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国最早的营养家 彭祖2 讲究每位格调的食神 伊尹吕氏春秋 本味3 传说中的食神 詹王4 中国的豆腐食祖 淮南王刘安 5才女当家 古代最有成就的女厨师中国古代最有成就的女厨师有两位,一位是吴氏,一位是朱氏吴氏,名不详,南宋浙西浦江人,中国最早的名字见于书传的著名女厨师吴氏擅长私家菜,取材江浙地方原料,做工精细,光有创意,以家常小菜为主。其中腌制、酱制、蜡制等若干方法,别致实用,许多流传至今。吴氏还是一位才女,著有浦江吴氏中馈录 ,即以吴氏菜谱命名的饮食专录。朱氏,嫁宋氏人家,随夫姓,又称宋氏,生于明朝,籍贯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 。宋氏善烹调,曾为官府主厨多年,擅长官府菜。朱氏主厨闲暇
2、,将数十年经验,口授其子宋诩(字久夫) ,编成宋氏养生部六卷。该书共收菜品 1300 余种,强调养生,注重实用,品类齐全,风味多样,明弘治十七年(1504 年)刊印,传于世,成为中国古代食物制作名著。该书内容有:茶制、酒制、醋制;面食制、粉食制、白糖制、蜜煎制、汤水制;兽属制、禽属制;鳞属制、虫属制;菜果制、羹制;杂造制、食药制、收藏制、宜禁制。该书在各制类下又分细目,记载各种食品烹饪方法,有人称它是继齐民要术之后我国食品加工史上的又一座丰碑。6香鱼:生活在渤海、黄海、东海的水质清澈区,春夏季洄游到内陆清水洗产卵,雌鱼产卵后大多死亡。古人注意到这种生命的无常现象,又发觉它身上有淡淡的异香,故称
3、为“香鱼” ,意指“香韵短暂,其情宜珍” ,常把他作为定亲或示情的桌上佳肴。香鱼一般长一尺,肉嫩油多,滋味鲜美。我国浙江雁荡、福建龙溪,都是香鱼的天然产地。7张天师和“鲥鱼”8吕洞宾和“绍兴香糕”传说在很久以前,杭州西湖边的城隍山下住着一个姓孟的绍兴人。由于他年纪轻,大家便叫他小绍兴。小绍兴每天半夜就起床,磨米粉,蒸松糕,天亮后再挑起糕担沿衔叫卖,以此来养活自己和瞎眼的母亲。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由于杭州有春节登山的习惯,以讨“步步登高”的吉利,城隍山上山下,游人如织。小绍兴的松糕卖得很快,不大一会儿功夫,就卖得仅剩了一小块破碎的松糕了。小绍兴想起母亲还未吃饭,便留下了这块破角糕,准备带回去给母亲
4、吃。当他走到城隍庙时,只见一个白发银须的老人,头枕在口对口地对在一起的两只破碗上,伸手向他乞讨。原来这是上八洞仙吕洞宾,因见人间闹,便下凡来看看。当时,小绍兴并不知道这就是吕洞宾。他见老人衣衫褴褛,瘦骨嶙嶙,非常同情,便摸出儿文铜钱给老人。谁知老人不要铜钱,却要讨块松糕吃。小绍兴便拿出留给母亲的破角糕,递给了老人。老人不客气地吃了下去。小绍兴回到家里以后,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十分赞许。从此,小绍兴天天走过庙门口,只要看见那老人,便送给他一块松糕。有一天,老人见小绍兴愁眉不展地递给他一块糕,便问道:“你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吗?”小绍兴答道:“连日阴雨,生意清淡,松糕卖不出去。我娘吃了卖剩的糕,得了
5、重病,茶饭不思。 ”老头听了哈哈大笑:“别着急,要吃的没有,良药我可有。 ”说着,从怀里掏出个葫芦,交给小绍兴。吩咐他做松糕时,将葫芦里的药放到松糕里,他娘吃了这种糕病就会好。说完话,一阵风起,老人就不见了。小绍兴方知遇到了神仙,想到老人那口对口对在一起的破碗,猛然醒悟到这就是吕洞宾。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到家,按照吕洞宾指点的方法制松糕。他先把葫芦里的药倒出一点儿,放进糕粉里,制成糕胚,放到旺火上蒸熟蒸透。待糕冷却后再一块一块地排放在炭火上,烘成金黄色。烘烤出来的松糕散发出一股奇香。三天三夜水米末进的老母亲闻到这股异香,顿时觉得腹中饥饿,即叫小绍兴把糕拿来吃。老母亲吃下糕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从此,
