087 平方米。单檐硬山顶。 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屋脊雕有灰塑人物、鸟兽、花卉图案。前廊为雕花抬梁式梁架,均为人物及花卉雕刻。两扇大门上绘有门神,刻有一副对联“笃诚万代光先祖,祜训千秋仰后贤” 。门侧置两块花岗岩抱鼓石。 第二、三进面阔各三
28、间,进深各三间,均为穿斗式梁架。二进有刻着清代书法家、前贵州政务厅长陈官韶书写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的硬木屏风,屏风按原貌重造。除中座的壁画重新绘画外,内墙上的壁画基本上还保留原状。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31.良教祠堂群 位于乐从良教。坐南向北,包括家塾、何氏家庙、书舍、湛波何公祠 4 座古建,形成较完整的整体风貌。四座均面阔 3 间,硬山顶,砖瓦木结构。均有精细花岗岩石作门框,门框下部有方形石浮雕,封檐板刻有花草图案。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水藤何氏大宗祠沙边何氏大宗祠五、龙江(2)15.察院陈公祠-1830位于龙江华西。清代
29、中叶,华西陈姓族人为祀奉先人陈珷而建。坐东向西,两进两廊四合院式建筑。总面宽 28 米,总进深 40 米,占地面积 1100 多平方米。硬山顶,抬梁式木架构,以端丽、轩昂为主格调。 头门歇山顶建筑,莲花托斗拱装饰,工艺精巧。脊檐的灰塑,结构严谨,绚丽多姿,瑞兽人物、花鸟表现纷呈。 祠内左廊嵌有清代碑刻三块,记述陈珷生平事迹。据县志、乡志载,陈珷是华西人,明宪宗成化五年(1466 )年进士,官至云南按察使,有政声。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29.张氏九世祠位于龙江坦西。建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三间三进,占地面积约 2000 平方米。硬山顶,人物、花鸟、瑞兽灰塑屋脊,
30、抬梁式木架构。两侧庑房屏门镶彩色玻璃。中座后部有坤甸木通花镂空,刻文字、雀鸟图案的屏门。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六、其它(大良、陈村、伦教、容桂、勒流)9.罗氏大宗祠位于大良蓬莱路。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重修。该建筑二、三近已毁,现头进保存完好。其石雕、木雕、梁架等均保留典型的晚清建筑风格。该祠堂为大良罗姓宗祠,大良罗姓在岭南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该建筑是研究顺德明至晚清建筑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遗迹。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11.文海松庄仇公祠 位于陈村石洲。始建于康熙辛己年(1701 年) 。三间四进,总阔 16.9 米,
31、总进深 33.3 米。 祠堂保留着明末清初岭南砖木结构的建筑特色,其横梁架上木雕保存完整,门口上方有五幅精彩美观的壁画,一对门神栩栩如生,在顺德祠堂中并不多见。陈村作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有深厚的文化沉淀。由于抗日时期以及“文革”时期对历史遗产的破坏,目前所剩文物甚少。该祠堂保存完整,有较高的价值。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罗亨参政云公祠12.月池公祠位于伦教羊额。清初建筑。坐北向南,三进两天井,总面阔 18.2 米,总进深为 58 米。有 1.5 米周长的木圆柱 16 条,八角石柱 12 条。 头进面阔 18.2 米,深 10.2 米,大门宽 2.38 米,门额石匾
32、被水泥涂抹。首进和二进之间的天井有 15 米,花岗岩白石条铺砌地面。 第二、第三进基本保持完好,现作工厂使用。 从总体来说,月池公是目前伦教街道内面积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祠堂。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16.冯氏六世祖祠-1829即世德堂。位于容桂马冈。道光九年(1829 年)建,光绪壬午年(1882 年)仲秋重修。三间三进,总面阔 12.54 米,总进深 45.8 米。硬山顶,灰塑、木雕、砖雕、脊饰原貌保持完整。 “冯氏六世祖祠”横匾由著名书法家吴道镕所写。墙壁嵌有“世德堂碑记” ,此碑立于道光九年(1829 年) 。 祠堂门前有旗杆夹,上刻有:光绪八年壬午未科
