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教师心里健康的自我维护姓名:徐秀红班级:6 班学号:20 号摘要: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心里健康的维护,是中小学教师预防心里异常最好的方法。正确认识教师心里健康自我维护的意义,分析影响教师心里健康的因素,找准维护教师心里健康的对策,对更好地发展教师队伍和促进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教师 心里健康 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
2、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有一句箴言这样说:“你要保守你信,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效果,是由心发出。 ”这是一句很富哲理的话。当我们心理健康时,做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教师心里健康自我维护的意义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因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
3、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维护好自己的心里健康。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不仅要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里健康问题,学会自我解压,自我维护心里健康,因为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没有优秀的学生,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就不能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反过来说,教师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将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不良的影响。二、教师心理健康
4、现状在与中小学教师的倾心交谈和广泛调查后,发现主要的不良心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躯体化主要反映在身体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躺在沙发上一个人静静地,话都不想多说一句”这就是来自他们的心声。(二)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表象。如:有些酷爱唱歌和听音乐的教师回到家里看到家人在听音乐,也会发出厌烦的话语“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下” 。(三)人际关系紧张主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四)躁狂、易激惹具体的表现包括时
5、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脾气爆发。 “莫名其妙地回到家就想发脾气。 ”“在学校待了一天,所有的耐心都给了班里的孩子,听到自己的孩子吵,特没耐心”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一)心里压力较大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比人们想象的要严峻得多。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工做繁沉,工做量大;随着教育教学不断地革新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教师需要不竭地充电,填补新学问、新知识;教师还要面对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等等各类压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个别家长稍有不满就会闹到学校,对老师的心里健康影响较大。(二)学校管理的盲点1有的学
6、校主动关注教师心里健康的积极性不够,仅仅建立学生心里咨询室,而完全忽视了教师心里健康的关注。2有的偏向关注教师的专业质量,忽视教师的生活质量或不注重了解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过多地将学校的目标强加于教师,学校缺少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机制。3有的将精力过多集中于对优秀教师的管理,忽视了对中等教师的激励和心里关注。四、自我维护教师心里健康的对策(一)自我意识正确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要了解自己又要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过苛的期望与要求。同时,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能安然处之。而心理不健康者,则缺乏自知之明,
7、容易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深陷入自傲、自卑的漩涡,心理无法平衡。(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应克服居高临下的错误思想;教师要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对学生既要尊重和信任,又要严格要求,期待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正地对待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尽最大得努力使每个学生产生良好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健康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要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相信沟通才是真理,没有解决不了的隔阂,只有沟通不到位。2建立融洽的教师之间的关系首先:相互尊重。教师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有强烈的自尊
8、心。教师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做到感情融洽,合作共事。如果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容易引起极端行为。其次要利益协调。3建立与学生家长和谐关系。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能贬低他们,随便的指责他们。其次教师要虚心向家长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修养。(三)自我情绪积极稳定心理健康的教师情绪稳定,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
9、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总之,在日趋紧张、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每一个人都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为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必然要接受职业带来的各种压力。为了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需要大批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才能不断地以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才能振兴中华民族。激发激情,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试谈新课导入姓名:徐秀红班级:6
10、 班学号:20 号摘要: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新课导入时为契机点,来谈一谈如何有效激发激情,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育方法。关键词:情感 阅读 兴趣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有利于克服、抑制“怕” “没兴趣”等心理状态。消极的情感,则会麻痹人的正常心理活
11、动,助长对事物(阅读)的厌恶情绪,更怕、更没“兴趣”了。学生每一课是否乐于学下去,课前的情感熏陶,尤为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小学生学生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产生“如饥似渴”的感觉,必须循循善诱,逐步激发激情,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小学生的课前情感熏陶,新课导入,培养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发。一、认知欲的引发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12、,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挑逗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当今学生都具有强烈的认知欲望,渴望解决头脑中的疑问。利用这种心态,教师可将课文中估计学生会感兴趣的知识,如山川地理、历史风云、人情世态、科技知识等,像“新片预告”一样,预先提示给学生,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之前就产生一种“欲知原委,请看课文”的心理效应。二、写作的需要有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在阅读一篇新课文时,心里怀有一种实用的期待,希望这篇课文能在写作上起到可模仿的范例作用。据此,教师先要摸清学生有哪些写作上的“需要点” ,然后,根据某篇新课文的写作特色,向
13、学生预告该课文在同体裁、同题材、同主题或同作者等同类课文的比较中显示的“脱颖”之处,以引发新奇感,使学生处于一种为了模仿而“主动接受”的心态,从而有目的地阅读课文。三、悬念的设置悬念就是惦念、牵挂在思想上的问题,这类问题最好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去阅读课文。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兴趣。 ”然而,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悬念设计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悬念、带着猜想、带着牵挂、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四、形象的再现讲授新课前,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