6、小绍兴就一直用这个办法制糕。由于这种糕奇香扑鼻,食之松甜可口,大家都赞不绝日。于是改松糕名为“香糕”。因为香糕是小绍兴做出来的,又被称做“绍兴香糕” 。后来,人们才明白,香糕里放进去的药,原来是中药里的砂仁。砂仁性温,能理气宽胸,健脾和胃,增进食欲,适用于脾胃气滞以及消化不良等症。作为一种疗效食品,香糕更受人欢迎了。9铁拐李的“神仙狗肉”很久以前,柳州有个厨子,狗肉烧得特好。当地王公吃中了他的狗肉,责令他每天送一道烧狗肉到王府。一天,厨子到山上采烧狗肉用的香料,不小心摔折了腿。偏在这时,王府又差人吆五喝六地催要狗肉,无奈,厨子的儿子只好代父亲做。把狗肉送到官府后,片刻就有如狼似虎的差人闯到厨子
7、家,说他戏弄王公,往常狗肉味鲜,今日味道糟糕,让马上再做。厨子的儿子不敢吱声,只得重新做了。谁想,辛辛苦苦做出的狗肉,到王府,立马被王公泼了。王公发话,明日送不出往常那样鲜美的狗肉,以欺王之罪论处,要他一家灭门。祸从天降,厨子的儿子不敢惊动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父亲,一个人躲在门外痛哭。正在这时,一个拄着拐杖的瘸腿僧人从这里经过,见他哭,问他原因。他把事情讲了,僧人说,这好办,叫你父亲教你做啊,他不能动手,可以动口。他说,父亲再有本事,缺几味重要的作料,也没有办法做,父亲的腿,就是为采这几味作料,上山摔折的。僧人便笑起来,从背上取下葫芦,胡乱倒一些什么,说:“把它们扔进狗肉,百事大吉。”说完,一阵
8、风起,人不见了。厨子的儿子觉得奇怪,细一想,天可怜见,僧人莫不是铁拐李?第二天,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照僧人说的做了。谁知,僧人给的东西,一入锅,就发出一股奇香,滚几滚,香味飘到物理,父亲的伤竟好了。烧出的狗肉送到王府,王公竟吃得高兴,破例送来了赏钱。邻里见得稀奇,用手指抹一点锅里的残汤尝一尝,大惊失色,“难怪,你这是狗肉滚三滚,神仙坐不稳”。一时,“神仙狗肉”的名字就叫开了,一直传到今天。10哪吒和“龙须糕”龙须糕是郑州一道历史悠久的小吃,因糕点表面呈须状,故名龙须糕。是以米、面粉、糖、油作为主料,并佐以姜、虾、盐、肉、蛋松等混合制成。具有色泽美观,甜咸适口,风味独特等特点。关于龙须糕的来历,涉
9、及到一个人们非常熟悉的神话故事哪咤闹海。传说托塔李天王在陈塘关作总兵时,夫人怀孕三年半,到头来生下一个肉蛋。李天王认为是不祥之物。一剑劈开,却蹦出一个手套金镯,腰围红绫的俊俏男孩,这就是后来起名为哪咤的神童。哪咤自幼喜欢蹦蹦跳跳练习武功。有一天,他同小朋友在海边嘻戏,正好碰上东海龙王三太子出来肆虏百姓,残害儿童。小哪咤见此恶徒,义愤填膺,挺身而出,打死三太子又抽了它的筋。东海龙王得知此讯、勃然大怒,降罪于哪咤的父亲。随即兴风作浪,口吐洪水,大有不淹没陈塘关决不罢休之势。小哪咤好汉做事好汉当,决不愿牵连父母。于是自已剖腹、剜肠、剔骨,还筋肉于双亲,借着荷叶莲花之气脱胎换骨,变作莲花化身的哪咤。后来大闹东海,把龙宫砸了个落花流水。哪咤骑在老龙王背上,剥了它的皮,抽了它的筋。最后把龙须也割了,交给厨师做成了食品,分给天下百姓吃。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河南传统名糕点龙须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