33、乡试中式第八十二名举人。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17.廖氏宗祠 -1850位于勒流扶闾。清咸丰年间举人廖森带头出资扩建。坐东向西,三间三进两天井,面阔约 34 米,进深约 60 米,面积约 2000 多平方米。硬山顶,灰塑脊,碌筒瓦,青砖墙,石勒脚,抬梁式木结构。两边梢间为平房式建筑,与主建筑物有青云巷间隔。 前座灰塑博古瓦脊,有醒狮、蝙蝠、花蓝、石榴等图案。门口梁架有贴金木雕双龙及众多人物图案。正门上方墙壁有泼墨云龙图,两边有人物、花草等组画。墀头有精美砖雕。包台基座有花岗岩石雕花纹图案,左为“麟趾呈祥” ,右为“龙凤交辉” 。内墙上亦有人物壁画。 三进之间
34、有两天井间隔。天井两侧为厢廊,梁架用回字形木构架,雕刻有花纹图案。青云巷左门楼石额为“文通” ,右门楼石额为“武达” 。南北两路布局基本相同,有天井、木楼。 2006 年 1 月 8 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闲话顺德祠堂新春期间,顺德乡间不少大型民间活动都在祠堂举行。这让人不由想到流行在珠三角的那句俗话,“顺德祠堂南海庙”。这,既充分反映了昔日顺德人对传统文化延续的关注和宗教礼法的重视,同时,也折射出顺德当年富饶自足、纷纷置田建祠的繁荣经济盛况,当然,缅怀先祖,迷信神灵的民俗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顺德祠堂鼎盛一时顺德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代中后期,大小宗祠遍布城乡,为数逾万。顺德县志
35、说:顺德最重祠堂,大族壮丽者,动费数万金。其大小宗祠代为堂构,千人之族,小姓单家,祠也数所。曰“大宗祠”者,始祖之庙也,庶人而有始祖之庙,追远也,收族也。其中,祠堂之盛,又以北滘碧江为最。因而,作为集众多传统观念与经济背景于一体的顺德祠堂,其丰富深邃的内涵自令人留连其间,回味不已。如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样,顺德祠堂,也是分下堂、中堂、上堂三座。因为“三”在古代属成功显贵之数。老子讲:“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因而,一座祠堂大有涵盖三才天地人及绵绵不绝、延续千秋万代之意。在顺德,明清两代祠堂的风格相异。明代祠堂大多为木架构,灰砂蚝壳墙,莲花斗拱托顶
36、,有悬山顶也有局部歇山顶。典型的有杏坛逢简刘氏大宗祠。清代则多以花岗石和黑木为柱,水磨大青砖为墙,花岗石阶为阶,硬山顶。典型的有沙滘陈氏大宗祠和杏坛的苏氏大宗祠。耕读文化的重要源头祠堂的第一部分叫下堂,也叫头门。通常是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正面的墙面多以平整的磨制水磨青砖贴面,墙裙则以花岗岩作墙裙,坚固美观,远远望去,一股庄重威严气势扑面而来。如杏坛右滩黄士俊的家族祠堂,开阔沉雄,气魄夺人,隐含着一股鳌头折桂、大魁天下的状元气象。一般名门望族的祠堂门口都有一对威严雄壮的石狮守门。石狮的朝代也很易分别。明代的多俊朗瘦劲,清代的多肚圆身滚。另外,很多祠堂都有关于石狮的神奇传说,沙滘陈家祠的那对更是扑
37、溯迷离。传说它们晚上就走出来偷吃东西,后来被乡民获知才被设法制服,最后才乖乖地看守祠门。另外,祠堂前还有一个大广场。若族中有人高中举人或进士,便竖起一对旗杆夹,以宣荣耀。在顺德,高中举人进士的村庄代不乏人,碧江一条村就出了 17 名进士,举子106 名。杏坛马宁一村,也曾出过文进士 10 人,文举人 36 人,因此,面对祠堂前比比皆是的旗杆夹,屡见不鲜的顺德人也就“熟视无睹”。人们经常看到河涌埠头的石阶就是昔日旗杆夹。顺德祠堂对族人参加科举的支持却不容忽视。在很多族谱或史书中,都有“给族贤膏火与生童应试卷金,举人会试路费”等记载,因此,读书人享受着全族人鼎力支持的物质资助,同时也肩负着整个家族
38、的厚望。金榜题名,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意义,而是令整个家族光宗耀祖,并形成奋发向上精神的推动力,几百年来,这种绵绵不绝的祠堂耕读文化一直深深渗透在这片土地上。下堂那对以厚重实木制成的大门,多分为上下两段。平时,只开下段,门高不及人,族人入门需低头慢进,造成敛气屏息、出恭入敬的气势。大门下的门槛,高达五十厘米,入则需提袍跨步,这也隐含高门大户、出入谨敬之意。不过,大门旁那对抱石鼓,倒为庄严的祠堂增添了几分错落与亲近,因而,摸的人特多,抱石鼓也就黑多白少。维持宗法制度的重要场所中堂是族人春秋祭奠、商略大事的中心。顺德人十分重视祭奠祖先,俗称“拜太公”。除清明墓祭外,春分,秋分,夏至,秋分和冬至都要在
39、祠堂隆重举行拜祭仪式。祭奠时,供奉牺牲,扣钟鸣磬,举族跪拜,肃穆隆重。各个宗祠都是由长房长子或嫡孙担任的“宗子”,俗称“生太公”,在冬至日的“冬祭”上宣读祖训,主要包括忠、孝、礼、义等。众所周知,封建时代管理机构止于县,乡村管理大多依赖于宗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系氏族,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以修建祠堂、修订族谱、购置族田、约定族规等为主体的宗法模式,维系并奠定了以祠堂为主要舞台的权利行使空间,所以,一些重大事情,如要惩罚作奸犯科,违背祖训的族人,多在这里进行。另外,祠堂还担负着帮助衙门征收赋税、组织抗灾等工作,因此,祠堂其实是一个封建时代大社会的综合缩影。在顺德,有句俗话,叫太公分猪肉人丁一份。