14、所表现的精神境界,加以归纳概括,进行简单的或创造性地复述,设置意境,制造感情悬念,从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冲动。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导入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不仅会有效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更会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五、美育的诱导根据学生爱美的心理特征,在课前展示出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杰出人物的精神美、心灵美,许多瑰丽如画的自然美、艺术美,以及课文本身所显现的意境美。用出自肺腑的真体验、真感情去拨动、去震撼全体学生的情感之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
15、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在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六、问题的提出针对学生好问的心理,教师可在课前向学生提一些能引发兴趣、启迪思维的问题,一类是与课文有关的自然现象、科学奥秘、人生问题、思想认识问题等;另一类是表现在课文形式上的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通过强烈的质疑诱使学生自己去研读课文,寻求答案。总之,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往往有好奇心。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对遇到
16、的新异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有所发现,并会带来一连串的思维活动。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教师如能及时地进行引导,则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持久、更深入,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的。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姓名:徐秀红班级:6 班学号:20 号摘要:学龄期是儿童获得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孩子从“以家庭、个人为中心”转入“以学校、集体为中心”的环境,学习新的社会角色行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学龄初期,自我概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描述(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低年级学生是从姓名、年龄、性别、籍贯、体貌等特征
17、叙述)。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概念逐渐复杂化,逐渐将自我分化为身体的自我、学业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所以高年级学生则的回答会涉及个性品质、兴趣、特长、社会角色等来介绍自己。总之,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个性初步成型的阶段,一些不良的行为方式或习惯可能会影响到一生的人格健全和发展。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关键词:家庭教育 自我意识 发展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
18、而家庭教育在这个过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从出生我们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父母和我们的亲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我们自我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重视家庭教育和自我意识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下,其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一、家庭教育对自我意识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家庭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小学生的发展起表率作用、以家庭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家庭教育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引导自我意识健康发展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实现教育
19、内化的关键。儿童教育的最终目标应是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自我意识在个体身上的最明显表现应该是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如果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又具有调节自身行为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那么这个儿童就会比较顺利地成长,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够坚持下去。选择和坚持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而只有自我意识得到健康发展的人才能具备这两方面素质。形成了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人应该是一个具备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能力的个体。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如何看待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一个对儿童发展有非常重要影响的一个方面,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个人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思
20、维方式的形成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 80 年代初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导致一部分独生子女存在着明显的自我中心性,既考虑问题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唯我独尊。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目前青少年发展中的两个极端问题对自己伤害(心理障碍)和对他人的伤害(侵犯、伤害他人) 。青少年心理障碍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自我中心,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经常从自己单一的角度出发,缺乏换位思考,把问题的原因归于外界而产生怨恨、委屈的心理;而对他人伤害的原因也主要是由于自我中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总之,陷在自己个人的小圈子里而无法自拔是青少年产生心
21、理和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孩子早期,帮助小学生逐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三、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措施(一)让榜样示范作用无处不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应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认识自我的榜样。家长的模范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会不断模仿和观察家长。家长在生活习惯、孝顺父母、友善邻里、礼貌待客、心胸气量、兴趣爱好等等方面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进程。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要忽略了每一个细节,要谨小慎微,处处给孩子做好榜样,用自己良好的言行来激励孩子。
22、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要父母首先做出榜样,而意识决定行动,所以观念的改变尤其重要。家庭教育与自我意识形成紧密联系,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哪个环节都松懈不得,有了良好的开头,一切都充满了希望。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与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二)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孩子在家庭里是否拥有平等地位,往往会决定着孩子是否拥有家庭责任感。可是很多家长忽略了这点,在家里以我是老子我是娘自居,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做法。当孩子多次被否定后,慢慢会感受到家庭地位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会造成孩子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参与家庭事务,主动学习,乐观豁达地面对一切。在孩子小
23、一点时,家长的威严和命令还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但是到了青春期后,家长的权威地位便受到了挑战,这时家长会明显感觉到亲子沟通出现障碍,孩子不愿意说,家长问不出来,家长弄不明白孩子想的是什么,要什么,只能独吞自己种下的苦果却还不知道原因从何而来。(三)学会和孩子做好朋友,彼此敞开心扉,分享快乐解决了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后,接下来就是要转换亲子关系角色。而和孩子做好朋友,则会让孩子很容易接纳父母,好朋友一起彼此敞开心扉,共同面对困难,分享成长的快乐。对孩子来讲,此时他们拥有两个角色,一个是父子(女)或者母子(女)角色,一个是朋友角色。而当前者沟通出现问题时,可以切换到后者,通过朋友角色来改变孩子的情绪,进而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