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心城市.txtcopy(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未来五年剑指“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宜昌:黄金周期上的“双城”变未来 5 年,在广袤的鄂西大地、汉渝之间,将冉冉升起一颗城市新星。摘取“省域副中心”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花环,是宜昌城市化进程道路上最倾动人心的遐想和不可推卸的使命。双“中心”定位,勾勒了一幅现代化大都市的斑斓图景。然而如何在黄金机遇期喷薄而出,则考验着这座城市的信心与智慧。迈入“十二五”第一个春天,宜昌距离“两个中心城市”的构想还有多远,它将给宜昌带来怎样的变化?“宜昌要加快建设省域副中
2、心城市的步伐,确立积极的奋斗目标,走在长江流域和中部同等城市前列。 ”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宜昌的殷切期待。同时, “把宜昌基本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也写进了宜昌十二五规划纲要。“省域副中心城市”是近年来涌现的高频词汇,即所谓在一省之内起到弥补中心城市功能,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对自身在城市化进程和全省区域统筹发展的判读。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在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上, “十二五期间宜昌基本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 ,再次成为大会讨论的焦点和深入人心的共识。在迈向“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征途上,宜昌还有多远的路要
3、走,已经做好了那些铺垫?(小标)区域性经济中心鄂西引擎引领腾飞早在两年前,宜昌已迈入 GDP 千亿俱乐部,主要经济指标相比 2004 年翻了一番。然而经济总量却仅占全省的 9.1%,是省会武汉的 26%,相比武汉而言,规模仍然偏弱,体格仍未壮大。宜昌要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如果没有经济总量的支撑,是缺乏说服力的。2009 年,市长李乐成做客新浪作嘉宾访谈时,曾面对全国网友,表达了 400 多万宜昌人的心声和期盼,宜昌要做省域副中心城市,要做区域经济领头羊,要有足够分量的经济影响力。目前,区域性经济龙头地位初步显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磷化工产业基地、极薄涂镀板基地,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基
4、地、多晶硅产业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和鄂西渝东商务中心、金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为加快迈向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步伐,基本具备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宜昌提出,十二五末生产总值突破 3500 亿元,力争 4000 亿元,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12%以上。推动城市规模扩张、功能提升,进一步呼应武汉、重庆两大城市圈。(小标)区域性交通中心打破“辐射力”瓶颈交通枢纽则是副中心城市一个显著标签。省域副中心城市需要有相当的综合影响力、辐射力,而交通是输送和体现这种辐射力的硬件。宜昌市发改委主任杨美仁说,交通不便捷,现代服务业就难以
5、生根,最终对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形成掣肘。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交通交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也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过去铁路、高速公路在宜昌止步,历经“十一五”的地理前行,如今四通八达、内畅外联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在宜昌已初步形成。来自 2011 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的数据显示,过去 5 年,宜昌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速公路融入国网,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 347 公里,宜昌至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都市圈”全面实现朝发夕至;水运通道全线升级,随着三峡工程蓄水至 175 米,三峡库区航道等级提高到级标准,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三峡航运中转中心的地位正在确立;铁路枢纽地位凸现,宜万铁路打
6、通鄂渝天然屏障,汉宜城铁、十宜铁路正在建设和规划之中,宜昌站由末端小站一跃而成承东启西的重要铁路枢纽;航空运输支线机场一支独秀,明年有望步入百万人航空俱乐部行列,跻身全国机场 50 强;交通网络遍及城乡,85%的县市区通达高速或一级公路,一小时经济圈和半小时经济圈正在形成由内而外、四通八达的水陆空快速通道,犹如一条条触角,让宜昌和外界架起一座座没有障碍的桥梁,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目前,宜昌初步形成了“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铁路大动脉、空中大走廊、港站主枢纽”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小标)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提供人才与智力保障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更能显示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
7、在刚刚过去的 2010 年末全省教育工作会上,市长李乐成描绘了一幅“十二五”宜昌教育发展蓝图: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 80%、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消除“择校” 、所有普通高中班额均控制在 50 人以下十二五末,宜昌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据统计,目前宜昌在校大中专生有 6 万多人,三峡大学、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三峡旅游职业学院等一批院校,具有较强的教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这为宜昌向省域副中心城市迈进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此外一些在宜科研院所也给宜昌打造区域性科教中心注入了血液。科技兴市,则是宜昌坚定不移的战略之一。近年来,宜昌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同等城市前列,三峡全通自主研发的八辊五连轧冷压延
8、生产线等一批成果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领先,推动 10多家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球和亚洲同行业第一。此外,市政府还与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签订了“培育宜昌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战略合作协议” 。在十二五规划中,发展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宜昌未来产业调整的方向。而在发展文化产业和事业上,宜昌目标指向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规模优势和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同时努力拓展文化产业空间。(小标)打造三峡旅游龙头奔向世界级旅游城市宜昌是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所在地和全国 11 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每年游客超过 1000 万人次。国家旅游局要求把长
9、江三峡打造成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支持宜昌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水电旅游是宜昌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最有利的一张底牌。因而,打造三峡旅游龙头城市,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是宜昌迈向“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应有之义和必然归宿。李乐成曾指出,要实现“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宜昌除了要建成区域性经济中心、区域性交通中心和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之外,还要打造打造三峡旅游龙头。宜昌要大力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建设,建成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城市。未来 10 年宜昌旅游的目标是:年接待游客将达 6000 万人次,4A 以上景区达到 30 家,旅游业成为全市重要支
10、柱产业。(小标)“宜荆荆”城市群崛起强化区域中心地位在“1+8”武汉城市圈之外,一个新兴的城市群落“宜荆荆”城市群正在崛起。一年前,我省两会上传出一个让人满怀憧憬的信息宜昌、荆州、荆门三座相互毗邻的城市,正逐步形成“宜荆荆”城市群。专家分析, “宜荆荆”城市群不仅是政府战略决策推动的结果,市场的自由选择更是城市群空间演变的原动力。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现象,能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城市群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不同性质、类型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中心,依托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使城市间的内在联系加强,构成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为凸显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
11、用,宜昌正以城市东扩为重点,壮大中心城区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此处补充特大城市内容:推进宜都、枝江、当阳向中等城市发展,使之加快与中心城区融合,并与“宜荆荆”城市群实现深度融合对接。(小标)跳出湖北看宜昌省域副中心之外的“中心”如果说,区域性经济中心、区域性交通中心、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和三峡旅游龙头正预示着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到来,那么另一组数据则更加直观地反映一个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崛起。根据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有关报告数据, “十一五”期间,宜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4.5,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跻身全国百强城市之列。
12、宜昌被确立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后,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宜昌要走在长江沿线和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的战略目标。目前,宜昌经济总量分别跃居长江沿线和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 4 位和第 3 位,初步实现了“宜昌要走在长江沿线和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的目标。市委书记郭有明指出:“宜昌处在长江上中游结合部,而在中部武汉和西部重庆这两个超大城市的中间,正需要一个具有区域带动、辐射功能的大城市。未来五年,宜昌将着力构筑两个中心 ,努力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翻开地图,宜昌是镶嵌在长江中上游交界的一颗明珠,也是肩挑重庆、武汉两大都市的重要支点。从地理区位上看,宜昌具备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禀赋与特质。“长江沿线分布着我国四个超大型城市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根据其分布规律,武汉和重庆两地间隔跨度最大,城市辐射力随着空间跨度的拉大而衰减,因而在汉渝两地之间需要一座中心城市来支撑和衔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研究室主任郭康新认为宜昌走向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市是一种必然选择。