40、就是说每年春节和重阳,族长按祠堂一年的祖业收入拨出部分资金买猪,按照男丁每人一份来分发猪肉。女性则无法享受这种福利。分猪肉就在这里进行。所以,分辨是否同宗寻找一下族谱里分猪肉的名单就可一目了然。中堂布局与下堂大同小异,但规模略大、制作更精,且呈递高之势。这,除了有利排水采光外,更隐含深意,如杏坛逢简的刘氏大祠堂,依地建造,层层渐高,暗喻代有才人出,子孙一代胜一代。中堂正中上方多悬挂本族世系名称牌匾,如均安梅庄欧阳公祠的“绍德堂”、陈氏大宗祠的“本仁堂”等,书匾人大多为当地名家。研究顺德文化的最佳切入口至于上堂,是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之所,分左中右神龛各一,精妙庄重。不少还绘制着历代先祖的画像,那肃
41、穆庄重的表情,那袍褂钗冠,还有那长长的官衔,令人联想到历代先祖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艰辛历程,同时,也激励后人绳其祖武,光宗耀祖。顺德除了极少数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外,大多为历代中原移民,从千百年的不断南迁中,他们虽然在顺德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但内心深处仍时刻铭记着自己的姓氏源头和历代先祖的伟业丰功,因此,祠堂不仅成为一个族系来龙去脉的缩影,更成为研究一个地方民俗文化的绝佳入口。各堂之间,多有平整的天井,它们与左右走廊连接,自成院落。天井内多植有花木,静香隐隐。有些还凿有池塘,夏日荷香淡淡,蛙鸣断续,极为清幽。散布在顺德的众多祠堂,大多数是在清末民国初顺德经济发达时建造起来的,规模浩大,雕刻细妙。
42、特别是木雕,不仅取材广泛,举凡花梨、酸枝、坤甸皆可作料,而且制成的梁柱檐板、窗棂栏杆乃至神龛屏风,无不精妙绝伦。能工巧匠们将神话传说乃至花鸟虫鱼都用刀刻画出来,那形影相应,栩栩如生的图像,叫人留连难舍。如沙滘陈氏大宗祠、水藤何氏大宗祠、碧江慕堂苏公祠等。至于砖雕、石雕、灰雕也无不玲珑剔适,别具匠心,而且大多以顺德水乡人物、景色为题材,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祠堂因主人的特殊身份而显得别具价值。如杏坛昌教黎氏宗祠。这座建于清朝末年、占地 20000 平方米的宗祠,共有三个大宅,三道大门,每个门口都有一条直通小巷,小巷两面俱为房子,房子不大,但都有两个以上大门。这些房子互相贯通,
43、同时,又与中央大院相连。因此房门特别多。村民们经过反复核实,共点出 99 道门,所以也有人叫这祠堂为 99 道门。这座祠堂的修建者是爱国良吏黎兆堂。他在同治八年(1869 年)、同治十三年(1874 年)两度主政台湾,推行爱国政策,打击不法外商,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赢得广泛称颂。黎兆堂为官多年,精明勤勉,深得同治皇帝和光绪帝器重。黎兆堂辞官回昌教建祖屋和家庙祠堂时,慈禧太后特赐牌匾“忠孝堂”,光绪帝赐匾“遇输亭”,给予归隐老家的黎兆堂特别保护。所以黎氏家庙内建有遇输亭,开我国家庙祠堂建亭先河。另外,均安上村李氏大宗祠,上面悬挂着清同治三年(1864 年)慈禧太后赏赐给探花李文田“龙虎”和“福寿
44、”的两块牌匾,上面署有“慈禧皇太后御笔。同治三年十一月三十日赐南书房翰林臣李文田”字样,十分珍贵。这些宗祠,不仅制作精美,更因具有独特历史价值而成为顺德祠堂的精品。顺德祠堂是一部极具水乡韵味的大书,掀开每一页,都跳跃着昔日先贤们的思想,巧匠们的妙思,还有那或扑闪或凝固其中的风俗民情,成为解读顺德这块土地的一条重要线索。2005 年 2 月 18 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6.黎氏大公祠即余庆堂。位于乐从路州。据碑刻所述,建于明朝崇祯庚辰(公元 1630 年)仲夏,清同治六年(公元 1867 年)和宣统元年(1909 年)先后重修过,至今仍保存得较完整。坐西北向东南,三进两廊一后院,分左、中、右三路。总面阔 29 米,总进深 49 米,占地面积 1029 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建筑,白石墙脚,天井用白石铺砌,檐柱采用白石,金柱和角柱均采用东京木,屋檐下和天井滴水檐边用柚木刻有花卉、人物图案板画。 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廊梁架为雕花抬梁式梁架,均为人物及花卉雕刻。两扇大门上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