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妨怨大学,更要榨老师南方周末吴澧很多人肯定觉得大学真好玩。没有父母盯在屁股后面了,没有高考压力,睡睡懒觉,打打游戏,与同学室友半夜上街吃喝玩乐,反正不上课也没人管。日子真是逍遥。不过,肯定也有人会纳闷:真的进了大学,怎么所见所闻,处处不合想像? 然后呢?按现在的舆论风气,你很可能骂大学。反正教育是软柿子,人人都能捏,骂了也不会在政治上给你上纲上线。骂大学很容易:学校对外没有自主权,内部教授没有自治权,非教职人员太多,重研究轻教学,研究生考试英语、政治一刀切,等等。不过,说句老实话,这些批评,对于在校大学生,虽能泄导怨气、防止跳楼,却没有实际效益。哪怕谈过了,上面听取了意见,甚至表态要改革了,
2、大概也轮不到如今在校的学生当实验“小白鼠” 。自学成柴如老农之流,不妨多多抨击教育体制;本身是学生的,却还是获取知识更为要紧。就讲英语吧,再怎么说,大学里学英语条件比外面好得多吧?只要你愿意利用,语音室和外文图书总是有的。英语未必与你将来的工作直接有关,但是,当今是信息社会,懂了英语,才能在信息海洋里自由遨游。比如,美国人写的姜太公传 他改变了商周(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老农读英文版,里面写道:姜总身边人说,公公办公桌上的文件令人担忧,不是这里抗议就是那里罢工,很少有让人高兴的好消息。本人未查中文版,但是,根据经验,发给革命干部和爱国青年阅读的中文材料里,不会
3、有这类信息。这是很权威的形势估计。这两年越演越烈的群体件事大趋势,七年前英文里就有了。除了极个别天纵神武,英气盖世,一出娘肚子就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大牛皮大嘴巴之外,绝大部分人是需要向前辈和老师学习的。所以,与其批评责骂,不如“敲诈勒索” ,多想想怎么把学校和老师的油水尽可能多地榨出来。记住:大学大学,非大楼大书大计算机之谓也,而是有大师之谓也。有同学马上会说:现在的大学,哪有什么大师?了不起找来个满嘴吴说八道的吴大师。是,你遇到的教师可能搞学术腐败,可能在当官的面前低头哈腰,可能见了漂亮女生就流哈拉子,可能对计算机一窍不通,但是,比起刚进学校的学生,他在专业上总比你强一点点。学生交了学费,就要把
4、这“强一点点” 的油水榨出来。可是知识不能抢只能诱,最简单的诱法就是告诉老师,你对学习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一个新生给英语教师的印象,只是想通过考试拿张证书,老师哪会管你学得怎么样?这种平庸学生满校园都是。如果这位新生夹着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英文版去见英语老师,告诉他,自己想在大二时读通这本书,老师肯定对你另眼相看。女生英语好的比较多,英语特别好的女生,通常都是从小就学的,往往家境家教都比较好。见到老师对你另眼相看,她们也对你另眼相看。到了大二,英语领先别人,聪明漂亮的女朋友也找到了。还跟教师搞好了关系,有事能帮你转圜。或许老师还真的有点水平,英语之外,还跟你讲讲奥斯丁小说的社会背景,比如资本主义
5、的发展使得女人婚后生活质量从依赖父家的门第、财产逐步转向由夫家的能力决定,在奥斯丁的写作期间,英国女人的“效忠” 重心逐步从父家转向夫家。父家和夫家双重要求的矛盾,同样发生在当代中国女人身上。于是学生不但英文学好了,还学到了一个观察家庭问题的特殊角度。有合适的新闻,从这角度评论一下,丢在报纸上,文中引用几句奥斯丁,装出蛮有学问的样子,还赚三百人民币,交给女朋友买护肤霜。当然,有些课程确实无味,无味到没有必要找老师,怎么办?俺假设人人都知道逃课和课上睡觉是两种常见处理,但是,这也不是最有效益的办法。比如说,政治课,最讨厌了吧?但是,毛择东同志早就说过:在咱们这个国家,你不找政治,政治就要找你。美
6、国人也有句话: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打不过就入伙,进去了再干自己的事(多次有同学问俺是否要入党,回答就在这里了)。老子干脆就利用这点时间好好读书了,在主动的学习中化臭腐为神奇。老农说的“好好读书” ,当然不是指背诵课本。大家会说政治课本都是骗人的,但要无可辩驳地揭露其骗人本色,在中文材料范围内,还是要从这些课本里找线索。小农读小学时,政治课本说:在老毛英明指挥下,三年解放战争“全歼了用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八百万蒋匪军” 每年红朝建元大庆,就是庆祝这件事。男孩子对打仗最感兴趣,本人就去翻毛择东选集第四卷,看看这种杀中国人无数的伟大胜利是怎么具体指挥的。
7、结果发现毛选的注解写得很清楚:全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只有五个军,而且美国武装这五个军并不是帮助国民党打内战,而是打日本。这是(与课本相比)无可辩驳的权威资料。政治课本连这种细节都要说假话,遑论其他?但是,如果你把政治课当作一门学问来做,找一、两个有兴趣的题目,尽量查证原始资料,锻炼过几次以后,你就会发现,政治其实是一个应用广泛的观察角度。比如,某年奥斯卡之前一个月,老农就跟人讲:估计李安会是最佳导演,但断背山不会是最佳影片。为何如此猜测?奥斯卡由近六千人选出,这么多人投票,政治就会起作用,会体现投票者的“阶级利益 ”。演员是奥斯卡的最大投票集团,他们整体选出的最佳影片所指示的方向,应该允许演
8、员有较大发挥,如果投资者跟风拍戏,会给演员较多机会。奥斯卡选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动画片或靠特技、摄影抓人的电影都不会成为最佳影片;纯是体现导演趣味的电影,也很难中选。而主角、配角都出彩的片子,通常感情冲撞比较激烈、比较能够打动观众,所以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往往商业上也很成功。断背山并不能为演员广开戏路,当时美国社会还是比较保守,同性恋题材的空间并不大,选为最佳影片,不符合演员的“阶级利益 ”。这和欧洲的电影节很不同,那里的奖项由十几个评委决定,评委里很有一些苏珊 桑塔格式的左派知识分子,他们往往会选一些导演重于演员的先锋性艺术电影。俺那回猜对了。这当然不是说本人能够准确地预测每次奥斯卡颁奖,但是,老农讲的来自历史唯物主义的启发,比起那种不着边际的扬欧洲贬美国,或是把断背山的落选视作“种族歧视 ”的扯淡,肯定更接近事实。如果目标再定得高远些,上政治课时间读点授课教师无法干涉的第一手资料,例如马列著作英文版(课堂内容可以复印女生的笔记),考试就是小意思了,左手写字也能通过。即使被迫去上政治课,也不等于政治课上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和思路。人在矮檐下,并不是非要低头的,你也可以拖把椅子,大马金刀地坐着。即使条件不理想,仍然要坚韧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句话,老农是在政治课上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